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0 03:00:45 | 信息编号:70222 |
寻味鱼米江南:吃货眼中别有风味的嘉兴
我猜想,众多人的心中,对于嘉兴的印象,恐怕都如同那芦花丛中,一叶竹筏缓缓飘来的江南风光。江南这片土地辽阔,历来关于其范围的界定各有说法,而如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江南指的是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这八个府,以及后来从苏州府分出的太仓直隶州。
水乡嘉兴
我曾听闻一位来自嘉兴的朋友讲述,他居住地附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桥梁旁边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国界桥”三个字。追溯至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曾在此地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最终越国战胜,吴国败北。到了宋代,有人在此地修建了一座石板桥,并将其命名为国界桥。现今我们所见的国界桥,则是明代所建,并在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行了重修。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楚越之地,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以稻米和鱼类为食,有的地方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盛产贝类和蛤蜊。”嘉兴正位于“楚越之地”的范畴之内,此地水网密布、土壤肥美,稻米和水产品产量丰富,当之无愧地被誉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五芳斋的粽子、南湖的菱角、桐乡的杭白菊、秀洲的槜李,以及核桃糕、荞麦酥、绿豆糕、八珍糕、芡实糕、药膳酥等各式美味糕点,共同见证了嘉兴这座水乡小城物产的富饶。耕读传家的理念,以及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让嘉兴逐渐形成了以清淡养生为主的饮食观念。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高濂的《遵生八笺》以及李贽的《养生醍醐》等,在江南地区养生书籍接连不断涌现,其中,中医界的佼佼者王孟英还撰写了《随息居饮食谱》,详细阐述了食疗养生的方法。
养生之道已深深融入嘉兴人民的世代生活,并构成了嘉兴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嘉兴居民的饮食与健康理念,嘉兴市中医院的陆文彬医生向我们推荐了《食宪鸿秘》这部著作。此书由清代词坛三大家之一的秀水(现嘉兴)人朱彝尊所著,详尽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尤其是以江浙地区风味为主的饮食文化。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菜肴、汤品、面点、调料的制法等,共计360多种。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饮品、米饭、粉食、粥品、糕点、酱料、果品的制作技巧,还介绍了蟹、禽、蛋、肉、鱼、蔬菜的烹饪方法。这些制作和烹饪技艺后来被《随园食单》等文献收录,并且其中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
米谷养生:冬舂米里的精致生活
六祖舂米图
自古以来,养生学家们对米谷的养生功效给予了高度评价。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一书中提到,米谷蕴含着天地间的中和之气,其味道清淡却令人回味无穷,甘甜而不腻。
在嘉兴博物馆内,我目睹了一段描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百姓,都对冬舂米情有独钟。冬舂米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发酵工艺制成的大米,它具有耐久储存的特性,烹饪后米饭松散且易于消化。所谓的舂米,是指利用石舂柱将石臼中的糙米外壳捣成粉末,从而形成米糠。”巨石制成的石臼,通过搭建支架,人们用脚踩动石舂柱;对于小户人家,他们只能使用较小的石臼,相应的,也只得用较小的石舂柱。石舂柱以一根树木为柄,一端装置着圆锥形的石舂,操作时需依靠双手。正因为如此,舂米成了一项极为费力的劳动。
范成大所著的《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中,有一篇名为《冬舂行》的诗作,其小序中提到:“在腊月时分舂磨谷物,是为全年之计,汇集众多杵臼,于腊月内完成所有工作,将谷物储藏于土瓦仓中,可保存一年而不变质,此即为冬舂米。”那么,为何选择在腊月进行舂米呢?因为在腊月舂磨的米粒坚实且不易破碎,因而损耗较少。而当春天来临,稻米开始发芽,此时舂磨的米粒多为碎粞,这是农民在长期劳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此外,以这种米煮饭,其膨胀性能佳,同等重量的米能煮出更多的饭量,从而有助于节省粮食。同时,冬季舂磨的米煮出的饭既松软又不粘,香气扑鼻,口感清新,在湿冷的南方腊月,能享用一碗香气四溢的冬舂米饭,实乃一大乐事!
冬舂米质地柔韧,易于人体吸收,特别适合老年人及患者食用。这种米深受人们喜爱,常被储藏至夏季用来熬粥。甚至有说法认为,夏季食用冬舂米粥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在民间,冬舂米曾是重要的岁时习俗,尤其在安徽的含山、和县等地广为流传。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即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被称作“腊米工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取水舂米,并将米放入仓库,因此得名。腊月已至,水被称作“腊水”,取此水来舂米,所舂之米乃“隔年粮”。这蕴含着农民们对年年丰收、粮食丰足、享用隔年粮的美好愿景。往昔,无先进机械,无繁琐加工技术,朴实的民众便亲自动手,在简朴的米谷中,用双手营造出了“精致养生生活”。
八珍糕:“流落”嘉兴的御用糕点
八珍糕
江南地区糕点种类繁多,诸如绿豆糕、梅花糕、条头糕、定胜糕、千层糕、发糕等。那些心灵手巧的江南女子,采集山间的果实,院落中的花卉,将它们与面粉混合,绘制上精美的图案,制作出既香甜又精致可口的糕点。对于南方人而言,这小小的糕点,既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又是一种美味的小吃。
嘉兴的八珍糕与其它糕点存在差异。陆文彬医师透露,昔日嘉兴民间曾用“五谷虫”作为八珍糕的原料,此糕点用于治疗疳积、腹胀以及疳疮,尤其适宜儿童食用。现今我们所享用的八珍糕配方,乃明代御医陈实功所创。陈御医生平致力于脾胃气血的调养,其著作《外科正宗》中收录了八珍糕的配方,并赞誉其为“服用百日后,身轻体健,延缓衰老,增强阴阳,调理脾胃,其功效难以一一详述”。此方后来备受推崇,在清代,它成为了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皇室成员及贵族们常年服用的养生良方。乾隆帝在位六十载,文治武功显赫,且身体康健,精力旺盛,最终享寿八十八岁,成为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而慈禧太后在七十高龄时,其体型与容貌依旧宛如五十来岁之人。
药膳酥、薏米酥、海棠糕
山楂、麦芽、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山药、茯苓、莲子肉这八种药材,与粳米、糯米、蔗糖巧妙结合而成的八珍糕,不仅具备健脾等养生功效,而且均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因而口感十分美妙,适合大众食用。正因如此,八珍糕在全国范围内深受人们喜爱,众多药店以陈实功的配方为蓝本,结合现代人身体状况,研发出多种不同的配方。朱彝尊在其著作《食宪鸿秘》中提及,八珍糕的配料包括:山药一斤、扁豆一斤、苡仁、莲子、芡实、茯苓以及糯米,每样均为半斤,而白糖则需一斤。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并未包含麦芽与山楂这两种药材。
嘉善西塘的钟介福药店所售八珍糕享有盛誉,声名远播。根据《嘉善县志》的记载,在1930年前后,该药店每月生产的八珍糕销量高达1.25万公斤。进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外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西塘,专程购买钟介福的“八珍糕”。
钟介福,这句“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的名言,见证了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钟稻荪在浙江嘉善西塘古镇创立的这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在这片古韵盎然之地,我们得以一睹钟介福的大掌柜风采,他不仅是钟介福的第四代传人,更是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八珍糕的传承者——汝庸庸。我们从他那里了解到,享有盛誉的钟介福薄片八珍糕,系钟稻荪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依据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古法,结合个人临床实践进行改良所创,这种糕点能有效治疗小儿疳积,因而深受嘉兴市民的喜爱。
汝庸庸在制作八珍糕
中药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在八珍糕中,特别选取了两味作为“君药”:一是“焦山楂”,二是“茯苓”,它们各自对应调理脾胃。其中,“扁豆”、“薏苡仁”和“莲子肉”作为臣药,辅助茯苓来健脾利湿,而“麦芽”则辅助焦山楂以助消化,而“芡实”则作为佐药,既照顾到两味君药,又促进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那么,为何选用“焦山楂”呢?汝庸庸解释道,原来八珍糕的制法极为考究。山楂需炒至其表面呈现焦黑,以此减轻对胃部的刺激;薏苡仁经过炮制后微显黄色,有助于利湿而不伤及正气;麸炒芡实,浸蒸茯苓;白扁豆需用文火炒制,其味甘性平,有助于健脾化湿;莲子肉需炮制至香气四溢,从而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近年来,汝庸庸针对现代人身体状况和饮食偏好,对八珍糕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在保留传统配方的基础上,他巧妙地进行了加减,为不同年龄层量身定制了多样化的八珍糕: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无糖版;儿童专享的少儿八珍,其中添加了陈皮和炒鸡内金,有助于儿童消化和增强脾胃功能;玉人八珍则融入了玫瑰花,以利肺脾、养肝胆;而夫子八珍则加入了覆盆子和黑枸杞,旨在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南湖菱:碧花菱香满潭秋
采菱角
我时常沉思,那些生长在水乡的孩子们是多么的福气,他们家门前的池塘,便足以汇聚起他们童年时光的全部斑斓色彩。春天,水面铺满了漂浮的浮萍,轻轻一挥动手掌,浮萍便附着在手心;夏天,池塘中荷花盛开,整个夏季都洋溢着绚烂,荷花凋零后,便可在池塘边轻柔地剥开莲蓬,品尝那圆润饱满的莲子;秋风乍起,河蟹的鲜美香气弥漫,此时池塘里又长出了名为菱角的植物,此时划着小木船或大木桶前往,不到半天便收获满满一筐菱角。
我虽然生长在南方,但并非那片一望无际的平原,而是错落有致的丘陵之地。在这里,河流中捕捞鱼虾的乐趣颇多,然而,我与池塘中生长的菱角却无缘。
南湖菱的盛名早已耳闻,此次抵达嘉兴,心中不禁默默留下印象。在嘉兴,菱角是一种颇为常见的食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角部呈圆形,被称为“无角菱”或“和尚菱”;其浅绿色的外皮圆润无角,两侧的圆角微微上翘,宛如刚煮熟的馄饨,因此它还享有“馄饨菱”或“元宝菱”的美誉。
南湖菱
用餐时分,我注意到菜单上列出菱角,于是点了一份清炒菱角。菱角上桌,洁白细腻,外观十分诱人。品尝之后,与它略显粗犷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菱角肉质竟然异常柔嫩,清新的口感中带着一丝鲜美的香气。煮得恰到好处时,菱角既脆又嫩,而煮得时间过长,则变得软糯。这种平凡的味道让人忍不住一块块地将菱角吃完。菱角烹饪方式多样,可炒可炖,既可作菜肴,又可当小吃,其风味与芋艿颇为相近,但实则口感与味道大相径庭。
在返回杭州的途中,我发现有人在售卖菱角,于是朋友又买了一些带回来。将这些菱角全部放入水中,煮了近一个小时,我们这些未曾见过世面的人纷纷围了上去。令我惊讶的是,菱角的壳竟然依然坚硬,无论是用手去掰还是用牙齿去咬,都无法打开这层厚厚的“保护层”。就在这时,有人拿出一把小刀,将菱角从中切开两半,露出了白嫩多汁的“肉质”。握着菱角的两个半边,果肉迅速滑落至掌心,我赶紧将这份难得的佳肴送入口中。一试之下,竟让我感到意外之喜,我愈发偏爱这种直接煮熟的菱角:它们粉嫩细腻,既不油腻也不干涩,散发出与新鲜莲子相似的清新风味。然而,转念一想,若要我从那坚硬厚实的菱角壳中取出里面的菱角,恐怕需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
葱油菱角
菱角不仅美味可口,更具有多重功效。其中富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古时候,人们相信经常食用菱角能够滋养五脏,消除百病,还能达到轻盈体重的效果,而这“轻盈体重”正是现代人追求的减肥和健美目标。《本草纲目》亦记载,菱角有益于脾胃,能够增强腿部和膝盖的力量,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菱粉粥对胃肠有益,能够缓解内热,对于老年人来说,经常食用更是大有裨益。
到嘉兴的次数已非首次,此次重返嘉兴,漫步在月河的街头,徜徉在西塘的河岸,沿途随处可见路边摊贩摆出的各式糕点:蜜柚干、糖姜片、山楂片、薏米仁、雪饺……令人惊喜的是,众多药食同源的药材被巧妙地加工成了美味的小吃,供游客们品尝。这座城市被丰饶的物产滋养,同时也用最温柔的关怀呵护着每一位踏入其间的旅人,或许正因为这样,嘉兴以及那些同样位于水乡的几个地方,终究有着与众不同的韵味。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4.237 |
寻味鱼米江南:吃货眼中别有风味的嘉兴
我猜想,众多人的心中,对于嘉兴的印象,恐怕都如同那芦花丛中,一叶竹筏缓缓飘来的江南风光。江南这片土地辽阔,历来关于其范围的界定各有说法,而如今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江南指的是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这八个府,以及后来从苏州府分出的太仓直隶州。
水乡嘉兴
我曾听闻一位来自嘉兴的朋友讲述,他居住地附近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桥梁,桥梁旁边立有一块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国界桥”三个字。追溯至公元前496年,吴越两国曾在此地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争,最终越国战胜,吴国败北。到了宋代,有人在此地修建了一座石板桥,并将其命名为国界桥。现今我们所见的国界桥,则是明代所建,并在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行了重修。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楚越之地,地域辽阔,人口稀少,以稻米和鱼类为食,有的地方采用火耕水耨的耕作方式,盛产贝类和蛤蜊。”嘉兴正位于“楚越之地”的范畴之内,此地水网密布、土壤肥美,稻米和水产品产量丰富,当之无愧地被誉为江南的鱼米之乡。
五芳斋的粽子、南湖的菱角、桐乡的杭白菊、秀洲的槜李,以及核桃糕、荞麦酥、绿豆糕、八珍糕、芡实糕、药膳酥等各式美味糕点,共同见证了嘉兴这座水乡小城物产的富饶。耕读传家的理念,以及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让嘉兴逐渐形成了以清淡养生为主的饮食观念。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高濂的《遵生八笺》以及李贽的《养生醍醐》等,在江南地区养生书籍接连不断涌现,其中,中医界的佼佼者王孟英还撰写了《随息居饮食谱》,详细阐述了食疗养生的方法。
养生之道已深深融入嘉兴人民的世代生活,并构成了嘉兴文化的一个核心要素。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嘉兴居民的饮食与健康理念,嘉兴市中医院的陆文彬医生向我们推荐了《食宪鸿秘》这部著作。此书由清代词坛三大家之一的秀水(现嘉兴)人朱彝尊所著,详尽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尤其是以江浙地区风味为主的饮食文化。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菜肴、汤品、面点、调料的制法等,共计360多种。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饮品、米饭、粉食、粥品、糕点、酱料、果品的制作技巧,还介绍了蟹、禽、蛋、肉、鱼、蔬菜的烹饪方法。这些制作和烹饪技艺后来被《随园食单》等文献收录,并且其中大部分至今仍在使用。
米谷养生:冬舂米里的精致生活
六祖舂米图
自古以来,养生学家们对米谷的养生功效给予了高度评价。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一书中提到,米谷蕴含着天地间的中和之气,其味道清淡却令人回味无穷,甘甜而不腻。
在嘉兴博物馆内,我目睹了一段描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百姓,都对冬舂米情有独钟。冬舂米是一种通过加热和发酵工艺制成的大米,它具有耐久储存的特性,烹饪后米饭松散且易于消化。所谓的舂米,是指利用石舂柱将石臼中的糙米外壳捣成粉末,从而形成米糠。”巨石制成的石臼,通过搭建支架,人们用脚踩动石舂柱;对于小户人家,他们只能使用较小的石臼,相应的,也只得用较小的石舂柱。石舂柱以一根树木为柄,一端装置着圆锥形的石舂,操作时需依靠双手。正因为如此,舂米成了一项极为费力的劳动。
范成大所著的《腊月村田乐府十首》中,有一篇名为《冬舂行》的诗作,其小序中提到:“在腊月时分舂磨谷物,是为全年之计,汇集众多杵臼,于腊月内完成所有工作,将谷物储藏于土瓦仓中,可保存一年而不变质,此即为冬舂米。”那么,为何选择在腊月进行舂米呢?因为在腊月舂磨的米粒坚实且不易破碎,因而损耗较少。而当春天来临,稻米开始发芽,此时舂磨的米粒多为碎粞,这是农民在长期劳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此外,以这种米煮饭,其膨胀性能佳,同等重量的米能煮出更多的饭量,从而有助于节省粮食。同时,冬季舂磨的米煮出的饭既松软又不粘,香气扑鼻,口感清新,在湿冷的南方腊月,能享用一碗香气四溢的冬舂米饭,实乃一大乐事!
冬舂米质地柔韧,易于人体吸收,特别适合老年人及患者食用。这种米深受人们喜爱,常被储藏至夏季用来熬粥。甚至有说法认为,夏季食用冬舂米粥可以降低患病风险。在民间,冬舂米曾是重要的岁时习俗,尤其在安徽的含山、和县等地广为流传。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即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被称作“腊米工日”。在这一天,人们会取水舂米,并将米放入仓库,因此得名。腊月已至,水被称作“腊水”,取此水来舂米,所舂之米乃“隔年粮”。这蕴含着农民们对年年丰收、粮食丰足、享用隔年粮的美好愿景。往昔,无先进机械,无繁琐加工技术,朴实的民众便亲自动手,在简朴的米谷中,用双手营造出了“精致养生生活”。
八珍糕:“流落”嘉兴的御用糕点
八珍糕
江南地区糕点种类繁多,诸如绿豆糕、梅花糕、条头糕、定胜糕、千层糕、发糕等。那些心灵手巧的江南女子,采集山间的果实,院落中的花卉,将它们与面粉混合,绘制上精美的图案,制作出既香甜又精致可口的糕点。对于南方人而言,这小小的糕点,既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又是一种美味的小吃。
嘉兴的八珍糕与其它糕点存在差异。陆文彬医师透露,昔日嘉兴民间曾用“五谷虫”作为八珍糕的原料,此糕点用于治疗疳积、腹胀以及疳疮,尤其适宜儿童食用。现今我们所享用的八珍糕配方,乃明代御医陈实功所创。陈御医生平致力于脾胃气血的调养,其著作《外科正宗》中收录了八珍糕的配方,并赞誉其为“服用百日后,身轻体健,延缓衰老,增强阴阳,调理脾胃,其功效难以一一详述”。此方后来备受推崇,在清代,它成为了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皇室成员及贵族们常年服用的养生良方。乾隆帝在位六十载,文治武功显赫,且身体康健,精力旺盛,最终享寿八十八岁,成为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而慈禧太后在七十高龄时,其体型与容貌依旧宛如五十来岁之人。
药膳酥、薏米酥、海棠糕
山楂、麦芽、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山药、茯苓、莲子肉这八种药材,与粳米、糯米、蔗糖巧妙结合而成的八珍糕,不仅具备健脾等养生功效,而且均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因而口感十分美妙,适合大众食用。正因如此,八珍糕在全国范围内深受人们喜爱,众多药店以陈实功的配方为蓝本,结合现代人身体状况,研发出多种不同的配方。朱彝尊在其著作《食宪鸿秘》中提及,八珍糕的配料包括:山药一斤、扁豆一斤、苡仁、莲子、芡实、茯苓以及糯米,每样均为半斤,而白糖则需一斤。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并未包含麦芽与山楂这两种药材。
嘉善西塘的钟介福药店所售八珍糕享有盛誉,声名远播。根据《嘉善县志》的记载,在1930年前后,该药店每月生产的八珍糕销量高达1.25万公斤。进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外地游客纷纷慕名前来西塘,专程购买钟介福的“八珍糕”。
钟介福,这句“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的名言,见证了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钟稻荪在浙江嘉善西塘古镇创立的这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在这片古韵盎然之地,我们得以一睹钟介福的大掌柜风采,他不仅是钟介福的第四代传人,更是嘉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八珍糕的传承者——汝庸庸。我们从他那里了解到,享有盛誉的钟介福薄片八珍糕,系钟稻荪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依据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古法,结合个人临床实践进行改良所创,这种糕点能有效治疗小儿疳积,因而深受嘉兴市民的喜爱。
汝庸庸在制作八珍糕
中药强调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在八珍糕中,特别选取了两味作为“君药”:一是“焦山楂”,二是“茯苓”,它们各自对应调理脾胃。其中,“扁豆”、“薏苡仁”和“莲子肉”作为臣药,辅助茯苓来健脾利湿,而“麦芽”则辅助焦山楂以助消化,而“芡实”则作为佐药,既照顾到两味君药,又促进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那么,为何选用“焦山楂”呢?汝庸庸解释道,原来八珍糕的制法极为考究。山楂需炒至其表面呈现焦黑,以此减轻对胃部的刺激;薏苡仁经过炮制后微显黄色,有助于利湿而不伤及正气;麸炒芡实,浸蒸茯苓;白扁豆需用文火炒制,其味甘性平,有助于健脾化湿;莲子肉需炮制至香气四溢,从而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近年来,汝庸庸针对现代人身体状况和饮食偏好,对八珍糕进行了适当的改良。在保留传统配方的基础上,他巧妙地进行了加减,为不同年龄层量身定制了多样化的八珍糕: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无糖版;儿童专享的少儿八珍,其中添加了陈皮和炒鸡内金,有助于儿童消化和增强脾胃功能;玉人八珍则融入了玫瑰花,以利肺脾、养肝胆;而夫子八珍则加入了覆盆子和黑枸杞,旨在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南湖菱:碧花菱香满潭秋
采菱角
我时常沉思,那些生长在水乡的孩子们是多么的福气,他们家门前的池塘,便足以汇聚起他们童年时光的全部斑斓色彩。春天,水面铺满了漂浮的浮萍,轻轻一挥动手掌,浮萍便附着在手心;夏天,池塘中荷花盛开,整个夏季都洋溢着绚烂,荷花凋零后,便可在池塘边轻柔地剥开莲蓬,品尝那圆润饱满的莲子;秋风乍起,河蟹的鲜美香气弥漫,此时池塘里又长出了名为菱角的植物,此时划着小木船或大木桶前往,不到半天便收获满满一筐菱角。
我虽然生长在南方,但并非那片一望无际的平原,而是错落有致的丘陵之地。在这里,河流中捕捞鱼虾的乐趣颇多,然而,我与池塘中生长的菱角却无缘。
南湖菱的盛名早已耳闻,此次抵达嘉兴,心中不禁默默留下印象。在嘉兴,菱角是一种颇为常见的食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角部呈圆形,被称为“无角菱”或“和尚菱”;其浅绿色的外皮圆润无角,两侧的圆角微微上翘,宛如刚煮熟的馄饨,因此它还享有“馄饨菱”或“元宝菱”的美誉。
南湖菱
用餐时分,我注意到菜单上列出菱角,于是点了一份清炒菱角。菱角上桌,洁白细腻,外观十分诱人。品尝之后,与它略显粗犷的外表形成鲜明对比,菱角肉质竟然异常柔嫩,清新的口感中带着一丝鲜美的香气。煮得恰到好处时,菱角既脆又嫩,而煮得时间过长,则变得软糯。这种平凡的味道让人忍不住一块块地将菱角吃完。菱角烹饪方式多样,可炒可炖,既可作菜肴,又可当小吃,其风味与芋艿颇为相近,但实则口感与味道大相径庭。
在返回杭州的途中,我发现有人在售卖菱角,于是朋友又买了一些带回来。将这些菱角全部放入水中,煮了近一个小时,我们这些未曾见过世面的人纷纷围了上去。令我惊讶的是,菱角的壳竟然依然坚硬,无论是用手去掰还是用牙齿去咬,都无法打开这层厚厚的“保护层”。就在这时,有人拿出一把小刀,将菱角从中切开两半,露出了白嫩多汁的“肉质”。握着菱角的两个半边,果肉迅速滑落至掌心,我赶紧将这份难得的佳肴送入口中。一试之下,竟让我感到意外之喜,我愈发偏爱这种直接煮熟的菱角:它们粉嫩细腻,既不油腻也不干涩,散发出与新鲜莲子相似的清新风味。然而,转念一想,若要我从那坚硬厚实的菱角壳中取出里面的菱角,恐怕需要花费整整一天的时间。
葱油菱角
菱角不仅美味可口,更具有多重功效。其中富含淀粉、蛋白质、葡萄糖、不饱和脂肪酸以及多种维生素。古时候,人们相信经常食用菱角能够滋养五脏,消除百病,还能达到轻盈体重的效果,而这“轻盈体重”正是现代人追求的减肥和健美目标。《本草纲目》亦记载,菱角有益于脾胃,能够增强腿部和膝盖的力量,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菱粉粥对胃肠有益,能够缓解内热,对于老年人来说,经常食用更是大有裨益。
到嘉兴的次数已非首次,此次重返嘉兴,漫步在月河的街头,徜徉在西塘的河岸,沿途随处可见路边摊贩摆出的各式糕点:蜜柚干、糖姜片、山楂片、薏米仁、雪饺……令人惊喜的是,众多药食同源的药材被巧妙地加工成了美味的小吃,供游客们品尝。这座城市被丰饶的物产滋养,同时也用最温柔的关怀呵护着每一位踏入其间的旅人,或许正因为这样,嘉兴以及那些同样位于水乡的几个地方,终究有着与众不同的韵味。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