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01:05 | 信息编号:282193 |
联系人: | 电话: |
这座山海之城,勤劳是用脚练出来的|新经济地方志
财联社8月24日电(记者 王晓邦 陈康)普通人平均每天行走7500步,一生行走2.74亿步,几乎是赤道长度的六倍。
有些人走路多,有些人走路少,但他们都需要一双鞋。
福建莆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运动鞋产区之一,年产量16亿双,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
尽管外界有很多刻板印象,但莆田在鞋业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国内外知名品牌运动鞋都是在当地贴牌生产的。鞋业也为莆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年产值千亿的企业。同时,还提供了超过50万个就业机会。
正是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如今面临着重新出发的新局面。
你能“摆脱”库存吗?
“你知道鞋商或者品牌鞋店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吗?”顾伟明停顿了几秒,向观众问道。
“是库存!”他用一种透露性的语气说道。
“为了卖鞋子,鞋店必须进货量大,货架上摆满各种款式,每种款式准备不同尺码,定期更换新品。如果这些成品鞋不能及时售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顾伟明顿了顿,“是的,会变成库存!只能以后再打折再打折。”
顾伟明是一位出色的演讲者,他懂得如何制造悬念,让话题引人入胜。
“当库存消化完后,鞋店可能根本就赚不到钱,甚至算总账时还亏钱!”他也表达了同样的遗憾,然后话锋一转,“这种卖鞋的模式可以吗?要改吗?”
“是的!”顾伟明没有辩解地接受了他的问题。
(双驰科技总经理顾伟明分享鞋业模式创新,财联社记者拍摄)
传统模式可以被“颠覆”
顾伟明的身份是双驰科技的总经理。
双驰科技是当地一家从事定制鞋业务的“明星”公司。其母公司双驰企业是莆田鞋业协会会长单位,也是迪卡侬()、索康尼()等知名品牌的代工企业。
顾伟明介绍,双驰科技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去鞋店买鞋就像去眼镜店买眼镜一样。”他称之为“一种‘量脚定制鞋’的新商业模式,就像‘验光配眼镜’一样”: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当顾客进入鞋店时,他们首先会站在足部检测器上。仪器在15秒内获取脚形、脚压、步态等特征数据,并据此设计个性化鞋子。
然后,设计好的鞋子从后台以数据的形式发送到双驰科技的智能工厂,最快2小时即可发货。
最后,经过5到7天的等待,一双定制的新鞋就会通过快递送到顾客手中。
(双驰科技研发的足部探测器,财联社记者拍摄)
这是一次完全不同的买鞋体验。
顾伟明解释道,“通常买鞋的时候只能选择鞋码,鞋码是长度,是一维的,但人的脚是三维的,包括宽度和高度。”
定制鞋考虑到脚长、脚宽、脚厚,因此更合脚、更舒适——舒适是定制鞋的核心卖点。
“为了打通这种商业模式,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建立了灵活的原材料和配件供应链。”他表示,传统制鞋生产线适合大规模生产,但“消费者先下订单,工厂才能快速生产”。定制模式需要专门的柔性供应链来支撑。
定制鞋的生产成本高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同类鞋的成本——这是预料之中的,零售价大多落在500-1000元区间——而顾伟明认为,“量产”的商业模式“脚型定制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价格“脱敏”。
他的自信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超过20%的消费者在买鞋时遇到困难。
这些消费者要么因为脚型“不标准”而难以在市场上买到合适的款式,要么因为年龄、工作等原因对鞋子的舒适度有强烈的需求,其中20%的消费者是“定制鞋” ” “右需”客户群。
另一方面,回到门店库存问题,由于是“量量下单”,门店只需要展示少量样品鞋,不再需要采购大量成品鞋,因此说告别库存紧缩的最大痛点。
这对于渠道终端来说是个好消息。
“卖鞋变成了周转快、库存轻、毛利高的生意,这是颠覆性的。”顾伟明说道。
东南亚,你怕什么?
Linu鞋业是安踏供应商公司,拥有数千名员工。热情洋溢的林金星总经理很高兴与来宾分享他对莆田鞋业未来的思考。
(力奴鞋业总经理林金星 美联社记者 摄)
林金星表示,莆田鞋业的强项在于“产前”和“产中”环节。当地拥有强大的原材料供应链、成熟的制造工艺和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所生产的鞋子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东南亚无法比拟的。”他平静地说。莆田一直是国内外一线运动品牌的首选生产制造基地。
对于近年来国内一些鞋企之所以在东南亚设厂,林金星表示,主要原因是关税压力以及海外客户订单的转移。
无论从产品质量还是供应链和基础设施的成熟度来看,东南亚都不具备挑战莆田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国内鞋厂还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提高生产流程自动化程度,有效提升成本端竞争力。”林金星说道。
在莆田,力奴是第一家推出机械臂智能生产线的鞋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显着提升,从而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
“莆田鞋业确实需要弥补的短板,”林金星说,“其实最主要的是品牌。”
从品质到品牌,一步一个脚印
莆田市有鞋业企业366家。
这座山海之城已完整布局“化工新材料-化纤-纺织-鞋材-鞋服制造-电子商务-贸易-物流”的全产业链。
耐克、阿迪达斯、彪马、斯凯奇、安踏等知名品牌的核心制造商和供应商云集于此。
(运动鞋生产线,财联报记者摄)
莆田仅有的本土品牌有哪些?外界此前对此印象模糊。
发展自主品牌也因此成为莆田鞋业人的夙愿。
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莆田鞋业‘1+N’品牌建设已经开始。”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宇说。
“1”指区域品牌“莆田鞋业”,“N”指细分区域孵化的N个自主品牌。
这一品牌体系的构建逻辑是打造“莆田鞋”新的公众形象,让更多人认识“莆田鞋”,从而帮助一批莆田自主品牌开拓市场。
2022年2月,莆田市政府授权莆田鞋业协会申请注册“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并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发展区域品牌的城市之一。
随后在北京、莆田设立“莆田鞋”线下旗舰店。店内聚集了数十家授权使用“莆田鞋”的自主品牌,成为人们重塑“莆田鞋”印象的实体场所。
随着“1+N”品牌体系的逐步推进,莆田已有自主品牌企业50余家。今年上半年,收入平均增长20%。其中,4家成品鞋品牌企业实现收入过亿元。
莆田鞋的品牌之路是有条不紊的,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鞋业虽然传统,但却是一个创新、“永不消失”的刚需产业。
今年上半年,莆田鞋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鞋靴直接出口量同比增长6.2%;当地制鞋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在长跑中,如果有一个必须击败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一位鞋厂负责人表示,村上春树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年产运动鞋销售上亿双的莆田也正为此苦练“脚功”。
本文来源于财联社记者王晓邦陈康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60.247.148.23 |
这座山海之城,勤劳是用脚练出来的|新经济地方志
财联社8月24日电(记者 王晓邦 陈康)普通人平均每天行走7500步,一生行走2.74亿步,几乎是赤道长度的六倍。
有些人走路多,有些人走路少,但他们都需要一双鞋。
福建莆田是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运动鞋产区之一,年产量16亿双,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
尽管外界有很多刻板印象,但莆田在鞋业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几乎所有国内外知名品牌运动鞋都是在当地贴牌生产的。鞋业也为莆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年产值千亿的企业。同时,还提供了超过50万个就业机会。
正是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如今面临着重新出发的新局面。
你能“摆脱”库存吗?
“你知道鞋商或者品牌鞋店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吗?”顾伟明停顿了几秒,向观众问道。
“是库存!”他用一种透露性的语气说道。
“为了卖鞋子,鞋店必须进货量大,货架上摆满各种款式,每种款式准备不同尺码,定期更换新品。如果这些成品鞋不能及时售出,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顾伟明顿了顿,“是的,会变成库存!只能以后再打折再打折。”
顾伟明是一位出色的演讲者,他懂得如何制造悬念,让话题引人入胜。
“当库存消化完后,鞋店可能根本就赚不到钱,甚至算总账时还亏钱!”他也表达了同样的遗憾,然后话锋一转,“这种卖鞋的模式可以吗?要改吗?”
“是的!”顾伟明没有辩解地接受了他的问题。
(双驰科技总经理顾伟明分享鞋业模式创新,财联社记者拍摄)
传统模式可以被“颠覆”
顾伟明的身份是双驰科技的总经理。
双驰科技是当地一家从事定制鞋业务的“明星”公司。其母公司双驰企业是莆田鞋业协会会长单位,也是迪卡侬()、索康尼()等知名品牌的代工企业。
顾伟明介绍,双驰科技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去鞋店买鞋就像去眼镜店买眼镜一样。”他称之为“一种‘量脚定制鞋’的新商业模式,就像‘验光配眼镜’一样”:
在这种商业模式下,当顾客进入鞋店时,他们首先会站在足部检测器上。仪器在15秒内获取脚形、脚压、步态等特征数据,并据此设计个性化鞋子。
然后,设计好的鞋子从后台以数据的形式发送到双驰科技的智能工厂,最快2小时即可发货。
最后,经过5到7天的等待,一双定制的新鞋就会通过快递送到顾客手中。
(双驰科技研发的足部探测器,财联社记者拍摄)
这是一次完全不同的买鞋体验。
顾伟明解释道,“通常买鞋的时候只能选择鞋码,鞋码是长度,是一维的,但人的脚是三维的,包括宽度和高度。”
定制鞋考虑到脚长、脚宽、脚厚,因此更合脚、更舒适——舒适是定制鞋的核心卖点。
“为了打通这种商业模式,我们花了几年时间建立了灵活的原材料和配件供应链。”他表示,传统制鞋生产线适合大规模生产,但“消费者先下订单,工厂才能快速生产”。定制模式需要专门的柔性供应链来支撑。
定制鞋的生产成本高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同类鞋的成本——这是预料之中的,零售价大多落在500-1000元区间——而顾伟明认为,“量产”的商业模式“脚型定制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价格“脱敏”。
他的自信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超过20%的消费者在买鞋时遇到困难。
这些消费者要么因为脚型“不标准”而难以在市场上买到合适的款式,要么因为年龄、工作等原因对鞋子的舒适度有强烈的需求,其中20%的消费者是“定制鞋” ” “右需”客户群。
另一方面,回到门店库存问题,由于是“量量下单”,门店只需要展示少量样品鞋,不再需要采购大量成品鞋,因此说告别库存紧缩的最大痛点。
这对于渠道终端来说是个好消息。
“卖鞋变成了周转快、库存轻、毛利高的生意,这是颠覆性的。”顾伟明说道。
东南亚,你怕什么?
Linu鞋业是安踏供应商公司,拥有数千名员工。热情洋溢的林金星总经理很高兴与来宾分享他对莆田鞋业未来的思考。
(力奴鞋业总经理林金星 美联社记者 摄)
林金星表示,莆田鞋业的强项在于“产前”和“产中”环节。当地拥有强大的原材料供应链、成熟的制造工艺和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所生产的鞋子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
“这是东南亚无法比拟的。”他平静地说。莆田一直是国内外一线运动品牌的首选生产制造基地。
对于近年来国内一些鞋企之所以在东南亚设厂,林金星表示,主要原因是关税压力以及海外客户订单的转移。
无论从产品质量还是供应链和基础设施的成熟度来看,东南亚都不具备挑战莆田的实力。
“更重要的是,国内鞋厂还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提高生产流程自动化程度,有效提升成本端竞争力。”林金星说道。
在莆田,力奴是第一家推出机械臂智能生产线的鞋企。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显着提升,从而增强了公司的竞争力。
“莆田鞋业确实需要弥补的短板,”林金星说,“其实最主要的是品牌。”
从品质到品牌,一步一个脚印
莆田市有鞋业企业366家。
这座山海之城已完整布局“化工新材料-化纤-纺织-鞋材-鞋服制造-电子商务-贸易-物流”的全产业链。
耐克、阿迪达斯、彪马、斯凯奇、安踏等知名品牌的核心制造商和供应商云集于此。
(运动鞋生产线,财联报记者摄)
莆田仅有的本土品牌有哪些?外界此前对此印象模糊。
发展自主品牌也因此成为莆田鞋业人的夙愿。
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莆田鞋业‘1+N’品牌建设已经开始。”莆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宇说。
“1”指区域品牌“莆田鞋业”,“N”指细分区域孵化的N个自主品牌。
这一品牌体系的构建逻辑是打造“莆田鞋”新的公众形象,让更多人认识“莆田鞋”,从而帮助一批莆田自主品牌开拓市场。
2022年2月,莆田市政府授权莆田鞋业协会申请注册“莆田鞋”图形集体商标并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发展区域品牌的城市之一。
随后在北京、莆田设立“莆田鞋”线下旗舰店。店内聚集了数十家授权使用“莆田鞋”的自主品牌,成为人们重塑“莆田鞋”印象的实体场所。
随着“1+N”品牌体系的逐步推进,莆田已有自主品牌企业50余家。今年上半年,收入平均增长20%。其中,4家成品鞋品牌企业实现收入过亿元。
莆田鞋的品牌之路是有条不紊的,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鞋业虽然传统,但却是一个创新、“永不消失”的刚需产业。
今年上半年,莆田鞋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鞋靴直接出口量同比增长6.2%;当地制鞋业正在稳步向前发展。
“在长跑中,如果有一个必须击败的对手,那就是过去的自己。”一位鞋厂负责人表示,村上春树的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年产运动鞋销售上亿双的莆田也正为此苦练“脚功”。
本文来源于财联社记者王晓邦陈康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