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20 16:02:14 | 信息编号:70248 |
快来欣赏!杜甫草堂旅游景区的精彩图片展示
简介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即杜甫草堂,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系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成都流亡期间所居住的宅邸。公元759年的寒冬,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带领家人迁至蜀地,于成都搭建茅屋定居,此屋便被称为“成都草堂”。
杜甫曾在此地居住长达三年多,他留下的诗歌作品超过两百首,至今仍广为流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已经成为众多地区学生课堂上的必修内容。杜甫的草堂故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圣地”。
历史沿革
成都杜甫草堂,系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成都流离失所时居住之地。公元759年的寒冬,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带着家人从陇右(现今甘肃省南部)迁徙至蜀地成都。翌年春季,在友人的协助下,杜甫于成都西郊风光旖旎的浣花溪边搭建了茅屋以安身。翌年春天,茅屋竣工,被命名为“成都草堂”。这便是他诗作中所提及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此地居住了几乎四年的时间,曾获“检校工部员外郎”的称号,因此被人尊称为杜工部。他创作了240多首诗歌,其中包括《春夜喜雨》、《蜀相》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成为了千古传唱的佳作。在成都期间,杜甫广结朋友,吟诗作画,佳作频出。“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排白鹭直冲蔚蓝的天空。窗户中映入西岭连绵的秋雪,门前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远航之船。”此诗《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草堂所目睹的勃家春意盎然的景象。当年765年,严武不幸离世,杜甫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两年之后,杜甫历经三峡,流离失所,辗转于荆、湘等地。
杜甫离蜀后,其草堂不复存在。至五代前蜀时期,诗人韦庄发现了草堂的遗迹,并重新搭建了茅屋,从而使得草堂得以延续。杜甫草堂历经宋、元、明、清数朝的修缮,其中最为显著的两次大规模修复分别发生在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这两次重修基本确立了草堂的规模与布局。如今,杜甫草堂已成为一个融合纪念祠堂与诗人故居风格的博物馆,其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成为一处闻名遐迩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国务院将其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成立;2006年12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其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其认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作为杜甫生平足迹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特色鲜明且享有盛誉的遗迹之一,备受瞩目。
文物价值
2008年6月30日,成都举办了四川省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授牌盛典。在这场仪式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五家文化博物馆一同荣获了这一荣誉。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品丰富,拥有各类资料超过三万册,文物藏品则达到两千余件,涵盖了宋、元、明等历史时期的珍贵遗物。
历代精心刻制的杜诗版本、影印的副本、手抄的抄本,以及近现代的各类铅印本,加上15种语言的翻译版本,以及朝鲜和日本出版的120多种汉文刻本,这些构成了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杜甫生平创作资料。成都杜甫草堂因杜甫诗歌名扬四海,借助诗圣的盛名,后世得以流传千古。
景点概况
草堂在清代嘉庆年间重建后,其整体布局得以完整保留,占地面积高达近300亩。这座园林独具特色,堪称典型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博物馆内部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为三个区域:首先是文物景点游览区,位于草堂旧址;其次是园林景点游览区,即梅园;最后是服务区,设在草堂寺内。在草堂的遗址之中,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以及工部祠等建筑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辅以对称的回廊和其它附属设施。流水潺潺,小桥相连,竹树环绕,营造出一种既庄重肃穆、古色古香,又幽静深远、清秀明亮的氛围。工部祠的东侧矗立着“少陵草堂”碑亭,它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引人遐思,已经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成都的一大名胜。
成都杜甫草堂的正门匾额上“草堂”二字乃清代康熙帝的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亲笔所题。诗史堂作为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核心建筑,其中央位置摆放着雕塑家刘开渠精心塑造的杜甫雕像。堂内还展示了众多历代名人所题写的对联和匾额。而在工部祠内,供奉着杜甫的画像,同时,蜀地曾寓居的诗人陆游、黄庭坚亦一同被供奉。工部祠的东侧伫立着“少陵草堂”的碑亭,这座碑亭象征着杜甫曾居住过的茅屋。其中,“少陵”原本是地名,汉宣帝的陵墓被称为“杜陵”,而宣帝皇后的陵墓由于规模较小,因此被称作“少陵”。杜甫曾在此地居住了较长时间,并在诗作中自称“杜陵野老”或“少陵野客”,因此人们也称他为“杜少陵”。
工部祠后方,坐落着一处名为“茅屋景区”的景点,该景区于1997年重建,其设计灵感源自杜甫的诗句,并参考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川西民居的特色,成功再现了诗人故居的乡村景致,并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诗意氛围;此外,杜甫草堂内还拥有一处位于红墙环绕、翠竹掩映之处的“草堂”影壁,其以碎瓷镶嵌而成,显得古色古香,颇具特色。盆景园中坐落着始建于1999年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那里展出了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佳作,这些作品是从馆藏的数千件历代名人亲笔书写杜诗真迹中精心挑选而来,采用楠木精心雕刻,不仅极具观赏性,而且被誉为诗歌、书法、用材、工艺四者兼备的“四绝”。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屹立在草堂东侧的楠木林中,重现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的景观。登楼远望,美景一览无余,成为杜甫草堂又一处标志性的建筑,也为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中的“大雅堂”展示着国内面积最大的(达64平方米)彩釉镶嵌磨漆壁画,以及12尊历代知名诗人的雕塑,生动地描绘了杜甫的一生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历程;馆内的常设展览《诗圣著千秋》更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项。运用现代的展示技术和生动形象的展示语言,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得以呈现,同时杜甫思想的深远影响也得到了体现。此外,还有“情系草堂”文献图片资料展,该展览展示了众多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以及国内外知名人士参观草堂时所留下的照片、亲笔签名、题词以及赠礼。
“唐风遗韵”游客服务中心,它是一个集杜甫草堂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市场。紧邻此处的是杜甫草堂诗书画院,这里不仅举办书画展览,还进行交流、购销和收藏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平台。
唐代遗址陈列馆坐落于草堂的东北方位。2001年年末,草堂内部出土了广阔的唐代生活遗迹以及众多唐代时期的文物,这一发现极大地增色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底蕴,验证了杜甫昔日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景象的描绘,解决了关于草堂寺古今位置争议的问题,提升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深度,同时也为这一圣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光辉。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4.237 |
快来欣赏!杜甫草堂旅游景区的精彩图片展示
简介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即杜甫草堂,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系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成都流亡期间所居住的宅邸。公元759年的寒冬,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带领家人迁至蜀地,于成都搭建茅屋定居,此屋便被称为“成都草堂”。
杜甫曾在此地居住长达三年多,他留下的诗歌作品超过两百首,至今仍广为流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已经成为众多地区学生课堂上的必修内容。杜甫的草堂故居,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圣地”。
历史沿革
成都杜甫草堂,系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在成都流离失所时居住之地。公元759年的寒冬,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带着家人从陇右(现今甘肃省南部)迁徙至蜀地成都。翌年春季,在友人的协助下,杜甫于成都西郊风光旖旎的浣花溪边搭建了茅屋以安身。翌年春天,茅屋竣工,被命名为“成都草堂”。这便是他诗作中所提及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此地居住了几乎四年的时间,曾获“检校工部员外郎”的称号,因此被人尊称为杜工部。他创作了240多首诗歌,其中包括《春夜喜雨》、《蜀相》等脍炙人口的名篇,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成为了千古传唱的佳作。在成都期间,杜甫广结朋友,吟诗作画,佳作频出。“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排白鹭直冲蔚蓝的天空。窗户中映入西岭连绵的秋雪,门前停泊着来自东吴的万里远航之船。”此诗《绝句四首(其三)》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在草堂所目睹的勃家春意盎然的景象。当年765年,严武不幸离世,杜甫失去了唯一的依靠,无奈之下,他只得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两年之后,杜甫历经三峡,流离失所,辗转于荆、湘等地。
杜甫离蜀后,其草堂不复存在。至五代前蜀时期,诗人韦庄发现了草堂的遗迹,并重新搭建了茅屋,从而使得草堂得以延续。杜甫草堂历经宋、元、明、清数朝的修缮,其中最为显著的两次大规模修复分别发生在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这两次重修基本确立了草堂的规模与布局。如今,杜甫草堂已成为一个融合纪念祠堂与诗人故居风格的博物馆,其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成为一处闻名遐迩的文化圣地。1961年3月,国务院将其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杜甫草堂博物馆正式成立;2006年12月,国家旅游局授予其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2008年5月,国家文物局将其认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作为杜甫生平足迹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特色鲜明且享有盛誉的遗迹之一,备受瞩目。
文物价值
2008年6月30日,成都举办了四川省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的授牌盛典。在这场仪式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自贡恐龙博物馆以及广安邓小平故居陈列馆等五家文化博物馆一同荣获了这一荣誉。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品丰富,拥有各类资料超过三万册,文物藏品则达到两千余件,涵盖了宋、元、明等历史时期的珍贵遗物。
历代精心刻制的杜诗版本、影印的副本、手抄的抄本,以及近现代的各类铅印本,加上15种语言的翻译版本,以及朝鲜和日本出版的120多种汉文刻本,这些构成了馆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杜甫生平创作资料。成都杜甫草堂因杜甫诗歌名扬四海,借助诗圣的盛名,后世得以流传千古。
景点概况
草堂在清代嘉庆年间重建后,其整体布局得以完整保留,占地面积高达近300亩。这座园林独具特色,堪称典型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博物馆内部按照不同功能划分为三个区域:首先是文物景点游览区,位于草堂旧址;其次是园林景点游览区,即梅园;最后是服务区,设在草堂寺内。在草堂的遗址之中,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以及工部祠等建筑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两侧辅以对称的回廊和其它附属设施。流水潺潺,小桥相连,竹树环绕,营造出一种既庄重肃穆、古色古香,又幽静深远、清秀明亮的氛围。工部祠的东侧矗立着“少陵草堂”碑亭,它象征着杜甫的茅屋,引人遐思,已经成为杜甫草堂的标志性景观,也是成都的一大名胜。
成都杜甫草堂的正门匾额上“草堂”二字乃清代康熙帝的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亲笔所题。诗史堂作为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核心建筑,其中央位置摆放着雕塑家刘开渠精心塑造的杜甫雕像。堂内还展示了众多历代名人所题写的对联和匾额。而在工部祠内,供奉着杜甫的画像,同时,蜀地曾寓居的诗人陆游、黄庭坚亦一同被供奉。工部祠的东侧伫立着“少陵草堂”的碑亭,这座碑亭象征着杜甫曾居住过的茅屋。其中,“少陵”原本是地名,汉宣帝的陵墓被称为“杜陵”,而宣帝皇后的陵墓由于规模较小,因此被称作“少陵”。杜甫曾在此地居住了较长时间,并在诗作中自称“杜陵野老”或“少陵野客”,因此人们也称他为“杜少陵”。
工部祠后方,坐落着一处名为“茅屋景区”的景点,该景区于1997年重建,其设计灵感源自杜甫的诗句,并参考了明代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川西民居的特色,成功再现了诗人故居的乡村景致,并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诗意氛围;此外,杜甫草堂内还拥有一处位于红墙环绕、翠竹掩映之处的“草堂”影壁,其以碎瓷镶嵌而成,显得古色古香,颇具特色。盆景园中坐落着始建于1999年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那里展出了百余件杜诗书法木刻佳作,这些作品是从馆藏的数千件历代名人亲笔书写杜诗真迹中精心挑选而来,采用楠木精心雕刻,不仅极具观赏性,而且被誉为诗歌、书法、用材、工艺四者兼备的“四绝”。
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屹立在草堂东侧的楠木林中,重现了历史文化名城成都“东有崇丽阁,西有万佛楼”的景观。登楼远望,美景一览无余,成为杜甫草堂又一处标志性的建筑,也为文化旅游增添了新的亮点。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宝殿中的“大雅堂”展示着国内面积最大的(达64平方米)彩釉镶嵌磨漆壁画,以及12尊历代知名诗人的雕塑,生动地描绘了杜甫的一生以及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历程;馆内的常设展览《诗圣著千秋》更荣获了第五届“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最佳创意奖项。运用现代的展示技术和生动形象的展示语言,杜甫诗歌的辉煌成就得以呈现,同时杜甫思想的深远影响也得到了体现。此外,还有“情系草堂”文献图片资料展,该展览展示了众多国家领导人、外国贵宾以及国内外知名人士参观草堂时所留下的照片、亲笔签名、题词以及赠礼。
“唐风遗韵”游客服务中心,它是一个集杜甫草堂特色旅游商品开发与销售于一体的规模化市场。紧邻此处的是杜甫草堂诗书画院,这里不仅举办书画展览,还进行交流、购销和收藏活动,共同构成了一个致力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优质平台。
唐代遗址陈列馆坐落于草堂的东北方位。2001年年末,草堂内部出土了广阔的唐代生活遗迹以及众多唐代时期的文物,这一发现极大地增色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底蕴,验证了杜甫昔日对居住环境和生活景象的描绘,解决了关于草堂寺古今位置争议的问题,提升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深度,同时也为这一圣地注入了新的生机与光辉。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