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21 18:02 | 信息编号:274463 |
联系人: | 电话: |
“痛并快乐着”——听四代人讲高考那些事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魏梦佳、赵万伟)三位学长、推荐生、“3+X”、大学扩招、高考自主招生……自今年恢复高考以来1977年,成千上万的学子带着不同时代的记忆穿越了这个时代。 人生难忘的“门槛”。 高考即将来临。 你还记得你的高考吗?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高考有着不同的符号和意义。 那些关于青春、汗水、理想的故事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成为财富。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 让我们跟随四代人的记忆,重温不一样的“高考故事”。
“前面有一条新路,这是命运给我们带来的机会”
——赵建国,60岁,1977年参加高考,退休职工
1977年,当我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非常高兴。 上大学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但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当时我正在北京顺义大松格庄镇插队,负责养猪。 摆在知青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扎根农村,革命”,二是招收工人回城工作。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后,我们面前有了一条新的路,这是命运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当时我们很多知青都报名了,熬夜学习。 10月,又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 12月就要考试了,基本上没有时间准备。 每个人都在疯狂地学习。 那时候的考试太难了。 十几个班的学生一起考试,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有学生没考上。 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但我并没有灰心,第二年继续申请。 为了复习,我让人去买书,到处找资料。 我一开始没有戴眼镜,但是当我的视力只有0.8时,我就快要趴在桌子上写字了。
1978年再次考试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头绪,所以报考志愿时不敢再高。 幸运的是,我被北航录取了。 毕业后,我在航空航天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30多年。
如果没有高考,我想我会在插队的地方养猪,等待回城的机会。 这一定是另一种生活。
“测试包分发后,生活将登上大舞台”
- 先生。 王某,51岁,1982年参加高考,媒体人
我是1982年参加高考的,那时距离恢复高考才几年。 当时,本科生录取率仅为5%。 我来自贵州省贵阳市吴中中学。 报名的人有200到300人,最终只有6人通过了考试。 我认为当时的高考就是“精英教育”。 国家需要人才,而大学生非常稀缺。 考试结束后,会给你分配。 有很多好的工作供你选择。 这意味着,如果你上了大学,你的人生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当时的师生文化程度不高,知识匮乏。 一些教师需要“现学现卖”。 复习材料很少,大家抄一本复习教材,老师亲自用油印机给大家抄材料。
后来,我考入了贵州大学中文系。 高考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是帮助我进入社会的通道,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认为高考制度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全民教育”。 大学的意义更多的是人们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途径和渠道。
虽然高考是成才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但它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向纵深发展。 未来,应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层次人才。 我们不仅需要“白领”,还需要更多社会各行各业的“蓝领”。
“从县城到市里,高考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平台,增长了知识”
——王波,45岁,1992年参加高考,北京某环保公司负责人
高考前,我在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学习。 当时,50人以上的班级只有10%被录取。 当时招生计划很少,大学也很少。 山东人口基数大,考生多,所以大家都很努力。 我对高考的印象是经常做噩梦,考试前一年简直就是“魔鬼般”的生活。
山东是孔孟之乡,大多数人都想读书,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时候工作机会不多,似乎除了上大学没有别的路可走。 不上大学就只能种田或者做生意或者打工。
高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会在一个小县城定居。 因为高考,我从家乡来到了天津这样的大城市,考入了天津外国语大学。 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机会。 高考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我希望将来,在同样的成绩水平下,如果你能考到北京的好大学,你应该也能考到山东的好大学。 不同地区之间的高考能够更加公平,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录取要求和招生比例不受人为限制。 其实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除了高考之外还有很多选择。 出国留学和职业教育也是选择。
“高考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邵子健,26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2009年,我在上海参加高考,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当年上海课程改革,考试时间为3天。 考试时正值雨季,天气闷热。 由于天气恶劣、情绪紧张,部分学生跑错考场,最终被警车护送至考场。 听说考场里有一些答卷被风吹走了。
当我回答中文时,汗水滴在试卷上。 但压力最大的还是做数学试卷。 直到第9题我都做不了填空题,脑子里一片空白。 数学考试结束后,我的心情非常不好。 当我爸爸接我时,他给我播放了《重新开始》,并没有吃晚饭。
幸运的是,我其他科目都表现得异常出色,再加上自学加分,最后总分还不错,考上了北大。 我记得考试结束后,我把准考证藏了起来。 我不想让父母查分数,我自己也不敢看。 但我爸很早就抄了我的准考证号码,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成绩。 颁发成绩的那天晚上,我正好和同学们在张家界机场。 我的一些同学听到成绩时当场哭了。 听到爸爸说考试没问题我就放心了。
我认为高考不仅是一场“全家之战”,更是一系列“联合作战”,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现在的高考仍然是人生的一次相对公平的考验,因为在考场上,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
我最近已经通过选拔考试,将于今年7月回到上海,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希望以后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如果没有高考,我就无法进入北京大学,就无法体验如此广阔的平台和多彩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很幸运!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痛并快乐着”——听四代人讲高考那些事
新华社北京6月5日电(记者魏梦佳、赵万伟)三位学长、推荐生、“3+X”、大学扩招、高考自主招生……自今年恢复高考以来1977年,成千上万的学子带着不同时代的记忆穿越了这个时代。 人生难忘的“门槛”。 高考即将来临。 你还记得你的高考吗?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说,高考有着不同的符号和意义。 那些关于青春、汗水、理想的故事永远留在我的心里,成为财富。 今年是恢复高考40周年。 让我们跟随四代人的记忆,重温不一样的“高考故事”。
“前面有一条新路,这是命运给我们带来的机会”
——赵建国,60岁,1977年参加高考,退休职工
1977年,当我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我非常高兴。 上大学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想,但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 当时我正在北京顺义大松格庄镇插队,负责养猪。 摆在知青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扎根农村,革命”,二是招收工人回城工作。 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后,我们面前有了一条新的路,这是命运给我们带来的机遇。
当时我们很多知青都报名了,熬夜学习。 10月,又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 12月就要考试了,基本上没有时间准备。 每个人都在疯狂地学习。 那时候的考试太难了。 十几个班的学生一起考试,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有学生没考上。 我是他们中的一员。 但我并没有灰心,第二年继续申请。 为了复习,我让人去买书,到处找资料。 我一开始没有戴眼镜,但是当我的视力只有0.8时,我就快要趴在桌子上写字了。
1978年再次考试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头绪,所以报考志愿时不敢再高。 幸运的是,我被北航录取了。 毕业后,我在航空航天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30多年。
如果没有高考,我想我会在插队的地方养猪,等待回城的机会。 这一定是另一种生活。
“测试包分发后,生活将登上大舞台”
- 先生。 王某,51岁,1982年参加高考,媒体人
我是1982年参加高考的,那时距离恢复高考才几年。 当时,本科生录取率仅为5%。 我来自贵州省贵阳市吴中中学。 报名的人有200到300人,最终只有6人通过了考试。 我认为当时的高考就是“精英教育”。 国家需要人才,而大学生非常稀缺。 考试结束后,会给你分配。 有很多好的工作供你选择。 这意味着,如果你上了大学,你的人生将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当时的师生文化程度不高,知识匮乏。 一些教师需要“现学现卖”。 复习材料很少,大家抄一本复习教材,老师亲自用油印机给大家抄材料。
后来,我考入了贵州大学中文系。 高考奠定了我人生的基础,是帮助我进入社会的通道,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认为高考制度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全民教育”。 大学的意义更多的是人们学习和积累知识的途径和渠道。
虽然高考是成才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但它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我们的教育改革需要向纵深发展。 未来,应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多层次人才。 我们不仅需要“白领”,还需要更多社会各行各业的“蓝领”。
“从县城到市里,高考给了我一个更大的平台,增长了知识”
——王波,45岁,1992年参加高考,北京某环保公司负责人
高考前,我在山东省高唐县第一中学学习。 当时,50人以上的班级只有10%被录取。 当时招生计划很少,大学也很少。 山东人口基数大,考生多,所以大家都很努力。 我对高考的印象是经常做噩梦,考试前一年简直就是“魔鬼般”的生活。
山东是孔孟之乡,大多数人都想读书,所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时候工作机会不多,似乎除了上大学没有别的路可走。 不上大学就只能种田或者做生意或者打工。
高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如果没有高考,我可能会在一个小县城定居。 因为高考,我从家乡来到了天津这样的大城市,考入了天津外国语大学。 我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机会。 高考给我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我希望将来,在同样的成绩水平下,如果你能考到北京的好大学,你应该也能考到山东的好大学。 不同地区之间的高考能够更加公平,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录取要求和招生比例不受人为限制。 其实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强多了,除了高考之外还有很多选择。 出国留学和职业教育也是选择。
“高考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邵子健,26岁,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究生
2009年,我在上海参加高考,这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当年上海课程改革,考试时间为3天。 考试时正值雨季,天气闷热。 由于天气恶劣、情绪紧张,部分学生跑错考场,最终被警车护送至考场。 听说考场里有一些答卷被风吹走了。
当我回答中文时,汗水滴在试卷上。 但压力最大的还是做数学试卷。 直到第9题我都做不了填空题,脑子里一片空白。 数学考试结束后,我的心情非常不好。 当我爸爸接我时,他给我播放了《重新开始》,并没有吃晚饭。
幸运的是,我其他科目都表现得异常出色,再加上自学加分,最后总分还不错,考上了北大。 我记得考试结束后,我把准考证藏了起来。 我不想让父母查分数,我自己也不敢看。 但我爸很早就抄了我的准考证号码,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成绩。 颁发成绩的那天晚上,我正好和同学们在张家界机场。 我的一些同学听到成绩时当场哭了。 听到爸爸说考试没问题我就放心了。
我认为高考不仅是一场“全家之战”,更是一系列“联合作战”,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不过,现在的高考仍然是人生的一次相对公平的考验,因为在考场上,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的命运而奋斗。
我最近已经通过选拔考试,将于今年7月回到上海,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希望以后能为老百姓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如果没有高考,我就无法进入北京大学,就无法体验如此广阔的平台和多彩的生活,追求自己的梦想。 我很幸运!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