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1 17:02:01 | 信息编号:71901 |
重庆掌故:70多年前的高档餐厅,竟还有动物园和高尔夫球场?
渝派川菜宴席
川菜过去一直是按地区划分帮派的,比如有成都帮、重庆帮 。还有大河帮,这里的大河指长江,该帮派包括江津、合江、泸县、宜宾、乐山一带,具有川南风味 。大河帮出名的菜肴有东坡肘子,此菜在苏轼家乡眉山制作的最为精美 。另外还有小河帮,这里的小河指嘉陵江,该帮派包括嘉陵江上游及川北一带,习惯于传统菜、民间菜 。“九大碗”中有芙蓉蛋,有豆皮蒸肉,有坨子肉,有鸩千张,有扣鸡,有扣肉,有春芽炒蛋,有回锅肉,有炒杂办,有原汤酥肉等。还有著名的地方菜,比如“顺庆羊肉”是南充的特产,没有丝毫膻味,像鸡汤一样清。川北凉粉也是南充的著名食品,人们都称赞它的色、香、味、形。自内帮(分布在自贡、内江、荣县、威远、资中一带)。自贡原本是盐商聚集的地方,官商往来很频繁,他们讲究排场,常常举办宴会,筵宴上有名的菜肴很多。内江是成渝地区的交通要道,在成渝铁路还没有修建之前,旅客一定会在这里住宿,当地餐馆数量不少,另外还有“面食帮”,也就是面点小吃铺摊。川菜应当以成都口味为主,合川、内江、宜宾的烹饪水平也不错,重庆则汇聚各地川味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抗战前,重庆有不少高雅的大餐馆,其中包括“留春幄”,还有“久华源”,“暇娱楼”也在其中,“蕲春”(位于现公园路)同样是高雅大餐馆之一,另外还有“瞰江”(今人民公园内),这些餐馆都经营雅座筵席。
宴席档次有烧烤席,有鱼翅席,有海参席,还有满汉全席等 。杂烩席只能算低消费 。既然称作“席”,起码得有“十二七寸”,也就是12个7寸盘装的冷菜、糖果碟子 ,还有“九七寸”,即9个7寸盘装的冷菜、糖果碟子等“台面” 。美食讲究美器 ,还必须备有名瓷杯碗 ,以及包银乌木筷或牙骨筷 。冷盘讲究造型装饰 ,正所谓吃一看十 。席间一定会有点心,点心至少有两道,正餐之前会送面条或者莲子羹,用餐过程中还会加送荷叶饼之类的点心,此外还会送上一个小纸盒,纸盒里面装着一个包子和一个烧麦,如果不当场吃,就把剩下的珍馐和包子、烧麦一起盛入盒中,带回家当作“杂办”(也就是礼物)。川菜中的珍品有虫草鸭、贝母鸡、竹参鸽蛋,这些菜品价格不低。烧乳猪属于烧烤宴中的特级款式,鹅掌属于烧烤宴中的特级款式,熊掌属于烧烤宴中的特级款式,饮料以重庆“允丰正”酒厂生产的仿绍酒为主。
老重庆的火锅,起初是一人一只锅。
中档餐馆中,大阳沟的“巫家馆”、“王家馆”很有名,坛子肉是这里的特色菜。坛子肉的原料有猪肘子、肥鸡、海参、鱼翅、鸡蛋等20余种,还会加入四川特产辅料,一并入坛封固,用微火煨烧而成。它金黄鲜艳,肥烂浓香,适合在冬季上桌。一坛可供20人吃一餐,人少的话可以分几次食用。
“粤香村”餐厅创办于1926年,地点在保安路,它是大型川菜餐厅,专门制作以牛肉为主料的菜肴,主厨有陈青云等厨师长,他们擅长做清炖牛肉汤、牛尾汤、枸杞牛鞭汤等,所炖的牛尾汤汤色清澈,汤鲜味美。“白玫瑰”餐厅创建于1933年,40年代业务最为兴旺。该餐厅主要发售快餐食品,比如早点有肉骨头粥、花生浆、赤豆汤、芝麻糊等,顾客很多,十分拥挤,有诗赞美其肉骨头粥,诗中写道:“骨汁煮粥善添精,暖胃姜葱可口珍。药补不如食补妙,少花钱来又养身。”
1930年代初,重庆兴起了园庭式餐厅,其中最大的是中山四路的“陶园”,这里除了提供餐饮服务外,还设有高尔夫球、台球设施,有动物园,也能观看露天电影 。档次较高的还有“上清花园”(现位于“范庄”侧后),其内部设有高尔夫球场,还畜养着豹子、野猪、狐狸、獾 。“生生花园”位于牛角沱,1939年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曾在此出席公宴,并且用筷子吃中餐 。“适中花园”的位置在如今的少年宫 ,有档次稍低一些的“曼园”、“大观园” ,它们都在学田湾附近 ,当时已经有“三飞”、“鸿通”等出租汽车行来接送宴饮的人 ,抗战时期 ,园庭式餐厅大多被政府机关征用而歇业 。
抗战时期,川菜帮的“暇娱楼”等大馆子持续维持经营,还增添了“小洞天”、“味腴”、“醉东风”、“凯歌归”、“白玫瑰”、“大三元”等馆子,其名菜有蚂蚁上树,龙眼什锦,一品锅等 。
“汉宫”火锅店广告
“蓉村”饭店创设于1945年,地点在棉花街口,它是有名的中级饭店,以焖锅饭滋润清香、小煎小炒又好又快闻名,厨师张德荣有40余年烹调经验,最擅长爆、炒、溜、煸,口袋豆腐、豆瓣鲢鱼、小煎鸡、姜爆鸡丝、砂锅鲜菜、软鸩豆油皮等都是拿手好菜,后来迁到民族路营业 。
清真餐馆和小店大多在邻近清真寺的厚慈街一带,这些地方都挂着写有“清真”的黑漆金字小牌。除了“百龄”回民餐厅比较有名外,较场口的“吉盛园”也较有名,它会烹调牛鞭以及其他牛肉制品。食客点菜是有规矩的,把牛阴称作“碗口”,把牛直肠称作“般指”,要是不懂行就会犯忌。羊肉馆当中“顺庆”最有名,这家餐馆在盛暑天会卖附片羊肉和炖羊胎,这两种都是大补品。
素斋方面,罗汉寺可为施主治理斋席,能仁寺也可为施主治理斋席。能仁寺的“烤鸭”,色可乱真,香可乱真,味可乱真。能仁寺的花生豆腐,胜过一般的大豆制品。长安寺设有素食部,售卖面点。公园路口有一家名为“紫竹林”的素餐馆,一直经营到解放 。
银行家潘昌猷、杨晓波等人,在机房街(如今的人民公园路口)的天府营造厂内,设有小厨房,这个小厨房仅供几个大款巨头聚餐议事使用,而且掌勺的是名厨。电力公司董事长私厨做的烧鳖,名气很大,外人享受不到这种口福。宽仁医院为外籍医师在五四路口“嘉陵”茶社楼上设了西餐厅,该西餐厅也不对外营业。有的食客想尽办法找途径,私下里向厨师预订菜品,甚至借用大款的餐厅,从而品尝到真正的大款美食。
这家小店的主菜有粉蒸肉,还有粉蒸排骨,它们是用小笼蒸制的,蒸制的地点在灶头,成品又热又香。
风味小吃种种
具有老重庆本地特色的小吃、点心,数量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可惜的是有些知名小吃由于无人继续经营,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失传。大家认真听好,这种东西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了,要是有谁对此感兴趣,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商业机会。
神仙粑是用米粉制作而成的,形状如同围棋子一般大小,经过烙制后呈现出黄色,吃起来入口即化,能够轻松化渣。还有特制的鸡蛋面,需要顾客自己携带生猪板油和鸡蛋前来,摊主会把猪板油切成指头大小的油丁,然后加入鸡蛋一起下锅,当着顾客的面制作出神仙粑和鸡蛋面并端上。顾客也可以只购买鸡蛋和猪油用来做蛋炒饭,葱花和老荫茶是免费提供的,花费不多就能享受一顿丰盛的餐食。这里价格便宜,物品质量好,诚实守信没有虚假,消费多少都随顾客心意。
豌豆合汁,是一碗糯米饭,再加上一瓢肉汁豌豆汤,不过必须用甲级芽菜末、小磨麻油当作作料,这样才能香味诱人,同时还供应小笼蒸牛肉,食客可以要求在笼内加几滴麻油再蒸一下 。
肥肠粉,和扬州帮小吃油豆腐线粉相似,不过更具内涵。街边食担有大锅心肺肥肠汤,还有水粉、咸鸭蛋、油炸麻花、猪肉馅大汤圆。心肺、肥肠切成片凉拌,类似夫妻肺片。水粉、麻花以及是否加蛋,都根据客人需求烫热后加肥肠汤上桌。肥肠汤大多是清汤,不准备油辣子。猪肉汤圆比甜汤圆好吃,以往经营者众多,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绝迹。
虾酱凉粉只有鼎新街的这一家,它没有开店的本钱,属于小摊贩,只在夜间设担,因此鲜为人知。摊主使用一副黑漆贴金的小担子,用细瓷小豆油碟盛约50克凉粉,调料另盛在一小碗里,供顾客蘸着吃,格调雅致,价格也低廉。要是顾客多给钱,摊主就往调料里加一筷子虾酱,这是从沿海来的海鲜,沾在条状的凉粉上,味道绝佳 。有的食客吃完凉粉后,会向摊主讨要半碗开水,然后将碗中的调料全部冲服下去,这般模样实在馋得很 。
这家小火锅店,在右侧墙柱上挂出了小黑板,小黑板上写着“毛肚火锅开堂”字样,其主要菜品挂在了竹竿上。
老重庆人有个顺口溜,内容是“好吃不过蜇蛛蛋,中间夹个糯米团”,说的就是蜇蛛蛋 ,什么是蜇蛛蛋呢 ,其实就是用猪油炸的糯米粑 ,外观呈卵形 ,就像蜘蛛产的蛋 ,它的加工工艺不复杂 ,但必须用好猪油 ,用好芽菜 ,用好花椒 ,才能勾起人的食欲 。
油炸灰水粑是用米粉加碱制成的米粑,经菜油炸制后,顾客用竹签串着边走边吃。灰水汤圆是用米粉搓成的汤圆,属于甜食,没有馅,外面浇着红糖汁。后来自然灾害期间盛行的米汤圆,沿用的就是这个老配方。只是上世纪60年代初连红糖都没有,加的是油、盐、葱花,笔者曾亲口吃过。
提丝发糕原本是筵席上的甜食,江北城的餐厅制作的提丝发糕品质最佳,顾客上桌时一定会送上两份,方便顾客当作“杂办”带回家,后来小甜食店也开始仿制这种发糕。
“九园”包子店,抗战前以及抗战初期在木牌坊街设店,此地现为民族路证券交易所对面 ,经过多次迁移 ,后来在小什字长期经营 。该店所供应的包子 ,每份包含一枚咸包子和一枚甜包子 ,其中甜包子最为出色 ,食客若想要两份都是甜包子是不可以的 ,另外还免费提供一碗鲜汤 。较场口的“醉月轩”、沧白路的“觐阳春”等店铺也用包子与之竞争 ,但都不是它的对手 。九园包子每天过了中午即售罄,足见其生意红火。
“巴山”汤圆店原本位于现在人民公园的假山石窟内,它的汤圆外面裹着黄豆面,这种汤圆被叫做“金包银”,店里的座头以及餐具都十分精雅,女士们格外喜欢吃这里的汤圆 。
“陆稿荐”卤菜店是抗战时期从江苏迁来的,胖师傅在案前售卖卤菜,用吴侬软语大肆宣扬“神仙变作乞丐,送来破稿荐,入锅当作料,卤肉特美,因此得名”的传说,它的卤料用冰糖提味,受到江浙人喜爱,从而走红,不过卤菜店中以保安路的“希馐”最为出名,其精妙之处在于香味中不失食材原本的味道 。
果酱鸡蛋熨斗糕原本是街头小担卖给孩子们的零食,后来添加了白糖、鸡蛋、猪油、果酱作为馅料,进入了新生市场内的“百老汇”咖啡店,成为用刀叉取食的中为西用的茶点,还被硬加上了“印度糕”这个洋名。但没过多久它又散落到街头,恢复了熨斗糕的原名,摊贩们争着设置整洁的桌椅板凳,免费提供香茶,摩登男女接连不断地到来,成为抗战时期的一道街头奇观 。
漫画家笔下的重庆火锅
担担面大多由小贩经营,这些小贩通常有个挑子,挑子的一头是作料架子和碗筷,另一头是锅、灶。锅是白铁桶形状,中间被分成两部分,其中必定有肉骨头黄豆芽熬成的料汤,有的还用整只的鸭来熬汤,因此料汤格外鲜美。锅边还有盛着红烧牛肉、杂酱的小格子。抄手的馅里有碎金钩和鸡蛋,最为关键的是作料,调味品必须有特色,并且能根据顾客口味进行增减。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盛会”,小贩们担头插小黄纸旗,上面写着大大的“素”字,全城都吃素食,这几天不供应抄手和骨头汤。那时城里有好几人因卖担担面而出名,比如“驼子面”在九尺坎摆摊,市长贺耀组曾便衣前往光顾。“跛子面”在回水沟,后来发展成大店 。灯笼巷的红油水饺属于担担型,它凭借红油辣子吸引了众多女士,使其生意兴隆近十年,最终在“九·二”火灾中被烧毁 。
解放前夕,“瘟牛肉”声名远扬,摊位前热闹非凡。卤牛肉摊户、灯影牛肉摊户都有个不错的招牌名,此人却取了个让人反感的招牌,故意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摊主在江家巷经营多年,主要是因为味道好,卤出的牛肉软硬适中,受到食客的喜爱 。解放后政府进行取缔,后来弄清楚原来摊主姓温,他采用的是同音讹传的广告手法,经解释清楚后又得到批准继续营业,只是奉命改名为“温牛肉”。
重庆人把盐水鸭通称为水葫芦鸭子,这种鸭子多在厚慈街设摊,其滋味不比南京盐水鸭差,价格却比南京盐水鸭低很多 。
白市驿板鸭如今已然成为名特产品,其包装十分精美,常被用作礼品。过去它是谈不上档次的,要是那时将其充作礼品会显得寒酸。重庆“言子”有这样的说法:“白市驿的板鸭——干绷”,它既干又香,特点就在于此。
江北熊汉江烧腊鸭,其招牌是“熊鸭子”,起源于清末,享有近百年盛名。抗战时期,熊摊主在大阳沟摆了个担子,挂着写有“江北上关厢熊汉江”的黑漆金字小招牌,还摆放着创业人的遗像,以此表明是绝对正宗嫡系。然而在大阳沟,还有几处类似的“熊鸭子”担子,难以分清谁是冒牌,熊氏嫡系也没有诉诸法律。建国后进行了公私合营,这种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江北观音桥依旧很畅销。顺便提及一点:与此同时,和“熊鸭子”展开竞争的还有“江北烂招牌鸭子”,它的名称很怪异,产品同样怪异,摊子上的鸭子缺少头和足,呈现出一副破败的样子,原来是摊主一边售卖烧鸭,一边撕下鸭肉自己吃着玩,顾客购买鸭子的时候还能够任选一只鸭来撕肉品尝味道,这样的效果比口头宣传还要好。“烂鸭子”曾战胜过“熊鸭子”,遗憾的是摊主染上毒瘾,没经营出什么名堂就去世了。
“百乐门”饭店广告
毛肚火锅发祥地
重庆是毛肚火锅的正宗源流,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马识途于《重返红岩随笔》一书中写道,吃重庆火锅,要就着低桌子,坐高凳子,脚踏桌横子,赤膊,豪吃豪饮豪言豪叫。火锅不仅要品出麻、辣、烫的味道,还应有麻、辣、烫的格调,情景交融,舒心畅怀,这样才能大快朵颐。
据说重庆火锅起源于河边苦力的饭摊,它进入餐馆是从江北开始的。据一位“老重庆”回忆,上个世纪20年代初,江北县城水沟街有一家名为“划得来”的酒馆,这家酒馆在偏僻街道的小店售卖“冷单碗(酒)”,当时生意清淡,后来增添了火锅,结果生意变得爆满 。
早期的摊子火锅,实在无法登上高雅的厅堂,如今的时髦男女,恐怕不知道吃火锅最初的模样,并且以20世纪20年代的画面作为例子。
朝天门河边有露天坝子,摊主在坝子上设了炉灶,铁锅中放置了井字木格,目的是避免顾客混淆,摊主靠着案子操刀,菜类仅有牛油渣、牛心、肝、大肠、腿子肉、莲花白、大葱、蒜苗,早期没有毛肚,船工、苦力等劳动者自行挑选切成大块的油渣、牛心、肝等若干块,让摊主改刀切碎,食者各自占据锅中一格进行烫食。荤菜按照大块和小块的不同规格来计算价格,素菜则是依据手抓一把的量来计算价格。同时还提供老白干和白饭,老荫茶是免费供应的。
城内较场口一带火锅摊众多,摊主在街沿屋檐下营业,能稍微躲避风雨,经营方式和河边摊一样。这里有个李老板,他一边操刀,一边用小制钱计算食客选取的品种数量,所以被人取了“李毛钱”这个绰号,这也算是摊名,他的生意最为红火。他买卖公道,待人和气,每天都会把各戏院的石印海报搜集起来贴在壁上,供食客品酒谈戏,让他们高谈阔论,兴致倍增。“李毛钱”之名因此传遍较场坝,一直到抗战中日机轰炸重庆时,这家火锅摊才消失。
后来毛肚火锅从街边摊发展成了店堂,大街小巷都弥漫着麻、辣、烫以及牛油的香味,档次普遍不高,主要面向平民消费。逐渐地,像临江门的“云龙园”、米花街的“一四一”等比较有名且座位条件较好的火锅店出现了,毛肚成了主菜,吸引得女士们也去“就低桌子,坐高凳子,脚踏桌横子”了 。二三十年代,即便在盛夏时节,火锅店也不使用电扇,因为担心疾风会煽起炉火,而是在天花板上悬挂一个布横裆,雇一个穷孩子拉动扇风,这便是“土风扇”。后来,五四路的“不醉无归”火锅店出现了,临江门的“夜光杯”火锅店也出现了,它们开始使用悬挂式电扇,供那些比较肯花费且讲究派头的人去享受。民权路有一家名为“汉宫毛肚火锅”的店,它和西点、咖啡在同一餐厅里,招揽雅士,带有一些洋化的特点,然而却失去了正宗毛肚火锅应有的情趣。
说到火锅店,老重庆的食客肯定不会忘记南纪门川道拐(如今位于较场口中兴路至南纪门转弯处) 。那里有几家小店 ,作料十分地道 。小店质优价廉 。更重要的是 ,那里与宰牛场相邻 。刚切割好的牛肉、内脏被送进店里 。用极新鲜的食材烫食 ,怎么会不可口呢 ?
有人曾撰写文章进行考证,将毛肚火锅的起源追溯到商代烹要汤、三国五釜热、清朝嘉庆登基时的千叟宴,然而那些只能称作“火锅子”、“汤锅”,属于清汤,并非麻辣烫的毛肚火锅。在老重庆,这类火锅于20年代进入筵席,当时被称为“菊花锅”、“一品锅”。其餐具是特制的铜炉,铜炉中空,上面有烟囱,下面是火膛,还有环形铜釜,用来烹煮鸡、蟹类汤汁,另外还有几碟盛放生的荤菜、素菜以及蘸调料的碟子。那是在九盘十碗佳肴之后的一道下饭菜,不是主菜,也没有毛肚。打铜街的“醉东风”餐厅曾把“一品锅”作为筵席特色,稍后保安路的“高豆花”有清汤豆花火锅,和“一品锅”类似,适合不喜欢吃麻辣的人。
“四菜一汤”和“营养饭”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于重庆大力推行“新生活运动”。此运动有一个项目,即强调战时物力艰难。该项目要求公教人员用餐节约,规定一餐仅准备四菜一汤。
为了推行这一措施,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带头示范。
一天中午快到开饭时间时,宋美龄来到一个机关食堂 ,那天她为了展现亲民形象 ,穿着较为朴素 ,身上是一件布料旗袍 ,12点 ,食堂准时端上饭菜 ,四个菜里 ,一个是全荤的红烧肉 ,一个是半荤的炒肉丝 ,另外两个是素菜 ,分别是炒豆芽和炒瓢白 ,汤是撒了一层葱花的清汤 ,俗称为“合汤” 。与宋美龄同桌用餐的是机关的几个女职员,她们很拘束,菜都不大敢去拈,只顾着吃白饭。宋美龄却吃得很认真,每个菜都去尝一尝,咽着粗糙的平价米,眉头都不皱一皱。实际上,这样的饭菜,她平日肯定不会去吃。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宣传,当时有美国记者站在她身旁,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拍成了照片 。
这些照片得以留存,如今能在画册中寻觅到,我自己也收集了两幅 。
说起“营养饭”,它与彭子岗有关,彭子岗后来因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而出名 。
女记者彭子冈原名为彭雪珍,她从小就对文学充满喜爱之情,在学生时代时便持续给《中学生》杂志投稿,从而崭露头角。然而,面对军阀暴政、民不聊生这样的现实情况,她主动放弃了“优秀青年女作家”的桂冠,前往《妇女生活》杂志担任助理编辑,目的是能够贴近社会,观察现实。她运用犀利的笔锋针砭时弊,抨击丑类 。1936年,《大公报》开办上海版,她和丈夫徐盈一同被录用,她经常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还去采访别人不敢采访的对象,她和丈夫双双成为该报的名记者 。
1945年11月,重庆。市民从这道城门进入市区
抗战爆发后,彭子冈经由武汉进入四川来到重庆,她的言辞依旧犀利,文字充满火药味,这让当局十分头疼。然而,广大读者喜爱阅读她的文章,还把她称赞为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
话说在抗战时期,因为国民党当局的举措不合适,粮油以及副食品被奸商操控,物价疯狂上涨,普通百姓和公教人员的生活十分艰难,到处都是抱怨声。于是国民政府设立了粮食部,派遣徐堪担任部长。这个人想出新奇的办法,不追查奸商,而是动员市民食用他发明的“营养米”、“营养面”、“营养饼干”等 。实际上,所谓的“营养米”,就是多留了稗糠的糙米,“营养面”是多留了麸皮的粗面,“营养饼干”是用粗面掺和玉米粉制成的粗饼干。由于这些东西难吃,民众不习惯食用,徐堪便想借助新闻界为他吹嘘推广。
一天,徐堪在川东师范校内的粮食部摆宴,宴请陪都各大报馆记者吃饭,席上摆满了鸡鸭鱼肉,他还再三强调说是战争时期,要和民众同甘共苦。到上“营养饭”时,徐堪亲自示范,往饭碗里浇了好多时肘子肉汁,还热情地介绍说:“我每天都吃这种饭,再喝点鸡汤,味道好极了。”
众记者看到,四碗八碟的菜肴,老百姓根本吃不起,而且“营养饭”还得用肉汁鸡汤来搭配,居然还说要“共苦”,由此可以想到,这些官吏平日里是多么奢侈 。
但慑于部长的威严,众人都不便发表意见。
只有彭子冈说话直爽,直接开口说道:“徐部长,你所提倡的‘营养饭’,原来是这样的吃法,实在是非常奇妙,怪不得十分有营养。”
她的话音刚落下,记者们便哄堂大笑起来,徐堪的脸涨得通红,狼狈到了极点,说话结结巴巴,然后离席而去 。
1945年8月,在重庆,街头有小贩在售卖物品,所售物品有美国产的香烟,有肥皂,有口香糖,还有鞋 。
继往开来
解放后,重庆饮食业推出了不少花色名菜。“颐之时”餐厅原本是成都的名馆,专门做筵席大菜。1949年,它迁到了重庆,吸收了重庆老川菜馆“白玫瑰”和“长美轩”的部分厨师来参加工作,从而成了重庆技术力量较强的高级餐厅。厨师周海秋、江浙澄,点心师唐治荣等,都有着40年以上的烹调经验,他们烹制了干烧岩鲤、清蒸肥头、樟茶鸭子、宫保腰块、犀浦鲢鱼、碎米肉丁等,这些都是有名的特色菜肴。民族路餐厅,以前叫“皇后”餐厅,是20世纪80年代前重庆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餐厅。已故头炉厨师廖青亭,有40多年的烹调经验,擅长烧烤。他烹制的叉烧全鸡很出名,醋溜鸡也很出名,格呢子鸡同样出名,香酥鸭子出名,干煸牛肉丝也出名 。重庆“佳肴”餐厅位于大阳沟 ,是青年厨工的实习餐厅 ,是青年厨工的培训基地 ,名师高徒都集中在这里 ,这里有不少烹制能手 。干烧鱼翅极为出色 ,鸡茸鱼翅极为出色 ,金钱海参极为出色 ,家常海参极为出色 ,响铃海参极为出色 ,酸菜鱿鱼极为出色 ,八炸鸡极为出色 。特级厨师曾亚光擅长烧烤 ,烧牛头方是他的杰作 。
改革开放给重庆餐饮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个体户纷纷开业经营,推出了“泉水鸡”、“啤酒鸭”、“辣子鸡”、“霸王兔”等新品牌,各种江湖菜盛行起来,它们物美价廉,吸引了众多食客。火锅行业多次开展评级竞赛,评选出“火锅10强”,极大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开掘新品种、新样式,迎合顾客追求新口味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美味佳肴。小面行业也多次开展评级竞赛,评选出“小面100强”,极大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开掘新品种、新样式,迎合顾客追求新口味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美味佳肴。
总之,如今重庆餐饮的菜品丰富多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味道,没有什么是食客想不到的,餐馆能够做出任何食物。渝派川菜、小吃在全国都很有名,重庆无愧于美食之城的称号。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3.215.47 |
重庆掌故:70多年前的高档餐厅,竟还有动物园和高尔夫球场?
渝派川菜宴席
川菜过去一直是按地区划分帮派的,比如有成都帮、重庆帮 。还有大河帮,这里的大河指长江,该帮派包括江津、合江、泸县、宜宾、乐山一带,具有川南风味 。大河帮出名的菜肴有东坡肘子,此菜在苏轼家乡眉山制作的最为精美 。另外还有小河帮,这里的小河指嘉陵江,该帮派包括嘉陵江上游及川北一带,习惯于传统菜、民间菜 。“九大碗”中有芙蓉蛋,有豆皮蒸肉,有坨子肉,有鸩千张,有扣鸡,有扣肉,有春芽炒蛋,有回锅肉,有炒杂办,有原汤酥肉等。还有著名的地方菜,比如“顺庆羊肉”是南充的特产,没有丝毫膻味,像鸡汤一样清。川北凉粉也是南充的著名食品,人们都称赞它的色、香、味、形。自内帮(分布在自贡、内江、荣县、威远、资中一带)。自贡原本是盐商聚集的地方,官商往来很频繁,他们讲究排场,常常举办宴会,筵宴上有名的菜肴很多。内江是成渝地区的交通要道,在成渝铁路还没有修建之前,旅客一定会在这里住宿,当地餐馆数量不少,另外还有“面食帮”,也就是面点小吃铺摊。川菜应当以成都口味为主,合川、内江、宜宾的烹饪水平也不错,重庆则汇聚各地川味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抗战前,重庆有不少高雅的大餐馆,其中包括“留春幄”,还有“久华源”,“暇娱楼”也在其中,“蕲春”(位于现公园路)同样是高雅大餐馆之一,另外还有“瞰江”(今人民公园内),这些餐馆都经营雅座筵席。
宴席档次有烧烤席,有鱼翅席,有海参席,还有满汉全席等 。杂烩席只能算低消费 。既然称作“席”,起码得有“十二七寸”,也就是12个7寸盘装的冷菜、糖果碟子 ,还有“九七寸”,即9个7寸盘装的冷菜、糖果碟子等“台面” 。美食讲究美器 ,还必须备有名瓷杯碗 ,以及包银乌木筷或牙骨筷 。冷盘讲究造型装饰 ,正所谓吃一看十 。席间一定会有点心,点心至少有两道,正餐之前会送面条或者莲子羹,用餐过程中还会加送荷叶饼之类的点心,此外还会送上一个小纸盒,纸盒里面装着一个包子和一个烧麦,如果不当场吃,就把剩下的珍馐和包子、烧麦一起盛入盒中,带回家当作“杂办”(也就是礼物)。川菜中的珍品有虫草鸭、贝母鸡、竹参鸽蛋,这些菜品价格不低。烧乳猪属于烧烤宴中的特级款式,鹅掌属于烧烤宴中的特级款式,熊掌属于烧烤宴中的特级款式,饮料以重庆“允丰正”酒厂生产的仿绍酒为主。
老重庆的火锅,起初是一人一只锅。
中档餐馆中,大阳沟的“巫家馆”、“王家馆”很有名,坛子肉是这里的特色菜。坛子肉的原料有猪肘子、肥鸡、海参、鱼翅、鸡蛋等20余种,还会加入四川特产辅料,一并入坛封固,用微火煨烧而成。它金黄鲜艳,肥烂浓香,适合在冬季上桌。一坛可供20人吃一餐,人少的话可以分几次食用。
“粤香村”餐厅创办于1926年,地点在保安路,它是大型川菜餐厅,专门制作以牛肉为主料的菜肴,主厨有陈青云等厨师长,他们擅长做清炖牛肉汤、牛尾汤、枸杞牛鞭汤等,所炖的牛尾汤汤色清澈,汤鲜味美。“白玫瑰”餐厅创建于1933年,40年代业务最为兴旺。该餐厅主要发售快餐食品,比如早点有肉骨头粥、花生浆、赤豆汤、芝麻糊等,顾客很多,十分拥挤,有诗赞美其肉骨头粥,诗中写道:“骨汁煮粥善添精,暖胃姜葱可口珍。药补不如食补妙,少花钱来又养身。”
1930年代初,重庆兴起了园庭式餐厅,其中最大的是中山四路的“陶园”,这里除了提供餐饮服务外,还设有高尔夫球、台球设施,有动物园,也能观看露天电影 。档次较高的还有“上清花园”(现位于“范庄”侧后),其内部设有高尔夫球场,还畜养着豹子、野猪、狐狸、獾 。“生生花园”位于牛角沱,1939年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曾在此出席公宴,并且用筷子吃中餐 。“适中花园”的位置在如今的少年宫 ,有档次稍低一些的“曼园”、“大观园” ,它们都在学田湾附近 ,当时已经有“三飞”、“鸿通”等出租汽车行来接送宴饮的人 ,抗战时期 ,园庭式餐厅大多被政府机关征用而歇业 。
抗战时期,川菜帮的“暇娱楼”等大馆子持续维持经营,还增添了“小洞天”、“味腴”、“醉东风”、“凯歌归”、“白玫瑰”、“大三元”等馆子,其名菜有蚂蚁上树,龙眼什锦,一品锅等 。
“汉宫”火锅店广告
“蓉村”饭店创设于1945年,地点在棉花街口,它是有名的中级饭店,以焖锅饭滋润清香、小煎小炒又好又快闻名,厨师张德荣有40余年烹调经验,最擅长爆、炒、溜、煸,口袋豆腐、豆瓣鲢鱼、小煎鸡、姜爆鸡丝、砂锅鲜菜、软鸩豆油皮等都是拿手好菜,后来迁到民族路营业 。
清真餐馆和小店大多在邻近清真寺的厚慈街一带,这些地方都挂着写有“清真”的黑漆金字小牌。除了“百龄”回民餐厅比较有名外,较场口的“吉盛园”也较有名,它会烹调牛鞭以及其他牛肉制品。食客点菜是有规矩的,把牛阴称作“碗口”,把牛直肠称作“般指”,要是不懂行就会犯忌。羊肉馆当中“顺庆”最有名,这家餐馆在盛暑天会卖附片羊肉和炖羊胎,这两种都是大补品。
素斋方面,罗汉寺可为施主治理斋席,能仁寺也可为施主治理斋席。能仁寺的“烤鸭”,色可乱真,香可乱真,味可乱真。能仁寺的花生豆腐,胜过一般的大豆制品。长安寺设有素食部,售卖面点。公园路口有一家名为“紫竹林”的素餐馆,一直经营到解放 。
银行家潘昌猷、杨晓波等人,在机房街(如今的人民公园路口)的天府营造厂内,设有小厨房,这个小厨房仅供几个大款巨头聚餐议事使用,而且掌勺的是名厨。电力公司董事长私厨做的烧鳖,名气很大,外人享受不到这种口福。宽仁医院为外籍医师在五四路口“嘉陵”茶社楼上设了西餐厅,该西餐厅也不对外营业。有的食客想尽办法找途径,私下里向厨师预订菜品,甚至借用大款的餐厅,从而品尝到真正的大款美食。
这家小店的主菜有粉蒸肉,还有粉蒸排骨,它们是用小笼蒸制的,蒸制的地点在灶头,成品又热又香。
风味小吃种种
具有老重庆本地特色的小吃、点心,数量众多,令人目不暇接,可惜的是有些知名小吃由于无人继续经营,随着时间推移已经失传。大家认真听好,这种东西现在已经完全看不到了,要是有谁对此感兴趣,这里面存在着很大的商业机会。
神仙粑是用米粉制作而成的,形状如同围棋子一般大小,经过烙制后呈现出黄色,吃起来入口即化,能够轻松化渣。还有特制的鸡蛋面,需要顾客自己携带生猪板油和鸡蛋前来,摊主会把猪板油切成指头大小的油丁,然后加入鸡蛋一起下锅,当着顾客的面制作出神仙粑和鸡蛋面并端上。顾客也可以只购买鸡蛋和猪油用来做蛋炒饭,葱花和老荫茶是免费提供的,花费不多就能享受一顿丰盛的餐食。这里价格便宜,物品质量好,诚实守信没有虚假,消费多少都随顾客心意。
豌豆合汁,是一碗糯米饭,再加上一瓢肉汁豌豆汤,不过必须用甲级芽菜末、小磨麻油当作作料,这样才能香味诱人,同时还供应小笼蒸牛肉,食客可以要求在笼内加几滴麻油再蒸一下 。
肥肠粉,和扬州帮小吃油豆腐线粉相似,不过更具内涵。街边食担有大锅心肺肥肠汤,还有水粉、咸鸭蛋、油炸麻花、猪肉馅大汤圆。心肺、肥肠切成片凉拌,类似夫妻肺片。水粉、麻花以及是否加蛋,都根据客人需求烫热后加肥肠汤上桌。肥肠汤大多是清汤,不准备油辣子。猪肉汤圆比甜汤圆好吃,以往经营者众多,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绝迹。
虾酱凉粉只有鼎新街的这一家,它没有开店的本钱,属于小摊贩,只在夜间设担,因此鲜为人知。摊主使用一副黑漆贴金的小担子,用细瓷小豆油碟盛约50克凉粉,调料另盛在一小碗里,供顾客蘸着吃,格调雅致,价格也低廉。要是顾客多给钱,摊主就往调料里加一筷子虾酱,这是从沿海来的海鲜,沾在条状的凉粉上,味道绝佳 。有的食客吃完凉粉后,会向摊主讨要半碗开水,然后将碗中的调料全部冲服下去,这般模样实在馋得很 。
这家小火锅店,在右侧墙柱上挂出了小黑板,小黑板上写着“毛肚火锅开堂”字样,其主要菜品挂在了竹竿上。
老重庆人有个顺口溜,内容是“好吃不过蜇蛛蛋,中间夹个糯米团”,说的就是蜇蛛蛋 ,什么是蜇蛛蛋呢 ,其实就是用猪油炸的糯米粑 ,外观呈卵形 ,就像蜘蛛产的蛋 ,它的加工工艺不复杂 ,但必须用好猪油 ,用好芽菜 ,用好花椒 ,才能勾起人的食欲 。
油炸灰水粑是用米粉加碱制成的米粑,经菜油炸制后,顾客用竹签串着边走边吃。灰水汤圆是用米粉搓成的汤圆,属于甜食,没有馅,外面浇着红糖汁。后来自然灾害期间盛行的米汤圆,沿用的就是这个老配方。只是上世纪60年代初连红糖都没有,加的是油、盐、葱花,笔者曾亲口吃过。
提丝发糕原本是筵席上的甜食,江北城的餐厅制作的提丝发糕品质最佳,顾客上桌时一定会送上两份,方便顾客当作“杂办”带回家,后来小甜食店也开始仿制这种发糕。
“九园”包子店,抗战前以及抗战初期在木牌坊街设店,此地现为民族路证券交易所对面 ,经过多次迁移 ,后来在小什字长期经营 。该店所供应的包子 ,每份包含一枚咸包子和一枚甜包子 ,其中甜包子最为出色 ,食客若想要两份都是甜包子是不可以的 ,另外还免费提供一碗鲜汤 。较场口的“醉月轩”、沧白路的“觐阳春”等店铺也用包子与之竞争 ,但都不是它的对手 。九园包子每天过了中午即售罄,足见其生意红火。
“巴山”汤圆店原本位于现在人民公园的假山石窟内,它的汤圆外面裹着黄豆面,这种汤圆被叫做“金包银”,店里的座头以及餐具都十分精雅,女士们格外喜欢吃这里的汤圆 。
“陆稿荐”卤菜店是抗战时期从江苏迁来的,胖师傅在案前售卖卤菜,用吴侬软语大肆宣扬“神仙变作乞丐,送来破稿荐,入锅当作料,卤肉特美,因此得名”的传说,它的卤料用冰糖提味,受到江浙人喜爱,从而走红,不过卤菜店中以保安路的“希馐”最为出名,其精妙之处在于香味中不失食材原本的味道 。
果酱鸡蛋熨斗糕原本是街头小担卖给孩子们的零食,后来添加了白糖、鸡蛋、猪油、果酱作为馅料,进入了新生市场内的“百老汇”咖啡店,成为用刀叉取食的中为西用的茶点,还被硬加上了“印度糕”这个洋名。但没过多久它又散落到街头,恢复了熨斗糕的原名,摊贩们争着设置整洁的桌椅板凳,免费提供香茶,摩登男女接连不断地到来,成为抗战时期的一道街头奇观 。
漫画家笔下的重庆火锅
担担面大多由小贩经营,这些小贩通常有个挑子,挑子的一头是作料架子和碗筷,另一头是锅、灶。锅是白铁桶形状,中间被分成两部分,其中必定有肉骨头黄豆芽熬成的料汤,有的还用整只的鸭来熬汤,因此料汤格外鲜美。锅边还有盛着红烧牛肉、杂酱的小格子。抄手的馅里有碎金钩和鸡蛋,最为关键的是作料,调味品必须有特色,并且能根据顾客口味进行增减。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是“九皇盛会”,小贩们担头插小黄纸旗,上面写着大大的“素”字,全城都吃素食,这几天不供应抄手和骨头汤。那时城里有好几人因卖担担面而出名,比如“驼子面”在九尺坎摆摊,市长贺耀组曾便衣前往光顾。“跛子面”在回水沟,后来发展成大店 。灯笼巷的红油水饺属于担担型,它凭借红油辣子吸引了众多女士,使其生意兴隆近十年,最终在“九·二”火灾中被烧毁 。
解放前夕,“瘟牛肉”声名远扬,摊位前热闹非凡。卤牛肉摊户、灯影牛肉摊户都有个不错的招牌名,此人却取了个让人反感的招牌,故意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摊主在江家巷经营多年,主要是因为味道好,卤出的牛肉软硬适中,受到食客的喜爱 。解放后政府进行取缔,后来弄清楚原来摊主姓温,他采用的是同音讹传的广告手法,经解释清楚后又得到批准继续营业,只是奉命改名为“温牛肉”。
重庆人把盐水鸭通称为水葫芦鸭子,这种鸭子多在厚慈街设摊,其滋味不比南京盐水鸭差,价格却比南京盐水鸭低很多 。
白市驿板鸭如今已然成为名特产品,其包装十分精美,常被用作礼品。过去它是谈不上档次的,要是那时将其充作礼品会显得寒酸。重庆“言子”有这样的说法:“白市驿的板鸭——干绷”,它既干又香,特点就在于此。
江北熊汉江烧腊鸭,其招牌是“熊鸭子”,起源于清末,享有近百年盛名。抗战时期,熊摊主在大阳沟摆了个担子,挂着写有“江北上关厢熊汉江”的黑漆金字小招牌,还摆放着创业人的遗像,以此表明是绝对正宗嫡系。然而在大阳沟,还有几处类似的“熊鸭子”担子,难以分清谁是冒牌,熊氏嫡系也没有诉诸法律。建国后进行了公私合营,这种情况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在江北观音桥依旧很畅销。顺便提及一点:与此同时,和“熊鸭子”展开竞争的还有“江北烂招牌鸭子”,它的名称很怪异,产品同样怪异,摊子上的鸭子缺少头和足,呈现出一副破败的样子,原来是摊主一边售卖烧鸭,一边撕下鸭肉自己吃着玩,顾客购买鸭子的时候还能够任选一只鸭来撕肉品尝味道,这样的效果比口头宣传还要好。“烂鸭子”曾战胜过“熊鸭子”,遗憾的是摊主染上毒瘾,没经营出什么名堂就去世了。
“百乐门”饭店广告
毛肚火锅发祥地
重庆是毛肚火锅的正宗源流,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马识途于《重返红岩随笔》一书中写道,吃重庆火锅,要就着低桌子,坐高凳子,脚踏桌横子,赤膊,豪吃豪饮豪言豪叫。火锅不仅要品出麻、辣、烫的味道,还应有麻、辣、烫的格调,情景交融,舒心畅怀,这样才能大快朵颐。
据说重庆火锅起源于河边苦力的饭摊,它进入餐馆是从江北开始的。据一位“老重庆”回忆,上个世纪20年代初,江北县城水沟街有一家名为“划得来”的酒馆,这家酒馆在偏僻街道的小店售卖“冷单碗(酒)”,当时生意清淡,后来增添了火锅,结果生意变得爆满 。
早期的摊子火锅,实在无法登上高雅的厅堂,如今的时髦男女,恐怕不知道吃火锅最初的模样,并且以20世纪20年代的画面作为例子。
朝天门河边有露天坝子,摊主在坝子上设了炉灶,铁锅中放置了井字木格,目的是避免顾客混淆,摊主靠着案子操刀,菜类仅有牛油渣、牛心、肝、大肠、腿子肉、莲花白、大葱、蒜苗,早期没有毛肚,船工、苦力等劳动者自行挑选切成大块的油渣、牛心、肝等若干块,让摊主改刀切碎,食者各自占据锅中一格进行烫食。荤菜按照大块和小块的不同规格来计算价格,素菜则是依据手抓一把的量来计算价格。同时还提供老白干和白饭,老荫茶是免费供应的。
城内较场口一带火锅摊众多,摊主在街沿屋檐下营业,能稍微躲避风雨,经营方式和河边摊一样。这里有个李老板,他一边操刀,一边用小制钱计算食客选取的品种数量,所以被人取了“李毛钱”这个绰号,这也算是摊名,他的生意最为红火。他买卖公道,待人和气,每天都会把各戏院的石印海报搜集起来贴在壁上,供食客品酒谈戏,让他们高谈阔论,兴致倍增。“李毛钱”之名因此传遍较场坝,一直到抗战中日机轰炸重庆时,这家火锅摊才消失。
后来毛肚火锅从街边摊发展成了店堂,大街小巷都弥漫着麻、辣、烫以及牛油的香味,档次普遍不高,主要面向平民消费。逐渐地,像临江门的“云龙园”、米花街的“一四一”等比较有名且座位条件较好的火锅店出现了,毛肚成了主菜,吸引得女士们也去“就低桌子,坐高凳子,脚踏桌横子”了 。二三十年代,即便在盛夏时节,火锅店也不使用电扇,因为担心疾风会煽起炉火,而是在天花板上悬挂一个布横裆,雇一个穷孩子拉动扇风,这便是“土风扇”。后来,五四路的“不醉无归”火锅店出现了,临江门的“夜光杯”火锅店也出现了,它们开始使用悬挂式电扇,供那些比较肯花费且讲究派头的人去享受。民权路有一家名为“汉宫毛肚火锅”的店,它和西点、咖啡在同一餐厅里,招揽雅士,带有一些洋化的特点,然而却失去了正宗毛肚火锅应有的情趣。
说到火锅店,老重庆的食客肯定不会忘记南纪门川道拐(如今位于较场口中兴路至南纪门转弯处) 。那里有几家小店 ,作料十分地道 。小店质优价廉 。更重要的是 ,那里与宰牛场相邻 。刚切割好的牛肉、内脏被送进店里 。用极新鲜的食材烫食 ,怎么会不可口呢 ?
有人曾撰写文章进行考证,将毛肚火锅的起源追溯到商代烹要汤、三国五釜热、清朝嘉庆登基时的千叟宴,然而那些只能称作“火锅子”、“汤锅”,属于清汤,并非麻辣烫的毛肚火锅。在老重庆,这类火锅于20年代进入筵席,当时被称为“菊花锅”、“一品锅”。其餐具是特制的铜炉,铜炉中空,上面有烟囱,下面是火膛,还有环形铜釜,用来烹煮鸡、蟹类汤汁,另外还有几碟盛放生的荤菜、素菜以及蘸调料的碟子。那是在九盘十碗佳肴之后的一道下饭菜,不是主菜,也没有毛肚。打铜街的“醉东风”餐厅曾把“一品锅”作为筵席特色,稍后保安路的“高豆花”有清汤豆花火锅,和“一品锅”类似,适合不喜欢吃麻辣的人。
“四菜一汤”和“营养饭”
抗战时期,国民党当局于重庆大力推行“新生活运动”。此运动有一个项目,即强调战时物力艰难。该项目要求公教人员用餐节约,规定一餐仅准备四菜一汤。
为了推行这一措施,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带头示范。
一天中午快到开饭时间时,宋美龄来到一个机关食堂 ,那天她为了展现亲民形象 ,穿着较为朴素 ,身上是一件布料旗袍 ,12点 ,食堂准时端上饭菜 ,四个菜里 ,一个是全荤的红烧肉 ,一个是半荤的炒肉丝 ,另外两个是素菜 ,分别是炒豆芽和炒瓢白 ,汤是撒了一层葱花的清汤 ,俗称为“合汤” 。与宋美龄同桌用餐的是机关的几个女职员,她们很拘束,菜都不大敢去拈,只顾着吃白饭。宋美龄却吃得很认真,每个菜都去尝一尝,咽着粗糙的平价米,眉头都不皱一皱。实际上,这样的饭菜,她平日肯定不会去吃。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宣传,当时有美国记者站在她身旁,她的一举一动都被拍成了照片 。
这些照片得以留存,如今能在画册中寻觅到,我自己也收集了两幅 。
说起“营养饭”,它与彭子岗有关,彭子岗后来因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而出名 。
女记者彭子冈原名为彭雪珍,她从小就对文学充满喜爱之情,在学生时代时便持续给《中学生》杂志投稿,从而崭露头角。然而,面对军阀暴政、民不聊生这样的现实情况,她主动放弃了“优秀青年女作家”的桂冠,前往《妇女生活》杂志担任助理编辑,目的是能够贴近社会,观察现实。她运用犀利的笔锋针砭时弊,抨击丑类 。1936年,《大公报》开办上海版,她和丈夫徐盈一同被录用,她经常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还去采访别人不敢采访的对象,她和丈夫双双成为该报的名记者 。
1945年11月,重庆。市民从这道城门进入市区
抗战爆发后,彭子冈经由武汉进入四川来到重庆,她的言辞依旧犀利,文字充满火药味,这让当局十分头疼。然而,广大读者喜爱阅读她的文章,还把她称赞为新闻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
话说在抗战时期,因为国民党当局的举措不合适,粮油以及副食品被奸商操控,物价疯狂上涨,普通百姓和公教人员的生活十分艰难,到处都是抱怨声。于是国民政府设立了粮食部,派遣徐堪担任部长。这个人想出新奇的办法,不追查奸商,而是动员市民食用他发明的“营养米”、“营养面”、“营养饼干”等 。实际上,所谓的“营养米”,就是多留了稗糠的糙米,“营养面”是多留了麸皮的粗面,“营养饼干”是用粗面掺和玉米粉制成的粗饼干。由于这些东西难吃,民众不习惯食用,徐堪便想借助新闻界为他吹嘘推广。
一天,徐堪在川东师范校内的粮食部摆宴,宴请陪都各大报馆记者吃饭,席上摆满了鸡鸭鱼肉,他还再三强调说是战争时期,要和民众同甘共苦。到上“营养饭”时,徐堪亲自示范,往饭碗里浇了好多时肘子肉汁,还热情地介绍说:“我每天都吃这种饭,再喝点鸡汤,味道好极了。”
众记者看到,四碗八碟的菜肴,老百姓根本吃不起,而且“营养饭”还得用肉汁鸡汤来搭配,居然还说要“共苦”,由此可以想到,这些官吏平日里是多么奢侈 。
但慑于部长的威严,众人都不便发表意见。
只有彭子冈说话直爽,直接开口说道:“徐部长,你所提倡的‘营养饭’,原来是这样的吃法,实在是非常奇妙,怪不得十分有营养。”
她的话音刚落下,记者们便哄堂大笑起来,徐堪的脸涨得通红,狼狈到了极点,说话结结巴巴,然后离席而去 。
1945年8月,在重庆,街头有小贩在售卖物品,所售物品有美国产的香烟,有肥皂,有口香糖,还有鞋 。
继往开来
解放后,重庆饮食业推出了不少花色名菜。“颐之时”餐厅原本是成都的名馆,专门做筵席大菜。1949年,它迁到了重庆,吸收了重庆老川菜馆“白玫瑰”和“长美轩”的部分厨师来参加工作,从而成了重庆技术力量较强的高级餐厅。厨师周海秋、江浙澄,点心师唐治荣等,都有着40年以上的烹调经验,他们烹制了干烧岩鲤、清蒸肥头、樟茶鸭子、宫保腰块、犀浦鲢鱼、碎米肉丁等,这些都是有名的特色菜肴。民族路餐厅,以前叫“皇后”餐厅,是20世纪80年代前重庆规模较大的综合性餐厅。已故头炉厨师廖青亭,有40多年的烹调经验,擅长烧烤。他烹制的叉烧全鸡很出名,醋溜鸡也很出名,格呢子鸡同样出名,香酥鸭子出名,干煸牛肉丝也出名 。重庆“佳肴”餐厅位于大阳沟 ,是青年厨工的实习餐厅 ,是青年厨工的培训基地 ,名师高徒都集中在这里 ,这里有不少烹制能手 。干烧鱼翅极为出色 ,鸡茸鱼翅极为出色 ,金钱海参极为出色 ,家常海参极为出色 ,响铃海参极为出色 ,酸菜鱿鱼极为出色 ,八炸鸡极为出色 。特级厨师曾亚光擅长烧烤 ,烧牛头方是他的杰作 。
改革开放给重庆餐饮业带来了蓬勃生机,个体户纷纷开业经营,推出了“泉水鸡”、“啤酒鸭”、“辣子鸡”、“霸王兔”等新品牌,各种江湖菜盛行起来,它们物美价廉,吸引了众多食客。火锅行业多次开展评级竞赛,评选出“火锅10强”,极大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开掘新品种、新样式,迎合顾客追求新口味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美味佳肴。小面行业也多次开展评级竞赛,评选出“小面100强”,极大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进一步开掘新品种、新样式,迎合顾客追求新口味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美味佳肴。
总之,如今重庆餐饮的菜品丰富多样,有着各种各样的味道,没有什么是食客想不到的,餐馆能够做出任何食物。渝派川菜、小吃在全国都很有名,重庆无愧于美食之城的称号。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