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7 10:02:34 | 信息编号:71575 |
石家庄及周边区县特产美食大全,填坑指南,全是大硬菜
引子:
刚到石家庄的年轻人,如果去石家庄旅游,坐飞机或高铁路过,都想尝尝石家庄的当地风味小吃,该去哪里找,吃点啥,买点啥土特产,喝什么酒,准备拿什么送给未来的岳父、好朋友、大学同学,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
先说说石家庄本地的河北风味冀菜,上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次咱们把目光转向这里的特色小吃,还是老规矩,先聊聊过去一百年间石家庄有哪些传统点心,再深入谈谈这些点心如今的变化,哪些还能在市区找到,哪些是本地或河北独有的,又有哪些只在北方地区常见。
民国时期的石家庄十大热门小吃
石家庄的早期餐饮状况值得探究,它刚成为城市时,深受邻近都市的影响,餐饮特色呈现出多元化,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主要类型,分别是“京保风味、江南菜系、山西菜系、清真菜肴以及本土小吃”。据民国时期《石门新指南》里的《咏石门平民食品》所述,那时石家庄的餐馆里,常见的百姓日常吃食有十样:首当其冲是豆腐脑,其次是豆汁,再次是凉粉,还有扒糕,不能少的是煎饼,豆浆炸馃子(油饼)也颇受欢迎,炸糕同样流行,罩火烧不可不提,饼子也是必备,最后是水煎包。
民国时期石家庄的日常小吃
当前,针对这十种出现于一百年前的石家庄地方风味小吃,我们将实施更为细致的挑选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豆汁建议去北京品尝
豆汁在石家庄已经很少见了,如果想要吃地道的味道,最好去北京试试,炸糕也是这样,石家庄的做法和北京、天津的差不多,虽然在那里吃也还可以(毕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三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
凉粉建议去山西品尝
受铁路影响,石家庄与太原等山西城市往来密切,如今当地居民已不常吃北方凉粉,反而更钟爱凉皮和凉面,若想品尝类似百年前石家庄风味的凉粉,可尝试山西凉粉或北京凉粉,这两种或许更接近传统老味道。
煎饼建议去山东品尝
制作这种食物时,不应称呼为“煎饼果子”,依据历史文献中记录的对早期居民的访谈内容,石家庄地区在解放前所食用的煎饼,其形态与山东地区的煎饼较为相似,并且这类煎饼至今在本地已很少见。
不太具有特色的其他
那个年代石家庄的水煎包带有河北南宫的特色,如今在石家庄已经不再有独特之处,变成了全国通用的口味,豆腐脑现在大多是常见的北方咸豆腐脑,正定独有的豪华豆腐脑做法已经不再流传,在民国时期之前,人们更常吃的是和油条同炸的炸果,油条反倒是配角,当然,这两种食品如今也都不再具备特别之处。
经过前次研究筛选,现阶段依然具备石家庄地方特色的,首选剩下“扒糕”和“罩火烧”。
扒糕与罩火烧
“真”石家庄必吃美食——扒糕
石家庄当地有名的特色点心是扒糕,它采用荞麦粉制作而成,虽然外表平平无奇,却是夏天解暑的绝佳食品。到了炎炎夏日,把它切成细长条状,放在碗里,再淋上用醋和蒜蓉等调味料调制的酱汁,品尝时能感受到荞麦粉的独特香气,质地柔软细腻,滋味又酸又辣还带点嚼劲。现在冬天也能享用了,通过热油煎炸,就变成了煎扒糕。这种美食饱含着石家庄居民童年的美好记忆,也是外地访客必定要尝试的地方特色。
扒糕在石家庄众多老字号饭馆里很普遍,因此我们不必特别介绍相关场所,外地访客若想买些带回家,不妨考虑“高庙扒糕”。这种食品源自河北石家庄深泽县,不仅当地市场有售,还在辛集、保定、石家庄等处设有常年售卖点,甚至在京津地区也颇受欢迎。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牛肉罩火烧
另有一个“罩火烧”,源自上百年前一家清真饭馆,为全市人民留下珍贵食俗,由哈玉田先生于1927年开创,属于冀菜系列,在那个时期,罩火烧是石家庄居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不论男女老少,每顿饭都能吃到,堪称石家庄的地道市民小吃。
六十年代初,本市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餐饮公司,将一块写着哈老名字的《哈玉田罩火烧》的招牌,安在了国营回民饭店的正门上,也就是如今国际大厦所在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哈老太"这个老字号注册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哈老太罩火烧在守着传统秘方的同时,又添了中草药等,让风味和滋补效果都更上一层楼,京剧界的梅兰芳、马连良先生每次到石门献艺,都成了哈老先生铺子的常客,饭局结束之后还要特意开车来喝碗哈老的汤,好满足味蕾。牛肉罩火烧是石家庄地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小吃,深受相声艺术家郭德纲的怀念,他常常念及这道风味。
我们经过筛选,选定了三家售卖“牛肉罩火烧”或“牛肉罩饼”的连锁餐厅,分别是哈老太太石门罩火烧、直隶家牛肉罩饼和叁罩叁牛汤牛肉罩饼,其中前两家是重点推荐,而第三家主要是考虑到外地游客在地铁站的就餐需求。
民国时期石家庄穷苦的劳动人家的家常饭
接下来,我们再往前追溯,除了街边餐馆或小摊售卖的点心,还有生活拮据的石家庄工薪阶层,在家中日常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饼子搭配咸菜、稀饭,很少吃炒菜,偶尔想要改善一下口粮时,就会做一锅大杂烩。
这种“玉米面儿贴饼子”的制作方法是这样的:将玉米面混合高粱面、小米面和黄米面,捏成中间厚实、两边薄的模样,接着把它按在锅边烘烤至熟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这种吃法比较普遍。若要体验忆苦思甜的感觉,可以尝试在评价软件里查找“玉米面烙饼”,比如“四月枣花”店家制作的“铁板玉米饼”也很有代表性,不过其用料和风味显然要远胜于往昔的玉米烙。
南方朋友若想品尝类似“大锅菜”的风味,其实完全没必要,这种菜式在北方过于普通,反而不太适合正式场合,最好选择它的豪华版冀菜形式——就是“李鸿章烩菜”,在包括“保定会馆”在内的很多高级冀菜馆子都能找到。
民国时期劳动人民家常饭
石家庄三宝传说
我们接着探讨石家庄解放前后的小吃故事。譬如,部分石家庄老人提及一个“石家庄三珍”的说法——包括山药、饼和罩火烧。
这种被称为“罩火烧”的食品,就是之前提及的石家庄特色小吃“罩火烧”,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可是这种所谓的“山药”,实际上是“红薯”,依据文献中老一辈人的讲述:有位从山东曹州迁移到石家庄的摊贩,他的做法是用清水煮红薯,吃完“甜芯大山药”之后,再饮下浓密的红薯甜汤。若以现在的角度审视,这很像某种广式点心的方式,若想体验,到广式甜品店点一份热的“红薯糖水”或许能感受到类似的口感。
但是这种“饼子”,并非北方旧时人家常见的玉米面烙饼,而是将玉米面混合豆面、小米面等杂粮一同蒸制而成,蒸制完成后格外松软,味道香甜,明显好于普通馒头的口感。从当下角度审视,这更像是石家庄地区至今仍广受欢迎的玉米发糕,若想品尝此类食品,只需输入“发糕”进行检索,还能发现诸如“红糖发糕”“南瓜发糕”等同类小吃,而石家庄知名的“红星包子”店铺,同样供应“金瓜发糕”,顾客在享用包子时,亦可一并选购,由此可见,这些所谓的“传说”中所提及的美食,已无多少值得探究之处,实属寻常之物。
解密“石家庄三宝”的传说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石家庄形形色色的小吃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将普通食材转化为美味佳肴,彰显了劳动者的才智,尽管当前的选择更为多样,不过当时也存在许多有趣的烹饪技巧。
古城正定,成为美食聚集之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家庄市中心区域范围有限,众多特色饮食摊点主要分布在邻近各县,比如正定、栾城、井陉、赵县等地,这些地方的许多风味小吃,在当今语境下可视为知名美食,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这类传统美食已经不再流行。
正定的“高级加强版”豆腐脑已经不再生产,还有打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肉汤豆腐脑”
正定城的豆腐脑,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第一种是采用卤水制作的,食用时搭配韭菜花和辣椒酱,第二种是用石膏点制的,食用时搭配姜末和蒜泥,最后是更为高级的卤豆腐脑——用石膏豆腐脑浇上精心熬制的卤汁。这种卤汁非常考究,里面包含金针、木耳、粉条、面筋等多种食材,如今多数早点摊售卖的豆腐脑,虽然也浇上卤汁,但卤汁的质地已经大不如前。
不过正定城里,有一家卖鸡汤豆腐脑的店,经营至今未曾中断——那就是王家的小铺子。这家铺子非常普通,店内仅有三张小桌,它的豆腐脑与众不同,是用鸡汤熬制底料。由于店主与马家鸡铺掌柜有亲戚关系,每天能分到一些鲜美的鸡汤,因此做出来的豆腐脑带着马家鸡的风味,现在这种豆腐脑已经获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这家店的另一个特色是手擀皮烧麦,确实还在用传统方式擀皮。“整个正定地区就我们还在用这种老方法!”机制皮和手擀皮的不同之处在于:机器擀出的皮子厚度一致,而手工擀的皮子厚度有变化——从一毫米慢慢变薄直到几乎没有。
透明的“素卷卷儿”以及磨刀霍霍的“驴肉张”
正定的面点品种丰富,包括玉米面饼、黄米面饼、豌豆面饼、红枣面饼等,此外正定的素蒸饺也相当受欢迎,素蒸饺是细长的形状,用专门制作的面皮包着粉丝、韭菜、鸡蛋、黑木耳等素食,在平底锅里用香油煎烤到面皮变得酥脆,那面皮非常薄,几乎像玻璃一样透明,里面包的馅料清晰可见。
真定当地还售卖一种名为“煎糖糕”的点心,制作时使用粘性黄米面团包裹甜馅料,也有不加馅料的,将其塑成长条状后蒸熟,售卖时另取铁锅,倒入少量底油,将糖糕两面煎至呈金黄色,再撒上白糖后出售,正定地区则流行豆花糕,以豌豆糊包裹甜馅,那馅料与月饼内馅相似,也是蒸熟后售卖。
再往下看,正定府文庙所在的地方,其南边卖驴肉的老张也算一道风景。老张,推着一辆三轮车,面容和蔼,腿脚有些不便的老伯,车上安放着一块厚实的柳木大板,上面摆放着大块的熟驴肉。老张烹制驴肉有独到之处:将驴肉分解成四块,然后放入大铁锅中,不添加任何调料,只倒入从井里取出的清凉井水。劈柴作为燃料,大风匣负责助燃,等到锅中的液体开始翻滚,需要去除表面的泡沫,然后减弱火力,接着用重物把肉压实。从前一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仅依靠劈柴残余的火焰慢炖驴肉,直到劈柴自行燃烧殆尽。到了第二天,揭开锅盖时,驴肉已经完全煮熟。老张将煮熟的肉取出并整理妥当,用白洋布覆盖起来。他还携带了一个洋锡盆,盆中盛放着前一天晚上用盐、花椒、大料、小茴香熬制而成的调料水。
老张屠宰,从不使用称重工具,顾客需要多少,他挥刀砍下,分量总是充足有余。先切下厚块,再将其改切成极薄的片状,他边与人交谈,边快速摆动手腕,刀与砧板不断敲击,发出富有韵律的声响。很快,整整齐齐、薄如纸片般的驴肉便备齐,这时,老张会将锡制容器里的大罐子按实,让液体缓缓注入,随后提起罐子,对着驴肉环周均匀地倾倒。倒完,取一片宽大的荷叶,将驴肉揉成团,放置上去,包裹严实,然后对买主讲:“您收好,烹调过的驴肉八两。”整个操作非常便捷,观看时也是一种乐趣。
再说说栾城那边的各色小吃 “栾城小烧饼”已经失传
那个时期栾城的特色食品,有几样特别令人难忘,栾城南门外那家肉合子,个头大得像茶碗口,厚度有两指宽,外皮薄得像绵纸一样,内馅选用了上等牛肉,用香油调拌馅料,煎炸肉合子时用的是小磨香油,铁制煎盘设计成前高后低的样子,油都积聚在煎盘的底部位置。煎盘下面用木柴做燃料。肉合子在猛火中不停翻动,两面煎炸到油分渗出变得熟透,然后被推到煎盘的较高处,改用微火慢慢烘烤。烘烤到适当时间才对外售卖。这时候的肉合子,外壳咬起来非常脆,里面的馅料却很柔滑,吃起来满口香气,既没有鱼腥味,也不觉得油腻。
那肉合子铺子邻近的吴七毛饸饹店,在当年同样备受青睐,店家采用纯正荞麦粉搭配清水揉制面团,提供带粘性的细条和无粘性的宽条两种面型,细条不经过水煮,宽条则需汆烫,面食上淋上由香菜、香油、酱油及盐调制的酱汁,并且会依据时令变化,夏日掺入芥末,冬日撒入胡椒粉增添风味。这并非什么特别的事情,不过他家的“过刀饸饹”倒是颇具一格:将饸饹煮熟后过一下凉水,再切成若干小段,配上熏肉和多种调味料,混合成一道凉菜,有点像如今的凉拌蕨根粉却又不完全一样,适合作为佐酒的菜肴,味道清新宜人,自有一番独特的魅力。
栾城区马家庄有一位名叫温小保的师傅,擅长制作烧饼。他的手艺特别之处在于,烤出来的烧饼个头极小,仅有拇指指甲盖那么大,形状为椭圆形。通常将五十个这样的小烧饼叠放在一起,然后紧贴在专门设计的烘炉内壁进行烘烤。据资料推测,这种烘炉与制作缸炉烧饼的炉子类似。制作这种微型烧饼,技术要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需要精准控制面粉发酵的程度。温家选用优质面粉,揉面十分用心,采用独特方法进行发酵,并使用小磨香油、丁香、良姜等作为调味品,这些是制作的核心。其次,对火候的把控至关重要。再者,将小烧饼粘在炉子内壁的技术,非专业人士难以掌握,否则容易脱落。此外,配方也是关键因素,这四点是温家世代相传并严格保密的。以往,在栾城区经商的商贾,每逢返乡探亲时,总要购买几叠马家庄的小烧饼带给家人品尝。1901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自外地返回京城,途经栾城,品尝了当地温家制作的小烧饼,对其美味赞不绝口。此后,栾城小烧饼声名鹊起,一度与藁城宫面并驾齐驱。然而,1949年之后,由于木炭供应中断,制作这门手艺被迫中止。再后来,掌握核心技术的温小保去世,这门独特的技艺就此失传。
井陉那边的小吃 依然有所传承可挖掘
井陉县当地在五十年代,清水豆面饸饹非常盛行。这种面食的成分选择很特别:不采用荞麦粉,而是用豆类面粉。主要将适量的绿豆、黄豆和小豆掺和在一起,在用水力驱动的水磨上研磨成粉(用水作为动力带动石磨,磨出来的面粉极为细腻,远非普通石磨所能比,也非电磨所能及,井陉许多传统主食都是用水磨制作的)。绿豆面有韧性,能够被抻拉成细条,小豆面口感爽脆,咀嚼时很有嚼头,黄豆面带有轻微的甜味,豆类的香气十分浓郁。将面条煮熟盛入碗中,另外准备一个容器,里面加入酱油、香油、食盐和小葱花,用滚烫的开水注入覆盖住,等待盐完全溶解之后,再淋在饸饹上面,当地方言称之为“泼码儿”,这种做法类似现今的清汤面,不仅味道清新宜人,而且充分保留了豆面的天然风味。
井陉县天长镇东关,夏铁刚制作的“满饧油馃”,其抹上去的饧层薄厚一致,完全覆盖了油馃的外皮,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饧的甘甜滋味。栾城西门里的曹家馃子,选用了优质面粉,揉面十分用心,对矾和盐的混合比例有独到之处,采用火槽生的芝麻香油煎炸。因为煎炸时间充分,外皮变得非常酥松,气味清新,即便放在那里,无论环境多么湿润都不会变形。
解放前各种已失传的小吃
现在开始进入挑选环节了,经由先前归纳,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石家庄地方特色食品的情况。饸烙面是石家庄各地民众普遍偏爱的食物,尽管这种面条在北方好几个省份都广受欢迎,但最关键的产地是石家庄无极县西关饸饹,因此前往石家庄尝试饸烙面是完全可以的,尤其适合那些从未吃过饸烙面的南方食客。正定县的“汤面豆腐”一直保留至今。不过石家庄同样也是一个有吃马肉习惯的地方。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饸烙面
饸饹面,也叫合罗面,是中国北方六省的传统面食,包括晋冀鲁豫陕甘。制作时,先把饸饹床子放在锅上。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在多用小麦面)放在床子漏孔处。坐到杠杆上,直接把面挤成条状,然后下锅煮。这种饮食的独特加工手法,不知始于何时起,一直传承至今,形成了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独有的著名食品。
荞麦饸饹面色泽深沉,口感劲道,十分适合招待宾客,人们对此赞不绝口,认为它比两个缸炉烧饼夹着肉和山珍海味还要美味,这是对饸饹面的高度评价。无极袁家饸饹面,被河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石家庄无极县的“北苏袁家饸饹面”、正定县的“吴家饸烙面”和“陈饸子饸烙村”,以及灵寿县的“正顺饸烙”都值得品尝。此外很多冀菜类餐厅比如“邻家院”也可提供饸饹面。
饸烙面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鸡汤豆腐脑”
王家传统烧麦馆位于正定县,自1984年开张至今,经营历史已逾三十载,以特色鸡汤豆腐脑深受附近居民喜爱,其食材选用马家老鸡熬制的卤汁,风味与马家老鸡的出品如出一辙。城里的另一类店铺,可以考虑到镇上人气的“谷连天”,那里同样有鸡汤豆腐脑供应,不过口感或许与别处不同,而且“谷连天”里面还有许多河北风味的家常菜肴值得品尝,后续内容会详细介绍这些菜品。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平山油鬼”
那个位于陉县天长镇东关的“满饧油馃”如今已经不再制作,不过存在一个极为相似的,并且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吃,它就是平山的“油鬼”。这两种小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使用火槽生成的芝麻香油进行油炸。“油鬼”的外形看起来和油条相似,但它并非油条。它是由两根类似油条的面食,在顶端交叉绑合在一起形成的,形状如同人的双腿,两端连接在一起。这种食物是油炸的,其外壳中空且薄。油炸食品出现于十八世纪,曾是皇室进献的佳肴。据说在清朝和明朝期间,每逢重要庆典和祭祀仪式,县令都要亲自乘坐马车,在黄昏时分出发,于凌晨五点前抵达,确保皇帝能品尝到美味酥脆的油炸食品。制作油炸食品对原料的选择非常考究。选用巨石研制的细碎面粉,以及用小石碾磨出的香浓芝麻油,和面过程中掺入适量的矾、碱、盐,因此炸制出的油炸面食,香浓、酥脆、松软,味道极佳,吃完后口中留有香甜的余味。
若正好前往平山,可以当地品尝这种油炸面食,若身处石家庄城区,鉴于其风味与油条相近,到时候无需特意寻找。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北方传统烧麦”
有一家“南仓口王家传统烧麦馆”,跟另一家名字相同的店铺形成了竞争态势,这家店的烧麦受欢迎程度略胜一筹。北方烧麦普遍带有“清真”特色,多数以牛羊肉为馅料,外形像莲花,面皮光洁,口感柔软且富有弹性;品尝时馅料香气浓郁,汁水丰盈,口感滑润,味道醇厚,不过容易吃腻,若作为一道主菜品尝,或许更合适些,每个人吃上两三个即可。
鸡汤豆腐脑、烧麦以及平山油鬼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金凤扒鸡”PK“正定马家鸡”
这两只鸡在石家庄很受青睐,金凤扒鸡在市区很受欢迎,马家鸡在正定也很出名,它们味道都不错。
金凤扒鸡是石家庄当地非常有名气的传统菜肴,它最早出现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制作金凤扒鸡选用的都是成长了450天以上的健壮母鸡作为食材,并且要用陈年汤料配合十八种调味品慢炖,时间至少持续十四个小时。这种烹饪方式让金凤扒鸡形成了外皮酥脆、肉质软烂、骨头容易分离、外形美观、味道浓郁的特点。当前,金凤扒鸡的品类已经增添到香辣鸡、老汤熏鸡等十多种,并且开设了二百多家“金凤”品牌连锁店,已经成为省会地区非常出众的地方特色美食代表。
马家鸡发端于清朝初年直隶祁州地区,即今日河北省安国市,清朝同治八年因战乱波及,转迁至正定地区,至今已历经超过百年岁月。马家制作的卤鸡具有显著的回族文化印记,在原料选择上十分考究,主要选用山区自由放养的鸡只。在卤制前,需将鸡只彻底清洗干净,将一只翅膀从口部穿入,使头部扭转朝后,另一只翅膀向内折叠,双腿并拢抬高,脚爪藏入鸡腹,整体呈现为一种弹拨乐器琵琶的形状。接下来,将处理好的鸡只置入历经多代传承的老卤汤中,并辅以各种香料和调味品共同烹煮。根据鸡的年龄大小来调整火力进行烹煮。做好的卤制鸡肉呈现出半黄半红的色泽,非常鲜艳,表皮光滑油润,完整无破损,肉质紧实不卡牙,味道醇厚不油腻,很多人都喜欢吃,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喜欢。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是河北地区非常普遍的一种传统面点,在石家庄尤为常见。这种食品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日常食品,也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记忆,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回忆。这种面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采用陶罐搭建烤炉,将罐体水平放置,用内壁来贴放饼坯,其特别之处在于外部用火间接加热,内部用热气直接烘烤,成品烧饼为方形,表面呈现金黄色泽,口感既酥脆又美味,另一种吃法是将烧饼夹着肉串,面饼的酥脆和肉类的鲜美不油腻,风味独特,令人十分馋慕,刚出炉的烧饼最为美味。
“真”石家庄必买特产——“藁城宫面”
根据先前查阅的资料,了解到大约一百年前,如今在栾城已经不再制作的传统“栾城小烧饼”,其声誉曾与“藁城宫面”不相上下,由此可以想见“藁城宫面”在当时获得的关注度有多高。藁城宫面,又名贡面,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拥有超过十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这种面食选用上好的面粉、优质的香油和精盐作为原料,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加工而成,其特点是面条细如发丝,中空无实,表面泛着油润的光泽,呈现纯净的白色,整体粗细程度一致且排列井然。它由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因此非常耐烧不会损坏,反复加热也不会变烂,咀嚼时口感扎实,食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这种面条适合作为地方特产购买回去。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中和轩蒸饺”
中和轩饭庄拥有超过百年的悠久背景,满氏兄弟于1920年从保定迁至石家庄,在顺通巷(今中华胡同)创办了这家饭庄,当时正值民国九年。到了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的时期,中和轩饭庄达到了它的初步繁荣阶段,并在1947年11月12日接待过朱德。这家饭庄以制作中和轩蒸饺而闻名,这种蒸饺的历史同样非常长久,在冀、晋、鲁、豫等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和轩蒸饺于1997年获得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华名小吃”称号,2011年中和轩饭庄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进店后,通常最先点的就是牛羊肉蒸饺,刚出笼的蒸饺色泽洁白,看起来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白菊。蒸饺的皮子厚薄适中,里面包裹着满满的油脂。味道甜美的同时带有浓郁的肉香,完全没有羊肉的腥气,咬下去能感受到饺子皮的柔韧,趁热吃最为美味。
解放后的石家庄美食及特产梳理
先前我们已深入探寻了那些早在解放时期便已出现的石家庄传统美食,接下来,笔者将系统梳理自解放之后至改革开放以来,直至最近二十年间,石家庄的地方风味。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红星包子”PK“燕风楼包子”
必须先说到上回的“冀菜篇”中讲过的“燕风楼”,这家店始建于七十年代,在1997年获得了国内贸易局授予的“国家特级酒家”称号,到了2000年又被国内贸易局表彰为“全国十佳酒家”,2002年由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中华餐饮名店”,并于2004年成功通过了“国家特级酒家”的再次审核,最终被国内贸易局评定为“国家钻石级(五钻)酒家”。“包子”同属燕风楼四样看家菜式,呈乳白色泽,褶纹排列整齐,入口即化,面皮薄实而内馅丰盈,香气扑鼻却无油腻感,吃完后余香悠长令人难忘,这种点心与石家庄当地著名的老牌“红星包子”颇为相似,一直受到一代代本地食客的喜爱,购买时亦可顺便选购店家制作的香肠。
红星包子堪称石家庄包子的著名店家,自1969年于中山东路304号开设以来,一直经营旺盛,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这种面点源自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通过增添各种调味料,凭借其形态精巧、颜色纯白、面皮轻薄、内馅丰盈、口感松软爽口、香气宜人且不油腻的特点而广受赞誉。红星包子在1986年获得了商贸部颁发的“金鼎奖”,1991年又得到了河北省饮食业优质产品奖的认可,到了2000年9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它“中华名小吃”的荣誉。2016年11月,它还在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评选中取得了好成绩。省博物院旁边的“石饮红星”摊位,是许多石家庄老年人的美好回忆,而且他们售卖的“熏肉大饼”也很有名气。
红星包子PK燕风楼包子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石家庄多数“牛肉板面”都宣称源自安徽,但安徽本地人其实很少知道这种面食,真正流行“牛肉板面”的地方主要在华北,特别是河北,石家庄更是集中地,所以石家庄疫情时,外地媒体想喊口号却拿不定主意,不知是“缸炉烧饼”还是“牛肉板面”更能代表当地风味,毕竟“正宗安徽”的说法让不少编辑感到困惑。不过板面的发源地——安徽太和的“板面”原本是用羊肉做的,传到河北之后,变成了当地人更偏好的“牛肉板面”,而且河北南部是国内优质小麦的主产区,因此这片土地更适合面食的生长,结果牛肉板面就成了石家庄居民的最爱。石家庄那里能吃到最地道、最正宗的“牛肉板面”,要是喜欢吃“羊肉板面”,那就得去安徽太和县碰碰运气了。
石家庄的板面手艺,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了解到,多数人觉得有品牌的连锁店,比无品牌的店味道更胜一筹,单枪匹马的板面店,出品水平常有起伏,为了保险起见,避免踩雷,外地食客最好挑选连锁店,这样分店也方便就近光顾,可以优先考虑的店铺有“贵族板面”,它源自过去的“四中路板面”,并且已经开设了分店,另外“五七路板面”在当年关门前,很难分辨哪些店是真正继承了老店手艺的。当地居民还是可以继续光顾自己偏爱的老铺子,例如五七路一带已经变成专门卖面食的聚集地了,那里面的店家都声称自己的出品最为地道、最为可口,大家不妨亲自去尝尝看。
牛肉板面
吃板面时,若想表现出自己是菜鸟,可以说牛肉板面里怎么不见牛肉;若想显示自己很内行,可以说多要些辣椒,不过别放太多辣椒油。
“真”石家庄送礼名酒——“石家庄大曲”PK“藁城宫酒”
先前我们谈到了一种名为“藁城宫面”的食品,因此也必须提及“藁城三宫”中酿造的“宫酒”,同时,当我们说到“红星包子”时,又必然要讲述“红星二锅头”的起源传说。
或许许多人未察觉,红星二锅头源自石家庄,红星二锅头是石家庄赠予新中国的献礼。
1947年,石家庄公营酿酒厂首次推出了“红星二锅头”。这种酒源自中国古代的烧酒,国内多数二锅头酒属于麸曲清香类型。酿造该酒能节省粮食,时间短,产量高,因此价格通常比较便宜,在粮食不足的时期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饮酒需要。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的国有酿酒作坊直接由中央财政及轻工部门管辖,它酿造出了国营酒厂的第一批二锅头酒,这便是“石家庄红星二锅头”。首批运往1949年庆典的“红星”品牌二锅头,实际源自石家庄酒厂酿造的陈年佳酿。北京红星酒厂创建之际,从石家庄调集了众多核心技术人才,协助建设北京酿酒厂,1954年,轻工业部正式通知将“红星”品牌转交给国营北京酿酒厂,此后,“北京红星二锅头”便正式问世了。
或许鲜有人知晓,石家庄藁城堪称世界酒类酿造技术的肇始之处,藁城民众率先领会了酿酒的关键环节,即酒曲的制作工艺。
1944年,藁城酿酒厂成立,由当地十多家烧酒作坊联合创办,其中包括“敬和永”在内的多家企业,这家酒厂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历史最为悠久的酿酒企业。该厂在成立初期为国有机构,藁城区在解放前是石家庄酿酒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建厂之后,七十年代,考古团队在距离“敬和永”旧址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台西遗址,台西出土了诸多令国内外瞩目的重大发现,其中包括距今3400多年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酒曲,酒曲究竟是什么?中国酿酒沿用千年的固定发酵工艺,其关键在于“酒曲”,有说法称“酒曲乃酒之精髓”,此话并非虚言,白酒的香气及多样口感,大多源自酒曲,判断一款酒“不易引起眩晕、不易导致沉醉”也常与酒曲品质相关。但全世界最早懂得酒曲这项核心技术的,其实正是石家庄藁城人士。
石家庄白酒推荐
这两家酒厂在当地白酒行业中地位突出,虽然当前销售规模不大,但它们的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都曾荣获“省优质产品奖”,是石家庄仅有的三家获得此项殊荣的白酒企业之一,其中另外两家分别是味道府和廉州宫酒,对于精通酒道的行家而言,石家庄酿造品质最上乘的白酒当属廉州宫酒,同时这两家酒厂也是多级省市机关进行定制酒品采购的指定单位。可作为本地酒友的粮票,或作为本地酒类特产送亲朋好友。
从冬奥会崇礼菜单挖掘出来的非遗名产——平山“古月豆腐”
平山古月豆腐的制作手艺源自平山县古月镇中古月村附近,是传承下来的制作传统豆制品的方法。这项手艺在平山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选用上等黄豆,以古月镇特有天然井水为原料,遵循传统工艺流程,运用手工压榨分离手法,经长时间自然冷却,反复点制完成,全程无任何化学成分掺入,制成的豆腐拥有浓郁香气,口感细腻柔滑,富有弹性,味道纯净甘美,耐煮不易碎,色泽洁白如玉,品质卓越非凡,被誉为“豆制品中的珍品”,是优质的生态健康食品
北京冬奥会有许多河北特色,比如运动员专用的“崇礼菜单”总共才600多道菜,其中“冀菜”就占了300道,非常引人注目,这些菜里使用平山县古月豆腐作为食材的菜品就有许多,制作成了多种汤和菜肴,其中以“古月块块鲜豆腐坊”这家非遗传承制作的最为出色。古月豆腐相关的菜肴,大家能够借助评价软件探寻,这些菜式散布于众多河北菜馆中。可以尝试的菜品有,"渝乡辣婆婆"店里的"鸡汤古月豆腐","胡家大厨"店内的"平山古月豆腐丝",以及"冀菜盛宴"提供的"泉水古月豆腐"等等。
赞皇大枣和古月豆腐
“真”石家庄必买特产——“赞皇大枣”
赞皇大枣源自河北石家庄赞皇县,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又名赞皇长枣、金丝大枣和大蒲红枣,是中国境内独一无二的“自然三倍体”枣种。这种枣子曾是古代皇室贡品,果实富含营养,被称为“百果之冠”和“天然维生素宝库”。赞皇县一直有种植大枣和核桃的习惯,这些作物的收成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富裕的关键途径。赞皇大枣的形状介于长圆形和圆形之间,个头特别大,果实的尺寸和外形都十分均匀。表皮呈现出深邃的红色,光泽鲜艳,果皮非常薄,果肉则很厚实,质地细腻又带点脆感,味道酸甜适宜,既可以直接生吃,也适合用来制作干果。
“真”石家庄必买特产——赵县雪花梨 PK 晋州鸭梨
河北省是中国最出名的“梨”产地,若以水果象征省份形象,新疆可能会选择“葡萄提子”或“哈密瓜”作为代表,而河北则非“梨”莫属,这一点毋庸置疑。河北在梨的种植和对外输出方面一直占据领先地位。仅石家庄地区,与梨相关的特产就至少有两种。
赵县雪花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实形状规整,表面色彩鲜亮带有蜡质感,并有浅褐色小点;果肉呈纯白色,如同玉石或白雪,带有甜津津的味道和独特的宜人芬芳,存放一段时间后,果皮会慢慢变成金黄色。这种梨子还具有显著的药用功效,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雪花梨味道甘甜偏寒微酸,能够清心降火、滋润肺部、帮助排便、缓解疼痛消除炎症,切薄片贴在烫伤处可以止痛且不会溃烂。广东众多甜品中常见雪梨,赵州雪梨则是梨中最佳。
晋州鸭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拥有两千多年的种植传统。这种梨子的外形是倒卵圆形,靠近果梗的地方有一个像鸭头一样的凸起,因此得名鸭梨。晋州鸭梨的果形漂亮,表皮呈金黄色,果皮很薄而且水分充足,果肉非常细腻,味道是酸甜的,香气很足,吃起来清脆又爽口,甜度与酸度平衡得恰到好处,人们常称它为“天然甘露”。晋州鸭梨的含糖量超过十二个百分点,还富含大量的维他命C以及钙质、磷质、铁质等有益成分,尤其以含有种类齐全且数量丰富的B族维他命而闻名,被视作水果中的上品。不仅如此,它还有助于清除心火、滋润肺部、缓解咳嗽和气喘、促进肠道通畅、解酒和减轻中毒等作用。
鸭梨雪花梨以及无极全羊宴
“真”石家庄必吃大餐——无极县七汲全羊宴
不是什么丰盛的宴席,没必要特意跑一趟县里,全羊宴堪称顶级盛宴,可以和满汉全席相提并论,河北无极县七汲村的“全羊宴”在当地很有名气,厨师针对羊的不同部位和器官,采用多样的烹饪技术,制作出形态各异、香气扑鼻、味道独特的各种菜品,并且都取了吉祥如意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全羊宴。全羊宴的烹饪流程十分繁复,以烤全羊的烹饪流程为例,烤全羊是整只供应,并且搭配羊的内部器官烹制的菜品,非常受到食客们的喜爱。在七汲品尝全羊,可以单独享用烤全羊,烤全羊的外皮呈金黄色且油润,外层肉质焦香酥脆,内里肉质柔软多汁,羊肉香气浓郁扑鼻,味道相当可口,独具特色。依据市台等媒体的报道,特别推荐“鼎新全羊馆”。
“真”石家庄必吃大菜——赵县驴肉 VS 元氏驴肉
还有一道非常值得专程驾车前往品尝的,是赵县和元氏的驴肉,俗话说“没有一头驴能逃出河北”,除了保定和河间的驴肉烧饼,石家庄周边各县享用驴肉时,根本不需要搭配烧饼。
假如你也前往中国香火鼎盛的寺院之一“百灵禅寺”参拜,并且参观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关键建筑“赵州桥”,那么在当地品尝一次咸驴肉宴席也是不错的选择。
赵县咸驴肉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据说清朝晚期,固城村有一位屠夫,为了掌握精湛的技艺,前往内蒙古学习屠宰和制作熟食的方法。学成归来后,这位屠夫便开始经营制作咸驴肉的生意。他制作的驴肉味道鲜美,一点也不油腻,口感既嫩又香。后来,赵县固城制作咸驴肉的技艺得以延续,并在赵县以及石家庄周边地区享有一定的声誉。石家庄当地一提到制作精良的咸驴肉,大家就会联想到赵县那一款,赵县制作的咸驴肉已经发展成为拥有长久信誉的老品牌。如今,有“固城小香驴”和“岳老四驴肉”这两家店铺可以提供。
元氏县这个地名,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比较陌生,不过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梁祝”,几乎人人都听说过,而这个传说的背景地,就在元氏县。《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经典故事,出自元曲四大家中的白朴之手。白朴年轻的时候,是在真定(也就是石家庄正定县)度过的,后来还到过(石家庄元氏县)的封龙书院,拜李冶为师学习知识。元氏地方流传的故事讲,梁山伯来自南佐,祝英台出自长村,马文才则是马岭人士,他们均居于元氏山区,且邻近封龙书院。白朴求学于书院之时,以封龙书院及当地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一剧。此剧最初在真定上演,白朴中年后又携剧本南下,于金陵进行演出。这个故事的情节经过多次修改和润色,最终成就了如今广为流传的精彩版本,它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国范围,甚至传到了海外,然而,作为梁祝传说发源地的河北元氏以及封龙书院,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就连当地很多人也对此缺乏了解。
元氏县殷村的驴肉制品也很有名气,这种驴肉制作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由村民王喜亲自调制熬煮,然后到集市和庙会上售卖,慢慢在当地获得了不错的声誉。后来经过后代多年的钻研和改良,最终发展成为本地的特色美食。与赵州咸驴肉相比,殷村驴肉的味道更加咸鲜,肉质汤汁更加丰富,口感也更为软糯。当地居民表示,殷村驴肉采用的传统烹饪方法工艺独特,配方十分讲究,使用了多种中药材来熬制汤底,确实名不虚传。可选餐厅“因村顺路驴肉”。
赵县驴肉PK元氏驴肉
河北多见但是外省少见的小吃“真”石家庄必吃小吃——驴肉火烧
即将开启下个部分,探讨河北省内哪些地方特色食品在省外并不普遍,甚至可能并非地道风味,首当其冲且声名远扬的当属“驴肉火烧”。然而这种小吃犹如河北风味的缩影,因其存在两大主要流派,各方均自诩为“河北最佳驴肉火烧”。
河间派做法是,火候要持续,火焰呈现细长状。和面时,必须掺入盐和碱,这样面食才能有韧性。选用的驴肉,都取自体型宽大的渤海驴,用来制作酱料。驴肉要放进由二十多种调味料熬成的汤汁里烹煮,但煮了两个小时就要停火,不要急着取出,应让驴肉在汤汁中慢慢浸透,然后让它和汤汁一同冷却。这种食物是用酱料制作的,因此当它被放入热腾腾的火烧中时,仍然保持着微凉的状态,伴随着新鲜出炉的火烧散发出的热浪,入口时能感受到外层酥脆、内里鲜嫩的口感,饼本身的风味与酱汁驴肉独有的芬芳交织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保定做法是,火烧呈现圆形状,面团借助专门设计的木制模具来压制。他们选用体型较小的太行驴的肉作为食材,进行烹调。驴肉先在包含十多种香料的汤汁里,用旺火煮沸,然后转用小火慢炖上十几个小时。肉炖得非常软烂,汤汁的鲜美完全渗透到肉质内部。保定的驴肉通常是热乎乎的,具有老汤卤汁带来的浓郁风味。
根据本人所见,现在石家庄流行的是细长的“河间式驴肉烧饼”,其中“高建民驴肉烧饼”最为出名,近些年,许多石家庄居民开始品尝到保定会馆售卖的圆型的“保定式驴肉烧饼”,都会表示“头回见到圆形驴肉烧饼”,不论是哪种驴肉烧饼,味道都很好,加之两者制作工艺不同,确实值得分开尝试。
两派驴肉火烧PK
华北地区常见,华南地区较为罕见的速食点心,名为“真”石家庄的,特别推荐一种叫做焖面的。
焖面在北方地区广受欢迎,而在南方地区则不太常见,河北省是焖面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焖面是借助水蒸气的力量将面条和豆角一起煮熟,因此得名焖面。这种小吃面条有嚼劲,豆角口感爽脆,味道咸香浓郁,吃起来非常顺口。特别是“豆角焖面”这道菜,是石家庄人家里最常吃、最普遍的一道,很多家庭都会制作,适合当作日常的简餐来享用。石家庄有许多餐馆可供选择,比如北国附近的“峨眉小镇 大食堂”烹制的“豆角焖面”十分贴近日常风味,而“汉唐面庄”的“豆角焖面”则广受欢迎。
“真”石家庄推荐快餐小吃——炒饼
喜爱“炒饼”的地区不如喜欢焖面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区域以及山西、河南两地。制作炒饼时,需要把事先做好的饼切成细长的条状或者丝状,接着用油快速翻炒。分素炒和肉炒做法不同,素炒只用绿豆芽或洋白菜做配菜,有时还会加个煎蛋,因为炒饼是本地常见快餐,可以介绍给没吃过的南方人尝试,首选老店“燕赵炒饼”,不过听说这家出品不太稳定,另外“淀里船宴”和“峨嵋小镇”两家入选过美食榜单的本地馆子也能吃到这道主食。
“真”石家庄推荐快餐小吃——炒馒头
河南、山东以及河北南部地区都有制作“炒馒头”的习惯,不过石家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它是石家庄许多家庭常吃的小吃,不少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做。现在这道菜被归入河南菜系,炒馒头是一种味道很好的传统点心,它的主要食材包括馒头、鸡蛋和黄瓜。先在锅里倒入油,等油热后放入葱花和鸡蛋,把鸡蛋炒得松散后盛出来。首选餐厅是“食客居”,而且他们家的“八珍豆腐”也相当出彩。
石家庄三种北方快餐小吃
石家庄是个移民城市,城区里汇聚了华北各地不同的饮食风俗,郊外的县份则保留着众多本土风味,其中不少属于冀菜系列,不过岁月流逝,很多传统小吃已经消失,这篇文章里,对那些消失的小吃进行梳理,只是为了追忆往昔,石家庄人要吃得更好。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4.237 |
石家庄及周边区县特产美食大全,填坑指南,全是大硬菜
引子:
刚到石家庄的年轻人,如果去石家庄旅游,坐飞机或高铁路过,都想尝尝石家庄的当地风味小吃,该去哪里找,吃点啥,买点啥土特产,喝什么酒,准备拿什么送给未来的岳父、好朋友、大学同学,这些都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
先说说石家庄本地的河北风味冀菜,上回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这次咱们把目光转向这里的特色小吃,还是老规矩,先聊聊过去一百年间石家庄有哪些传统点心,再深入谈谈这些点心如今的变化,哪些还能在市区找到,哪些是本地或河北独有的,又有哪些只在北方地区常见。
民国时期的石家庄十大热门小吃
石家庄的早期餐饮状况值得探究,它刚成为城市时,深受邻近都市的影响,餐饮特色呈现出多元化,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主要类型,分别是“京保风味、江南菜系、山西菜系、清真菜肴以及本土小吃”。据民国时期《石门新指南》里的《咏石门平民食品》所述,那时石家庄的餐馆里,常见的百姓日常吃食有十样:首当其冲是豆腐脑,其次是豆汁,再次是凉粉,还有扒糕,不能少的是煎饼,豆浆炸馃子(油饼)也颇受欢迎,炸糕同样流行,罩火烧不可不提,饼子也是必备,最后是水煎包。
民国时期石家庄的日常小吃
当前,针对这十种出现于一百年前的石家庄地方风味小吃,我们将实施更为细致的挑选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豆汁建议去北京品尝
豆汁在石家庄已经很少见了,如果想要吃地道的味道,最好去北京试试,炸糕也是这样,石家庄的做法和北京、天津的差不多,虽然在那里吃也还可以(毕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三个地方是同一个地方)
凉粉建议去山西品尝
受铁路影响,石家庄与太原等山西城市往来密切,如今当地居民已不常吃北方凉粉,反而更钟爱凉皮和凉面,若想品尝类似百年前石家庄风味的凉粉,可尝试山西凉粉或北京凉粉,这两种或许更接近传统老味道。
煎饼建议去山东品尝
制作这种食物时,不应称呼为“煎饼果子”,依据历史文献中记录的对早期居民的访谈内容,石家庄地区在解放前所食用的煎饼,其形态与山东地区的煎饼较为相似,并且这类煎饼至今在本地已很少见。
不太具有特色的其他
那个年代石家庄的水煎包带有河北南宫的特色,如今在石家庄已经不再有独特之处,变成了全国通用的口味,豆腐脑现在大多是常见的北方咸豆腐脑,正定独有的豪华豆腐脑做法已经不再流传,在民国时期之前,人们更常吃的是和油条同炸的炸果,油条反倒是配角,当然,这两种食品如今也都不再具备特别之处。
经过前次研究筛选,现阶段依然具备石家庄地方特色的,首选剩下“扒糕”和“罩火烧”。
扒糕与罩火烧
“真”石家庄必吃美食——扒糕
石家庄当地有名的特色点心是扒糕,它采用荞麦粉制作而成,虽然外表平平无奇,却是夏天解暑的绝佳食品。到了炎炎夏日,把它切成细长条状,放在碗里,再淋上用醋和蒜蓉等调味料调制的酱汁,品尝时能感受到荞麦粉的独特香气,质地柔软细腻,滋味又酸又辣还带点嚼劲。现在冬天也能享用了,通过热油煎炸,就变成了煎扒糕。这种美食饱含着石家庄居民童年的美好记忆,也是外地访客必定要尝试的地方特色。
扒糕在石家庄众多老字号饭馆里很普遍,因此我们不必特别介绍相关场所,外地访客若想买些带回家,不妨考虑“高庙扒糕”。这种食品源自河北石家庄深泽县,不仅当地市场有售,还在辛集、保定、石家庄等处设有常年售卖点,甚至在京津地区也颇受欢迎。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牛肉罩火烧
另有一个“罩火烧”,源自上百年前一家清真饭馆,为全市人民留下珍贵食俗,由哈玉田先生于1927年开创,属于冀菜系列,在那个时期,罩火烧是石家庄居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不论男女老少,每顿饭都能吃到,堪称石家庄的地道市民小吃。
六十年代初,本市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餐饮公司,将一块写着哈老名字的《哈玉田罩火烧》的招牌,安在了国营回民饭店的正门上,也就是如今国际大厦所在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哈老太"这个老字号注册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哈老太罩火烧在守着传统秘方的同时,又添了中草药等,让风味和滋补效果都更上一层楼,京剧界的梅兰芳、马连良先生每次到石门献艺,都成了哈老先生铺子的常客,饭局结束之后还要特意开车来喝碗哈老的汤,好满足味蕾。牛肉罩火烧是石家庄地区的一种别具一格的小吃,深受相声艺术家郭德纲的怀念,他常常念及这道风味。
我们经过筛选,选定了三家售卖“牛肉罩火烧”或“牛肉罩饼”的连锁餐厅,分别是哈老太太石门罩火烧、直隶家牛肉罩饼和叁罩叁牛汤牛肉罩饼,其中前两家是重点推荐,而第三家主要是考虑到外地游客在地铁站的就餐需求。
民国时期石家庄穷苦的劳动人家的家常饭
接下来,我们再往前追溯,除了街边餐馆或小摊售卖的点心,还有生活拮据的石家庄工薪阶层,在家中日常吃的最多的就是玉米饼子搭配咸菜、稀饭,很少吃炒菜,偶尔想要改善一下口粮时,就会做一锅大杂烩。
这种“玉米面儿贴饼子”的制作方法是这样的:将玉米面混合高粱面、小米面和黄米面,捏成中间厚实、两边薄的模样,接着把它按在锅边烘烤至熟透,在当时的北方地区,这种吃法比较普遍。若要体验忆苦思甜的感觉,可以尝试在评价软件里查找“玉米面烙饼”,比如“四月枣花”店家制作的“铁板玉米饼”也很有代表性,不过其用料和风味显然要远胜于往昔的玉米烙。
南方朋友若想品尝类似“大锅菜”的风味,其实完全没必要,这种菜式在北方过于普通,反而不太适合正式场合,最好选择它的豪华版冀菜形式——就是“李鸿章烩菜”,在包括“保定会馆”在内的很多高级冀菜馆子都能找到。
民国时期劳动人民家常饭
石家庄三宝传说
我们接着探讨石家庄解放前后的小吃故事。譬如,部分石家庄老人提及一个“石家庄三珍”的说法——包括山药、饼和罩火烧。
这种被称为“罩火烧”的食品,就是之前提及的石家庄特色小吃“罩火烧”,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可是这种所谓的“山药”,实际上是“红薯”,依据文献中老一辈人的讲述:有位从山东曹州迁移到石家庄的摊贩,他的做法是用清水煮红薯,吃完“甜芯大山药”之后,再饮下浓密的红薯甜汤。若以现在的角度审视,这很像某种广式点心的方式,若想体验,到广式甜品店点一份热的“红薯糖水”或许能感受到类似的口感。
但是这种“饼子”,并非北方旧时人家常见的玉米面烙饼,而是将玉米面混合豆面、小米面等杂粮一同蒸制而成,蒸制完成后格外松软,味道香甜,明显好于普通馒头的口感。从当下角度审视,这更像是石家庄地区至今仍广受欢迎的玉米发糕,若想品尝此类食品,只需输入“发糕”进行检索,还能发现诸如“红糖发糕”“南瓜发糕”等同类小吃,而石家庄知名的“红星包子”店铺,同样供应“金瓜发糕”,顾客在享用包子时,亦可一并选购,由此可见,这些所谓的“传说”中所提及的美食,已无多少值得探究之处,实属寻常之物。
解密“石家庄三宝”的传说
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石家庄形形色色的小吃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将普通食材转化为美味佳肴,彰显了劳动者的才智,尽管当前的选择更为多样,不过当时也存在许多有趣的烹饪技巧。
古城正定,成为美食聚集之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石家庄市中心区域范围有限,众多特色饮食摊点主要分布在邻近各县,比如正定、栾城、井陉、赵县等地,这些地方的许多风味小吃,在当今语境下可视为知名美食,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这类传统美食已经不再流行。
正定的“高级加强版”豆腐脑已经不再生产,还有打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肉汤豆腐脑”
正定城的豆腐脑,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第一种是采用卤水制作的,食用时搭配韭菜花和辣椒酱,第二种是用石膏点制的,食用时搭配姜末和蒜泥,最后是更为高级的卤豆腐脑——用石膏豆腐脑浇上精心熬制的卤汁。这种卤汁非常考究,里面包含金针、木耳、粉条、面筋等多种食材,如今多数早点摊售卖的豆腐脑,虽然也浇上卤汁,但卤汁的质地已经大不如前。
不过正定城里,有一家卖鸡汤豆腐脑的店,经营至今未曾中断——那就是王家的小铺子。这家铺子非常普通,店内仅有三张小桌,它的豆腐脑与众不同,是用鸡汤熬制底料。由于店主与马家鸡铺掌柜有亲戚关系,每天能分到一些鲜美的鸡汤,因此做出来的豆腐脑带着马家鸡的风味,现在这种豆腐脑已经获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这家店的另一个特色是手擀皮烧麦,确实还在用传统方式擀皮。“整个正定地区就我们还在用这种老方法!”机制皮和手擀皮的不同之处在于:机器擀出的皮子厚度一致,而手工擀的皮子厚度有变化——从一毫米慢慢变薄直到几乎没有。
透明的“素卷卷儿”以及磨刀霍霍的“驴肉张”
正定的面点品种丰富,包括玉米面饼、黄米面饼、豌豆面饼、红枣面饼等,此外正定的素蒸饺也相当受欢迎,素蒸饺是细长的形状,用专门制作的面皮包着粉丝、韭菜、鸡蛋、黑木耳等素食,在平底锅里用香油煎烤到面皮变得酥脆,那面皮非常薄,几乎像玻璃一样透明,里面包的馅料清晰可见。
真定当地还售卖一种名为“煎糖糕”的点心,制作时使用粘性黄米面团包裹甜馅料,也有不加馅料的,将其塑成长条状后蒸熟,售卖时另取铁锅,倒入少量底油,将糖糕两面煎至呈金黄色,再撒上白糖后出售,正定地区则流行豆花糕,以豌豆糊包裹甜馅,那馅料与月饼内馅相似,也是蒸熟后售卖。
再往下看,正定府文庙所在的地方,其南边卖驴肉的老张也算一道风景。老张,推着一辆三轮车,面容和蔼,腿脚有些不便的老伯,车上安放着一块厚实的柳木大板,上面摆放着大块的熟驴肉。老张烹制驴肉有独到之处:将驴肉分解成四块,然后放入大铁锅中,不添加任何调料,只倒入从井里取出的清凉井水。劈柴作为燃料,大风匣负责助燃,等到锅中的液体开始翻滚,需要去除表面的泡沫,然后减弱火力,接着用重物把肉压实。从前一天晚上持续到第二天清晨,仅依靠劈柴残余的火焰慢炖驴肉,直到劈柴自行燃烧殆尽。到了第二天,揭开锅盖时,驴肉已经完全煮熟。老张将煮熟的肉取出并整理妥当,用白洋布覆盖起来。他还携带了一个洋锡盆,盆中盛放着前一天晚上用盐、花椒、大料、小茴香熬制而成的调料水。
老张屠宰,从不使用称重工具,顾客需要多少,他挥刀砍下,分量总是充足有余。先切下厚块,再将其改切成极薄的片状,他边与人交谈,边快速摆动手腕,刀与砧板不断敲击,发出富有韵律的声响。很快,整整齐齐、薄如纸片般的驴肉便备齐,这时,老张会将锡制容器里的大罐子按实,让液体缓缓注入,随后提起罐子,对着驴肉环周均匀地倾倒。倒完,取一片宽大的荷叶,将驴肉揉成团,放置上去,包裹严实,然后对买主讲:“您收好,烹调过的驴肉八两。”整个操作非常便捷,观看时也是一种乐趣。
再说说栾城那边的各色小吃 “栾城小烧饼”已经失传
那个时期栾城的特色食品,有几样特别令人难忘,栾城南门外那家肉合子,个头大得像茶碗口,厚度有两指宽,外皮薄得像绵纸一样,内馅选用了上等牛肉,用香油调拌馅料,煎炸肉合子时用的是小磨香油,铁制煎盘设计成前高后低的样子,油都积聚在煎盘的底部位置。煎盘下面用木柴做燃料。肉合子在猛火中不停翻动,两面煎炸到油分渗出变得熟透,然后被推到煎盘的较高处,改用微火慢慢烘烤。烘烤到适当时间才对外售卖。这时候的肉合子,外壳咬起来非常脆,里面的馅料却很柔滑,吃起来满口香气,既没有鱼腥味,也不觉得油腻。
那肉合子铺子邻近的吴七毛饸饹店,在当年同样备受青睐,店家采用纯正荞麦粉搭配清水揉制面团,提供带粘性的细条和无粘性的宽条两种面型,细条不经过水煮,宽条则需汆烫,面食上淋上由香菜、香油、酱油及盐调制的酱汁,并且会依据时令变化,夏日掺入芥末,冬日撒入胡椒粉增添风味。这并非什么特别的事情,不过他家的“过刀饸饹”倒是颇具一格:将饸饹煮熟后过一下凉水,再切成若干小段,配上熏肉和多种调味料,混合成一道凉菜,有点像如今的凉拌蕨根粉却又不完全一样,适合作为佐酒的菜肴,味道清新宜人,自有一番独特的魅力。
栾城区马家庄有一位名叫温小保的师傅,擅长制作烧饼。他的手艺特别之处在于,烤出来的烧饼个头极小,仅有拇指指甲盖那么大,形状为椭圆形。通常将五十个这样的小烧饼叠放在一起,然后紧贴在专门设计的烘炉内壁进行烘烤。据资料推测,这种烘炉与制作缸炉烧饼的炉子类似。制作这种微型烧饼,技术要点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需要精准控制面粉发酵的程度。温家选用优质面粉,揉面十分用心,采用独特方法进行发酵,并使用小磨香油、丁香、良姜等作为调味品,这些是制作的核心。其次,对火候的把控至关重要。再者,将小烧饼粘在炉子内壁的技术,非专业人士难以掌握,否则容易脱落。此外,配方也是关键因素,这四点是温家世代相传并严格保密的。以往,在栾城区经商的商贾,每逢返乡探亲时,总要购买几叠马家庄的小烧饼带给家人品尝。1901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自外地返回京城,途经栾城,品尝了当地温家制作的小烧饼,对其美味赞不绝口。此后,栾城小烧饼声名鹊起,一度与藁城宫面并驾齐驱。然而,1949年之后,由于木炭供应中断,制作这门手艺被迫中止。再后来,掌握核心技术的温小保去世,这门独特的技艺就此失传。
井陉那边的小吃 依然有所传承可挖掘
井陉县当地在五十年代,清水豆面饸饹非常盛行。这种面食的成分选择很特别:不采用荞麦粉,而是用豆类面粉。主要将适量的绿豆、黄豆和小豆掺和在一起,在用水力驱动的水磨上研磨成粉(用水作为动力带动石磨,磨出来的面粉极为细腻,远非普通石磨所能比,也非电磨所能及,井陉许多传统主食都是用水磨制作的)。绿豆面有韧性,能够被抻拉成细条,小豆面口感爽脆,咀嚼时很有嚼头,黄豆面带有轻微的甜味,豆类的香气十分浓郁。将面条煮熟盛入碗中,另外准备一个容器,里面加入酱油、香油、食盐和小葱花,用滚烫的开水注入覆盖住,等待盐完全溶解之后,再淋在饸饹上面,当地方言称之为“泼码儿”,这种做法类似现今的清汤面,不仅味道清新宜人,而且充分保留了豆面的天然风味。
井陉县天长镇东关,夏铁刚制作的“满饧油馃”,其抹上去的饧层薄厚一致,完全覆盖了油馃的外皮,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饧的甘甜滋味。栾城西门里的曹家馃子,选用了优质面粉,揉面十分用心,对矾和盐的混合比例有独到之处,采用火槽生的芝麻香油煎炸。因为煎炸时间充分,外皮变得非常酥松,气味清新,即便放在那里,无论环境多么湿润都不会变形。
解放前各种已失传的小吃
现在开始进入挑选环节了,经由先前归纳,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石家庄地方特色食品的情况。饸烙面是石家庄各地民众普遍偏爱的食物,尽管这种面条在北方好几个省份都广受欢迎,但最关键的产地是石家庄无极县西关饸饹,因此前往石家庄尝试饸烙面是完全可以的,尤其适合那些从未吃过饸烙面的南方食客。正定县的“汤面豆腐”一直保留至今。不过石家庄同样也是一个有吃马肉习惯的地方。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饸烙面
饸饹面,也叫合罗面,是中国北方六省的传统面食,包括晋冀鲁豫陕甘。制作时,先把饸饹床子放在锅上。把和好的荞麦面、高粱面(现在多用小麦面)放在床子漏孔处。坐到杠杆上,直接把面挤成条状,然后下锅煮。这种饮食的独特加工手法,不知始于何时起,一直传承至今,形成了中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独有的著名食品。
荞麦饸饹面色泽深沉,口感劲道,十分适合招待宾客,人们对此赞不绝口,认为它比两个缸炉烧饼夹着肉和山珍海味还要美味,这是对饸饹面的高度评价。无极袁家饸饹面,被河北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石家庄无极县的“北苏袁家饸饹面”、正定县的“吴家饸烙面”和“陈饸子饸烙村”,以及灵寿县的“正顺饸烙”都值得品尝。此外很多冀菜类餐厅比如“邻家院”也可提供饸饹面。
饸烙面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鸡汤豆腐脑”
王家传统烧麦馆位于正定县,自1984年开张至今,经营历史已逾三十载,以特色鸡汤豆腐脑深受附近居民喜爱,其食材选用马家老鸡熬制的卤汁,风味与马家老鸡的出品如出一辙。城里的另一类店铺,可以考虑到镇上人气的“谷连天”,那里同样有鸡汤豆腐脑供应,不过口感或许与别处不同,而且“谷连天”里面还有许多河北风味的家常菜肴值得品尝,后续内容会详细介绍这些菜品。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平山油鬼”
那个位于陉县天长镇东关的“满饧油馃”如今已经不再制作,不过存在一个极为相似的,并且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吃,它就是平山的“油鬼”。这两种小吃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使用火槽生成的芝麻香油进行油炸。“油鬼”的外形看起来和油条相似,但它并非油条。它是由两根类似油条的面食,在顶端交叉绑合在一起形成的,形状如同人的双腿,两端连接在一起。这种食物是油炸的,其外壳中空且薄。油炸食品出现于十八世纪,曾是皇室进献的佳肴。据说在清朝和明朝期间,每逢重要庆典和祭祀仪式,县令都要亲自乘坐马车,在黄昏时分出发,于凌晨五点前抵达,确保皇帝能品尝到美味酥脆的油炸食品。制作油炸食品对原料的选择非常考究。选用巨石研制的细碎面粉,以及用小石碾磨出的香浓芝麻油,和面过程中掺入适量的矾、碱、盐,因此炸制出的油炸面食,香浓、酥脆、松软,味道极佳,吃完后口中留有香甜的余味。
若正好前往平山,可以当地品尝这种油炸面食,若身处石家庄城区,鉴于其风味与油条相近,到时候无需特意寻找。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北方传统烧麦”
有一家“南仓口王家传统烧麦馆”,跟另一家名字相同的店铺形成了竞争态势,这家店的烧麦受欢迎程度略胜一筹。北方烧麦普遍带有“清真”特色,多数以牛羊肉为馅料,外形像莲花,面皮光洁,口感柔软且富有弹性;品尝时馅料香气浓郁,汁水丰盈,口感滑润,味道醇厚,不过容易吃腻,若作为一道主菜品尝,或许更合适些,每个人吃上两三个即可。
鸡汤豆腐脑、烧麦以及平山油鬼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金凤扒鸡”PK“正定马家鸡”
这两只鸡在石家庄很受青睐,金凤扒鸡在市区很受欢迎,马家鸡在正定也很出名,它们味道都不错。
金凤扒鸡是石家庄当地非常有名气的传统菜肴,它最早出现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制作金凤扒鸡选用的都是成长了450天以上的健壮母鸡作为食材,并且要用陈年汤料配合十八种调味品慢炖,时间至少持续十四个小时。这种烹饪方式让金凤扒鸡形成了外皮酥脆、肉质软烂、骨头容易分离、外形美观、味道浓郁的特点。当前,金凤扒鸡的品类已经增添到香辣鸡、老汤熏鸡等十多种,并且开设了二百多家“金凤”品牌连锁店,已经成为省会地区非常出众的地方特色美食代表。
马家鸡发端于清朝初年直隶祁州地区,即今日河北省安国市,清朝同治八年因战乱波及,转迁至正定地区,至今已历经超过百年岁月。马家制作的卤鸡具有显著的回族文化印记,在原料选择上十分考究,主要选用山区自由放养的鸡只。在卤制前,需将鸡只彻底清洗干净,将一只翅膀从口部穿入,使头部扭转朝后,另一只翅膀向内折叠,双腿并拢抬高,脚爪藏入鸡腹,整体呈现为一种弹拨乐器琵琶的形状。接下来,将处理好的鸡只置入历经多代传承的老卤汤中,并辅以各种香料和调味品共同烹煮。根据鸡的年龄大小来调整火力进行烹煮。做好的卤制鸡肉呈现出半黄半红的色泽,非常鲜艳,表皮光滑油润,完整无破损,肉质紧实不卡牙,味道醇厚不油腻,很多人都喜欢吃,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都喜欢。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缸炉烧饼”
缸炉烧饼是河北地区非常普遍的一种传统面点,在石家庄尤为常见。这种食品已经存在了上百年,一直深受大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日常食品,也承载着许多人的美好记忆,成为了几代人的共同回忆。这种面点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采用陶罐搭建烤炉,将罐体水平放置,用内壁来贴放饼坯,其特别之处在于外部用火间接加热,内部用热气直接烘烤,成品烧饼为方形,表面呈现金黄色泽,口感既酥脆又美味,另一种吃法是将烧饼夹着肉串,面饼的酥脆和肉类的鲜美不油腻,风味独特,令人十分馋慕,刚出炉的烧饼最为美味。
“真”石家庄必买特产——“藁城宫面”
根据先前查阅的资料,了解到大约一百年前,如今在栾城已经不再制作的传统“栾城小烧饼”,其声誉曾与“藁城宫面”不相上下,由此可以想见“藁城宫面”在当时获得的关注度有多高。藁城宫面,又名贡面,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产品,拥有超过十五百年的悠久历史。这种面食选用上好的面粉、优质的香油和精盐作为原料,通过精湛的手工技艺加工而成,其特点是面条细如发丝,中空无实,表面泛着油润的光泽,呈现纯净的白色,整体粗细程度一致且排列井然。它由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因此非常耐烧不会损坏,反复加热也不会变烂,咀嚼时口感扎实,食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这种面条适合作为地方特产购买回去。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中和轩蒸饺”
中和轩饭庄拥有超过百年的悠久背景,满氏兄弟于1920年从保定迁至石家庄,在顺通巷(今中华胡同)创办了这家饭庄,当时正值民国九年。到了1936年,即民国二十五年的时期,中和轩饭庄达到了它的初步繁荣阶段,并在1947年11月12日接待过朱德。这家饭庄以制作中和轩蒸饺而闻名,这种蒸饺的历史同样非常长久,在冀、晋、鲁、豫等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中和轩蒸饺于1997年获得中国烹饪协会授予的“中华名小吃”称号,2011年中和轩饭庄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进店后,通常最先点的就是牛羊肉蒸饺,刚出笼的蒸饺色泽洁白,看起来像一朵朵含苞待放的白菊。蒸饺的皮子厚薄适中,里面包裹着满满的油脂。味道甜美的同时带有浓郁的肉香,完全没有羊肉的腥气,咬下去能感受到饺子皮的柔韧,趁热吃最为美味。
解放后的石家庄美食及特产梳理
先前我们已深入探寻了那些早在解放时期便已出现的石家庄传统美食,接下来,笔者将系统梳理自解放之后至改革开放以来,直至最近二十年间,石家庄的地方风味。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红星包子”PK“燕风楼包子”
必须先说到上回的“冀菜篇”中讲过的“燕风楼”,这家店始建于七十年代,在1997年获得了国内贸易局授予的“国家特级酒家”称号,到了2000年又被国内贸易局表彰为“全国十佳酒家”,2002年由中国烹饪协会评选为“中华餐饮名店”,并于2004年成功通过了“国家特级酒家”的再次审核,最终被国内贸易局评定为“国家钻石级(五钻)酒家”。“包子”同属燕风楼四样看家菜式,呈乳白色泽,褶纹排列整齐,入口即化,面皮薄实而内馅丰盈,香气扑鼻却无油腻感,吃完后余香悠长令人难忘,这种点心与石家庄当地著名的老牌“红星包子”颇为相似,一直受到一代代本地食客的喜爱,购买时亦可顺便选购店家制作的香肠。
红星包子堪称石家庄包子的著名店家,自1969年于中山东路304号开设以来,一直经营旺盛,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这种面点源自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通过增添各种调味料,凭借其形态精巧、颜色纯白、面皮轻薄、内馅丰盈、口感松软爽口、香气宜人且不油腻的特点而广受赞誉。红星包子在1986年获得了商贸部颁发的“金鼎奖”,1991年又得到了河北省饮食业优质产品奖的认可,到了2000年9月,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了它“中华名小吃”的荣誉。2016年11月,它还在首届中国金牌旅游小吃评选中取得了好成绩。省博物院旁边的“石饮红星”摊位,是许多石家庄老年人的美好回忆,而且他们售卖的“熏肉大饼”也很有名气。
红星包子PK燕风楼包子
“真”石家庄必吃小吃——“正宗安徽牛肉板面”
石家庄多数“牛肉板面”都宣称源自安徽,但安徽本地人其实很少知道这种面食,真正流行“牛肉板面”的地方主要在华北,特别是河北,石家庄更是集中地,所以石家庄疫情时,外地媒体想喊口号却拿不定主意,不知是“缸炉烧饼”还是“牛肉板面”更能代表当地风味,毕竟“正宗安徽”的说法让不少编辑感到困惑。不过板面的发源地——安徽太和的“板面”原本是用羊肉做的,传到河北之后,变成了当地人更偏好的“牛肉板面”,而且河北南部是国内优质小麦的主产区,因此这片土地更适合面食的生长,结果牛肉板面就成了石家庄居民的最爱。石家庄那里能吃到最地道、最正宗的“牛肉板面”,要是喜欢吃“羊肉板面”,那就得去安徽太和县碰碰运气了。
石家庄的板面手艺,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了解到,多数人觉得有品牌的连锁店,比无品牌的店味道更胜一筹,单枪匹马的板面店,出品水平常有起伏,为了保险起见,避免踩雷,外地食客最好挑选连锁店,这样分店也方便就近光顾,可以优先考虑的店铺有“贵族板面”,它源自过去的“四中路板面”,并且已经开设了分店,另外“五七路板面”在当年关门前,很难分辨哪些店是真正继承了老店手艺的。当地居民还是可以继续光顾自己偏爱的老铺子,例如五七路一带已经变成专门卖面食的聚集地了,那里面的店家都声称自己的出品最为地道、最为可口,大家不妨亲自去尝尝看。
牛肉板面
吃板面时,若想表现出自己是菜鸟,可以说牛肉板面里怎么不见牛肉;若想显示自己很内行,可以说多要些辣椒,不过别放太多辣椒油。
“真”石家庄送礼名酒——“石家庄大曲”PK“藁城宫酒”
先前我们谈到了一种名为“藁城宫面”的食品,因此也必须提及“藁城三宫”中酿造的“宫酒”,同时,当我们说到“红星包子”时,又必然要讲述“红星二锅头”的起源传说。
或许许多人未察觉,红星二锅头源自石家庄,红星二锅头是石家庄赠予新中国的献礼。
1947年,石家庄公营酿酒厂首次推出了“红星二锅头”。这种酒源自中国古代的烧酒,国内多数二锅头酒属于麸曲清香类型。酿造该酒能节省粮食,时间短,产量高,因此价格通常比较便宜,在粮食不足的时期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饮酒需要。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的国有酿酒作坊直接由中央财政及轻工部门管辖,它酿造出了国营酒厂的第一批二锅头酒,这便是“石家庄红星二锅头”。首批运往1949年庆典的“红星”品牌二锅头,实际源自石家庄酒厂酿造的陈年佳酿。北京红星酒厂创建之际,从石家庄调集了众多核心技术人才,协助建设北京酿酒厂,1954年,轻工业部正式通知将“红星”品牌转交给国营北京酿酒厂,此后,“北京红星二锅头”便正式问世了。
或许鲜有人知晓,石家庄藁城堪称世界酒类酿造技术的肇始之处,藁城民众率先领会了酿酒的关键环节,即酒曲的制作工艺。
1944年,藁城酿酒厂成立,由当地十多家烧酒作坊联合创办,其中包括“敬和永”在内的多家企业,这家酒厂是河北省石家庄市历史最为悠久的酿酒企业。该厂在成立初期为国有机构,藁城区在解放前是石家庄酿酒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建厂之后,七十年代,考古团队在距离“敬和永”旧址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发现了台西遗址,台西出土了诸多令国内外瞩目的重大发现,其中包括距今3400多年的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酒曲,酒曲究竟是什么?中国酿酒沿用千年的固定发酵工艺,其关键在于“酒曲”,有说法称“酒曲乃酒之精髓”,此话并非虚言,白酒的香气及多样口感,大多源自酒曲,判断一款酒“不易引起眩晕、不易导致沉醉”也常与酒曲品质相关。但全世界最早懂得酒曲这项核心技术的,其实正是石家庄藁城人士。
石家庄白酒推荐
这两家酒厂在当地白酒行业中地位突出,虽然当前销售规模不大,但它们的历史底蕴深厚,拥有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且都曾荣获“省优质产品奖”,是石家庄仅有的三家获得此项殊荣的白酒企业之一,其中另外两家分别是味道府和廉州宫酒,对于精通酒道的行家而言,石家庄酿造品质最上乘的白酒当属廉州宫酒,同时这两家酒厂也是多级省市机关进行定制酒品采购的指定单位。可作为本地酒友的粮票,或作为本地酒类特产送亲朋好友。
从冬奥会崇礼菜单挖掘出来的非遗名产——平山“古月豆腐”
平山古月豆腐的制作手艺源自平山县古月镇中古月村附近,是传承下来的制作传统豆制品的方法。这项手艺在平山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选用上等黄豆,以古月镇特有天然井水为原料,遵循传统工艺流程,运用手工压榨分离手法,经长时间自然冷却,反复点制完成,全程无任何化学成分掺入,制成的豆腐拥有浓郁香气,口感细腻柔滑,富有弹性,味道纯净甘美,耐煮不易碎,色泽洁白如玉,品质卓越非凡,被誉为“豆制品中的珍品”,是优质的生态健康食品
北京冬奥会有许多河北特色,比如运动员专用的“崇礼菜单”总共才600多道菜,其中“冀菜”就占了300道,非常引人注目,这些菜里使用平山县古月豆腐作为食材的菜品就有许多,制作成了多种汤和菜肴,其中以“古月块块鲜豆腐坊”这家非遗传承制作的最为出色。古月豆腐相关的菜肴,大家能够借助评价软件探寻,这些菜式散布于众多河北菜馆中。可以尝试的菜品有,"渝乡辣婆婆"店里的"鸡汤古月豆腐","胡家大厨"店内的"平山古月豆腐丝",以及"冀菜盛宴"提供的"泉水古月豆腐"等等。
赞皇大枣和古月豆腐
“真”石家庄必买特产——“赞皇大枣”
赞皇大枣源自河北石家庄赞皇县,属于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又名赞皇长枣、金丝大枣和大蒲红枣,是中国境内独一无二的“自然三倍体”枣种。这种枣子曾是古代皇室贡品,果实富含营养,被称为“百果之冠”和“天然维生素宝库”。赞皇县一直有种植大枣和核桃的习惯,这些作物的收成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实现富裕的关键途径。赞皇大枣的形状介于长圆形和圆形之间,个头特别大,果实的尺寸和外形都十分均匀。表皮呈现出深邃的红色,光泽鲜艳,果皮非常薄,果肉则很厚实,质地细腻又带点脆感,味道酸甜适宜,既可以直接生吃,也适合用来制作干果。
“真”石家庄必买特产——赵县雪花梨 PK 晋州鸭梨
河北省是中国最出名的“梨”产地,若以水果象征省份形象,新疆可能会选择“葡萄提子”或“哈密瓜”作为代表,而河北则非“梨”莫属,这一点毋庸置疑。河北在梨的种植和对外输出方面一直占据领先地位。仅石家庄地区,与梨相关的特产就至少有两种。
赵县雪花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果实形状规整,表面色彩鲜亮带有蜡质感,并有浅褐色小点;果肉呈纯白色,如同玉石或白雪,带有甜津津的味道和独特的宜人芬芳,存放一段时间后,果皮会慢慢变成金黄色。这种梨子还具有显著的药用功效,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雪花梨味道甘甜偏寒微酸,能够清心降火、滋润肺部、帮助排便、缓解疼痛消除炎症,切薄片贴在烫伤处可以止痛且不会溃烂。广东众多甜品中常见雪梨,赵州雪梨则是梨中最佳。
晋州鸭梨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拥有两千多年的种植传统。这种梨子的外形是倒卵圆形,靠近果梗的地方有一个像鸭头一样的凸起,因此得名鸭梨。晋州鸭梨的果形漂亮,表皮呈金黄色,果皮很薄而且水分充足,果肉非常细腻,味道是酸甜的,香气很足,吃起来清脆又爽口,甜度与酸度平衡得恰到好处,人们常称它为“天然甘露”。晋州鸭梨的含糖量超过十二个百分点,还富含大量的维他命C以及钙质、磷质、铁质等有益成分,尤其以含有种类齐全且数量丰富的B族维他命而闻名,被视作水果中的上品。不仅如此,它还有助于清除心火、滋润肺部、缓解咳嗽和气喘、促进肠道通畅、解酒和减轻中毒等作用。
鸭梨雪花梨以及无极全羊宴
“真”石家庄必吃大餐——无极县七汲全羊宴
不是什么丰盛的宴席,没必要特意跑一趟县里,全羊宴堪称顶级盛宴,可以和满汉全席相提并论,河北无极县七汲村的“全羊宴”在当地很有名气,厨师针对羊的不同部位和器官,采用多样的烹饪技术,制作出形态各异、香气扑鼻、味道独特的各种菜品,并且都取了吉祥如意的名字,这就是所谓的全羊宴。全羊宴的烹饪流程十分繁复,以烤全羊的烹饪流程为例,烤全羊是整只供应,并且搭配羊的内部器官烹制的菜品,非常受到食客们的喜爱。在七汲品尝全羊,可以单独享用烤全羊,烤全羊的外皮呈金黄色且油润,外层肉质焦香酥脆,内里肉质柔软多汁,羊肉香气浓郁扑鼻,味道相当可口,独具特色。依据市台等媒体的报道,特别推荐“鼎新全羊馆”。
“真”石家庄必吃大菜——赵县驴肉 VS 元氏驴肉
还有一道非常值得专程驾车前往品尝的,是赵县和元氏的驴肉,俗话说“没有一头驴能逃出河北”,除了保定和河间的驴肉烧饼,石家庄周边各县享用驴肉时,根本不需要搭配烧饼。
假如你也前往中国香火鼎盛的寺院之一“百灵禅寺”参拜,并且参观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关键建筑“赵州桥”,那么在当地品尝一次咸驴肉宴席也是不错的选择。
赵县咸驴肉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据说清朝晚期,固城村有一位屠夫,为了掌握精湛的技艺,前往内蒙古学习屠宰和制作熟食的方法。学成归来后,这位屠夫便开始经营制作咸驴肉的生意。他制作的驴肉味道鲜美,一点也不油腻,口感既嫩又香。后来,赵县固城制作咸驴肉的技艺得以延续,并在赵县以及石家庄周边地区享有一定的声誉。石家庄当地一提到制作精良的咸驴肉,大家就会联想到赵县那一款,赵县制作的咸驴肉已经发展成为拥有长久信誉的老品牌。如今,有“固城小香驴”和“岳老四驴肉”这两家店铺可以提供。
元氏县这个地名,对于很多外地人来说比较陌生,不过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梁祝”,几乎人人都听说过,而这个传说的背景地,就在元氏县。《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经典故事,出自元曲四大家中的白朴之手。白朴年轻的时候,是在真定(也就是石家庄正定县)度过的,后来还到过(石家庄元氏县)的封龙书院,拜李冶为师学习知识。元氏地方流传的故事讲,梁山伯来自南佐,祝英台出自长村,马文才则是马岭人士,他们均居于元氏山区,且邻近封龙书院。白朴求学于书院之时,以封龙书院及当地故事为蓝本,创作了《祝英台死嫁梁山伯》一剧。此剧最初在真定上演,白朴中年后又携剧本南下,于金陵进行演出。这个故事的情节经过多次修改和润色,最终成就了如今广为流传的精彩版本,它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国范围,甚至传到了海外,然而,作为梁祝传说发源地的河北元氏以及封龙书院,却逐渐被人们遗忘,就连当地很多人也对此缺乏了解。
元氏县殷村的驴肉制品也很有名气,这种驴肉制作始于二十世纪初,最初由村民王喜亲自调制熬煮,然后到集市和庙会上售卖,慢慢在当地获得了不错的声誉。后来经过后代多年的钻研和改良,最终发展成为本地的特色美食。与赵州咸驴肉相比,殷村驴肉的味道更加咸鲜,肉质汤汁更加丰富,口感也更为软糯。当地居民表示,殷村驴肉采用的传统烹饪方法工艺独特,配方十分讲究,使用了多种中药材来熬制汤底,确实名不虚传。可选餐厅“因村顺路驴肉”。
赵县驴肉PK元氏驴肉
河北多见但是外省少见的小吃“真”石家庄必吃小吃——驴肉火烧
即将开启下个部分,探讨河北省内哪些地方特色食品在省外并不普遍,甚至可能并非地道风味,首当其冲且声名远扬的当属“驴肉火烧”。然而这种小吃犹如河北风味的缩影,因其存在两大主要流派,各方均自诩为“河北最佳驴肉火烧”。
河间派做法是,火候要持续,火焰呈现细长状。和面时,必须掺入盐和碱,这样面食才能有韧性。选用的驴肉,都取自体型宽大的渤海驴,用来制作酱料。驴肉要放进由二十多种调味料熬成的汤汁里烹煮,但煮了两个小时就要停火,不要急着取出,应让驴肉在汤汁中慢慢浸透,然后让它和汤汁一同冷却。这种食物是用酱料制作的,因此当它被放入热腾腾的火烧中时,仍然保持着微凉的状态,伴随着新鲜出炉的火烧散发出的热浪,入口时能感受到外层酥脆、内里鲜嫩的口感,饼本身的风味与酱汁驴肉独有的芬芳交织在一起,让人回味无穷。
保定做法是,火烧呈现圆形状,面团借助专门设计的木制模具来压制。他们选用体型较小的太行驴的肉作为食材,进行烹调。驴肉先在包含十多种香料的汤汁里,用旺火煮沸,然后转用小火慢炖上十几个小时。肉炖得非常软烂,汤汁的鲜美完全渗透到肉质内部。保定的驴肉通常是热乎乎的,具有老汤卤汁带来的浓郁风味。
根据本人所见,现在石家庄流行的是细长的“河间式驴肉烧饼”,其中“高建民驴肉烧饼”最为出名,近些年,许多石家庄居民开始品尝到保定会馆售卖的圆型的“保定式驴肉烧饼”,都会表示“头回见到圆形驴肉烧饼”,不论是哪种驴肉烧饼,味道都很好,加之两者制作工艺不同,确实值得分开尝试。
两派驴肉火烧PK
华北地区常见,华南地区较为罕见的速食点心,名为“真”石家庄的,特别推荐一种叫做焖面的。
焖面在北方地区广受欢迎,而在南方地区则不太常见,河北省是焖面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焖面是借助水蒸气的力量将面条和豆角一起煮熟,因此得名焖面。这种小吃面条有嚼劲,豆角口感爽脆,味道咸香浓郁,吃起来非常顺口。特别是“豆角焖面”这道菜,是石家庄人家里最常吃、最普遍的一道,很多家庭都会制作,适合当作日常的简餐来享用。石家庄有许多餐馆可供选择,比如北国附近的“峨眉小镇 大食堂”烹制的“豆角焖面”十分贴近日常风味,而“汉唐面庄”的“豆角焖面”则广受欢迎。
“真”石家庄推荐快餐小吃——炒饼
喜爱“炒饼”的地区不如喜欢焖面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区域以及山西、河南两地。制作炒饼时,需要把事先做好的饼切成细长的条状或者丝状,接着用油快速翻炒。分素炒和肉炒做法不同,素炒只用绿豆芽或洋白菜做配菜,有时还会加个煎蛋,因为炒饼是本地常见快餐,可以介绍给没吃过的南方人尝试,首选老店“燕赵炒饼”,不过听说这家出品不太稳定,另外“淀里船宴”和“峨嵋小镇”两家入选过美食榜单的本地馆子也能吃到这道主食。
“真”石家庄推荐快餐小吃——炒馒头
河南、山东以及河北南部地区都有制作“炒馒头”的习惯,不过石家庄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它是石家庄许多家庭常吃的小吃,不少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生的人都会做。现在这道菜被归入河南菜系,炒馒头是一种味道很好的传统点心,它的主要食材包括馒头、鸡蛋和黄瓜。先在锅里倒入油,等油热后放入葱花和鸡蛋,把鸡蛋炒得松散后盛出来。首选餐厅是“食客居”,而且他们家的“八珍豆腐”也相当出彩。
石家庄三种北方快餐小吃
石家庄是个移民城市,城区里汇聚了华北各地不同的饮食风俗,郊外的县份则保留着众多本土风味,其中不少属于冀菜系列,不过岁月流逝,很多传统小吃已经消失,这篇文章里,对那些消失的小吃进行梳理,只是为了追忆往昔,石家庄人要吃得更好。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