更新时间:2023-07-22 23:02 | 信息编号:267900 |
联系人: | 电话: |
温如民:高考语文总分和作文分要提高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语文、作文试题一如既往地引人瞩目。 如何评价今年的高考命题? 高考批改作文是否存在“秒杀”“草草视人命”的情况? 高考前提下,语文教学如何摆脱应试模式? 带着这些问题,高考结束后,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民先生。
今年作文题注重理性思维
北京卷不错,有创意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吉):请您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整体评价一下? 有什么特别的亮点吗? 作文命题有哪些趋势?
温汝民(以下简称温):从网上,我看到了全国和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 总的印象是,他们思想比较开放,风格多样,尽量让绝大多数候选人有话可说; 材料构成仍占多数,让学生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也有一定的限制。 与往年相比,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注重向理性思维靠拢。 超过一半的作文题都会给出一些材料(故事、图片或语录等),要求学生找到材料的核心并开始自己的思考和讨论。 除了语言运用之外,理性思维能力也很重要。 我认为这种改变是值得欢迎的。 去年这个时候,我也在《人民日报》评论过高考作文题的风潮。 我认为,应该向理性靠拢,摆脱“文艺范”和公式化文章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现在看来,这越来越成为共识。
高考作文题很难出。 既要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又要考虑适当的难度。 往年,很多作文题的题目过于单一、普遍。 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放入他们平时准备的材料。 今年的北京试卷做得很好,比较有创新性,难度适中,不太容易出题。 给出的材料是一名列车巡警每天在深山里守卫铁路的故事。 考生读完材料后一定要掌握一些可以发挥的要点,比如平凡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事、有责任心、充实的生活、内心的平静。 这些都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解才能写好。 用空话和公式比较困难,所以更容易测试真正的水平。
但也有一些省市的作文题比较直白,缺乏新意。 比如四川卷《关于水的讨论》,江西卷围绕“拥有什么”的讨论,以及新课程标准卷关于画家画船填洞的故事素材。 学生们看到“职业道德”等“含义”就会蜂拥而至。
记者:每年高考结束后,高考作文的分析马上就会出来,很多人都会把当年的作文题目与国外的作文题目进行比较,或者与民国的作文题目进行比较。 您认为这样的比较科学吗?
文:不能简单地将国外作文题与中国高考作文题进行比较。 为什么? 考试的规模和性质各不相同。 国外没有像中国那样实行统一高考(韩国等少数国家也有高考,但规模较小)。 它们一般都是“资格”考试(相当于“会考”),设定了基本且较低的“门槛”。 国外的考试不会像中国高考那样“一考终身”,所以标准可以低一些,分化程度也没有那么细,试题也可以更灵活一些。
民国时期,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各大学独立组织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 因为学校说了算,所以考试题目往往更加个性化。
我国高考是全国统一考试,考生众多、规模大、涉及千家万户。 必须把公平放在第一位。 这种考试政策性很强,是名副其实的“国考”。 但在充分考虑试题科学性、难度适当、评分差异化程度的前提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仍需不断改革。 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参考国外作文考试命题的经验。 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论文题更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对于一心钻研的学生来说,做好这类题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的高考题历来比较注重描写和抒情。 考试的写作风格怎么样,这个需要改变。 高中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高考作文命题应尽可能依靠理性思维。 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至于民国时期的考试作文题,题型五花八门,但都趋于抒情。 例如,季羡林先生当年报考清华大学的题目是《梦游清华园》。 很有趣,但没有考验理性思维。 这种话题人文性很强,可以叫好,但未必适合今天的高考。
作文分级的问题并非“草菅人命”
但“中心化率”太高,距离拉不开
注:高考作文的评分和评分比较主观,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讨论。 甚至有观点认为,高考作文评分是“草菅人命”。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您认为如何分级才能更科学?
文:说高考作文评分是“草菅人命”有点过分了。 高考不能被“妖魔化”,这不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 当前高考语文阅卷形势严峻。 以作文为例,评分前有“岗前培训”,标准制定得更详细。 它是多个阅卷老师的分数的综合,而不是由一个阅卷人决定的。 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基本的操作要求还是有的。 今年很多省市作文考试题目都接近理性思维,难度也合适。 尽量避免有固定题的作文,这样有利于考试水平。 广大考生和家长没有必要听信那些谣言,受到“高考妖魔化”的影响。
高考评分即将开始,我想提一些建议。 从往年的情况来看,高考作文评分确实存在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是民间传说中的“秒杀”或者“罔顾人命”,而是分数的“中间率”太高,拉不开距离。 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 作文评分一般分为4个等级,其中二等分数约为40分(或35~45分)。 据北京、福建等省市的调查显示,近四五年,二等作文占75%至80%,一级作文占8%-10%,满分作文凤毛麟角,三、四等作文35分以下的占不到20%。 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二等分的比例如此之大,那就是“中等率”异常高。 不管你考试成绩多好,也很难取得高分。 稍微准备一下,就能得到40分左右,再差也不会落到三四等。 这种非正态分布的评分成绩无法反映考试水平,对考生来说非常不公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由于作文评分存在不确定因素,规定同一篇作文由2至3人审阅。 如果分数差异超过5分,则需要重新评估。 这样的规定也是为了保证质量,但很容易导致审查人员为了寻求“保险”而寻求同样的“收敛”。 我曾建议调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实行分数正态分布。 若分四个等级,第二等级(即35~45分)应占50%~60%。 头等舱的比例要提高,可以达到15%左右。 这些可以作为规定性指标。 只有区别程度大,才具有公平性,才具有选择的功能。
因为高考作文太高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太差或太好。 致使教师和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普遍认为语文、作文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语文教学就放松了。 有的学校校长甚至让语文“让位于”其他容易“拿分”的科目。 这就是语文教学越来越边缘化的原因。
高考语文应减少选择题
适当提高文言成绩
记者:您之前说过,高考制度需要存在一定时期,所以语文改革必须在高考框架内进行。 如何发挥高考接力棒的积极作用?
文:都说高考是一根无可奈何的“接力棒”,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改造这个“接力棒”,让它从正面“指挥”,让教学和社会风气得到积极的改善和发展。 我提三点建议:第一,解决刚才提到的高考作文评分的“中心率”问题,让平分的“大肚子”瘦下来,让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 二是减少选择题。 选择题看似容量大、覆盖面广,实则刻意制造似是而非的“陷阱”。 考生在这里花费大量时间,试题难度增大,歧视程度可能较小。 实力较差的考生,试试“运气”也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所以要提高,选择题少一些,填空题我宁愿多一些。 第三个是关于文言文的。 今年,文言文和作文在考试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我认为是合适的。 你不能放弃,因为文言文很难学,适用性也不强。 文言文是汉语的源头。 没有一定的文言文意识,很难说汉语好。 此外,适当接触古典汉语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验。 适当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有利于教师学好文言文。
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提高高考语文总分,可以从现在的150分提高到200分。 这样做有两个优点。 一是让学生尽力在作文考试中取得自己的水平。 现在中国高考需要150分钟。 由于作文以外的其他试题都过于繁琐,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挤进作文的时间一般为50-60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别说是中学生,就是中学或者大学的老师也可能觉得很难写好。 如果高考语文总分提高到200分,其中作文100分,这将极大刺激语文教学,集中母语学习。 这一建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科“争夺地盘”。 现在语文教学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怎么改,都很难让大家满意,因为它是“基础”; 事实上,由于高考(包括分数)的限制,语文的“分数”确实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因此很难得到重视。
“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这句话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的课程。 如果加上一些总分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高考这个“接力棒”不仅要注重负面影响,更要发挥积极作用。 如果能在高考语文和作文方面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让这根“指挥棒”从前方“指挥”,相信会非常有效,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温如民:高考语文总分和作文分要提高
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语文、作文试题一如既往地引人瞩目。 如何评价今年的高考命题? 高考批改作文是否存在“秒杀”“草草视人命”的情况? 高考前提下,语文教学如何摆脱应试模式? 带着这些问题,高考结束后,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民先生。
今年作文题注重理性思维
北京卷不错,有创意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吉):请您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整体评价一下? 有什么特别的亮点吗? 作文命题有哪些趋势?
温汝民(以下简称温):从网上,我看到了全国和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题。 总的印象是,他们思想比较开放,风格多样,尽量让绝大多数候选人有话可说; 材料构成仍占多数,让学生有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但也有一定的限制。 与往年相比,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注重向理性思维靠拢。 超过一半的作文题都会给出一些材料(故事、图片或语录等),要求学生找到材料的核心并开始自己的思考和讨论。 除了语言运用之外,理性思维能力也很重要。 我认为这种改变是值得欢迎的。 去年这个时候,我也在《人民日报》评论过高考作文题的风潮。 我认为,应该向理性靠拢,摆脱“文艺范”和公式化文章的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现在看来,这越来越成为共识。
高考作文题很难出。 既要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让大多数学生有话可说,又要考虑适当的难度。 往年,很多作文题的题目过于单一、普遍。 学生们可以很容易地放入他们平时准备的材料。 今年的北京试卷做得很好,比较有创新性,难度适中,不太容易出题。 给出的材料是一名列车巡警每天在深山里守卫铁路的故事。 考生读完材料后一定要掌握一些可以发挥的要点,比如平凡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做事、有责任心、充实的生活、内心的平静。 这些都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解才能写好。 用空话和公式比较困难,所以更容易测试真正的水平。
但也有一些省市的作文题比较直白,缺乏新意。 比如四川卷《关于水的讨论》,江西卷围绕“拥有什么”的讨论,以及新课程标准卷关于画家画船填洞的故事素材。 学生们看到“职业道德”等“含义”就会蜂拥而至。
记者:每年高考结束后,高考作文的分析马上就会出来,很多人都会把当年的作文题目与国外的作文题目进行比较,或者与民国的作文题目进行比较。 您认为这样的比较科学吗?
文:不能简单地将国外作文题与中国高考作文题进行比较。 为什么? 考试的规模和性质各不相同。 国外没有像中国那样实行统一高考(韩国等少数国家也有高考,但规模较小)。 它们一般都是“资格”考试(相当于“会考”),设定了基本且较低的“门槛”。 国外的考试不会像中国高考那样“一考终身”,所以标准可以低一些,分化程度也没有那么细,试题也可以更灵活一些。
民国时期,没有全国统一考试,各大学独立组织考试,学生可以同时报考多所大学。 因为学校说了算,所以考试题目往往更加个性化。
我国高考是全国统一考试,考生众多、规模大、涉及千家万户。 必须把公平放在第一位。 这种考试政策性很强,是名副其实的“国考”。 但在充分考虑试题科学性、难度适当、评分差异化程度的前提下,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仍需不断改革。 从这一点来看,也可以参考国外作文考试命题的经验。 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论文题更注重学生理性思维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 对于一心钻研的学生来说,做好这类题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的高考题历来比较注重描写和抒情。 考试的写作风格怎么样,这个需要改变。 高中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高考作文命题应尽可能依靠理性思维。 这一点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至于民国时期的考试作文题,题型五花八门,但都趋于抒情。 例如,季羡林先生当年报考清华大学的题目是《梦游清华园》。 很有趣,但没有考验理性思维。 这种话题人文性很强,可以叫好,但未必适合今天的高考。
作文分级的问题并非“草菅人命”
但“中心化率”太高,距离拉不开
注:高考作文的评分和评分比较主观,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讨论。 甚至有观点认为,高考作文评分是“草菅人命”。 对于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您认为如何分级才能更科学?
文:说高考作文评分是“草菅人命”有点过分了。 高考不能被“妖魔化”,这不利于学生的心智成长。 当前高考语文阅卷形势严峻。 以作文为例,评分前有“岗前培训”,标准制定得更详细。 它是多个阅卷老师的分数的综合,而不是由一个阅卷人决定的。 虽然时间很短,但是基本的操作要求还是有的。 今年很多省市作文考试题目都接近理性思维,难度也合适。 尽量避免有固定题的作文,这样有利于考试水平。 广大考生和家长没有必要听信那些谣言,受到“高考妖魔化”的影响。
高考评分即将开始,我想提一些建议。 从往年的情况来看,高考作文评分确实存在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是民间传说中的“秒杀”或者“罔顾人命”,而是分数的“中间率”太高,拉不开距离。 高考语文总分150分,作文占60分。 作文评分一般分为4个等级,其中二等分数约为40分(或35~45分)。 据北京、福建等省市的调查显示,近四五年,二等作文占75%至80%,一级作文占8%-10%,满分作文凤毛麟角,三、四等作文35分以下的占不到20%。 其他省市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二等分的比例如此之大,那就是“中等率”异常高。 不管你考试成绩多好,也很难取得高分。 稍微准备一下,就能得到40分左右,再差也不会落到三四等。 这种非正态分布的评分成绩无法反映考试水平,对考生来说非常不公平。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由于作文评分存在不确定因素,规定同一篇作文由2至3人审阅。 如果分数差异超过5分,则需要重新评估。 这样的规定也是为了保证质量,但很容易导致审查人员为了寻求“保险”而寻求同样的“收敛”。 我曾建议调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实行分数正态分布。 若分四个等级,第二等级(即35~45分)应占50%~60%。 头等舱的比例要提高,可以达到15%左右。 这些可以作为规定性指标。 只有区别程度大,才具有公平性,才具有选择的功能。
因为高考作文太高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太差或太好。 致使教师和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普遍认为语文、作文教学“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语文教学就放松了。 有的学校校长甚至让语文“让位于”其他容易“拿分”的科目。 这就是语文教学越来越边缘化的原因。
高考语文应减少选择题
适当提高文言成绩
记者:您之前说过,高考制度需要存在一定时期,所以语文改革必须在高考框架内进行。 如何发挥高考接力棒的积极作用?
文:都说高考是一根无可奈何的“接力棒”,那么我们可以尝试改造这个“接力棒”,让它从正面“指挥”,让教学和社会风气得到积极的改善和发展。 我提三点建议:第一,解决刚才提到的高考作文评分的“中心率”问题,让平分的“大肚子”瘦下来,让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 二是减少选择题。 选择题看似容量大、覆盖面广,实则刻意制造似是而非的“陷阱”。 考生在这里花费大量时间,试题难度增大,歧视程度可能较小。 实力较差的考生,试试“运气”也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所以要提高,选择题少一些,填空题我宁愿多一些。 第三个是关于文言文的。 今年,文言文和作文在考试成绩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我认为是合适的。 你不能放弃,因为文言文很难学,适用性也不强。 文言文是汉语的源头。 没有一定的文言文意识,很难说汉语好。 此外,适当接触古典汉语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验。 适当提高高考语文成绩,有利于教师学好文言文。
我还有一个建议,就是提高高考语文总分,可以从现在的150分提高到200分。 这样做有两个优点。 一是让学生尽力在作文考试中取得自己的水平。 现在中国高考需要150分钟。 由于作文以外的其他试题都过于繁琐,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挤进作文的时间一般为50-60分钟。 这么短的时间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别说是中学生,就是中学或者大学的老师也可能觉得很难写好。 如果高考语文总分提高到200分,其中作文100分,这将极大刺激语文教学,集中母语学习。 这一建议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科“争夺地盘”。 现在语文教学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怎么改,都很难让大家满意,因为它是“基础”; 事实上,由于高考(包括分数)的限制,语文的“分数”确实与“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因此很难得到重视。
“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这句话是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说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是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的课程。 如果加上一些总分大家应该就明白了。 高考这个“接力棒”不仅要注重负面影响,更要发挥积极作用。 如果能在高考语文和作文方面进行一些调整和改革,让这根“指挥棒”从前方“指挥”,相信会非常有效,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