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7 09:09 | 信息编号:281397 |
联系人: | 电话: |
【编者注】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勇敢站在前列,敢于创业、敢于尝试,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GDP已突破万亿大关,迈入国际大都市行列。它书写了青岛的辉煌,也崭露头角。一大批代表人物谱写了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以此为契机,翻山开路、过河架桥,把改革进行到底。” 8 3月23日起,青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与青岛新闻联播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我与青岛共同成长——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道》。通过人物视角,凸显时代精神,为青岛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奠定基础。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青岛新闻网10月17日电(记者崔文静)双星始建于1921年,是中国最早的橡胶企业之一。 2002年之前,主要以鞋服为主; 2008年,鞋服全部重组,重点发展轮胎、橡胶机械行业。青岛双星是山东省轮胎行业唯一的国有上市公司,是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新任会长单位。
2014年,双星踏上了“二次创业,创双星世界名牌”的新征程,确定了“先行、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如今,正成为集轮胎、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机器人、冷链物流等)、废旧橡胶绿色生态回收等产业于一体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解放鞋200万双售空,双星真正进军市场
双星始建于1921年,1955年被国家轻工业部列为国家“国营青岛第九橡胶厂”。计划经济时期,双兴是一家吃“大锅”、过着小康的国有企业。但一旦市场自由化,问题就会出现。
改革开放初期,双星积压了200万双解放鞋。如何销售,成为摆在双星人肩上的巨大难题。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了,我们就得走进市场。双星统一了发展思路: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吃饭,就只能走进市场,走自己的路。凭借员工张着嘴、两条腿扛鞋、跑市场的决心和毅力,双星成功销售了200万双解放鞋。
就这样,双星真正第一次进入了市场,也认识到了一个道理——企业的命运不在于天,也不在于地,而在于自身,也在于市场。
36岁解放鞋业退出,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顺利运转,最终还是要依靠优秀的产品。想要自己的产品做强,就得不断开发新产品。
在计划经济时代,双星主要生产“解放鞋”,几乎没有接触其他类型的鞋。改革开放后,双星为了发展转向高端产品,运动鞋、旅游鞋等逐渐成为其主打产品。几年之内,在青岛生产了36年的解放鞋就从历史中消失了。
随后,双星开始向全国拓展,在各地设立分公司,构建营销网络,开设连锁店,建立生产基地。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双星不仅广泛开设分支机构,还争取进出口权。双星利用自营进出口权的便利,积极开拓产品出口渠道,加强与省市外贸部门的合作,积极开拓沿海经济特区的进出口业务。
双星的目光也放眼世界。通过结识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双星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网络,并设立了10家海外分支机构。如今,双星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收购华庆是为了给人们做鞋的双兴,开始为汽车做“鞋”。
除了做鞋,在20世纪90年代,双星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汽车做“鞋”——开发汽车轮胎。
1996年4月30日,双星成为中国鞋业第一股上市,募集大量资金。高科技是当时的投资热点,但双星认为,传统的制造加工业是中国人民的优势产业,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脱贫小康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因此,双星选择了汽车轮胎行业,抓住了这个当时并不乐观的商机。
这时,一个进军轮胎行业的机会出现在了双星人的面前。 1998年10月,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进行“场外”交易的华清股份停牌,允许相同或类似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合并。通过青岛市改制办,双星与华清达成合并协议。 2001年6月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文,同意双方按1:1换股吸收合并。
东风轮胎双星重组,深耕轮胎行业
就这样,通过并购华清,双星正式进军汽车轮胎行业。三年后,双星抓住机遇,重组东风轮胎。
东风轮胎始建于1969年,投资2亿元人民币。曾是全国轮胎生产企业“四王”之一,年产量近300万套。东风轮胎厂1993年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后,产量和效益持续下降,2004年上半年被迫停产。
接手东风轮胎,意味着更好地抢占中国轮胎市场,也是给中国人民的一份功劳。双星接手东风轮胎,也开创了橡胶行业“国企救国企”的先例。东风轮胎成功转移双星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后,迅速起死回生,工人重新就业,产品畅销市场,利润快速增长。
激活东风轮胎是双星集团战略棋盘上的重要一步。双星通过吸收合并华庆轮胎、东风轮胎等企业,进军轮胎机械行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7年底,上市公司双星剥离制鞋业务,集中发展轮胎、橡胶机械产业。经济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进军“工业4.0”,双星二次创业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2013年4月,柴永森出任双星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认为,轮胎行业正处于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谁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加速智能化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谁就能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知名轮胎品牌。
为此,柴永森提出了新的目标:二次创业,打造双星世界名牌。想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首先要在智能制造上开创一片天地。
双星自“二次创业”以来,就贯彻“用智能简化模型、用智能实现产品极致、用智能实现与用户极短距离”的战略方针,着力打造智能工厂。
双星整合全球顶尖“工业4.0”专家及合作伙伴资源,打造全球轮胎行业首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工厂,集“产品定制、企业互联、智能制造”为一体,构建由用户指挥(订单)、数据驱动、软件运行的智能生态系统。
2016年6月,双星全球轮胎行业首个商用轮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工厂在青岛全面投产,采用11种智能机器人。生产效率提升三倍,产品不良率下降80%以上。
2017年7月,双星乘用轮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工厂投产。双星成为全球轮胎行业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商用轮胎和乘用轮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工厂的企业。企业。同年12月,双星决定投资15亿元,搬迁湖北十堰东风轮胎工厂,进一步打造全球领先的轮胎“工业4.0”智慧工厂。至此,双星不仅是全球轮胎行业智能化进程最快的企业,也是拥有“工业4.0”智能工厂最多的企业。
2018年4月6日,双星集团认购韩国锦湖轮胎45%股份。锦湖轮胎专门生产乘用车轮胎,与专门生产卡车和客车轮胎的双星轮胎形成互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意味着双星全球竞争力的加强和中国轮胎世界地位的提高。同月,“双星基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轮胎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2017年度大数据优秀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案例”名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编者注】
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勇敢站在前列,敢于创业、敢于尝试,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GDP已突破万亿大关,迈入国际大都市行列。它书写了青岛的辉煌,也崭露头角。一大批代表人物谱写了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把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以此为契机,翻山开路、过河架桥,把改革进行到底。” 8 3月23日起,青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与青岛新闻联播联合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我与青岛共同成长——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报道》。通过人物视角,凸显时代精神,为青岛开启改革开放新征程奠定基础。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青岛新闻网10月17日电(记者崔文静)双星始建于1921年,是中国最早的橡胶企业之一。 2002年之前,主要以鞋服为主; 2008年,鞋服全部重组,重点发展轮胎、橡胶机械行业。青岛双星是山东省轮胎行业唯一的国有上市公司,是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新任会长单位。
2014年,双星踏上了“二次创业,创双星世界名牌”的新征程,确定了“先行、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如今,正成为集轮胎、智能装备、智能物流(机器人、冷链物流等)、废旧橡胶绿色生态回收等产业于一体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解放鞋200万双售空,双星真正进军市场
双星始建于1921年,1955年被国家轻工业部列为国家“国营青岛第九橡胶厂”。计划经济时期,双兴是一家吃“大锅”、过着小康的国有企业。但一旦市场自由化,问题就会出现。
改革开放初期,双星积压了200万双解放鞋。如何销售,成为摆在双星人肩上的巨大难题。现在实行市场经济了,我们就得走进市场。双星统一了发展思路: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吃饭,就只能走进市场,走自己的路。凭借员工张着嘴、两条腿扛鞋、跑市场的决心和毅力,双星成功销售了200万双解放鞋。
就这样,双星真正第一次进入了市场,也认识到了一个道理——企业的命运不在于天,也不在于地,而在于自身,也在于市场。
36岁解放鞋业退出,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中顺利运转,最终还是要依靠优秀的产品。想要自己的产品做强,就得不断开发新产品。
在计划经济时代,双星主要生产“解放鞋”,几乎没有接触其他类型的鞋。改革开放后,双星为了发展转向高端产品,运动鞋、旅游鞋等逐渐成为其主打产品。几年之内,在青岛生产了36年的解放鞋就从历史中消失了。
随后,双星开始向全国拓展,在各地设立分公司,构建营销网络,开设连锁店,建立生产基地。公司规模迅速扩大。
双星不仅广泛开设分支机构,还争取进出口权。双星利用自营进出口权的便利,积极开拓产品出口渠道,加强与省市外贸部门的合作,积极开拓沿海经济特区的进出口业务。
双星的目光也放眼世界。通过结识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双星建立了自己的客户网络,并设立了10家海外分支机构。如今,双星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收购华庆是为了给人们做鞋的双兴,开始为汽车做“鞋”。
除了做鞋,在20世纪90年代,双星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为汽车做“鞋”——开发汽车轮胎。
1996年4月30日,双星成为中国鞋业第一股上市,募集大量资金。高科技是当时的投资热点,但双星认为,传统的制造加工业是中国人民的优势产业,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脱贫小康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因此,双星选择了汽车轮胎行业,抓住了这个当时并不乐观的商机。
这时,一个进军轮胎行业的机会出现在了双星人的面前。 1998年10月,在青岛证券交易中心进行“场外”交易的华清股份停牌,允许相同或类似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合并。通过青岛市改制办,双星与华清达成合并协议。 2001年6月6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文,同意双方按1:1换股吸收合并。
东风轮胎双星重组,深耕轮胎行业
就这样,通过并购华清,双星正式进军汽车轮胎行业。三年后,双星抓住机遇,重组东风轮胎。
东风轮胎始建于1969年,投资2亿元人民币。曾是全国轮胎生产企业“四王”之一,年产量近300万套。东风轮胎厂1993年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后,产量和效益持续下降,2004年上半年被迫停产。
接手东风轮胎,意味着更好地抢占中国轮胎市场,也是给中国人民的一份功劳。双星接手东风轮胎,也开创了橡胶行业“国企救国企”的先例。东风轮胎成功转移双星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后,迅速起死回生,工人重新就业,产品畅销市场,利润快速增长。
激活东风轮胎是双星集团战略棋盘上的重要一步。双星通过吸收合并华庆轮胎、东风轮胎等企业,进军轮胎机械行业,找到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2007年底,上市公司双星剥离制鞋业务,集中发展轮胎、橡胶机械产业。经济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
进军“工业4.0”,双星二次创业已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2013年4月,柴永森出任双星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他认为,轮胎行业正处于行业洗牌的关键时期。谁能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加速智能化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谁就能打造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知名轮胎品牌。
为此,柴永森提出了新的目标:二次创业,打造双星世界名牌。想要成为世界知名品牌,首先要在智能制造上开创一片天地。
双星自“二次创业”以来,就贯彻“用智能简化模型、用智能实现产品极致、用智能实现与用户极短距离”的战略方针,着力打造智能工厂。
双星整合全球顶尖“工业4.0”专家及合作伙伴资源,打造全球轮胎行业首个全流程“工业4.0”智能工厂,集“产品定制、企业互联、智能制造”为一体,构建由用户指挥(订单)、数据驱动、软件运行的智能生态系统。
2016年6月,双星全球轮胎行业首个商用轮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工厂在青岛全面投产,采用11种智能机器人。生产效率提升三倍,产品不良率下降80%以上。
2017年7月,双星乘用轮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工厂投产。双星成为全球轮胎行业唯一一家同时拥有商用轮胎和乘用轮胎全流程“工业4.0”智能工厂的企业。企业。同年12月,双星决定投资15亿元,搬迁湖北十堰东风轮胎工厂,进一步打造全球领先的轮胎“工业4.0”智慧工厂。至此,双星不仅是全球轮胎行业智能化进程最快的企业,也是拥有“工业4.0”智能工厂最多的企业。
2018年4月6日,双星集团认购韩国锦湖轮胎45%股份。锦湖轮胎专门生产乘用车轮胎,与专门生产卡车和客车轮胎的双星轮胎形成互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意味着双星全球竞争力的加强和中国轮胎世界地位的提高。同月,“双星基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轮胎全生命周期大数据应用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2017年度大数据优秀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案例”名单。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