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23:07 | 信息编号:282161 |
联系人: | 电话: |
儿童节“零食”的演变
又到了儿童节。
都说一个人的口味在三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但我们都知道,热干面、冲泡的炸丸子和果汁、酸甜的娃哈哈AD钙奶、调味食品都是三岁以后才吃的。精致的泡泡糖和从黑色大炮中“噗”的一声喷出的雪白爆米花,都在我们的味蕾上留下了闪亮的记忆。
幸运的是,气味和味道可以让我们回到童年的那一刻。在这段舌尖上的童年历史中,我们可以带着那些简单的味道回到儿童节。
01.老倪的1950年代:水果面包、鸡肠、冰糖葫芦
1950年6月1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厅热闹非凡。 5000名孩子,统一身着干净的白衬衫、蓝裤子、红领巾,与苏联的孩子们一起欢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节日——国际儿童节。和朝鲜。会上,朱德总司令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希望他们“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准备参加建设新中国、改造贫困落后的工作”。把中国建设成为文化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的中国。”
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参加首届儿童节活动
1949年底,中国基本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动乱和冲突,一切都等待着去做。无数的事情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就包括“新中国小当家”。当年12月23日,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响应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的号召,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儿童节。
家住前门的小妮非常期待这一天。因为我不仅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吃水果面包和水果!咬了一口,面包混合着水果的香气在咀嚼中散发出来,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这是非常罕见的。虽然人人都成了农奴,唱歌,但老百姓却极度贫困。当时,在北京,只有东单头条和崇文门内大街上的几家店可以买到西式面包。
如果你想吃以前的水果面包,可以去老面包店“百年亿利”买它的招牌水果面包。
当然,如果你出生在富裕家庭,你的童年也会相当幸福。 1948年出生的美食家赵恒,最爱去位于崇文门内街路东侧的法式面包店(20世纪50年代中期更名为“解放食品店”)。这家店以西式香肠闻名,固定品种有十几个。其中以鸡肠为最佳。它们的肠子以整张鸡皮为肠衣,里面塞满了鸡肉、猪肉末、鸡蛋和豌豆。完成后,它看起来就像一只肥鸡,我现在想想就流口水。当时四十九城的一些“欧化”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医生和没落贵族都喜欢来这里买面包和糕点。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生意依然吃紧。
新桥三宝拉是一家现有的老欧式面包店。我们推荐豆馅面包和黄油面包。
说起零食,他最喜欢的就是庙会上的糖葫芦。将山楂果与麦芽糖混合并干燥。吃起来又酸又甜,吃起来让人口水湿润。人们还是非常喜欢的。关于冰糖葫芦的描述,引用《霸王别姬》中小来子的话:“我吃了冰糖葫芦,我就他妈的娇儿了!”
如今,冰糖葫芦仍然是庙会的主角。
02.老彭的1960年代:回锅饭、麻酱面、爆米花
时间已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形势险象环生。如果你穿越回过去,一定要小心,因为很多地方真的没什么吃的。一开始有一种自欺欺人的叫“双蒸饭”,就是把能吃一次的米饭加水,然后再蒸一遍。一斤米吃三斤是为了增加饱腹感,但其实只是多喝水而已。就这样;从此以后,我们只能吃磨成粉的榆树皮、豆腐渣、菱角之类的东西。厨师再熟练,也做不出孩子们喜欢的饭菜。
现在有些地方在制作面条时添加榆树皮粉。图为榆树皮面条。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和生产开始复苏,但粮食仍然紧张,一切都是凭票供应。据长期居住在西城的老北京人彭先生回忆,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肉券是两两,主食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糙米和蒸。面包。我每周可以吃两次意大利面,混合白面粉和玉米粉。我最期待的是夏天的三个月,每个人都能吃上一两芝麻酱拌面,别提有多美味了!
20世纪60年代,食品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包子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说起零食,老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款产品——
曾经让无数外国友人闻风丧胆的“大炮手摇爆米花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一个黑色的大炮筒,下面冒着熊熊的火焰。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热气升腾,无数爆米花瞬间就装满了袋子,香气扑鼻。
加农手动爆米花机
有的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他们身穿绿军服,头戴军帽,红袖,开始参加学校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会议,批评学校的资本主义道路当局,批评所谓的一些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执行者的教师。就连少先队也被取消,变成了红色战士。
03.老张的1970年代:栗子蛋糕、果酱面包、乐可福
让我们把目光从喧嚣的帝都移开,来到这座近代西方的神奇之城上海。据作家金玉成回忆,当时的流行趋势是穿多拉链翻领运动衫搭配卡其色薄裤,运动裤内摆露出三厘米,脚踩白色乒乓球鞋,富家子弟穿上海“惠丽牌” “篮球鞋,其实比其他地方时尚多了。
那时候上海的女孩子在食物上的选择比其他地方要多很多。这里有上海第一食品店、哈尔滨食品厂、凯斯林、老大厂等老字号,有板栗糕、黄糕、白糕、糖糕、杏仁桃糕、鞋底糕、蝴蝶蛋糕、罗宋汤面包、酸面团蛋糕等。担面包等糕点有上百种,特别是的栗子蛋糕,里面塞满了当季新鲜栗子压碎的栗子酱。现在我感觉有点饿了。
李安特意还原了电影《色戒》中的凯斯林咖啡店(上图)。现在你仍然可以在 吃到招牌栗子蛋糕(如下图)。
上海人老张很喜欢餐车上的果酱面包。当时,父亲在北京工作,寒暑假他都会坐火车探亲。随着经济的发展,他平时也有了一些零花钱。他口袋里最多的就是一小袋盐和金枣,2毛钱。他还喜欢去餐馆吃油条,三毛四毛加半两粮票。为小菜一碟添加一两票。
盐和金枣仍然是受欢迎的小吃
20世纪70年代,上海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都市,工商业发达,GDP占全国六分之一。全国孩子的童年零食里都有上海产的产品。老丁在北京的童年最难忘的记忆就是儿童食品厂生产的弹力巧克力。老李在杭州最难忘的记忆就是冠生园生产的大白兔奶糖。老魏在青岛最难忘的记忆就是上海咖啡厂生产的奶糖。口福——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麦乳精。
如果你想回忆童年,现在可以在淘宝上购买麦乳精
04.小刘的1980年代:活动中心、老字号、干脆面
“你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 1980年,一个专门的儿童组织——“苗苗儿童联盟”在上海成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少儿联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试点推广期间,每一位优秀青年都戴着光彩夺目的绿领巾。
绿领巾是上海、苏州、哈尔滨等城市孩子们的记忆,并没有普及到全国。
北京的孩子不戴绿领巾,但玩耍的地方却都是“民族”的。 1982年,位于西城区观园的中国儿童中心正式成立,成为许多北京孩子们永恒的记忆。小刘最喜欢的不是各种兴趣活动班,而是活动中心餐厅的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配上一碗酸辣汤,味道鲜美。每当她点完这些食物,坐在餐厅的椅子上时,她都会有一种人生赢家的自豪感,想起来还是忍不住笑。
西城区灌元中国儿童中心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共和国的心脏。 1980年,北京第一家独立餐厅“悦宾餐厅”在翠花胡同兴起。
老字号的继承者们也一一修复了它们的外墙。小长陈开在南横街,李记白水羊头开在寻竹胡同,抱肚风开在廊坊二条。生意很好。值得一提的国有老字号之一是隆福寺的丰年灌肠,是用猪大肠炒的。味道香脆,已经伴随北京人好几代了。这家商店于 2016 年 2 月 22 日关闭。
丰年灌肠代表一段回忆
各种各样的零食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而小刘最喜欢的就是方便面。旧有龙潭、天坛、大红门;新推出的产品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英多方便面、小浣熊和小虎队的脆皮面条以及新加坡的美厨方便面。她不喜欢方便面,但喜欢把面条揉成小块摊开。配上调料吃,嘎吱嘎吱,有一种满足感。
老版小浣熊脆面
05.小陈的90年代:肯德基、麦当劳、
1987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出现在北京前门。三年后,199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解放路光华大厦西华宫正式开业。快餐正式进入中国餐饮业,受到孩子们的疯狂追捧。不仅是孩子,大人也来这里谈恋爱、交朋友、开会。最夸张的是,在前门的肯德基三楼,每周日都有人在那里举行婚礼。
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开业典礼
当时8岁的小陈有自己的汉堡吃法。首先刮掉汉堡上的奶酪,然后吃生菜,然后吃肉饼,最后吃带有奶酪和番茄酱的面包。说起鸡翅,他摆了摆手。当时他觉得太辣了——他还是喜欢北京炸鸡加一小袋胡椒和盐,没想到很快全国各地都开起了川菜馆、火锅店。
和肯德基一样,中山小霸王公司也在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这家神奇的公司与孩子合作,“欺骗”家长自家的学习机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同时在学习机上添加了遥感和游戏控制器。当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把它当成游戏机。三五个邻居在有学习机的人家见面,一起进行了一场高中时期的热血游戏。
当时谁不想要一台小霸王游戏机呢?
玩游戏的同时,零食肯定是少不了的,比如口哨糖、口红糖、虾片、大卷泡泡糖,还有前期刷爆朋友圈的北冰洋冰袋。当时Big Roll广告中那个穿着红色紧身衣的无名超人,虽然引人注目,但却有点鬼魅。小时候,我会默默地盯着大卷,希望超人快点消失,口袋里揣着一个新的橙味大卷。这是最安全的时候!
小陈最喜欢的是5毛钱一包的麦力素,梁丰牌的。当时电视剧《新少林寺》正在热播,高僧们用这颗“丹药”拯救了很多生命。萧晨一边享受着舌尖融化的可可粉和奶油,一边幻想着服用一颗独特的补药。
良丰马丽辛现在售价3元一包,包装还是红色,没有质感。
06.两千多年后:奥利奥、、乐高
梳理童年的历史后,我发现与前辈相比,90后的人真是幸福,吃着零食,唱着歌迈入新千年。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各种零食都换成了猎枪,果味饼干变成了奥利奥,亮冰砖变成了赫鲁雪,乐可福变成了乐高,弹力巧克力也变成了多芬。喝一口,你会感觉“丝滑”。
放学回家喝一杯冰乐高,这也太颓废了吧?
国珍广告中的大瓶果汁,伴随着英文歌曲、口语录音带、随身听……一系列新的乐趣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我们现在消费主义的根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世纪之交的时期(以前这个词多么时髦,现在怎么这么复古)可以说是我们食品广告的爆发期,从过去的街头叫卖,到了现在的食品广告。屏幕上的声音和灯光。借助多感官刺激,我们完成了食品消费的“移风易俗”转变。
90后最幸福的事情就是40后到80后的孩子吃的东西他们都能吃,而且选择更多。他们可以选择观看《大闹天宫》和《黑猫警长》,也可以观看《灌篮高手》和《哆啦A梦》;他们可以吃炸灌肠、冰糖葫芦、披萨、牛排……
90后也可能是最后一代拥有类似童年记忆的人。经济发展带来了美国和新西兰的奶粉,但也让很多东西消失了——比如背板,以前因为桌面凹凸不平而被用来做衬里。大多数城市的书写文具已经消失;例如,老式爆米花已被美丽而甜美的美国黄油爆米花所取代。
如今,00后、10后的零食已经向更浓郁的糖衣零食进化,而另一类则在健康和食欲之间挣扎。
对于新一代的孩子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儿童节“零食”的演变
又到了儿童节。
都说一个人的口味在三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但我们都知道,热干面、冲泡的炸丸子和果汁、酸甜的娃哈哈AD钙奶、调味食品都是三岁以后才吃的。精致的泡泡糖和从黑色大炮中“噗”的一声喷出的雪白爆米花,都在我们的味蕾上留下了闪亮的记忆。
幸运的是,气味和味道可以让我们回到童年的那一刻。在这段舌尖上的童年历史中,我们可以带着那些简单的味道回到儿童节。
01.老倪的1950年代:水果面包、鸡肠、冰糖葫芦
1950年6月1日,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厅热闹非凡。 5000名孩子,统一身着干净的白衬衫、蓝裤子、红领巾,与苏联的孩子们一起欢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节日——国际儿童节。和朝鲜。会上,朱德总司令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希望他们“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准备参加建设新中国、改造贫困落后的工作”。把中国建设成为文化水平高、工业基础雄厚的中国。”
戴着红领巾的孩子们参加首届儿童节活动
1949年底,中国基本结束了一个世纪的动乱和冲突,一切都等待着去做。无数的事情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就包括“新中国小当家”。当年12月23日,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响应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的号召,将每年的6月1日定为儿童节。
家住前门的小妮非常期待这一天。因为我不仅可以穿新衣服,还可以吃水果面包和水果!咬了一口,面包混合着水果的香气在咀嚼中散发出来,至今仍让人印象深刻。这是非常罕见的。虽然人人都成了农奴,唱歌,但老百姓却极度贫困。当时,在北京,只有东单头条和崇文门内大街上的几家店可以买到西式面包。
如果你想吃以前的水果面包,可以去老面包店“百年亿利”买它的招牌水果面包。
当然,如果你出生在富裕家庭,你的童年也会相当幸福。 1948年出生的美食家赵恒,最爱去位于崇文门内街路东侧的法式面包店(20世纪50年代中期更名为“解放食品店”)。这家店以西式香肠闻名,固定品种有十几个。其中以鸡肠为最佳。它们的肠子以整张鸡皮为肠衣,里面塞满了鸡肉、猪肉末、鸡蛋和豌豆。完成后,它看起来就像一只肥鸡,我现在想想就流口水。当时四十九城的一些“欧化”知识分子、大学教授、医生和没落贵族都喜欢来这里买面包和糕点。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生意依然吃紧。
新桥三宝拉是一家现有的老欧式面包店。我们推荐豆馅面包和黄油面包。
说起零食,他最喜欢的就是庙会上的糖葫芦。将山楂果与麦芽糖混合并干燥。吃起来又酸又甜,吃起来让人口水湿润。人们还是非常喜欢的。关于冰糖葫芦的描述,引用《霸王别姬》中小来子的话:“我吃了冰糖葫芦,我就他妈的娇儿了!”
如今,冰糖葫芦仍然是庙会的主角。
02.老彭的1960年代:回锅饭、麻酱面、爆米花
时间已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内外形势险象环生。如果你穿越回过去,一定要小心,因为很多地方真的没什么吃的。一开始有一种自欺欺人的叫“双蒸饭”,就是把能吃一次的米饭加水,然后再蒸一遍。一斤米吃三斤是为了增加饱腹感,但其实只是多喝水而已。就这样;从此以后,我们只能吃磨成粉的榆树皮、豆腐渣、菱角之类的东西。厨师再熟练,也做不出孩子们喜欢的饭菜。
现在有些地方在制作面条时添加榆树皮粉。图为榆树皮面条。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和生产开始复苏,但粮食仍然紧张,一切都是凭票供应。据长期居住在西城的老北京人彭先生回忆,当时一个人一个月的肉券是两两,主食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糙米和蒸。面包。我每周可以吃两次意大利面,混合白面粉和玉米粉。我最期待的是夏天的三个月,每个人都能吃上一两芝麻酱拌面,别提有多美味了!
20世纪60年代,食品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包子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说起零食,老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款产品——
曾经让无数外国友人闻风丧胆的“大炮手摇爆米花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一个黑色的大炮筒,下面冒着熊熊的火焰。只听“砰”的一声巨响,热气升腾,无数爆米花瞬间就装满了袋子,香气扑鼻。
加农手动爆米花机
有的孩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激烈的阶级斗争中。他们身穿绿军服,头戴军帽,红袖,开始参加学校和社会团体组织的会议,批评学校的资本主义道路当局,批评所谓的一些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执行者的教师。就连少先队也被取消,变成了红色战士。
03.老张的1970年代:栗子蛋糕、果酱面包、乐可福
让我们把目光从喧嚣的帝都移开,来到这座近代西方的神奇之城上海。据作家金玉成回忆,当时的流行趋势是穿多拉链翻领运动衫搭配卡其色薄裤,运动裤内摆露出三厘米,脚踩白色乒乓球鞋,富家子弟穿上海“惠丽牌” “篮球鞋,其实比其他地方时尚多了。
那时候上海的女孩子在食物上的选择比其他地方要多很多。这里有上海第一食品店、哈尔滨食品厂、凯斯林、老大厂等老字号,有板栗糕、黄糕、白糕、糖糕、杏仁桃糕、鞋底糕、蝴蝶蛋糕、罗宋汤面包、酸面团蛋糕等。担面包等糕点有上百种,特别是的栗子蛋糕,里面塞满了当季新鲜栗子压碎的栗子酱。现在我感觉有点饿了。
李安特意还原了电影《色戒》中的凯斯林咖啡店(上图)。现在你仍然可以在 吃到招牌栗子蛋糕(如下图)。
上海人老张很喜欢餐车上的果酱面包。当时,父亲在北京工作,寒暑假他都会坐火车探亲。随着经济的发展,他平时也有了一些零花钱。他口袋里最多的就是一小袋盐和金枣,2毛钱。他还喜欢去餐馆吃油条,三毛四毛加半两粮票。为小菜一碟添加一两票。
盐和金枣仍然是受欢迎的小吃
20世纪70年代,上海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都市,工商业发达,GDP占全国六分之一。全国孩子的童年零食里都有上海产的产品。老丁在北京的童年最难忘的记忆就是儿童食品厂生产的弹力巧克力。老李在杭州最难忘的记忆就是冠生园生产的大白兔奶糖。老魏在青岛最难忘的记忆就是上海咖啡厂生产的奶糖。口福——它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麦乳精。
如果你想回忆童年,现在可以在淘宝上购买麦乳精
04.小刘的1980年代:活动中心、老字号、干脆面
“你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我们都是共产儿童团。” 1980年,一个专门的儿童组织——“苗苗儿童联盟”在上海成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少儿联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试点推广期间,每一位优秀青年都戴着光彩夺目的绿领巾。
绿领巾是上海、苏州、哈尔滨等城市孩子们的记忆,并没有普及到全国。
北京的孩子不戴绿领巾,但玩耍的地方却都是“民族”的。 1982年,位于西城区观园的中国儿童中心正式成立,成为许多北京孩子们永恒的记忆。小刘最喜欢的不是各种兴趣活动班,而是活动中心餐厅的宫保鸡丁和鱼香肉丝,配上一碗酸辣汤,味道鲜美。每当她点完这些食物,坐在餐厅的椅子上时,她都会有一种人生赢家的自豪感,想起来还是忍不住笑。
西城区灌元中国儿童中心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共和国的心脏。 1980年,北京第一家独立餐厅“悦宾餐厅”在翠花胡同兴起。
老字号的继承者们也一一修复了它们的外墙。小长陈开在南横街,李记白水羊头开在寻竹胡同,抱肚风开在廊坊二条。生意很好。值得一提的国有老字号之一是隆福寺的丰年灌肠,是用猪大肠炒的。味道香脆,已经伴随北京人好几代了。这家商店于 2016 年 2 月 22 日关闭。
丰年灌肠代表一段回忆
各种各样的零食出现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而小刘最喜欢的就是方便面。旧有龙潭、天坛、大红门;新推出的产品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英多方便面、小浣熊和小虎队的脆皮面条以及新加坡的美厨方便面。她不喜欢方便面,但喜欢把面条揉成小块摊开。配上调料吃,嘎吱嘎吱,有一种满足感。
老版小浣熊脆面
05.小陈的90年代:肯德基、麦当劳、
1987年11月12日,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出现在北京前门。三年后,1990年10月8日,中国第一家麦当劳在深圳解放路光华大厦西华宫正式开业。快餐正式进入中国餐饮业,受到孩子们的疯狂追捧。不仅是孩子,大人也来这里谈恋爱、交朋友、开会。最夸张的是,在前门的肯德基三楼,每周日都有人在那里举行婚礼。
中国第一家肯德基开业典礼
当时8岁的小陈有自己的汉堡吃法。首先刮掉汉堡上的奶酪,然后吃生菜,然后吃肉饼,最后吃带有奶酪和番茄酱的面包。说起鸡翅,他摆了摆手。当时他觉得太辣了——他还是喜欢北京炸鸡加一小袋胡椒和盐,没想到很快全国各地都开起了川菜馆、火锅店。
和肯德基一样,中山小霸王公司也在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这家神奇的公司与孩子合作,“欺骗”家长自家的学习机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同时在学习机上添加了遥感和游戏控制器。当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把它当成游戏机。三五个邻居在有学习机的人家见面,一起进行了一场高中时期的热血游戏。
当时谁不想要一台小霸王游戏机呢?
玩游戏的同时,零食肯定是少不了的,比如口哨糖、口红糖、虾片、大卷泡泡糖,还有前期刷爆朋友圈的北冰洋冰袋。当时Big Roll广告中那个穿着红色紧身衣的无名超人,虽然引人注目,但却有点鬼魅。小时候,我会默默地盯着大卷,希望超人快点消失,口袋里揣着一个新的橙味大卷。这是最安全的时候!
小陈最喜欢的是5毛钱一包的麦力素,梁丰牌的。当时电视剧《新少林寺》正在热播,高僧们用这颗“丹药”拯救了很多生命。萧晨一边享受着舌尖融化的可可粉和奶油,一边幻想着服用一颗独特的补药。
良丰马丽辛现在售价3元一包,包装还是红色,没有质感。
06.两千多年后:奥利奥、、乐高
梳理童年的历史后,我发现与前辈相比,90后的人真是幸福,吃着零食,唱着歌迈入新千年。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各种零食都换成了猎枪,果味饼干变成了奥利奥,亮冰砖变成了赫鲁雪,乐可福变成了乐高,弹力巧克力也变成了多芬。喝一口,你会感觉“丝滑”。
放学回家喝一杯冰乐高,这也太颓废了吧?
国珍广告中的大瓶果汁,伴随着英文歌曲、口语录音带、随身听……一系列新的乐趣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这或许就是我们现在消费主义的根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世纪之交的时期(以前这个词多么时髦,现在怎么这么复古)可以说是我们食品广告的爆发期,从过去的街头叫卖,到了现在的食品广告。屏幕上的声音和灯光。借助多感官刺激,我们完成了食品消费的“移风易俗”转变。
90后最幸福的事情就是40后到80后的孩子吃的东西他们都能吃,而且选择更多。他们可以选择观看《大闹天宫》和《黑猫警长》,也可以观看《灌篮高手》和《哆啦A梦》;他们可以吃炸灌肠、冰糖葫芦、披萨、牛排……
90后也可能是最后一代拥有类似童年记忆的人。经济发展带来了美国和新西兰的奶粉,但也让很多东西消失了——比如背板,以前因为桌面凹凸不平而被用来做衬里。大多数城市的书写文具已经消失;例如,老式爆米花已被美丽而甜美的美国黄油爆米花所取代。
如今,00后、10后的零食已经向更浓郁的糖衣零食进化,而另一类则在健康和食欲之间挣扎。
对于新一代的孩子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