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12 10:01 | 信息编号:272533 |
联系人: | 电话: |
四川成都坚持“办赛”与“治城”结合——体育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龙泉山看日出,自然风光如此美丽; 骑行环城绿道,享受健康生活……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天府之国”再次引起全球关注。 成都正满怀热情地张开双臂,向世界呈现一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
成都坚持“跑赛”与“跑城”相结合,促进全区域同频共振,建城惠民,激发城市活力。
新建、改建的体育场馆及配套交通设施,使周边面貌焕然一新; 百公里环城生态公园,一流绿道贯穿全环,拆除违章建筑,改造道路,美化社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愈加美丽; 顶级赛事带来活力,体育消费日益旺盛,体育产业迎机遇,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运动员在成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成都,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涌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动力。
突出竞争惠民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55岁的刘岩是一位热爱游泳的“老成都”。 一有时间,她就会跳进猛追湾游泳池的水池里。 成都大运会水球项目在此训练,猛追湾游泳池经历了18个月的升级改造。 升级后的场馆设备先进,管理智能化,泳池干净水质良好,收费合理。 这让“知识渊博”的柳岩赞不绝口,也吸引了更多人前来避暑、锻炼身体。
2021年7月,成都启动“大运会场馆惠民行动计划”。 49个大运会场馆不仅承担各类大运会赛事活动,还服务于市民的日常健身生活。
全民健身在成都蔚然成风,这也是“爱成都·迎大运”主题的意义所在。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共有体育场地设施6.41万个,建成天府绿道6500余公里,植入体育设施1700余个; 2022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000余场,成都市民健身率达到94.61%。 年取得进步。
随着“大运效应”的不断释放,成都这座城市也焕然一新。
位于龙泉驿区的东安湖体育公园是本届大运会的主赛场区。 从大运村一路走来,到处都是绿色。 环湖步道四季景观特色鲜明,犹如一条珠链点缀在城市之中,与人们奔跑、休息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一座又一座大运会场馆拔地而起、改造,桥下、街道、屋顶等城市的“剩余空间”也被改造为“金角银边”,满足人们运动、休闲、健身的需求。不同场景下的娱乐和社交体验。 。 “小空间讲大故事,体现了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活动营和活动惠民在这里有机结合起来。” 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育局局长熊岩解释。
城市的“表面”是美丽的,“里面”也应该是辉煌的。
成都加快老旧社区改造,完善社区配套服务,增加便民设施,让市民创业更便捷、生活更舒心。 两年来,成都市推动91个区更新,实施1202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0.7万居民。
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断完善。 成都东西城市轴线、大运村与主会场直通通道等13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竣工通车,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的快速通达性,不仅保障了大运会期间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快速集疏运,也给出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3000多个社区、1300余所学校、10000余场线下活动、3万余种新媒体产品、超过700万人次参与“迎大运文明形象展示”主题活动。 城市、繁荣、惠民”理念,以大运会为契机,立足城乡社区、中小学、公园绿道等基层细胞,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感每周组织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确保市民家门口“每周有活动、每周有亮点”,动员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参与、体验、分享大运会。达到并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 每一位成都市民都以主人翁的身份,携手迎接大运会,弘扬文明,树立新风貌,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城市风貌和精神。
擅长编织技艺的女士们、婆婆们编织“大运团饭”,向宾客传达“团圆”、“相见或别离”的美好寓意。 1000个大运城市志愿者服务站亮相成都街头,用微笑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送去友善温暖的“小幸运”。 在网红景区熊猫基地,拥有百万粉丝的动物界顶级网红熊猫“花花”充当文明使者,倡导文明旅游……别出心裁的“花式”活动上演转身,铭刻在成都人文基因中的热情好客、友善、宽容被不断激发和放大。 借着大运会,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总是在城市的烟火中展现出幸福的美好,处处绽放着精神丰沛的文明之花。
科技助力大运会,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在成都古河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一群研发人员正在3D仿真模型上仔细分析楼宇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耗记录。 这套设备以“数字孪生”为核心技术,集“端+云+大数据”于一体,是专为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场馆打造的3D可视化管理平台。
“有了这样一个智能‘大脑’,体育馆内施工设备的管理就可以实时、动态、可视化,运维效率大大提高。” 成都城头万馆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匡表示,凤凰山体育公园作为现代化国际标准场馆,真正贯彻了简单、安全、精彩的比赛理念。
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尖端科技的“较量”。 从拥有20余项专利的火炬“荣火”,到全球首创具有应急服务功能的“荣宝”机器人,再到“海绵城市”理念的新都相城体育中心……170余项科技成果为大运会数字化观看、智慧服务、场馆建设保驾护航。
大运会能够呈现如此丰富的“科技盛宴”,源于成都长期的科技创新积累。 成都勇敢承担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时代重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有力。
2022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万家,同比增长45.5%; 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名第29位,5年来上升27位。
“借助大运会应用场景,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成都,自主创新成果得到充分应用,为智慧大运增光添彩,赋能产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进城、造福百姓。”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张永荣说。
对此,成都菲菲特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萌深有体会。 从2019年3月团队正式成立到2021年4月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未来的发展进程与成都科技创新的发展同频共振。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众多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自由开放的科研氛围,都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大运会期间,不少本土企业研发生产的智能运动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 “这对于成都科创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非常重要。” 李萌对未来充满信心。
体育消费上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这个夏天,足球是成都人绕不开的话题。 66%! 中超联赛前九轮比赛中,成都荣成主场凤凰山体育公园职业足球场成为平均上座率最高的球场。 球迷们“Rise Up”的呼喊声超越了盛夏的热浪,席卷了整座城市。
体育点燃激情,带来新的消费和商业形态。 绿道上,骑行者川流不息,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减少碳排放; 公园里,飞盘玩家玩得不亦乐乎,时尚运动魅力十足; 消费场景逐渐蔓延,游客络绎不绝……
人人热爱运动,城市烟火气盛——这是成都培育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进而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天然氛围。 知名赛事纷至沓来,体育消费热情高涨。
近年来,成都承办了世乒赛、世界警察消防运动会、国际乒联男女世界杯等近70项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了“天府绿道”、“熊猫杯” 。 自有品牌活动。 成都作为赛营城市,在国际上赢得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运会的筹办,让成都再次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有机会因为体育出圈。 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认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不仅具有“办赛、露营城市、兴商、惠民”等综合效益,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大众体育赛事的巨大流量和体育消费热情的带动下,成都的体育产业和企业发展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就业增长,增强城市整体经济活力。
2020年,新都剑峰干雪四季滑雪场打造了全国最标准的干雪训练平台,助力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 旱滑雪场自主研发的“金针菇”干雪毯已出口10多个国家。
大运兴城市,竞争兴产业。 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578.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将超过2700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8.4%; 成都体育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5亿元,10年前约为63亿元。 次。
在新征程的新起点上,成都提出新目标: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总额将突破800亿元。 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四川成都坚持“办赛”与“治城”结合——体育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龙泉山看日出,自然风光如此美丽; 骑行环城绿道,享受健康生活……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天府之国”再次引起全球关注。 成都正满怀热情地张开双臂,向世界呈现一场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
成都坚持“跑赛”与“跑城”相结合,促进全区域同频共振,建城惠民,激发城市活力。
新建、改建的体育场馆及配套交通设施,使周边面貌焕然一新; 百公里环城生态公园,一流绿道贯穿全环,拆除违章建筑,改造道路,美化社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象愈加美丽; 顶级赛事带来活力,体育消费日益旺盛,体育产业迎机遇,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运动员在成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成都,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涌动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动力。
突出竞争惠民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55岁的刘岩是一位热爱游泳的“老成都”。 一有时间,她就会跳进猛追湾游泳池的水池里。 成都大运会水球项目在此训练,猛追湾游泳池经历了18个月的升级改造。 升级后的场馆设备先进,管理智能化,泳池干净水质良好,收费合理。 这让“知识渊博”的柳岩赞不绝口,也吸引了更多人前来避暑、锻炼身体。
2021年7月,成都启动“大运会场馆惠民行动计划”。 49个大运会场馆不仅承担各类大运会赛事活动,还服务于市民的日常健身生活。
全民健身在成都蔚然成风,这也是“爱成都·迎大运”主题的意义所在。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市共有体育场地设施6.41万个,建成天府绿道6500余公里,植入体育设施1700余个; 2022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000余场,成都市民健身率达到94.61%。 年取得进步。
随着“大运效应”的不断释放,成都这座城市也焕然一新。
位于龙泉驿区的东安湖体育公园是本届大运会的主赛场区。 从大运村一路走来,到处都是绿色。 环湖步道四季景观特色鲜明,犹如一条珠链点缀在城市之中,与人们奔跑、休息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一座又一座大运会场馆拔地而起、改造,桥下、街道、屋顶等城市的“剩余空间”也被改造为“金角银边”,满足人们运动、休闲、健身的需求。不同场景下的娱乐和社交体验。 。 “小空间讲大故事,体现了成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活动营和活动惠民在这里有机结合起来。” 成都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体育局局长熊岩解释。
城市的“表面”是美丽的,“里面”也应该是辉煌的。
成都加快老旧社区改造,完善社区配套服务,增加便民设施,让市民创业更便捷、生活更舒心。 两年来,成都市推动91个区更新,实施1202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0.7万居民。
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断完善。 成都东西城市轴线、大运村与主会场直通通道等13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竣工通车,大大提高了城市交通的快速通达性,不仅保障了大运会期间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快速集疏运,也给出行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
3000多个社区、1300余所学校、10000余场线下活动、3万余种新媒体产品、超过700万人次参与“迎大运文明形象展示”主题活动。 城市、繁荣、惠民”理念,以大运会为契机,立足城乡社区、中小学、公园绿道等基层细胞,提升城市品质和市民幸福感每周组织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确保市民家门口“每周有活动、每周有亮点”,动员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参与、体验、分享大运会。达到并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 每一位成都市民都以主人翁的身份,携手迎接大运会,弘扬文明,树立新风貌,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城市风貌和精神。
擅长编织技艺的女士们、婆婆们编织“大运团饭”,向宾客传达“团圆”、“相见或别离”的美好寓意。 1000个大运城市志愿者服务站亮相成都街头,用微笑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送去友善温暖的“小幸运”。 在网红景区熊猫基地,拥有百万粉丝的动物界顶级网红熊猫“花花”充当文明使者,倡导文明旅游……别出心裁的“花式”活动上演转身,铭刻在成都人文基因中的热情好客、友善、宽容被不断激发和放大。 借着大运会,成都这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总是在城市的烟火中展现出幸福的美好,处处绽放着精神丰沛的文明之花。
科技助力大运会,激发城市创新活力
在成都古河云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一群研发人员正在3D仿真模型上仔细分析楼宇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耗记录。 这套设备以“数字孪生”为核心技术,集“端+云+大数据”于一体,是专为成都凤凰山体育公园场馆打造的3D可视化管理平台。
“有了这样一个智能‘大脑’,体育馆内施工设备的管理就可以实时、动态、可视化,运维效率大大提高。” 成都城头万馆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匡表示,凤凰山体育公园作为现代化国际标准场馆,真正贯彻了简单、安全、精彩的比赛理念。
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尖端科技的“较量”。 从拥有20余项专利的火炬“荣火”,到全球首创具有应急服务功能的“荣宝”机器人,再到“海绵城市”理念的新都相城体育中心……170余项科技成果为大运会数字化观看、智慧服务、场馆建设保驾护航。
大运会能够呈现如此丰富的“科技盛宴”,源于成都长期的科技创新积累。 成都勇敢承担科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时代重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伐稳健有力。
2022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5万家,同比增长45.5%; 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名第29位,5年来上升27位。
“借助大运会应用场景,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成都,自主创新成果得到充分应用,为智慧大运增光添彩,赋能产业发展,贡献科技力量进城、造福百姓。”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张永荣说。
对此,成都菲菲特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李萌深有体会。 从2019年3月团队正式成立到2021年4月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未来的发展进程与成都科技创新的发展同频共振。 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众多地方高校和科研机构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自由开放的科研氛围,都为企业的成长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大运会期间,不少本土企业研发生产的智能运动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机会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 “这对于成都科创企业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非常重要。” 李萌对未来充满信心。
体育消费上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这个夏天,足球是成都人绕不开的话题。 66%! 中超联赛前九轮比赛中,成都荣成主场凤凰山体育公园职业足球场成为平均上座率最高的球场。 球迷们“Rise Up”的呼喊声超越了盛夏的热浪,席卷了整座城市。
体育点燃激情,带来新的消费和商业形态。 绿道上,骑行者川流不息,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减少碳排放; 公园里,飞盘玩家玩得不亦乐乎,时尚运动魅力十足; 消费场景逐渐蔓延,游客络绎不绝……
人人热爱运动,城市烟火气盛——这是成都培育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赛事,进而打造世界赛事名城,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天然氛围。 知名赛事纷至沓来,体育消费热情高涨。
近年来,成都承办了世乒赛、世界警察消防运动会、国际乒联男女世界杯等近70项国际高水平体育赛事,培育了“天府绿道”、“熊猫杯” 。 自有品牌活动。 成都作为赛营城市,在国际上赢得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运会的筹办,让成都再次站在世界舞台的聚光灯下,有机会因为体育出圈。 成都市体育局副局长陈志认为,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不仅具有“办赛、露营城市、兴商、惠民”等综合效益,还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大众体育赛事的巨大流量和体育消费热情的带动下,成都的体育产业和企业发展迎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拉动就业增长,增强城市整体经济活力。
2020年,新都剑峰干雪四季滑雪场打造了全国最标准的干雪训练平台,助力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 旱滑雪场自主研发的“金针菇”干雪毯已出口10多个国家。
大运兴城市,竞争兴产业。 数据显示,2022年,成都市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到578.6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将超过2700元,比2021年同期增长8.4%; 成都体育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5亿元,10年前约为63亿元。 次。
在新征程的新起点上,成都提出新目标:到2025年,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全市体育产业体育消费总额将突破800亿元。 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