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7 07:00:59 | 信息编号:72317 |
福建特色美食知多少?这些美味你都了解吗?
一、土笋冻
简介
土笋冻源自福建泉州,是一种特色食品,由特定食材制成,属于冻品类。这种食品富含胶质,主要原料为一种蠕虫,它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体长在三到四寸之间。将虫体熬煮后,其内部胶质会融入水中,待冷却便会形成固体块状。它的肉质清爽,味道甘甜鲜美。加入优质酱油、北方醋、甜味酱料、辛辣酱料、芥末酱、蒜蓉调料、泡制海蜇以及香菜、白萝卜细丝、辣椒细丝、番茄薄片,便可以制作出色泽诱人、口感丰富、味道鲜美的特色食品。
土笋别名涂笋,依据《闽小记》所述:“我在福建时常吃土笋冻,口感非常鲜美奇特,听说它生长在海边,外形像蚯蚓,就是沙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泉州安海的土笋冻,味道极其鲜美,在《闽杂记》中也有记载:“涂笋生长在海滩的沙洞里,如今泉州海岸有出产。”现在安海是主要产地。土笋冻颜色为灰白,质地晶莹剔透,口感鲜嫩爽口,富有韧性,搭配其他佐料食用,味道格外鲜美,作为泉州及闽南周边地区冬春季的特色食品,非常受欢迎。
历史文化
土笋冻味道十分可口,它的起源有多种解释。在土笋冻出产较多的安海镇西垵村,当地居民讲述一个故事:明朝嘉靖时期,戚继光率军到安海抵御倭寇,当时粮食匮乏,士兵们就在海滩上抓取一种海中虫子熬成汤食用。戚继光最后用膳时,盘中只剩下凝固成胶体的海中虫子,他抽出兵器切下一片尝试,发现比鱼和蟹还要鲜美。厨师听闻此事后,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改进,使这道菜得以广泛传播。
有一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涉及土笋的文字记录,其历史可上溯至明代时期。明代时期的《闽中海错疏》、明末谢肇淛所著的《五杂俎》,以及清代周亮工所编的《闽小记》等著作中,均有相关内容收录。周亮工在1658年所写的《闽小记》一文中提及:自己在福建生活时,经常享用土笋冻,其味道十分鲜美独特,只是听说这种食材生长在靠近海的地方,外形与蚯蚓相似,却始终不清楚它具体长什么模样。这样一来,早在三百五十多年前,土笋冻就已相当流行,成为一种街头美食,而周亮工则是目前所知,第一个提到“土笋冻”这个名称的人。
做法
制作“土笋冻”其实相当容易,需要先将土笋浸入水中,让它排出体内的泥沙,接着将其摊放在石面上用力压碎,洗掉体内剩余的泥沙杂质,随后在锅中倒入清水,用大火快速煮沸,只需沸腾两三分钟即可完成。通过浸泡、压碎、烹煮这三个步骤,最后,将制作好的材料舀起,倒入预先准备好的容器里,让它冷却凝固成型。
竹笋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能够做成“土笋冻”之外,还可以用来炒制、熬制汤羹,又能够和西洋参、瘦猪肉等搭配炖煮,作为食疗佳品,有助于强健肾脏、提升阳气。
过去在炎热的季节里,土笋冻难以凝固,自从有了冰箱,即便在酷暑时节也能制作,使得全年都能享用土笋冻。它带着酸爽的口感,佐以蒜蓉,搭配上冰凉且富有弹性的土笋冻,一个接一个,让人停不下来。
二、扁肉燕
简介
扁肉燕,又名肉燕或扁食,象征着吉祥如意,在福州的节庆和婚礼场合都是不可或缺的菜品,属于福州地区的代表性小吃,既可以清蒸,也可以水煮。
做法
用盐、生抽、糖和一点葱花混合后进行腌制,如果偏爱清淡口味,可以加入荸荠或者白地瓜,右边的则是燕皮,它是由猪肉和地瓜粉捶打制成的,厚度如同纸张一般,制作起来非常耗时费力,在福州到处都能买到,不过只有三个品牌的品质最为出色。
用一只手托住面皮,另一只手捏住肉馅,合拢即可,比包饺子还要省事,不必担心馅料会漏出来。
3、把包好的肉燕整齐地码在篦子上。
用锅蒸上十分钟,然后取出,便可以直接享用了,趁它还热的时候吃口感最为理想,要是凉下来了就放进冰箱速冻起来,需要的时候随时都能拿来煮。
用高汤或清水烧开,加入肉燕,放入几片芹菜叶和几滴香油,再次煮沸后即可出锅。
三、蚵仔煎
简介
蚵仔煎用闽南话称为ǒuājīan,普通话翻译成“海蛎煎”,源自福建泉州,是福建闽南、台湾、广东潮汕地区非常有名的小吃,在那些地方广受欢迎。这种食物的起源与古代先民有关,他们是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发明的,可以看作是那个年代的一种应急食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据说是那个贫困时期的一种智慧结晶,体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创造力。
蚵仔煎虽然随处可见,但许多人仍坚持认为,要品尝正宗蚵仔煎,必须前往蚵仔产地享用,比如台南安平、嘉义东石或屏东东港这些以养殖蚵仔闻名的地区,因为制作美味蚵仔煎,最关键的要求就是选用最新鲜的蚵仔,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当场剥壳售卖,无需经过长途运输导致受潮,因此个个饱满粗壮、滋味绝佳,制作出的蚵仔煎自然饱满多汁。然而,并非居住在出产地的民众也无需失望,由于当代物流体系高效便捷,即便身处台北市,依然可以品尝到每日由产地空运至的鲜嫩海蛎。
历史文化
台岛地区广受欢迎的蚵仔煎,源于先民艰难时期,因食物短缺而构思的替代主食,它反映了困顿生活的印记,相传这种料理是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诞生的智慧结晶。传闻,蚵仔煎的起始地点在台湾鹿港天后宫附近的一个室外小吃摊,那里有个姓郭的摊主,是日治时期退下的老兵,以售卖海鲜小吃为生,因为蚵仔本身有浓烈的海水气息,他自行摸索创造了蚵仔煎的烹饪方式。它最初的名字叫做“煎食追”,台南安平那片地方的老居民们都很熟悉这个传统点心,是用加水后的番薯粉糊团住蚵仔、鸡蛋、小白菜、韭菜等食材,再经过煎制而成的饼状食品。
它的来历有个耐人寻味的传说。民间说法,公元1661年,荷兰部队占据台南,郑成功经由鹿耳门带领军队进攻,目的在于夺回失地,郑军进展顺利大败荷兰军队,荷兰军队在盛怒中,把所有粮食都隐藏起来,郑军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随机应变,就地搜集台岛特产蚵仔、番薯粉,掺和水混合后煎制成为饼状食用,没想到这个做法后来流传开来,变成全省范围内广受欢迎的食品。
有证据表明,蚵仔煎由郑成功部队及福建、潮汕族群带到台湾岛。这道菜逐渐受到海峡两岸民众的欢迎,成为大家共同喜爱的美食。
四、七星鱼丸
简介
七星鱼丸是福建当地备受推崇的一道汤品。这道菜以鱼肉、瘦猪肉和虾干作为核心食材。那些形似核桃、色泽雪白的鱼丸,在滚烫的汤汁中上下浮动,宛如繁星点缀夜空。正因如此,海外侨胞亲切地称它为“七星鱼丸”。福州版的“七星鱼丸”,其外观纯白透亮,口感富有弹性且不油腻,内馅香气浓郁而松软,滋味甘甜而顺滑,因此声名远扬。
七星鱼丸背后有个故事:从前闽江边住着个打鱼人。某日有位客商搭乘他的船往南做生意。船驶出闽江口后进入大海,恰逢遭遇风暴。船只驶入避风港时,不料撞上礁石受损。修理船只耽误了工期,粮食耗尽,只能天天吃鱼充饥。客商抱怨说:“天天吃鱼,早就吃腻了。能不能换换其他食物?”船家老婆回答:“船上粮食已经吃完,只有一包红薯粉。”那位心灵手巧的渔家妇女,就把刚钓上来的一条大慢鱼,去掉了鱼皮和鱼刺,把鱼肉剁得细碎,拌上薯粉,做成了鱼丸,煮熟后尝一尝别有一番滋味。后来,这位商人回到福州,就在城里开了一家“七星小食店”,特意聘请这位渔家妇女做厨师,专门经营“鱼丸汤”。起初,生意并不好。有一天,一位准备去京城赶考的举人路过这家店,就进店吃了饭。店老板非常热情地招待他,端出了鱼丸。品尝过鱼丸之后,深感其风味绝佳,于是写下一首诗表达赞赏:天空中繁星点点分布稀疏,如同甘美的露水散发着诱人香气,让过往的食客都为之倾倒;虽然南方的饮品历史悠久,但如此能令人陶醉心脾的七星鱼丸实在难得。店家将这首诗悬挂在店内显眼位置,吸引众多客人前来欣赏。自此之后,店铺生意日渐兴旺,每天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七星鱼丸”因此获得了这个美名。
五、烧肉粽
简介
福建有独特的小吃烧肉粽,泉州的烧肉粽历史很长,味道香甜软滑,口感油润但不油腻,制作非常讲究。泉州的肉粽在国际国内都很有名,肉粽铺子到处都是,其中东街肉粽最为出名,那家的粽子被称作中华名小吃。这里的肉粽种类繁多,并且有大小不同,但主要的不同体现在用料上,主要材料有干贝、香菇、虾仁、鸡蛋、鱿鱼须、瘦肉和海蛎干。各地都出产肉粽,泉州肉粽个头硕大,内馅丰富,尤为独特的是搭配甜辣酱和花生酱,食用时需将粽子拆开,边拌边吃,风味绝佳,尝过泉州肉粽后,其他肉粽便觉逊色。
泉州是烧肉粽的发源地,后来传播到闽南一带。泉州烧肉粽是当地的一种传统美食,对食材的要求很高,使用的材料种类丰富,制作过程非常用心,有着悠久的传承,口感甜香,吃起来油而不腻,外观呈红黄色泽,光泽诱人,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清朝和民国年间,市区内有一家名为“肉粽银”的店铺,他们制作的肉粽最为出名,此外,浮桥头观音亭附近许牛制作的肉粽也极受欢迎,常常座无虚席。泉州在端午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肉粽,用来祭拜神灵和祖先。吃肉粽以及赛龙舟,构成了泉州固有的传统习俗。
历史文化
泉州的粽子出现于南宋时期,据传与陆游有关联,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岁月。相传陆游赴福州任职期间,曾携来一种名为“艾香粽子”的食品。这种粽子以艾叶浸泡糯米后包裹而成,食用时肉香与艾香交融,别具风味。陆游离任后,粽子的制作技艺被一位在陆家服务的泉州人带回故乡,并经过不断改进,最终发展成为种类丰富、广受国内外食客喜爱的特色美食。
做法
肉粽采用香菇、虾米、芋头粒、栗子、猪肉或鸡肉、糯米等食材制成。制作过程首先将糯米浸泡然后晾干,接着加入卤汁和葱头油混合,在锅中翻炒至干燥松散,再与红烧肉和生栗子混合均匀,用竹叶包裹后煮熟。食用时需趁热享用,搭配沙茶酱、蒜泥、红辣椒酱等佐料,味道更加香浓可口。
六、八大干
简介
闽西八大干,别称闽西八种干品,属于闽西地方特色食品,具体包含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以及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开元时期,至今已经绵延了1200余年。这种豆腐干味道非常鲜美,吃起来既没有酸味也没有苦味。它的制作工艺与别处不同,特别使用酸浆作为辅助材料,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小心调控火候。制作时,人们会借助大瓢将酸浆慢慢倒入豆浆里,让豆腐脑慢慢凝固成形,最后再经过滤压处理完成。
闽西各地都有地瓜干,唯独连城地瓜干凭借其与众不同的原料和加工工艺而声名远扬。这种地瓜干选用隔田、隔川、揭乐、大坪、李屋、洪山等区域培育的红心红薯为原料,因此也被称作红心地瓜干。
明溪肉脯干选用上等瘦牛肉,将其浸泡在特制面酱汁里,同时添加了丁香、茴香、桂皮和糖等香料,静置一个星期左右,接着在透风的地方风干,最后送入烤房进行熏制。做好的肉脯干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味道浓郁,口感既有嚼劲又不会过硬,吃起来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宁化老鼠干其实是田鼠干,是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而成的食品。《辞海》中记载:“田鼠属于哺乳纲,仓鼠科。它们的毛发通常呈现暗灰褐色,有些则是沙黄色。田鼠以挖掘土地为生,对农作物造成损害。”宁化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拥有广阔的田野,因此田鼠数量众多。每年冬季,是宁化农民捕捉田鼠的最佳时期,特别是立冬之后,更是捕鼠的黄金时段。
清流笋干选用新挖的春季竹笋制成,称作“闽笋尖”,颜色呈金黄色,带有半透明质感,以鲜嫩甘甜、口感清脆而闻名,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被选作献给朝廷的贡品,很多著名菜肴如“烩三丝”、“御炉肉”,都离不开这种竹笋干。
杭是闽西地区萝卜的重要产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张滩、土埔等区域种植的萝卜,有的呈红色,有的为白色,其肉质鲜嫩,口感清脆,味道甘甜。这些萝卜经过加工后制成萝卜干,色泽呈现金黄色,外皮细腻,内部脆爽,带有甘甜的香味,十分美味。萝卜干可以采用多种烹饪方式,比如炒制、清炖、油炸等,也可以将浸泡后变淡的萝卜干,搭配白糖和酸醋,制作成宴席上的冷盘菜肴。正因如此,史籍中记录它“在闽粤两地广受欢迎”。
武平猪胆干呈紫褐色,带有香气且略带甜味,是宴席上常见的冷菜。这种食品内含多种糖分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生津健胃、清热解毒的作用。食用时,只需将其蒸熟,趁热涂抹些芝麻油,等冷却后切成薄片,再拌入少量蒜片,便能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留下无穷的回味。当地居民常把它当作招待客人和送给亲友的佳肴。香港、澳门同胞以及海外侨民尤其偏爱这种具有家乡特色的风味。
永定菜干拥有四百多年的悠久传承,不仅在本省和外地享有盛誉,更是在南洋侨民群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当年,“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身居南洋,就时常委托他人捎回故乡出产的菜干。
七、佛跳墙
简介
佛跳墙也称作满坛香或者福寿全,是福州地区的代表性名菜,由福州聚春园在清朝同治时期首次创制。这道菜精选了包括鲍鱼、海参、鱼翅、鱼肚、鱼唇、蹄筋、火腿、瑶柱、冬菇在内的28种食材精心搭配,再掺入绍兴酒等调料,放入酒坛,用泥土封存,然后以文火慢炖超过十个小时完成。它的味道极其鲜美,香气弥漫开来,是秋冬时节非常受欢迎的美食。清时有个秀才作诗描绘,坛子打开荤菜香气弥漫,隔壁都能闻到,连佛祖都忍不住放弃修行,跳墙来尝,佛跳墙这个名字就是从这来的。
历史文化
这道菜原本叫做“福寿全”,它源于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的事件,当时他为了讨好周莲,特意让家里的厨师亲自掌勺,用绍兴酒坛装了十多种食材,包括鸡、鸭、羊肉、猪肚、鸽蛋以及各种海味,经过长时间煨制完成,并命名为“福寿全”。周莲品尝后非常赞赏,当被问及菜名含义时,这位官员解释说这个名字寓意着吉祥如意、福寿双全。
郑春发在衙厨时期掌握了这道菜的烹饪技巧,并且对其进行了创新,味道比之前的更好。当他创办“聚春园”餐馆后,这道菜就在福州声名远扬。一次,一些文人雅士品尝这道菜,当福寿全被打开时,肉香弥漫开来。一位秀才被这香味深深吸引,灵感迸发,立刻吟诵道:“打开罐子肉香飘满街坊,仿佛佛祖闻到也要放弃修行跳墙而来”。此外,福州方言里,“福寿全”和“佛跳墙”的读音非常相似。从此,人们引用诗句意,普遍称此菜为“佛跳墙”。
1965年在广州南园,1980年在香港,福州菜以擅长烹制佛跳墙而声名鹊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佛跳墙热潮。各地华侨经营的餐馆,常以售卖所谓正宗佛跳墙为号召,吸引食客。佛跳墙还曾作为国宴菜肴,招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世界领导人,获得高度评价,从而更加声扬四海。
八、太平燕
简介
福州当地特色食品里,能与锅边糊相提并论的全国知名品种,仅有“太平燕”,又名“小长春”。
太平燕又名“小长春”,这得名于其扁肉形如长春花,“燕”与“宴”发音相近,故亦称“太平宴”。至于“太平”二字,缘于其中包含完整的鸭蛋,福州方言称鸭蛋为“压乱”或“压浪”,“乱”指社会动荡,“浪”指航行风浪。福州人远赴海外谋生,航行途中风浪平息,社会秩序安定,因而得名“太平”。每逢年节时日,或者遇到结婚丧事,亲戚朋友相聚分别,民间举办的家宴,都需要选用一个寓意吉祥的名字,比如“吉祥如意”或“五福临门”,这样的宴席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文化
没有燕窝就无法举办宴席,没有燕窝就无法迎来新年。所谓太平燕这种东西,即便是外地人,就是对一些福州本地人,如果不稍加解释,也是难以理解的。要讲太平燕,就必须先说明燕皮的来历,没有燕皮,又怎么能谈论太平燕呢?
听说,明朝嘉靖时期,福建北部山区与江西相邻的浦城县住着一位退休的御史官员,他住在山里,虽然能吃到山里的特产,但吃多了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于是,家里的厨师想了个新点子,把猪腿的精肉用木棍捶成肉浆,加上一些红薯淀粉,压成像纸一样薄,切成边长三寸的正方形,包上肉馅,做成扁食(馄饨),煮熟后配上肉汤,做了一碗点心送给主人。御史大人品尝后觉得口感细腻爽口,香气扑鼻,连连称赞“非常绝妙”,急忙询问:“这种食品叫什么名字?”那位厨师制作点心原本是为了博取主人的喜爱,哪里有固定的名称呢?幸好厨师思维敏捷,看到碗里摊开的扁肉形似飞燕,便随口称为“扁肉燕”。从此以后,根据这个叫法,才逐渐产生了“燕皮”这个说法。早先,这种“燕皮”仅限于富贵人家享用,此后,制作燕皮的技术慢慢传播到福州地区,燕皮转变为市场售卖的食品,购买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它成为了福州当地广为人知,享有极高声誉的地方特色美食。
做法
选用上等猪后腿精肉,去除筋膜和骨头,切成细丝,再用木槌捶打成肉浆,慢慢掺入通过细网筛过滤的淀粉和适量水,持续搅拌,不断压平,形成初步的硬块,接着放在平板上,压制成薄状。覆盖薄薄一层淀粉,叠压卷起,略微晾干即成鲜燕皮,继续晾干便成为干燕皮,通常密封保存一年也不会变质。包裹馅料前,用刀将燕皮切成边长约两寸的正方形片,备用。选用精瘦的猪肉,再搭配虾米、荸荠以及紫菜等食材,将它们一同剁碎制成馅料,接着加入少量酱油和葱白进行调味,然后取用燕皮裁成的正方形片,包裹成小巧的扁形,表面塑造成石榴的形状,上锅蒸熟后便完成了美味的肉燕。
福州人习惯把“扁肉燕”和去壳鸭蛋搭配成一道菜,因为福州话里“蛋”读作“卵”,“鸭卵”发音类似“压乱”,取“压”住“乱”事就能平安的含义,所以称作“太平燕”,“燕”和“宴”读音相同,又叫做“太平宴”。
九、蛎饼
简介
蛎饼,福州话称作diê-biāng,亦称海蛎饼,是福建福州汉族的传世小吃,味道非常福州化,十分特别,声名远扬,其魅力非凡。它形状为圆形,色泽金黄,外壳香脆,内里馅料鲜嫩,可以单独享用。福州多数人把蛎饼当作早餐搭配稀饭的小菜,尤其是蛎饼与鼎边糊同食,干稀搭配,口感极佳。它以大米和黄豆粉为皮,包裹着海蛎肉、猪瘦肉、芹菜等馅料,经过油炸而成。成品是圆形的,颜色为金黄色,外壳香脆,内馅味美,属于肉类风味。福州多数人将蛎饼当作配粥的菜肴,要是和鼎边糊搭配食用,口感会更加出色。在福州的各个街道和巷子里的小吃摊上,都能找到这种食品。
福建人不论老少都特别爱吃海蛎饼,这种食物从幼时吃到老都不觉得腻,海蛎的正式名称叫牡蛎,也有蛎黄或者蚝、蚵这些称呼,它属于贝类动物,这种生物只有雄性没有雌性,所以名字里的牡字就是指男性,海蛎饼吃起来外皮香脆里面软嫩,里面可以放有荤有素的各种配料,最大的乐趣就是吃到里面那只独一无二的海蛎,如果运气特别好,遇到店家不小心多放了一只海蛎在里面,就会觉得像是捡到了大便宜一样开心。海蛎饼是泉港南埔地区的一种叫法,在泉港的某些地方也被称作浮果,偶尔还戏称为“泉港麦当劳”。尽管有这些不同的名称,泉港人都明白它们指的是同一种小吃。然而,一旦到了泉州的其他区域,提到“海蛎饼”就很少有人能认出是什么了,通常都改叫它“蛎仔煎”。泉州多数地方说的“蛎仔煎”并非“海蛎饼”,而是形态不规则的油炸小吃,而海蛎饼则是中心微微鼓起,边缘呈对称的花瓣状,两者外观差异明显。在南埔,习惯吃海蛎饼的人会用盘子盛几个,再淋些白醋,配一碗大肠羹,便开始大口享用,若店家客流量大时,供不应求的情况时有发生。
历史文化
福州地区流行多种海蛎烹饪方式,其中蛎饼较为普遍。过去制作蛎饼过程相当繁重,通常凌晨时分全家就得开始忙碌,把头天浸泡好的大米和黄豆从水里捞出,接着用绳子系住石磨,并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使用石磨碾米需要两个人配合,由于石磨的磨眼很小,必须有一人负责推磨,另一人持续向磨眼里加水加米,即使在严寒的数九时节也照常进行,负责加水的那个人常常冻得直跺脚不停搓手。米浆制作完成,倒入一个巨大的铁制容器或者陶瓷缸里。海蛎肉、瘦猪肉、小葱、韭菜(偶尔也会用白菜或紫菜)混合成馅料。制作蛎饼时,将米浆和馅料分别放置在煎锅的两边,煎锅上安装有带有小孔的铁制支架。操作人员双手各持一把长柄的专用勺子,左手用勺子舀取米浆覆盖在右手的勺子底部,然后放上馅料,再覆盖一层米浆。接着,将右手的勺子伸入热油中,煎炸至表面呈金黄色,取出放在铁制支架上,供顾客自行取用。
做法
制作海蛎饼时,食材的选择十分考究,需要把泡好的大米和黄豆磨制成浆,其中必须使用海蛎作为关键成分。把调制均匀的米浆,盛入专门制作的长条形铁筛里,在里面放入用瘦猪肉、芹菜等调配好的馅料,再放上一枚海蛎,接着再浇些米浆,把它完全覆盖并封好,随后放进油锅里煎炸,等两面都变成金黄色时,就可以取出来了。由于加入了海蛎,所以做出来的蛎饼香气四溢、外脆里软、油而不粘。还有另外一种平民蛎饼,制作时选用的材料比较普通,里面不含海蛎,而是以虾米、韭菜、萝卜丝以及菜干为主,小时候外婆曾经亲手制作过,我特别偏爱萝卜丝和菜干的味道,这两种配料搭配在一起非常美味。通过外观可以轻易分辨出这两种蛎饼的区别,添加了海蛎的蛎饼体积要更饱满、个头也更大一些,相应地,在售价上也会明显高出很多。
十、沙茶面
简介
沙茶面是福建厦门汉族的一种面食小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汤汁的鲜美。沙茶作为主要原料之一,选用优质的虾头,用盐腌制两个多月以上,然后磨成细末。虾酱和蒜头酱要依次加入滚油炸至酥透,冷却后混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以及芝麻等调料。
历史文化
厦门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当地居民日常用品中不乏国外引进的物品,沙茶酱就是其中之一。沙茶酱的起源地有可能是印度尼西亚,也有人认为它来自马来西亚。沙茶酱的正确读音应该是“沙嗲”,但厦门人习惯饮茶的口音,将“沙嗲”顺口念成了“沙茶”。这里的“茶”是厦门方言特有的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嗲”相似。后来随着沙茶酱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它的读音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大家普遍使用的“沙茶”。
做法
制作沙茶面十分容易,碱水面条先在漏勺中浸入沸水锅中加热至熟透,然后取出盛放在碗中,按照个人喜好搭配上猪心、猪肝、猪腰、鸭腱、鸭血、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配料,接着浇上从锅中持续沸腾的汤料,一分钟即可完成一碗面的呈现。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2.166.1 |
福建特色美食知多少?这些美味你都了解吗?
一、土笋冻
简介
土笋冻源自福建泉州,是一种特色食品,由特定食材制成,属于冻品类。这种食品富含胶质,主要原料为一种蠕虫,它属于星虫动物门,学名可口革囊星虫,体长在三到四寸之间。将虫体熬煮后,其内部胶质会融入水中,待冷却便会形成固体块状。它的肉质清爽,味道甘甜鲜美。加入优质酱油、北方醋、甜味酱料、辛辣酱料、芥末酱、蒜蓉调料、泡制海蜇以及香菜、白萝卜细丝、辣椒细丝、番茄薄片,便可以制作出色泽诱人、口感丰富、味道鲜美的特色食品。
土笋别名涂笋,依据《闽小记》所述:“我在福建时常吃土笋冻,口感非常鲜美奇特,听说它生长在海边,外形像蚯蚓,就是沙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是泉州安海的土笋冻,味道极其鲜美,在《闽杂记》中也有记载:“涂笋生长在海滩的沙洞里,如今泉州海岸有出产。”现在安海是主要产地。土笋冻颜色为灰白,质地晶莹剔透,口感鲜嫩爽口,富有韧性,搭配其他佐料食用,味道格外鲜美,作为泉州及闽南周边地区冬春季的特色食品,非常受欢迎。
历史文化
土笋冻味道十分可口,它的起源有多种解释。在土笋冻出产较多的安海镇西垵村,当地居民讲述一个故事:明朝嘉靖时期,戚继光率军到安海抵御倭寇,当时粮食匮乏,士兵们就在海滩上抓取一种海中虫子熬成汤食用。戚继光最后用膳时,盘中只剩下凝固成胶体的海中虫子,他抽出兵器切下一片尝试,发现比鱼和蟹还要鲜美。厨师听闻此事后,按照这种方法进行改进,使这道菜得以广泛传播。
有一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涉及土笋的文字记录,其历史可上溯至明代时期。明代时期的《闽中海错疏》、明末谢肇淛所著的《五杂俎》,以及清代周亮工所编的《闽小记》等著作中,均有相关内容收录。周亮工在1658年所写的《闽小记》一文中提及:自己在福建生活时,经常享用土笋冻,其味道十分鲜美独特,只是听说这种食材生长在靠近海的地方,外形与蚯蚓相似,却始终不清楚它具体长什么模样。这样一来,早在三百五十多年前,土笋冻就已相当流行,成为一种街头美食,而周亮工则是目前所知,第一个提到“土笋冻”这个名称的人。
做法
制作“土笋冻”其实相当容易,需要先将土笋浸入水中,让它排出体内的泥沙,接着将其摊放在石面上用力压碎,洗掉体内剩余的泥沙杂质,随后在锅中倒入清水,用大火快速煮沸,只需沸腾两三分钟即可完成。通过浸泡、压碎、烹煮这三个步骤,最后,将制作好的材料舀起,倒入预先准备好的容器里,让它冷却凝固成型。
竹笋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能够做成“土笋冻”之外,还可以用来炒制、熬制汤羹,又能够和西洋参、瘦猪肉等搭配炖煮,作为食疗佳品,有助于强健肾脏、提升阳气。
过去在炎热的季节里,土笋冻难以凝固,自从有了冰箱,即便在酷暑时节也能制作,使得全年都能享用土笋冻。它带着酸爽的口感,佐以蒜蓉,搭配上冰凉且富有弹性的土笋冻,一个接一个,让人停不下来。
二、扁肉燕
简介
扁肉燕,又名肉燕或扁食,象征着吉祥如意,在福州的节庆和婚礼场合都是不可或缺的菜品,属于福州地区的代表性小吃,既可以清蒸,也可以水煮。
做法
用盐、生抽、糖和一点葱花混合后进行腌制,如果偏爱清淡口味,可以加入荸荠或者白地瓜,右边的则是燕皮,它是由猪肉和地瓜粉捶打制成的,厚度如同纸张一般,制作起来非常耗时费力,在福州到处都能买到,不过只有三个品牌的品质最为出色。
用一只手托住面皮,另一只手捏住肉馅,合拢即可,比包饺子还要省事,不必担心馅料会漏出来。
3、把包好的肉燕整齐地码在篦子上。
用锅蒸上十分钟,然后取出,便可以直接享用了,趁它还热的时候吃口感最为理想,要是凉下来了就放进冰箱速冻起来,需要的时候随时都能拿来煮。
用高汤或清水烧开,加入肉燕,放入几片芹菜叶和几滴香油,再次煮沸后即可出锅。
三、蚵仔煎
简介
蚵仔煎用闽南话称为ǒuājīan,普通话翻译成“海蛎煎”,源自福建泉州,是福建闽南、台湾、广东潮汕地区非常有名的小吃,在那些地方广受欢迎。这种食物的起源与古代先民有关,他们是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发明的,可以看作是那个年代的一种应急食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据说是那个贫困时期的一种智慧结晶,体现了人们在艰苦环境下的创造力。
蚵仔煎虽然随处可见,但许多人仍坚持认为,要品尝正宗蚵仔煎,必须前往蚵仔产地享用,比如台南安平、嘉义东石或屏东东港这些以养殖蚵仔闻名的地区,因为制作美味蚵仔煎,最关键的要求就是选用最新鲜的蚵仔,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当场剥壳售卖,无需经过长途运输导致受潮,因此个个饱满粗壮、滋味绝佳,制作出的蚵仔煎自然饱满多汁。然而,并非居住在出产地的民众也无需失望,由于当代物流体系高效便捷,即便身处台北市,依然可以品尝到每日由产地空运至的鲜嫩海蛎。
历史文化
台岛地区广受欢迎的蚵仔煎,源于先民艰难时期,因食物短缺而构思的替代主食,它反映了困顿生活的印记,相传这种料理是在物质匮乏的环境下诞生的智慧结晶。传闻,蚵仔煎的起始地点在台湾鹿港天后宫附近的一个室外小吃摊,那里有个姓郭的摊主,是日治时期退下的老兵,以售卖海鲜小吃为生,因为蚵仔本身有浓烈的海水气息,他自行摸索创造了蚵仔煎的烹饪方式。它最初的名字叫做“煎食追”,台南安平那片地方的老居民们都很熟悉这个传统点心,是用加水后的番薯粉糊团住蚵仔、鸡蛋、小白菜、韭菜等食材,再经过煎制而成的饼状食品。
它的来历有个耐人寻味的传说。民间说法,公元1661年,荷兰部队占据台南,郑成功经由鹿耳门带领军队进攻,目的在于夺回失地,郑军进展顺利大败荷兰军队,荷兰军队在盛怒中,把所有粮食都隐藏起来,郑军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随机应变,就地搜集台岛特产蚵仔、番薯粉,掺和水混合后煎制成为饼状食用,没想到这个做法后来流传开来,变成全省范围内广受欢迎的食品。
有证据表明,蚵仔煎由郑成功部队及福建、潮汕族群带到台湾岛。这道菜逐渐受到海峡两岸民众的欢迎,成为大家共同喜爱的美食。
四、七星鱼丸
简介
七星鱼丸是福建当地备受推崇的一道汤品。这道菜以鱼肉、瘦猪肉和虾干作为核心食材。那些形似核桃、色泽雪白的鱼丸,在滚烫的汤汁中上下浮动,宛如繁星点缀夜空。正因如此,海外侨胞亲切地称它为“七星鱼丸”。福州版的“七星鱼丸”,其外观纯白透亮,口感富有弹性且不油腻,内馅香气浓郁而松软,滋味甘甜而顺滑,因此声名远扬。
七星鱼丸背后有个故事:从前闽江边住着个打鱼人。某日有位客商搭乘他的船往南做生意。船驶出闽江口后进入大海,恰逢遭遇风暴。船只驶入避风港时,不料撞上礁石受损。修理船只耽误了工期,粮食耗尽,只能天天吃鱼充饥。客商抱怨说:“天天吃鱼,早就吃腻了。能不能换换其他食物?”船家老婆回答:“船上粮食已经吃完,只有一包红薯粉。”那位心灵手巧的渔家妇女,就把刚钓上来的一条大慢鱼,去掉了鱼皮和鱼刺,把鱼肉剁得细碎,拌上薯粉,做成了鱼丸,煮熟后尝一尝别有一番滋味。后来,这位商人回到福州,就在城里开了一家“七星小食店”,特意聘请这位渔家妇女做厨师,专门经营“鱼丸汤”。起初,生意并不好。有一天,一位准备去京城赶考的举人路过这家店,就进店吃了饭。店老板非常热情地招待他,端出了鱼丸。品尝过鱼丸之后,深感其风味绝佳,于是写下一首诗表达赞赏:天空中繁星点点分布稀疏,如同甘美的露水散发着诱人香气,让过往的食客都为之倾倒;虽然南方的饮品历史悠久,但如此能令人陶醉心脾的七星鱼丸实在难得。店家将这首诗悬挂在店内显眼位置,吸引众多客人前来欣赏。自此之后,店铺生意日渐兴旺,每天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七星鱼丸”因此获得了这个美名。
五、烧肉粽
简介
福建有独特的小吃烧肉粽,泉州的烧肉粽历史很长,味道香甜软滑,口感油润但不油腻,制作非常讲究。泉州的肉粽在国际国内都很有名,肉粽铺子到处都是,其中东街肉粽最为出名,那家的粽子被称作中华名小吃。这里的肉粽种类繁多,并且有大小不同,但主要的不同体现在用料上,主要材料有干贝、香菇、虾仁、鸡蛋、鱿鱼须、瘦肉和海蛎干。各地都出产肉粽,泉州肉粽个头硕大,内馅丰富,尤为独特的是搭配甜辣酱和花生酱,食用时需将粽子拆开,边拌边吃,风味绝佳,尝过泉州肉粽后,其他肉粽便觉逊色。
泉州是烧肉粽的发源地,后来传播到闽南一带。泉州烧肉粽是当地的一种传统美食,对食材的要求很高,使用的材料种类丰富,制作过程非常用心,有着悠久的传承,口感甜香,吃起来油而不腻,外观呈红黄色泽,光泽诱人,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清朝和民国年间,市区内有一家名为“肉粽银”的店铺,他们制作的肉粽最为出名,此外,浮桥头观音亭附近许牛制作的肉粽也极受欢迎,常常座无虚席。泉州在端午节期间,每家每户都会准备肉粽,用来祭拜神灵和祖先。吃肉粽以及赛龙舟,构成了泉州固有的传统习俗。
历史文化
泉州的粽子出现于南宋时期,据传与陆游有关联,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岁月。相传陆游赴福州任职期间,曾携来一种名为“艾香粽子”的食品。这种粽子以艾叶浸泡糯米后包裹而成,食用时肉香与艾香交融,别具风味。陆游离任后,粽子的制作技艺被一位在陆家服务的泉州人带回故乡,并经过不断改进,最终发展成为种类丰富、广受国内外食客喜爱的特色美食。
做法
肉粽采用香菇、虾米、芋头粒、栗子、猪肉或鸡肉、糯米等食材制成。制作过程首先将糯米浸泡然后晾干,接着加入卤汁和葱头油混合,在锅中翻炒至干燥松散,再与红烧肉和生栗子混合均匀,用竹叶包裹后煮熟。食用时需趁热享用,搭配沙茶酱、蒜泥、红辣椒酱等佐料,味道更加香浓可口。
六、八大干
简介
闽西八大干,别称闽西八种干品,属于闽西地方特色食品,具体包含连城地瓜干,武平猪胆干,明溪肉脯干,宁化老鼠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清流笋干,以及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开元时期,至今已经绵延了1200余年。这种豆腐干味道非常鲜美,吃起来既没有酸味也没有苦味。它的制作工艺与别处不同,特别使用酸浆作为辅助材料,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小心调控火候。制作时,人们会借助大瓢将酸浆慢慢倒入豆浆里,让豆腐脑慢慢凝固成形,最后再经过滤压处理完成。
闽西各地都有地瓜干,唯独连城地瓜干凭借其与众不同的原料和加工工艺而声名远扬。这种地瓜干选用隔田、隔川、揭乐、大坪、李屋、洪山等区域培育的红心红薯为原料,因此也被称作红心地瓜干。
明溪肉脯干选用上等瘦牛肉,将其浸泡在特制面酱汁里,同时添加了丁香、茴香、桂皮和糖等香料,静置一个星期左右,接着在透风的地方风干,最后送入烤房进行熏制。做好的肉脯干色泽诱人,香气扑鼻,味道浓郁,口感既有嚼劲又不会过硬,吃起来香甜可口,回味无穷。
宁化老鼠干其实是田鼠干,是由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而成的食品。《辞海》中记载:“田鼠属于哺乳纲,仓鼠科。它们的毛发通常呈现暗灰褐色,有些则是沙黄色。田鼠以挖掘土地为生,对农作物造成损害。”宁化是一个山区农业县,拥有广阔的田野,因此田鼠数量众多。每年冬季,是宁化农民捕捉田鼠的最佳时期,特别是立冬之后,更是捕鼠的黄金时段。
清流笋干选用新挖的春季竹笋制成,称作“闽笋尖”,颜色呈金黄色,带有半透明质感,以鲜嫩甘甜、口感清脆而闻名,在明朝和清朝时期被选作献给朝廷的贡品,很多著名菜肴如“烩三丝”、“御炉肉”,都离不开这种竹笋干。
杭是闽西地区萝卜的重要产地,城郊附近的水南、张滩、土埔等区域种植的萝卜,有的呈红色,有的为白色,其肉质鲜嫩,口感清脆,味道甘甜。这些萝卜经过加工后制成萝卜干,色泽呈现金黄色,外皮细腻,内部脆爽,带有甘甜的香味,十分美味。萝卜干可以采用多种烹饪方式,比如炒制、清炖、油炸等,也可以将浸泡后变淡的萝卜干,搭配白糖和酸醋,制作成宴席上的冷盘菜肴。正因如此,史籍中记录它“在闽粤两地广受欢迎”。
武平猪胆干呈紫褐色,带有香气且略带甜味,是宴席上常见的冷菜。这种食品内含多种糖分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具有生津健胃、清热解毒的作用。食用时,只需将其蒸熟,趁热涂抹些芝麻油,等冷却后切成薄片,再拌入少量蒜片,便能散发出浓郁的香气,留下无穷的回味。当地居民常把它当作招待客人和送给亲友的佳肴。香港、澳门同胞以及海外侨民尤其偏爱这种具有家乡特色的风味。
永定菜干拥有四百多年的悠久传承,不仅在本省和外地享有盛誉,更是在南洋侨民群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当年,“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身居南洋,就时常委托他人捎回故乡出产的菜干。
七、佛跳墙
简介
佛跳墙也称作满坛香或者福寿全,是福州地区的代表性名菜,由福州聚春园在清朝同治时期首次创制。这道菜精选了包括鲍鱼、海参、鱼翅、鱼肚、鱼唇、蹄筋、火腿、瑶柱、冬菇在内的28种食材精心搭配,再掺入绍兴酒等调料,放入酒坛,用泥土封存,然后以文火慢炖超过十个小时完成。它的味道极其鲜美,香气弥漫开来,是秋冬时节非常受欢迎的美食。清时有个秀才作诗描绘,坛子打开荤菜香气弥漫,隔壁都能闻到,连佛祖都忍不住放弃修行,跳墙来尝,佛跳墙这个名字就是从这来的。
历史文化
这道菜原本叫做“福寿全”,它源于光绪二十五年,也就是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位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的事件,当时他为了讨好周莲,特意让家里的厨师亲自掌勺,用绍兴酒坛装了十多种食材,包括鸡、鸭、羊肉、猪肚、鸽蛋以及各种海味,经过长时间煨制完成,并命名为“福寿全”。周莲品尝后非常赞赏,当被问及菜名含义时,这位官员解释说这个名字寓意着吉祥如意、福寿双全。
郑春发在衙厨时期掌握了这道菜的烹饪技巧,并且对其进行了创新,味道比之前的更好。当他创办“聚春园”餐馆后,这道菜就在福州声名远扬。一次,一些文人雅士品尝这道菜,当福寿全被打开时,肉香弥漫开来。一位秀才被这香味深深吸引,灵感迸发,立刻吟诵道:“打开罐子肉香飘满街坊,仿佛佛祖闻到也要放弃修行跳墙而来”。此外,福州方言里,“福寿全”和“佛跳墙”的读音非常相似。从此,人们引用诗句意,普遍称此菜为“佛跳墙”。
1965年在广州南园,1980年在香港,福州菜以擅长烹制佛跳墙而声名鹊起,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佛跳墙热潮。各地华侨经营的餐馆,常以售卖所谓正宗佛跳墙为号召,吸引食客。佛跳墙还曾作为国宴菜肴,招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世界领导人,获得高度评价,从而更加声扬四海。
八、太平燕
简介
福州当地特色食品里,能与锅边糊相提并论的全国知名品种,仅有“太平燕”,又名“小长春”。
太平燕又名“小长春”,这得名于其扁肉形如长春花,“燕”与“宴”发音相近,故亦称“太平宴”。至于“太平”二字,缘于其中包含完整的鸭蛋,福州方言称鸭蛋为“压乱”或“压浪”,“乱”指社会动荡,“浪”指航行风浪。福州人远赴海外谋生,航行途中风浪平息,社会秩序安定,因而得名“太平”。每逢年节时日,或者遇到结婚丧事,亲戚朋友相聚分别,民间举办的家宴,都需要选用一个寓意吉祥的名字,比如“吉祥如意”或“五福临门”,这样的宴席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文化
没有燕窝就无法举办宴席,没有燕窝就无法迎来新年。所谓太平燕这种东西,即便是外地人,就是对一些福州本地人,如果不稍加解释,也是难以理解的。要讲太平燕,就必须先说明燕皮的来历,没有燕皮,又怎么能谈论太平燕呢?
听说,明朝嘉靖时期,福建北部山区与江西相邻的浦城县住着一位退休的御史官员,他住在山里,虽然能吃到山里的特产,但吃多了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于是,家里的厨师想了个新点子,把猪腿的精肉用木棍捶成肉浆,加上一些红薯淀粉,压成像纸一样薄,切成边长三寸的正方形,包上肉馅,做成扁食(馄饨),煮熟后配上肉汤,做了一碗点心送给主人。御史大人品尝后觉得口感细腻爽口,香气扑鼻,连连称赞“非常绝妙”,急忙询问:“这种食品叫什么名字?”那位厨师制作点心原本是为了博取主人的喜爱,哪里有固定的名称呢?幸好厨师思维敏捷,看到碗里摊开的扁肉形似飞燕,便随口称为“扁肉燕”。从此以后,根据这个叫法,才逐渐产生了“燕皮”这个说法。早先,这种“燕皮”仅限于富贵人家享用,此后,制作燕皮的技术慢慢传播到福州地区,燕皮转变为市场售卖的食品,购买的人越来越多,最终它成为了福州当地广为人知,享有极高声誉的地方特色美食。
做法
选用上等猪后腿精肉,去除筋膜和骨头,切成细丝,再用木槌捶打成肉浆,慢慢掺入通过细网筛过滤的淀粉和适量水,持续搅拌,不断压平,形成初步的硬块,接着放在平板上,压制成薄状。覆盖薄薄一层淀粉,叠压卷起,略微晾干即成鲜燕皮,继续晾干便成为干燕皮,通常密封保存一年也不会变质。包裹馅料前,用刀将燕皮切成边长约两寸的正方形片,备用。选用精瘦的猪肉,再搭配虾米、荸荠以及紫菜等食材,将它们一同剁碎制成馅料,接着加入少量酱油和葱白进行调味,然后取用燕皮裁成的正方形片,包裹成小巧的扁形,表面塑造成石榴的形状,上锅蒸熟后便完成了美味的肉燕。
福州人习惯把“扁肉燕”和去壳鸭蛋搭配成一道菜,因为福州话里“蛋”读作“卵”,“鸭卵”发音类似“压乱”,取“压”住“乱”事就能平安的含义,所以称作“太平燕”,“燕”和“宴”读音相同,又叫做“太平宴”。
九、蛎饼
简介
蛎饼,福州话称作diê-biāng,亦称海蛎饼,是福建福州汉族的传世小吃,味道非常福州化,十分特别,声名远扬,其魅力非凡。它形状为圆形,色泽金黄,外壳香脆,内里馅料鲜嫩,可以单独享用。福州多数人把蛎饼当作早餐搭配稀饭的小菜,尤其是蛎饼与鼎边糊同食,干稀搭配,口感极佳。它以大米和黄豆粉为皮,包裹着海蛎肉、猪瘦肉、芹菜等馅料,经过油炸而成。成品是圆形的,颜色为金黄色,外壳香脆,内馅味美,属于肉类风味。福州多数人将蛎饼当作配粥的菜肴,要是和鼎边糊搭配食用,口感会更加出色。在福州的各个街道和巷子里的小吃摊上,都能找到这种食品。
福建人不论老少都特别爱吃海蛎饼,这种食物从幼时吃到老都不觉得腻,海蛎的正式名称叫牡蛎,也有蛎黄或者蚝、蚵这些称呼,它属于贝类动物,这种生物只有雄性没有雌性,所以名字里的牡字就是指男性,海蛎饼吃起来外皮香脆里面软嫩,里面可以放有荤有素的各种配料,最大的乐趣就是吃到里面那只独一无二的海蛎,如果运气特别好,遇到店家不小心多放了一只海蛎在里面,就会觉得像是捡到了大便宜一样开心。海蛎饼是泉港南埔地区的一种叫法,在泉港的某些地方也被称作浮果,偶尔还戏称为“泉港麦当劳”。尽管有这些不同的名称,泉港人都明白它们指的是同一种小吃。然而,一旦到了泉州的其他区域,提到“海蛎饼”就很少有人能认出是什么了,通常都改叫它“蛎仔煎”。泉州多数地方说的“蛎仔煎”并非“海蛎饼”,而是形态不规则的油炸小吃,而海蛎饼则是中心微微鼓起,边缘呈对称的花瓣状,两者外观差异明显。在南埔,习惯吃海蛎饼的人会用盘子盛几个,再淋些白醋,配一碗大肠羹,便开始大口享用,若店家客流量大时,供不应求的情况时有发生。
历史文化
福州地区流行多种海蛎烹饪方式,其中蛎饼较为普遍。过去制作蛎饼过程相当繁重,通常凌晨时分全家就得开始忙碌,把头天浸泡好的大米和黄豆从水里捞出,接着用绳子系住石磨,并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使用石磨碾米需要两个人配合,由于石磨的磨眼很小,必须有一人负责推磨,另一人持续向磨眼里加水加米,即使在严寒的数九时节也照常进行,负责加水的那个人常常冻得直跺脚不停搓手。米浆制作完成,倒入一个巨大的铁制容器或者陶瓷缸里。海蛎肉、瘦猪肉、小葱、韭菜(偶尔也会用白菜或紫菜)混合成馅料。制作蛎饼时,将米浆和馅料分别放置在煎锅的两边,煎锅上安装有带有小孔的铁制支架。操作人员双手各持一把长柄的专用勺子,左手用勺子舀取米浆覆盖在右手的勺子底部,然后放上馅料,再覆盖一层米浆。接着,将右手的勺子伸入热油中,煎炸至表面呈金黄色,取出放在铁制支架上,供顾客自行取用。
做法
制作海蛎饼时,食材的选择十分考究,需要把泡好的大米和黄豆磨制成浆,其中必须使用海蛎作为关键成分。把调制均匀的米浆,盛入专门制作的长条形铁筛里,在里面放入用瘦猪肉、芹菜等调配好的馅料,再放上一枚海蛎,接着再浇些米浆,把它完全覆盖并封好,随后放进油锅里煎炸,等两面都变成金黄色时,就可以取出来了。由于加入了海蛎,所以做出来的蛎饼香气四溢、外脆里软、油而不粘。还有另外一种平民蛎饼,制作时选用的材料比较普通,里面不含海蛎,而是以虾米、韭菜、萝卜丝以及菜干为主,小时候外婆曾经亲手制作过,我特别偏爱萝卜丝和菜干的味道,这两种配料搭配在一起非常美味。通过外观可以轻易分辨出这两种蛎饼的区别,添加了海蛎的蛎饼体积要更饱满、个头也更大一些,相应地,在售价上也会明显高出很多。
十、沙茶面
简介
沙茶面是福建厦门汉族的一种面食小吃,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汤汁的鲜美。沙茶作为主要原料之一,选用优质的虾头,用盐腌制两个多月以上,然后磨成细末。虾酱和蒜头酱要依次加入滚油炸至酥透,冷却后混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以及芝麻等调料。
历史文化
厦门是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的前沿城市,当地居民日常用品中不乏国外引进的物品,沙茶酱就是其中之一。沙茶酱的起源地有可能是印度尼西亚,也有人认为它来自马来西亚。沙茶酱的正确读音应该是“沙嗲”,但厦门人习惯饮茶的口音,将“沙嗲”顺口念成了“沙茶”。这里的“茶”是厦门方言特有的发音,与普通话中的“嗲”相似。后来随着沙茶酱的知名度日益提高,它的读音也逐渐演变成了现在大家普遍使用的“沙茶”。
做法
制作沙茶面十分容易,碱水面条先在漏勺中浸入沸水锅中加热至熟透,然后取出盛放在碗中,按照个人喜好搭配上猪心、猪肝、猪腰、鸭腱、鸭血、大肠、鲜鱿鱼、豆腐干等配料,接着浇上从锅中持续沸腾的汤料,一分钟即可完成一碗面的呈现。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