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居民区为何摇身一变,成了北京最火的小吃一条街?
更新时间:2025-09-14 14:01:41 信息编号:73651

居民区为何摇身一变,成了北京最火的小吃一条街?

浏览人气:7

居民区为何摇身一变,成了北京最火的小吃一条街?

每当有外地友人表示,希望探寻老北京风味小吃之旅时,长期在北京生活的人常会陷入沉思——在其他城市可以轻易找到的特色小吃聚集地,移植到北京,究竟在何处呢?

簋街以美食著称,如今却不再主打老北京风味。这里供应的多是正餐菜肴,放眼四周可见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菜系,甚至增设了格鲁吉亚风味餐厅。人气最旺的胡大小龙虾店,逐渐超越了单纯餐饮功能,转而成为中年人洽谈业务的场所。

南锣鼓巷更契合寻觅美食的乐趣,那里被奶茶、锅盔、铜锣烧等时髦的街边食品占据;前门区域更带有老北京的特色,虽然老字号店铺数量不少,但分布却很零散。街道两旁都是新近建造的仿古式样建筑,即便品尝的是传统风味,感受上依然是迎合游客的安排。

最后,凭借多年在京城居住的阅历,接待团队总会选定一个最稳妥的去处:到xx商场地下区域的美食聚集地,那里我们经常光顾,并且有中央空调的保障。

不过,那些精通探寻当地生活气息的旅行达人,并不会就此停顿,他们察觉到,地处北京西城区、步行全程约莫一公里的牛街,完全可以替代“老北京风味小吃聚集地”的位置。

牛街的最初布局,就是北京一个有名的穆斯林集中地。那里不仅到处是新鲜的牛羊肉,而且还有十多家卖清真食品的老店铺分布其间。沿着主干道慢慢走一圈,大约半小时,就能大致了解牛街的景致。

现在,邻近区域的人察觉到,他们平日里去买早点包子的铺子,近来全被访客占用了。

来到牛街必囤的包子

听说牛街站是19号线客流量第二高的站点。哪怕在平日的午后,也会碰上许多刚下地铁、雄心壮志要把所有特色小吃尝个遍的游客。我到的时候天气是36度,有两位姑娘擦身而过时,还满口答应彼此一定先吃豆汁儿和焦圈儿。

“但我怀疑,她们的打卡之旅刚开始就要结束了。”

牛街上的年轻特种兵,人手一袋老北京小吃

那些所谓的特色小吃聚集地,如今大多变成了工业化料理的售卖点。唯独牛街这个地方,还能寻觅到当地居民日常会享用的食品。比如甑糕和驴打滚儿,买回来只能吃少量,原因是它们没有添加任何保持期限的成分,务必在当天吃完。

再说,在饭馆里好好吃顿饭,每个人至少要花上上百元。在牛街那边,一个门钉肉饼只要8块钱,一个烤鸡腿13块钱,这种边逛边吃的市井风味,吃个撑也就花不到50元,算是北京城里性价比特别高的餐饮。整条街都是清真食品,你可以完全放心,绝对不会遇到不满意的。

甚至,在小某书上,牛街被称为北京小吃界的“免智商税圣地”。

因此,为了追求那种“既经济又地道”的饮食感受,众多武装人员陆续来到牛街,在四十度的酷热中,从容吃下烧饼、包子、炸丸子、羊肉串等诸多主食和肉类,“网络名人尚且无法承受这般挑战,唯有态度极其真挚的人才会光临。”

拎着行李箱在豆汁儿店门口的年轻人

队伍不断壮大,牛街的队伍规模,被当作一种“首都游览活跃度的指示器”。慢慢,牛街风味美食,胜过了京味儿烧鸭、水煮羊羔,变成了新生代与北京饮食的初次接触。

一个居民区,怎么就成了小吃一条街?

特种兵来到北京,打算用两日之期迅速了解老城韵味,探寻美食地点,却始终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所有人的安排都几乎一样,游览完名胜都想品尝一下北京地道的特色美食,可是烤鸭馆在节假日期间,排队等候的时间至少要达到三小时。

常见的极限旅行中,时间最为珍贵。北京范围很广,但仅有半天机会品味当地风味,因此必须找到能集中体验的地点。

而资历更深的特种兵,早已对网络宣传抱有防备心理,他们倾向于信奉信誉良好的老品牌,认为“那些是真正经受住大众考验的优质产品。”

于是,游客们纷纷瞄准了牛街。

亲身实践后发现,那些外观吸引人的店铺通常朝向外来者。本地人常去的餐馆,多数藏在市集或居民聚居地。他们光顾那里,多半是考虑便利;而外来者之所以觉得这些地方特别地道,正是因为本地人都常去。

馆子楼上就是居民楼

牛街的吃食,网络平台上其实一直有不同看法。但那种认为每种美味只有一次品尝机会的“特种兵”型食客,比起那些价格昂贵、食材多是预先加工好的、口味也未必能确保不踩坑的顶尖餐厅,他们更愿意把这份机会,留给能够保证新鲜现做的牛街摊位。

有些人的看法是牛街的包子带点咸味,油炸糕口感过于厚重,烧饼也不够香酥,整体感觉比较一般。不过在大城市中,对食物最好的评价,就是它有浓郁的家常风味。经常来北京出差的小肖,每次都会特意去牛街逛逛,他觉得这里的环境比那些密集的网红餐厅要让人放松得多。

牛街原本主要是供应周边住户享用的,所提供的都是日常风味。它就好比祖母亲手烹制的菜肴,未必能兼顾色泽、香气与味道的完美融合,但最核心的价值在于那份“为家人烹饪”的情怀。很多时候,人们并非真的在意食物本身的味道,只是单纯地怀念那种习惯性的感觉。

更何况,牛街也一不小心,暗合了当下的某些时尚旅游元素。

牛街那儿的米糕、甑糕和驴打滚儿,是无论走到哪儿都要购买的“糯唧唧”。北京饮食很有见解的人士说,这种以糯米为主料的食品在牛街购买时,口感更为软和香甜。除此之外的同类食物,总觉得难以习惯,但“糯唧唧”毕竟在各地都广受欢迎。

从牛街出发,或者以它作为结束点,再串联起周边的法源寺和烂漫胡同,便形成了一条既可品尝美食又能休闲漫步的老北京特色游览线路。

牛街附近的胡同 图源:夏茉微博

这条漫步路线,比那些使馆区更为小资且现代的路径,更能体现出我对北京的了解。

排队也是旅游的一部分

随着前往的人络绎不绝,排队逐渐演变为牛街一道不可或缺的景象,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特色食物的象征。

牛街汇聚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店铺,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食品,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优劣;不过观察店门口的等候人群,就能大致判断出哪家出品更受欢迎。

为了能在牛街吃得更聪明,不少年轻人总结了一些不排队的攻略。

例如,比其他队伍更早抵达牛街,为了避开高峰时段品尝涮羊肉,可以直接前往聚宝源享用。

譬如,与不熟悉的人一同排队等候。“先在队伍里寻一个顾客,请对方选一个他同样感兴趣的食物让你代候,随后确定一处碰头地点互换排队的收获物。如此操作,不但能节省时间,或许还有机会促成婚配之事。”

另有一些人,成功获取了牛街区域的“优速通”。在购买宫廷牛肉饼时,队伍需要等待半小时左右;但若在邻近处购买两份羊肉串,并附带一个烧饼,则几乎无需等候。

小肖每次去牛街,都只会在自己熟悉的传统店铺外乖乖地等候队伍。“这些老店的产品需要耗费时间手工制作,为了‘热气腾腾’四个字我也乐意等候。”

鸡腿拿到手里还是热的

偶尔,经过一番努力获得的食物,与动动手指就能送达的餐点相比,那种满足感确实存在差异。

在牛街,没有Gap Day和下午茶

牛街对访客而言,堪称集老北京风味美食于一身的便捷之地;但对北京本地居民来说,那里却唤起了他们对传统市井生活的纯真怀念。

在北京用餐总是匆匆而过,哪里新开了店就立刻前往体验,通常吃一次便再无第二次光顾,满足感都发布在了社交平台上。日子久了,对那些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美食宣传感到厌烦,便渴望寻访些朴实无华的老店。这些店铺几乎没有品牌附加值,而且所见到的就是实际得到。

牛街那里,时下流行的gap day和下午茶并不常见,街上售卖的多是碳水类的小吃,吃上几个就感觉饱了,而且没有什么特别上镜的风景,因此很少看到网红在此停留,这反倒正合了我的心意。

图源:甜茶

夏茉在北京居住了二十多年,今年7月才初次来到牛街,体验了当地浓郁的京味儿,她最近每隔两天,都会从清河出发,穿过大半个城市,来到这里。

年轻人之所以现在偏爱这个地方,是因为他们已经洞悉了所谓精致生活的真相。他们不愿意为了那些价格高昂却只能短暂体验的网红店铺而委屈自己,转而选择亲身感受老北京的真实生活。虽然不追求食物多么美味,但至少能保证物有所值。

满满的收获感

在牛街,夏茉吃出了普通街头食物中对应的“北京气息”。

门钉肉饼,带有几分宫廷风味的京派菜肴,质朴中见精致。表面看似简单平常,实则对烹饪技巧和火候控制极为考究。

图源:夏茉微博

有一家售卖烤鸡的店铺,显得格外贴近寻常百姓的生活。店家所用的并非珍稀食材,调味也并不繁复,主要就是让鸡肉本身的风味得以充分展现,然而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做法,却常常让人联想到在家中用餐时的温馨与自在。

图源:夏茉微博

住在紧挨着北京众多知名网络公司的清河一带,夏茉已经适应了这里特有的竞争氛围,租房子要合租,出行要拼车,学历也成了竞争要素,连商品价格都偏贵。

但来到牛街,她寻找到了一种属于老北京的松弛感。

像国企食堂一样的烤鸡店

牛街给人的感觉颇为内敛。尽管客流量很大,但经营场所的数量有限,并且依旧维持着老城区的特色,不会像那些商业气息浓厚的街道那样无节制地扩张。

店家十分周到和客气,顾客们零星地进进出出,碰到熟悉的街坊就会闲谈几句。

担心门钉肉饼中午拥挤,初次前往选在一点半,不料店家已歇业。京城众多老牌店铺皆如此,不乐意为盈利而打乱日常作息。

写在最后

宣传饮食的手段泛滥了,年轻人慢慢识破了宣传的真相——某个区域一旦标榜自己是“网红美食聚集地”,就表明它正琢磨着怎样吸引关注度。

懂得量入为出的年轻人逐渐明白,那些为旅游而匆忙增设的店铺集中的街道,与那些为服务本地人而慢慢形成的美食聚集地相比,后者更能提供地道的小吃风味。是否拥有“小吃街”的称号并非关键,关键在于能否在大都市中维持一种边走边吃的乐趣。

但是,自从牛街被发现以后,去的人越来越多。

聚宝源大门口挤满了顾客,购包子者能将店铺绕行百遍,即便多次前往也难买到门钉肉饼。

在酷暑中等待的旅行者深感煎熬,邻近住户也怨言不断。有人抱怨说,即便是购买早餐,也必须和游客排在一起,因此只能比以往更早起床。

现在,有些人开始在某个社交平台上发牢骚:自从出名之后,不少并非此地特产的食品也混进来了,它们甚至大摇大摆地开店,排队等候的顾客数量,反而超过了地道的牛街风味小吃。

即便如此,牛街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在京城,每当临近用餐时刻,多数人或许只能前往商场用餐,然而牛街的存在却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座繁华都市中仍有一片区域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只需走下楼就能品尝到新鲜烹制的面条和现烤的饼。这些店铺和经营者始终如一地驻扎在那里,陪伴着人们从幼年长至成年,似乎永远不会搬迁。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3.143.65
三个小贴士:求职如何简单的识别信息的真假[?]
本信息来源于娱乐之家人才站 www.ylzjrcz.com
1、打电话/QQ咨询时,应第一时间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例如:询问具体的场所名字/具体地址/等等常规的信息问题。
2、询问得到的信息,可发给各大QQ群/朋友进行询问,以及多方面/多网站/多渠道进行参考求证,综合各方面考察清楚。
3、内容只供参考,一切三思而后行。如发现此信息涉及虚假,违规等内容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本站进行举报! 本文来自:娱乐之家人才站(夜场首选平台)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娱乐之家资讯网www.ylzjrcz.com
特别提示:求职请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娱乐之家资讯网

居民区为何摇身一变,成了北京最火的小吃一条街?

发布时间:2025-09-14 14:01:41

居民区为何摇身一变,成了北京最火的小吃一条街?

每当有外地友人表示,希望探寻老北京风味小吃之旅时,长期在北京生活的人常会陷入沉思——在其他城市可以轻易找到的特色小吃聚集地,移植到北京,究竟在何处呢?

簋街以美食著称,如今却不再主打老北京风味。这里供应的多是正餐菜肴,放眼四周可见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菜系,甚至增设了格鲁吉亚风味餐厅。人气最旺的胡大小龙虾店,逐渐超越了单纯餐饮功能,转而成为中年人洽谈业务的场所。

南锣鼓巷更契合寻觅美食的乐趣,那里被奶茶、锅盔、铜锣烧等时髦的街边食品占据;前门区域更带有老北京的特色,虽然老字号店铺数量不少,但分布却很零散。街道两旁都是新近建造的仿古式样建筑,即便品尝的是传统风味,感受上依然是迎合游客的安排。

最后,凭借多年在京城居住的阅历,接待团队总会选定一个最稳妥的去处:到xx商场地下区域的美食聚集地,那里我们经常光顾,并且有中央空调的保障。

不过,那些精通探寻当地生活气息的旅行达人,并不会就此停顿,他们察觉到,地处北京西城区、步行全程约莫一公里的牛街,完全可以替代“老北京风味小吃聚集地”的位置。

牛街的最初布局,就是北京一个有名的穆斯林集中地。那里不仅到处是新鲜的牛羊肉,而且还有十多家卖清真食品的老店铺分布其间。沿着主干道慢慢走一圈,大约半小时,就能大致了解牛街的景致。

现在,邻近区域的人察觉到,他们平日里去买早点包子的铺子,近来全被访客占用了。

来到牛街必囤的包子

听说牛街站是19号线客流量第二高的站点。哪怕在平日的午后,也会碰上许多刚下地铁、雄心壮志要把所有特色小吃尝个遍的游客。我到的时候天气是36度,有两位姑娘擦身而过时,还满口答应彼此一定先吃豆汁儿和焦圈儿。

“但我怀疑,她们的打卡之旅刚开始就要结束了。”

牛街上的年轻特种兵,人手一袋老北京小吃

那些所谓的特色小吃聚集地,如今大多变成了工业化料理的售卖点。唯独牛街这个地方,还能寻觅到当地居民日常会享用的食品。比如甑糕和驴打滚儿,买回来只能吃少量,原因是它们没有添加任何保持期限的成分,务必在当天吃完。

再说,在饭馆里好好吃顿饭,每个人至少要花上上百元。在牛街那边,一个门钉肉饼只要8块钱,一个烤鸡腿13块钱,这种边逛边吃的市井风味,吃个撑也就花不到50元,算是北京城里性价比特别高的餐饮。整条街都是清真食品,你可以完全放心,绝对不会遇到不满意的。

甚至,在小某书上,牛街被称为北京小吃界的“免智商税圣地”。

因此,为了追求那种“既经济又地道”的饮食感受,众多武装人员陆续来到牛街,在四十度的酷热中,从容吃下烧饼、包子、炸丸子、羊肉串等诸多主食和肉类,“网络名人尚且无法承受这般挑战,唯有态度极其真挚的人才会光临。”

拎着行李箱在豆汁儿店门口的年轻人

队伍不断壮大,牛街的队伍规模,被当作一种“首都游览活跃度的指示器”。慢慢,牛街风味美食,胜过了京味儿烧鸭、水煮羊羔,变成了新生代与北京饮食的初次接触。

一个居民区,怎么就成了小吃一条街?

特种兵来到北京,打算用两日之期迅速了解老城韵味,探寻美食地点,却始终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所有人的安排都几乎一样,游览完名胜都想品尝一下北京地道的特色美食,可是烤鸭馆在节假日期间,排队等候的时间至少要达到三小时。

常见的极限旅行中,时间最为珍贵。北京范围很广,但仅有半天机会品味当地风味,因此必须找到能集中体验的地点。

而资历更深的特种兵,早已对网络宣传抱有防备心理,他们倾向于信奉信誉良好的老品牌,认为“那些是真正经受住大众考验的优质产品。”

于是,游客们纷纷瞄准了牛街。

亲身实践后发现,那些外观吸引人的店铺通常朝向外来者。本地人常去的餐馆,多数藏在市集或居民聚居地。他们光顾那里,多半是考虑便利;而外来者之所以觉得这些地方特别地道,正是因为本地人都常去。

馆子楼上就是居民楼

牛街的吃食,网络平台上其实一直有不同看法。但那种认为每种美味只有一次品尝机会的“特种兵”型食客,比起那些价格昂贵、食材多是预先加工好的、口味也未必能确保不踩坑的顶尖餐厅,他们更愿意把这份机会,留给能够保证新鲜现做的牛街摊位。

有些人的看法是牛街的包子带点咸味,油炸糕口感过于厚重,烧饼也不够香酥,整体感觉比较一般。不过在大城市中,对食物最好的评价,就是它有浓郁的家常风味。经常来北京出差的小肖,每次都会特意去牛街逛逛,他觉得这里的环境比那些密集的网红餐厅要让人放松得多。

牛街原本主要是供应周边住户享用的,所提供的都是日常风味。它就好比祖母亲手烹制的菜肴,未必能兼顾色泽、香气与味道的完美融合,但最核心的价值在于那份“为家人烹饪”的情怀。很多时候,人们并非真的在意食物本身的味道,只是单纯地怀念那种习惯性的感觉。

更何况,牛街也一不小心,暗合了当下的某些时尚旅游元素。

牛街那儿的米糕、甑糕和驴打滚儿,是无论走到哪儿都要购买的“糯唧唧”。北京饮食很有见解的人士说,这种以糯米为主料的食品在牛街购买时,口感更为软和香甜。除此之外的同类食物,总觉得难以习惯,但“糯唧唧”毕竟在各地都广受欢迎。

从牛街出发,或者以它作为结束点,再串联起周边的法源寺和烂漫胡同,便形成了一条既可品尝美食又能休闲漫步的老北京特色游览线路。

牛街附近的胡同 图源:夏茉微博

这条漫步路线,比那些使馆区更为小资且现代的路径,更能体现出我对北京的了解。

排队也是旅游的一部分

随着前往的人络绎不绝,排队逐渐演变为牛街一道不可或缺的景象,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特色食物的象征。

牛街汇聚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店铺,每家都有自己的招牌食品,让人眼花缭乱,难以分辨优劣;不过观察店门口的等候人群,就能大致判断出哪家出品更受欢迎。

为了能在牛街吃得更聪明,不少年轻人总结了一些不排队的攻略。

例如,比其他队伍更早抵达牛街,为了避开高峰时段品尝涮羊肉,可以直接前往聚宝源享用。

譬如,与不熟悉的人一同排队等候。“先在队伍里寻一个顾客,请对方选一个他同样感兴趣的食物让你代候,随后确定一处碰头地点互换排队的收获物。如此操作,不但能节省时间,或许还有机会促成婚配之事。”

另有一些人,成功获取了牛街区域的“优速通”。在购买宫廷牛肉饼时,队伍需要等待半小时左右;但若在邻近处购买两份羊肉串,并附带一个烧饼,则几乎无需等候。

小肖每次去牛街,都只会在自己熟悉的传统店铺外乖乖地等候队伍。“这些老店的产品需要耗费时间手工制作,为了‘热气腾腾’四个字我也乐意等候。”

鸡腿拿到手里还是热的

偶尔,经过一番努力获得的食物,与动动手指就能送达的餐点相比,那种满足感确实存在差异。

在牛街,没有Gap Day和下午茶

牛街对访客而言,堪称集老北京风味美食于一身的便捷之地;但对北京本地居民来说,那里却唤起了他们对传统市井生活的纯真怀念。

在北京用餐总是匆匆而过,哪里新开了店就立刻前往体验,通常吃一次便再无第二次光顾,满足感都发布在了社交平台上。日子久了,对那些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美食宣传感到厌烦,便渴望寻访些朴实无华的老店。这些店铺几乎没有品牌附加值,而且所见到的就是实际得到。

牛街那里,时下流行的gap day和下午茶并不常见,街上售卖的多是碳水类的小吃,吃上几个就感觉饱了,而且没有什么特别上镜的风景,因此很少看到网红在此停留,这反倒正合了我的心意。

图源:甜茶

夏茉在北京居住了二十多年,今年7月才初次来到牛街,体验了当地浓郁的京味儿,她最近每隔两天,都会从清河出发,穿过大半个城市,来到这里。

年轻人之所以现在偏爱这个地方,是因为他们已经洞悉了所谓精致生活的真相。他们不愿意为了那些价格高昂却只能短暂体验的网红店铺而委屈自己,转而选择亲身感受老北京的真实生活。虽然不追求食物多么美味,但至少能保证物有所值。

满满的收获感

在牛街,夏茉吃出了普通街头食物中对应的“北京气息”。

门钉肉饼,带有几分宫廷风味的京派菜肴,质朴中见精致。表面看似简单平常,实则对烹饪技巧和火候控制极为考究。

图源:夏茉微博

有一家售卖烤鸡的店铺,显得格外贴近寻常百姓的生活。店家所用的并非珍稀食材,调味也并不繁复,主要就是让鸡肉本身的风味得以充分展现,然而就是这种朴实无华的做法,却常常让人联想到在家中用餐时的温馨与自在。

图源:夏茉微博

住在紧挨着北京众多知名网络公司的清河一带,夏茉已经适应了这里特有的竞争氛围,租房子要合租,出行要拼车,学历也成了竞争要素,连商品价格都偏贵。

但来到牛街,她寻找到了一种属于老北京的松弛感。

像国企食堂一样的烤鸡店

牛街给人的感觉颇为内敛。尽管客流量很大,但经营场所的数量有限,并且依旧维持着老城区的特色,不会像那些商业气息浓厚的街道那样无节制地扩张。

店家十分周到和客气,顾客们零星地进进出出,碰到熟悉的街坊就会闲谈几句。

担心门钉肉饼中午拥挤,初次前往选在一点半,不料店家已歇业。京城众多老牌店铺皆如此,不乐意为盈利而打乱日常作息。

写在最后

宣传饮食的手段泛滥了,年轻人慢慢识破了宣传的真相——某个区域一旦标榜自己是“网红美食聚集地”,就表明它正琢磨着怎样吸引关注度。

懂得量入为出的年轻人逐渐明白,那些为旅游而匆忙增设的店铺集中的街道,与那些为服务本地人而慢慢形成的美食聚集地相比,后者更能提供地道的小吃风味。是否拥有“小吃街”的称号并非关键,关键在于能否在大都市中维持一种边走边吃的乐趣。

但是,自从牛街被发现以后,去的人越来越多。

聚宝源大门口挤满了顾客,购包子者能将店铺绕行百遍,即便多次前往也难买到门钉肉饼。

在酷暑中等待的旅行者深感煎熬,邻近住户也怨言不断。有人抱怨说,即便是购买早餐,也必须和游客排在一起,因此只能比以往更早起床。

现在,有些人开始在某个社交平台上发牢骚:自从出名之后,不少并非此地特产的食品也混进来了,它们甚至大摇大摆地开店,排队等候的顾客数量,反而超过了地道的牛街风味小吃。

即便如此,牛街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在京城,每当临近用餐时刻,多数人或许只能前往商场用餐,然而牛街的存在却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座繁华都市中仍有一片区域坚守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只需走下楼就能品尝到新鲜烹制的面条和现烤的饼。这些店铺和经营者始终如一地驻扎在那里,陪伴着人们从幼年长至成年,似乎永远不会搬迁。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推荐阅读

更多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

COPYRIGHT © 2021 娱乐之家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有什么问题加客服微信咨询:zx81024163

浙ICP备202102867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