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陇上烟火城」,戈壁明珠金张掖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更新时间:2025-09-10 09:02:18 信息编号:73418

「陇上烟火城」,戈壁明珠金张掖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浏览人气:5

「陇上烟火城」,戈壁明珠金张掖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核心提示

张掖,古称甘州,也是甘肃中“甘”字的由来。

张掖这个地名,源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典故;它位于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因而显得十分重要;得益于黑河水的滋润,这里十分富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深厚的底蕴。树木和湖泊装点着这座城市,特色美食体现着它的风味,地方方言传递着它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铸就了它的气质风貌。千百年来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安定,所以被称为“金张掖”。

以历史文化为坐标的城市

初到张掖的人,常因道路繁多而感到困惑,不过多次探访便会熟悉路径。进入城区,目光投向位于核心的钟鼓楼,便能轻易分清方位。钟鼓楼底下的十字通道,正对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堪称城市的方位参照点。这座建筑最初的名字叫“镇远楼”,后来才被称作“钟鼓楼”。钟和鼓掌控着张掖城的宁静生活韵律,饱含人们美好的愿望。城内四面建筑的屋檐匾额上,镌刻着“九重景仰”“万邦来朝”“教化广布”“山水尽收”,汇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粹,早已融入城市的灵魂之中。

这座城市的景色以山峦和塔楼为主,还有大片芦苇荡和众多古老寺庙散布各处。张掖不仅有塞上江南般的山湖风光,还享有佛教名地的美称。大佛寺、西来寺、土塔、木塔等名胜古迹遍布市区,成为当地旅游的亮点。大佛寺东边的土塔和木塔如同亲兄弟一般,分别屹立在东西两条街道上。木塔的建筑手法非常独特,高达37米的塔身,其全部翘角飞檐都采用木质结构,既不用钉子也不用榫卯,完全依靠拱券、支撑和装饰性构件等传统民间建筑技艺搭建而成。屋檐下装饰的麒麟、龙、凤等吉祥形象,既是点缀,也寄托着融入市井生活里的热忱与憧憬之美。城里的居民,时常沐浴在晨钟暮鼓的熏陶中。清晨大佛寺广场上,练习推拿太极的老者、跳广场舞的妇人,除遇阴雨风雪外每日从不间断,他们舒展臂膀、模仿仙鹤姿态,神情从容,与城市氛围融为一体。

黄河灯阵、高总兵府、明粮仓、革命烈士高金成纪念馆等历史遗迹,蕴含着各个时代的政治风貌、经济状况、文化特色,凝聚着城市的人文底蕴,既是张掖城悠久历史和地理环境的象征,也是人间的烟火气息。

鱼米、瓜果满城飘香

古代诗歌曾写道:边塞风光宛如江南风光,每到秋季满目一片金黄。稻穗成熟连接田地尽显华美,果实丰硕隔开田垄仍飘散芬芳。起初勤劳耕作如同千百农夫并耕,最终收获丰盈满载万仓粮仓。令人惊奇农家常常满腹食物,年年丰收又逢社会安定太平。这些诗句真切地展现了张掖水稻的丰收盛况。

“金张掖”的“金”表明那里物产丰饶,土地肥沃,盛产张掖的乌江大米,这种大米自唐代起就是贡品。张掖居民饮食中,乌江大米是必不可少的食材。煮熟的乌江大米,米粒分明,互不粘连,即便没有配菜,单吃白米饭也令人食指大动。为了维护乌江大米的品质,张掖地区的农民从南山荒地上收集“黄茅头”这种绿肥植物,将其发酵制成肥料,用以养护水稻。这种生态种植方式结合了祁连山雪水的灌溉滋养,使得产出的稻米不仅符合有机无污染的标准,而且其硒元素的含量也显著高于普通大米。

从春天起,郊区出产的各类蔬菜和水果,包括桃子、李子、杏子、红枣、苹果等,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市区。各种规模的商店和市场里商品种类齐全。五颜六色的物品,像成千上万块翠绿色的宝石。黑河里养殖的淡水鱼一年到头都有。这些丰富的农产品不分季节地供应着,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殷实生活。

戈壁上的“绿洲”

罗家伦先生原籍浙江,却对张掖风光情有独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句:树木葱茏之处麦浪滚滚,偶然望见水边芦花一片。不瞅祁连山巅白雪皑皑,误把张掖当作江南胜地。

张掖地方风貌多样,北方景观呈现千里冰封、万壑堆雪的景象,南方景色则展现出田地肥沃、水道交错的风光。黑河穿城而过,滋润了这座河西走廊上规模最大的绿洲。

站在木塔第九层举目远望,城市的东面、西面和北面被茂密的芦苇和广阔的湖泊曲折围绕,苍翠的绿色一直蔓延到天际线。湖面点缀其间,宛如一汪汪深蓝色的眼睛,朝南望去,祁连山的皑皑白雪,仿佛是飘渺的白雾或是轻盈的薄纱般柔美。山腰处白云缭绕,宛若仙境一般,想要描绘它的壮丽和秀美,却感觉语言难以表达,内心一片茫然。

进入芦水湾湿地公园,四周全是葱郁的绿意。这里是补充天然氧气的宝地,也是一处风景雅致的所在。黎明时分,一天的美好由此展开,而当夜幕降临,在月光与星光的映照下徜徉,能够将白日里纷杂的思绪都消散在这片宁静中。头顶上高耸的芦苇丛,在微风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若在草丛中静心聆听,会感到一种飘飘然的自在。栈道深入芦苇之中,曲折行进,在小路穿行于芦苇间,时常能遇见孤立的芦苇簇或水中的芦苇池;继续前行几步,湖面又被芦苇环绕。水与芦苇的交错,使人联想到《诗经》中所描绘的女子那含蓄而优雅的动人情感。这片湿地是飞鸟的乐园。忽然几声鸟鸣最使人内心感动,循着声音寻找,却看不到鸟儿踪迹,那绿色的啼叫,依旧从芦苇丛中传来。近些年黑河生态保护、修复,使三百多种鸟类在湿地中自由活动。芦苇的缝隙间,可以看见麻鸭、斑头雁、鸬鹚等。在这里散步的人们,只是安静地观赏,没有人去打扰,人与鸟和谐相处。

美食里的张掖味道

百姓将食物视为根本,食物则以口感为重。极其重要的事情,在张掖百姓眼中,也抵不上一碗臊面带来的满足。

我对张掖市最初的深刻记忆,同样源于一碗臊面。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张掖报社看望友人,抵达张掖时已是上午九点多,当时我已是饿得前胸贴后背,便在西庄车站附近急匆匆走进一家早餐铺子,点了臊面吃。我目不转睛看着师傅把细长如韭菜叶,薄得像纸张,绵延似绸带的面条夹入盘中,覆盖上晶莹剔透的糊状调料,点缀着鲜红的辣椒碎、翠绿的葱花、香菜末、豆腐小块、肉末,仿佛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同时活灵活现地散发出缕缕诱人香味。迅速吃完一碗拌面,微微出汗,满嘴留香。这种畅快淋漓的口感是张掖臊面初次烙印在我脑海中的滋味。

张掖臊面从此成了我朝思暮想的佳肴,每次进城都要品尝。20世纪90年代去张掖师范进修时,同学们大多喜爱张掖臊面。清晨,风趣的伙伴们见面时,最常说的客套话就是:吃臊子面了吗?既问候了早安,又询问了早餐,一举两得。不知是地方特色还是店家独特的调制方法,张掖周边各处的饭馆都挂着“张掖臊面”的招牌,但风味总不如张掖城里的正宗。

张掖的北街糊粕,东街拉面以及孙记炒炮,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每逢周末,家人或朋友相聚,总会选择去品尝这些广为人知的美味佳肴。无需前往高级餐厅,只需找到这些家喻户晓的食肆,既能填饱肚子,又能享受到舌尖上的满足。拉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粗细,上面铺上几片酱紫色的卤制猪肉,再淋上浓郁的卤汁,色香味便立刻呈现出来。炒炮作为中华老字号美食,其独特之处在于面条被加工成炮仗的形状。面剂做成炮仗形后煮熟,随后掺入卤水、白菜、葱蒜、调料进行翻炒。站在窗口看师傅忙碌的片刻,从宽口处飘出的香气已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北街的糊粕以羊肉汤或牛肉汤为底,兑入薄肉片、豆腐、粉皮,并使用淀粉勾芡,最后将面筋切成条状或麻花形再掰成小块加入搅拌。糊粕店每天十二点前就结束营业,从不更改,正因如此,它总是人满为患。所以有说法:想吃糊粕——务必早点。张掖城的食客们,无论队伍多么绵长,总会耐心守候在他们心仪的那家餐馆入口处。

若要品尝各式美味,白天可去甘州美食城,晚上能逛北街新开的夜市。在张掖,河西特色小吃几乎囊括了所有:有搓鱼子,有炒不拉,还有面筋,以及蒸饼子,和大盘鸡,和凉粉等等。说张掖是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是陇上美食聚集地,实在恰如其分。

方言里的人情趣味

张掖地方话在民众的日常交流中影响深远。若没有这种口音,沟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仿佛菜肴缺少了调味品,显得平淡无味。这些方言词汇饱含生活韵味和地方特色,表达功能十分突出,语音中也流露出浓浓的情感色彩。部分方言用语仅本地居民能够领会,虽然活泼有趣,但也容易引发误解。当地人在邀请他人用餐时会说“一手吃”,意在请对方放开吃,尽情享用美食。家里来了外地客人,主人热情招呼,建议用单手进食。客人连忙把碗放在案板上,单手拿起筷子开始用。尝了几口后,他注意到同桌的人都用单手托着碗,另一只手拿筷子,于是又把碗拿起来。主人再次劝慰,请他不用拘束,继续单手吃。客人不明白主人的意思,感到十分为难,只好放下碗筷,连连说道已经吃饱,不再吃了。

部分方言发音简短,韵律清晰,意图明确。处理事务高效利落,没有拖沓,称为利落。故意把事情弄糟,称为成心。把工作完成得出色,令人非常赞赏,称为出彩。形容人做事迷糊,思维迟钝,称为糊里糊涂。夸大其词,说谎话,称为胡说八道。

张掖人把“了”字拖得很长,作为句尾的音节,用来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感觉无法解决时,会说事情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境地了。如果做了错事,发现已经没有办法补救,就会说情况变得糟糕透顶了。当事情办砸了,或者没有完成,意识到无法挽回时,就会说事情已经无法挽救了。

轻飘飘的,是言谈举止缺乏实质内容。佝偻着腰的,表面指行走姿态不正,实则批评工作态度马虎。衣衫不整的,表面说穿着邋遢,其实指责做事粗心大意。声势浩大的,表示行动影响显著。初出茅庐的,是说工作经验不足。类似情况还有:扭捏作态的、无精打采的、眼神涣散的等。

这种特别的短语构成,在叠词后面加上“的”字,就能产生逼真的画面感和鲜明的感知效果。用来描述口感的:香气扑鼻的、甘甜细密的、酸爽爽的、辛辣火辣的。用来形容状态的:柔软绵密的、水润透明的、鲜嫩可口的。用来表示色彩的:洁白光亮的、青翠欲滴的、鲜红艳丽的、碧绿苍翠的。用来摹拟声响的:清脆响亮的、铿锵有力的。用来描绘体态的:高挑笔直的、光滑平整的、笔直挺拔的。

以“子”字收尾可表示珍视喜爱:脑袋儿、手指儿、脚趾儿、狗崽儿、羊崽儿、马驹儿。用“头”字结尾是一种习惯用法:小姑娘、吃食儿、喝酒儿、点火儿。

张掖地方语言拥有丰厚的形成基础,其用词众多,腔调活泼,表达中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情感气息。

张掖地道土特产

张掖牛肉

张掖牛肉,源自甘肃张掖市的肉牛品种,主要分布在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等县区。张掖肉牛的养殖环境拥有诸多优越条件,包括水源充沛、病害防控严密,祁连山雪水滋养的牧草纯净无染,以及气候温和偏干,非常利于牛只成长;牛群体态强健,发育周期不长,存活概率较高,天然紫外线有助于减少疫病传播;加工后的牛肉出品率可观,组织结构饱满细密,口感醇厚,风味独特,不存在腥臊等不良气味。

临泽小枣

临泽小枣是甘肃张掖的代表性产物,栽培历史十分久远,早在魏晋年间,当地就已开始种植这种枣树,临泽县拥有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全年日照时间长,阴天稀少,这种气候条件极为适宜小枣的培育,结出的果实表皮光滑,呈现深红之色,果瓤为绿白色,组织紧实,口感清脆,味道甘甜中带有一丝微酸,果中含水量丰富。

高台面筋

高台面筋是高台县一种传承很久的当地美食。高台位于河西走廊的正中间,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整个区域。从明朝开始这里就是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的沃土。这种面筋制作方法与众不同,味道鲜美而且口感很好,是招待客人的上好选择。它可以加热食用,也可以冷藏,还可以晒干保存,吃的时候往调好的肉汤里一放就成了快餐,因此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客人的欢迎。

山丹羊肉

山丹地处特殊位置,常年接受祁连山雪水滋养,因而孕育了驴驴蒿、珍珠草、沙葱等植物,以及众多药材,羊羔终日在草原上活动,以优质碱草为食,以甘洌山泉为饮,因此体脂不多,肉质紧致耐嚼,同时又细腻滑润,味道纯正,毫无腥膻之味,故而备受民众青睐。

山丹羊肉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考证,隋炀帝曾在山丹焉支山用山丹羊肉大宴过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节,这些使节品尝后都觉得味道极其美妙,纷纷称赞,从此山丹羊肉便成了历代皇家进贡的御用佳肴。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3.143.65
三个小贴士:求职如何简单的识别信息的真假[?]
本信息来源于娱乐之家人才站 www.ylzjrcz.com
1、打电话/QQ咨询时,应第一时间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例如:询问具体的场所名字/具体地址/等等常规的信息问题。
2、询问得到的信息,可发给各大QQ群/朋友进行询问,以及多方面/多网站/多渠道进行参考求证,综合各方面考察清楚。
3、内容只供参考,一切三思而后行。如发现此信息涉及虚假,违规等内容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本站进行举报! 本文来自:娱乐之家人才站(夜场首选平台)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娱乐之家资讯网www.ylzjrcz.com
特别提示:求职请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娱乐之家资讯网

「陇上烟火城」,戈壁明珠金张掖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发布时间:2025-09-10 09:02:18

「陇上烟火城」,戈壁明珠金张掖究竟有何独特魅力?

核心提示

张掖,古称甘州,也是甘肃中“甘”字的由来。

张掖这个地名,源自“张国臂掖,以通西域”的典故;它位于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因而显得十分重要;得益于黑河水的滋润,这里十分富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深厚的底蕴。树木和湖泊装点着这座城市,特色美食体现着它的风味,地方方言传递着它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铸就了它的气质风貌。千百年来资源丰富,人民生活安定,所以被称为“金张掖”。

以历史文化为坐标的城市

初到张掖的人,常因道路繁多而感到困惑,不过多次探访便会熟悉路径。进入城区,目光投向位于核心的钟鼓楼,便能轻易分清方位。钟鼓楼底下的十字通道,正对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堪称城市的方位参照点。这座建筑最初的名字叫“镇远楼”,后来才被称作“钟鼓楼”。钟和鼓掌控着张掖城的宁静生活韵律,饱含人们美好的愿望。城内四面建筑的屋檐匾额上,镌刻着“九重景仰”“万邦来朝”“教化广布”“山水尽收”,汇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粹,早已融入城市的灵魂之中。

这座城市的景色以山峦和塔楼为主,还有大片芦苇荡和众多古老寺庙散布各处。张掖不仅有塞上江南般的山湖风光,还享有佛教名地的美称。大佛寺、西来寺、土塔、木塔等名胜古迹遍布市区,成为当地旅游的亮点。大佛寺东边的土塔和木塔如同亲兄弟一般,分别屹立在东西两条街道上。木塔的建筑手法非常独特,高达37米的塔身,其全部翘角飞檐都采用木质结构,既不用钉子也不用榫卯,完全依靠拱券、支撑和装饰性构件等传统民间建筑技艺搭建而成。屋檐下装饰的麒麟、龙、凤等吉祥形象,既是点缀,也寄托着融入市井生活里的热忱与憧憬之美。城里的居民,时常沐浴在晨钟暮鼓的熏陶中。清晨大佛寺广场上,练习推拿太极的老者、跳广场舞的妇人,除遇阴雨风雪外每日从不间断,他们舒展臂膀、模仿仙鹤姿态,神情从容,与城市氛围融为一体。

黄河灯阵、高总兵府、明粮仓、革命烈士高金成纪念馆等历史遗迹,蕴含着各个时代的政治风貌、经济状况、文化特色,凝聚着城市的人文底蕴,既是张掖城悠久历史和地理环境的象征,也是人间的烟火气息。

鱼米、瓜果满城飘香

古代诗歌曾写道:边塞风光宛如江南风光,每到秋季满目一片金黄。稻穗成熟连接田地尽显华美,果实丰硕隔开田垄仍飘散芬芳。起初勤劳耕作如同千百农夫并耕,最终收获丰盈满载万仓粮仓。令人惊奇农家常常满腹食物,年年丰收又逢社会安定太平。这些诗句真切地展现了张掖水稻的丰收盛况。

“金张掖”的“金”表明那里物产丰饶,土地肥沃,盛产张掖的乌江大米,这种大米自唐代起就是贡品。张掖居民饮食中,乌江大米是必不可少的食材。煮熟的乌江大米,米粒分明,互不粘连,即便没有配菜,单吃白米饭也令人食指大动。为了维护乌江大米的品质,张掖地区的农民从南山荒地上收集“黄茅头”这种绿肥植物,将其发酵制成肥料,用以养护水稻。这种生态种植方式结合了祁连山雪水的灌溉滋养,使得产出的稻米不仅符合有机无污染的标准,而且其硒元素的含量也显著高于普通大米。

从春天起,郊区出产的各类蔬菜和水果,包括桃子、李子、杏子、红枣、苹果等,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市区。各种规模的商店和市场里商品种类齐全。五颜六色的物品,像成千上万块翠绿色的宝石。黑河里养殖的淡水鱼一年到头都有。这些丰富的农产品不分季节地供应着,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殷实生活。

戈壁上的“绿洲”

罗家伦先生原籍浙江,却对张掖风光情有独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句:树木葱茏之处麦浪滚滚,偶然望见水边芦花一片。不瞅祁连山巅白雪皑皑,误把张掖当作江南胜地。

张掖地方风貌多样,北方景观呈现千里冰封、万壑堆雪的景象,南方景色则展现出田地肥沃、水道交错的风光。黑河穿城而过,滋润了这座河西走廊上规模最大的绿洲。

站在木塔第九层举目远望,城市的东面、西面和北面被茂密的芦苇和广阔的湖泊曲折围绕,苍翠的绿色一直蔓延到天际线。湖面点缀其间,宛如一汪汪深蓝色的眼睛,朝南望去,祁连山的皑皑白雪,仿佛是飘渺的白雾或是轻盈的薄纱般柔美。山腰处白云缭绕,宛若仙境一般,想要描绘它的壮丽和秀美,却感觉语言难以表达,内心一片茫然。

进入芦水湾湿地公园,四周全是葱郁的绿意。这里是补充天然氧气的宝地,也是一处风景雅致的所在。黎明时分,一天的美好由此展开,而当夜幕降临,在月光与星光的映照下徜徉,能够将白日里纷杂的思绪都消散在这片宁静中。头顶上高耸的芦苇丛,在微风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若在草丛中静心聆听,会感到一种飘飘然的自在。栈道深入芦苇之中,曲折行进,在小路穿行于芦苇间,时常能遇见孤立的芦苇簇或水中的芦苇池;继续前行几步,湖面又被芦苇环绕。水与芦苇的交错,使人联想到《诗经》中所描绘的女子那含蓄而优雅的动人情感。这片湿地是飞鸟的乐园。忽然几声鸟鸣最使人内心感动,循着声音寻找,却看不到鸟儿踪迹,那绿色的啼叫,依旧从芦苇丛中传来。近些年黑河生态保护、修复,使三百多种鸟类在湿地中自由活动。芦苇的缝隙间,可以看见麻鸭、斑头雁、鸬鹚等。在这里散步的人们,只是安静地观赏,没有人去打扰,人与鸟和谐相处。

美食里的张掖味道

百姓将食物视为根本,食物则以口感为重。极其重要的事情,在张掖百姓眼中,也抵不上一碗臊面带来的满足。

我对张掖市最初的深刻记忆,同样源于一碗臊面。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去张掖报社看望友人,抵达张掖时已是上午九点多,当时我已是饿得前胸贴后背,便在西庄车站附近急匆匆走进一家早餐铺子,点了臊面吃。我目不转睛看着师傅把细长如韭菜叶,薄得像纸张,绵延似绸带的面条夹入盘中,覆盖上晶莹剔透的糊状调料,点缀着鲜红的辣椒碎、翠绿的葱花、香菜末、豆腐小块、肉末,仿佛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同时活灵活现地散发出缕缕诱人香味。迅速吃完一碗拌面,微微出汗,满嘴留香。这种畅快淋漓的口感是张掖臊面初次烙印在我脑海中的滋味。

张掖臊面从此成了我朝思暮想的佳肴,每次进城都要品尝。20世纪90年代去张掖师范进修时,同学们大多喜爱张掖臊面。清晨,风趣的伙伴们见面时,最常说的客套话就是:吃臊子面了吗?既问候了早安,又询问了早餐,一举两得。不知是地方特色还是店家独特的调制方法,张掖周边各处的饭馆都挂着“张掖臊面”的招牌,但风味总不如张掖城里的正宗。

张掖的北街糊粕,东街拉面以及孙记炒炮,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美食。每逢周末,家人或朋友相聚,总会选择去品尝这些广为人知的美味佳肴。无需前往高级餐厅,只需找到这些家喻户晓的食肆,既能填饱肚子,又能享受到舌尖上的满足。拉面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粗细,上面铺上几片酱紫色的卤制猪肉,再淋上浓郁的卤汁,色香味便立刻呈现出来。炒炮作为中华老字号美食,其独特之处在于面条被加工成炮仗的形状。面剂做成炮仗形后煮熟,随后掺入卤水、白菜、葱蒜、调料进行翻炒。站在窗口看师傅忙碌的片刻,从宽口处飘出的香气已让人忍不住流口水。北街的糊粕以羊肉汤或牛肉汤为底,兑入薄肉片、豆腐、粉皮,并使用淀粉勾芡,最后将面筋切成条状或麻花形再掰成小块加入搅拌。糊粕店每天十二点前就结束营业,从不更改,正因如此,它总是人满为患。所以有说法:想吃糊粕——务必早点。张掖城的食客们,无论队伍多么绵长,总会耐心守候在他们心仪的那家餐馆入口处。

若要品尝各式美味,白天可去甘州美食城,晚上能逛北街新开的夜市。在张掖,河西特色小吃几乎囊括了所有:有搓鱼子,有炒不拉,还有面筋,以及蒸饼子,和大盘鸡,和凉粉等等。说张掖是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是陇上美食聚集地,实在恰如其分。

方言里的人情趣味

张掖地方话在民众的日常交流中影响深远。若没有这种口音,沟通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仿佛菜肴缺少了调味品,显得平淡无味。这些方言词汇饱含生活韵味和地方特色,表达功能十分突出,语音中也流露出浓浓的情感色彩。部分方言用语仅本地居民能够领会,虽然活泼有趣,但也容易引发误解。当地人在邀请他人用餐时会说“一手吃”,意在请对方放开吃,尽情享用美食。家里来了外地客人,主人热情招呼,建议用单手进食。客人连忙把碗放在案板上,单手拿起筷子开始用。尝了几口后,他注意到同桌的人都用单手托着碗,另一只手拿筷子,于是又把碗拿起来。主人再次劝慰,请他不用拘束,继续单手吃。客人不明白主人的意思,感到十分为难,只好放下碗筷,连连说道已经吃饱,不再吃了。

部分方言发音简短,韵律清晰,意图明确。处理事务高效利落,没有拖沓,称为利落。故意把事情弄糟,称为成心。把工作完成得出色,令人非常赞赏,称为出彩。形容人做事迷糊,思维迟钝,称为糊里糊涂。夸大其词,说谎话,称为胡说八道。

张掖人把“了”字拖得很长,作为句尾的音节,用来表达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感觉无法解决时,会说事情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境地了。如果做了错事,发现已经没有办法补救,就会说情况变得糟糕透顶了。当事情办砸了,或者没有完成,意识到无法挽回时,就会说事情已经无法挽救了。

轻飘飘的,是言谈举止缺乏实质内容。佝偻着腰的,表面指行走姿态不正,实则批评工作态度马虎。衣衫不整的,表面说穿着邋遢,其实指责做事粗心大意。声势浩大的,表示行动影响显著。初出茅庐的,是说工作经验不足。类似情况还有:扭捏作态的、无精打采的、眼神涣散的等。

这种特别的短语构成,在叠词后面加上“的”字,就能产生逼真的画面感和鲜明的感知效果。用来描述口感的:香气扑鼻的、甘甜细密的、酸爽爽的、辛辣火辣的。用来形容状态的:柔软绵密的、水润透明的、鲜嫩可口的。用来表示色彩的:洁白光亮的、青翠欲滴的、鲜红艳丽的、碧绿苍翠的。用来摹拟声响的:清脆响亮的、铿锵有力的。用来描绘体态的:高挑笔直的、光滑平整的、笔直挺拔的。

以“子”字收尾可表示珍视喜爱:脑袋儿、手指儿、脚趾儿、狗崽儿、羊崽儿、马驹儿。用“头”字结尾是一种习惯用法:小姑娘、吃食儿、喝酒儿、点火儿。

张掖地方语言拥有丰厚的形成基础,其用词众多,腔调活泼,表达中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情感气息。

张掖地道土特产

张掖牛肉

张掖牛肉,源自甘肃张掖市的肉牛品种,主要分布在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肃南等县区。张掖肉牛的养殖环境拥有诸多优越条件,包括水源充沛、病害防控严密,祁连山雪水滋养的牧草纯净无染,以及气候温和偏干,非常利于牛只成长;牛群体态强健,发育周期不长,存活概率较高,天然紫外线有助于减少疫病传播;加工后的牛肉出品率可观,组织结构饱满细密,口感醇厚,风味独特,不存在腥臊等不良气味。

临泽小枣

临泽小枣是甘肃张掖的代表性产物,栽培历史十分久远,早在魏晋年间,当地就已开始种植这种枣树,临泽县拥有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全年日照时间长,阴天稀少,这种气候条件极为适宜小枣的培育,结出的果实表皮光滑,呈现深红之色,果瓤为绿白色,组织紧实,口感清脆,味道甘甜中带有一丝微酸,果中含水量丰富。

高台面筋

高台面筋是高台县一种传承很久的当地美食。高台位于河西走廊的正中间,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贯穿整个区域。从明朝开始这里就是种植小麦、水稻等作物的沃土。这种面筋制作方法与众不同,味道鲜美而且口感很好,是招待客人的上好选择。它可以加热食用,也可以冷藏,还可以晒干保存,吃的时候往调好的肉汤里一放就成了快餐,因此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客人的欢迎。

山丹羊肉

山丹地处特殊位置,常年接受祁连山雪水滋养,因而孕育了驴驴蒿、珍珠草、沙葱等植物,以及众多药材,羊羔终日在草原上活动,以优质碱草为食,以甘洌山泉为饮,因此体脂不多,肉质紧致耐嚼,同时又细腻滑润,味道纯正,毫无腥膻之味,故而备受民众青睐。

山丹羊肉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考证,隋炀帝曾在山丹焉支山用山丹羊肉大宴过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节,这些使节品尝后都觉得味道极其美妙,纷纷称赞,从此山丹羊肉便成了历代皇家进贡的御用佳肴。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推荐阅读

更多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

COPYRIGHT © 2021 娱乐之家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有什么问题加客服微信咨询:zx81024163

浙ICP备202102867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