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上海经典小吃知多少?只逛城隍庙可就落伍啦
更新时间:2025-09-15 18:01:38 信息编号:73708

上海经典小吃知多少?只逛城隍庙可就落伍啦

浏览人气:5

上海经典小吃知多少?只逛城隍庙可就落伍啦

-风物君语-

上海小吃

魔都里的人间

吾吃侬!

喜欢就要“吃”出来。供图/

上海话中,“吃”表示喜爱,本地人钟爱的任何事物都能用这个词形容。上海作为移民都市,其本地菜系属于混合类型,地理位置处于长江入海口,兼具中西方饮食文化特色,因此上海居民确实对各类食物都能接受。

上海人的春节晚餐,菜式吸收了苏帮菜、徽菜、无锡菜、杭帮菜等地方风味的特点,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类似点心,也无法断言哪个门类是本地独有。许多年前,本地曲艺表演艺术家王辉荃、谭义存编写的《本地风味》中包含一段念白(与曲艺中的《菜单》相似),提及上百种本地点心。尽管人们常称本地是个不包容的地方,但这里的饮食传统完全能够证明并非如此。

最爱小鲜肉:小笼·生煎·锅贴

滔滔江水向东流去,那些难以随波逐流的各地佳肴在入海口汇聚,孕育出上海点心独有的特色。这种特色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演进,即便是极具上海特色的小笼包、生煎饼,也找不到一个完全标准的参照物。

生煎在上海话里念作“桑季”,不妨观察一下当地人在提及这个词时的神情,那种反应仿佛受到电击一般。照片由某某提供。

上海城隍庙附近的小笼包和南翔古镇制作的有显著差异,六零年代、七零年代人们怀念的生煎和九零年代、零零年代年轻人偏爱的生煎,其制作工艺与风味也各有不同,城隍庙内凡是标注“正宗”字样的食品,往往并非货真价实。

北方地区,带馅的食物称作包子,不含馅的则称为馒头。吴地居民对两者不加区分,通通叫做馒头,例如肉馅的馒头、蔬菜馅的馒头、小笼包、生煎包等等,这种现象源于古代汉语的用法。

新鲜的小笼包一屉屉堆放整齐,满腔欢喜都随着热气升腾。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这种点心其实称作“小笼包”并不恰当,其表皮没有经过发酵处理,必须维持一定的弹性才能承托住内部的汤汁,用筷子夹取一个,汤汁在其中轻轻晃动,宛如斟满酒的杯子般,那层薄薄的皮正处在即将破裂又尚未破裂的边缘,目睹此景,食客们便能够断定:这包馅料值得期待。

上海人拿起一只盛满汤汁的小笼包,青岛人提着装满啤酒的塑料袋,两者心情如出一辙。供图/

市面上有不少店铺挂着“上海小笼包”的招牌,但上海本地并无此称谓,同样“上海青”也并非本地用语。本地人品尝过所谓的“上海小笼包”后,往往感到十分失望,因为实际吃到的只是个头很小、面皮厚重的肉包子,想要锁住汤汁更是无从谈起。相比之下,“上海灌汤包”虽然名字同样并非上海本地叫法,但口感上却稍微贴近一些。

上海的小笼与众多的仿冒品,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面皮的制作工艺上,供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有肉不在褶上。供图/

上海地区的小笼包以近郊古镇南翔的最为出名,南翔镇的小笼包又以选用新鲜肉馅的那种最为经典,在点餐时直接报出“小笼”二字即可。倘若服务人员进一步询问具体想要哪种小笼,那么很可能意味着会被加价——诸如蟹肉馅的小笼包等,往往被当作提价的手段。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将南翔小笼加以提升,使其广受欢迎,后来上海人将其改造为地道的“上海小笼”:经常在市区品尝南翔小笼的人,若到南翔品尝,可能会觉得味道不尽如人意。

小笼好不好吃,既看用料,也看师傅的手法。供图/视觉中国

生煎馒头与锅贴的制作方式本质上同属“生煎”,即将生坯置入铁锅中煎制而成。煎制时需加油,并中途注入冷水,遇热油时会发出“飒”的声响,足以吸引等候品尝的人们。

师傅不停地翻动大锅,确保受热均衡,等待的人心急如焚:为何还没轮到?一边看着,一边等待,一边嗅着从盖子缝隙中飘出的诱人香味,宛如达成心愿前的刻苦磨练。最令人煎熬的时刻是,明明看到这锅即将轮到自己,却见前面一位食客突然打包了几乎半锅,只能继续等待!

做好的生煎和锅贴入锅后的步骤相同:先转动,再蹦跳,然后随意翻动,供图/

生煎和锅贴的内部填充料与外皮都不一样,它们的外形轮廓差异也很显著:前者类似烧麦,后者则像水饺。它们是四种迥异的生物,显著差异在于:前者以煎包、煎饺为食,直接抓起便吃,而后者以生煎、锅贴和小笼为食,需郑重其事地用嘴在食物上凿小孔,再吸吮汤汁——这个过程必须格外谨慎,稍有不慎用力过猛,汤汁便可能直接泼洒到邻座,情形颇为狼狈。

汤汁饱满的生煎馒头。供图/图虫·创意

生煎并非每款都带汤汁,上海生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大壶春”流派,不添加肉皮冻,肉馅比较紧实,吃的时候没有汤汁,属于“肉心帮”;二是“萝春阁”流派,面皮较薄且汤汁较多,归为“汤心帮”。两者在形态上也有区别,“肉心帮”采用完全发酵的面团,面皮较厚,煎的时候褶皱朝上,而“汤心帮”用的是半发酵面,面皮容易破裂,所以厚褶朝下。大壶春如今依旧存在,萝春阁却已经停业,不过“汤心帮”几乎掌控了整个上海——小杨生煎和现在上海大部分生煎都属于这个体系。

肉心帮和汤心帮,你会区分了吗?供图/图虫·创意

在上海,生煎和锅贴都拥有各自的爱好者,偶尔还会暗中较量。部分小店试图同时迎合两者,在同一个锅里分别煎制生煎和锅贴,并且一同销售。说来令人费解,凡是采用这种做法,很少能做出美味,明明制作方法看起来相似的两道佳肴,却在细节之处展现了它们各自的独特性。

甜甜黏黏咸咸,糕糕团团圆圆

城隍庙是沪上声名显赫的美食汇聚之所,本地居民对其情愫却颇为复杂,一方面总劝导身旁友人切莫前往那里品尝小吃,另一方面又深深眷恋着那里往昔的沪式风味。往昔,本地居民游览城隍庙多会选择在用餐前不久抵达,如此便可预留胃口,边享边游,东尝西品,绕一圈下来便已腹满。

上海市民对城隍庙的感受颇为复杂,旧日的风貌逐渐消失,新兴的元素不断涌现。照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可以亲手品尝的食品,例如奶油五香豆,主要原料是干蚕豆,添加了桂皮、茴香、糖、盐等传统调味料,还加入了奶油这种体现海派特色的高级配料,口感甜咸交织,味道丰富;还有梨膏糖,原本是用于缓解咳嗽和化痰的药物,因为味道清甜,后来转变为糖果食用,最吸引人的是卖糖人时的吆喝声,他们卖糖的比重只有三成,唱歌的成分占七成,这种热闹非凡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

奶油五香豆,豆体覆盖着一层白霜,这是其显著特征,风味的精妙之处也体现在这层霜上。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城隍庙坐落于上海老城厢的中心地带,那里孕育了最初的海派风情,近代知名的南翔点心铺供应的其实是邻近嘉定地区的特色小吃,而同样声名显赫的宁波汤团铺售卖的则是浙江地区的著名点心,南翔地区后来划归上海管辖,宁波汤团也早已成为本地美食的象征。

城隍庙依旧十分繁忙,众多老铺都坐落中央地带,例如左侧那家宁波汤团铺子。至于非老字号的小吃摊,则需仔细甄别。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说起上海风味小吃,其根基在于苏式点心,本地常见的青团、酥皮月饼早已深入人心,由于馅料丰富多样,它们堪称当红美食,同时还有许多精美点心源自苏州五芳斋。

较不为外人知的是浙江饮食对上海的影响,比如宁波。

青团和酥皮月饼,是清明与中秋期间备受瞩目的流行食品。它们在节日里大放异彩,成为热门话题。图片提供自图虫·创意。

上海人一提汤团,首先想到的是宁波汤团,这种汤团外皮是用水磨粉做的,非常细腻,口感软糯。它的内馅有两种口味,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甜馅里有芝麻,咸馅里有肉。据说那芝麻馅其实更讲究,是用新磨的黑芝麻粉,加上猪油和白糖混合制成的,人们管它叫“黑洋酥”。上海人从汤团制作中吸收了宁波人的糯米技艺,乔家栅这家知名的糕团店也是以制作汤团开始营业的,近年来各种宁波风格的糕团在本地重新受到追捧,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点心种类。

大个的汤团,撒着桂花。供图/图虫·创意

吴语区民众认知中,体积较大的食品称作汤团,而个头较小的则称为圆子。圆子当中,以酒酿圆子最为知名,这种食品通常在家庭自制或餐馆消费,街边小贩处却难得一见。由于食用频率不高,它便成了上海人在宴席场合最盼望的甜品。

没有一个上海人会拒绝一碗酒酿圆子。供图/

酒酿圆子存在一种变体,是用年糕碎粒替换了小圆球。上海地区更常食用宁波产年糕,此物与苏州年糕存在差异,其制作原料采用宁波特有的优质“晚稻米”经过研磨加工,成品质地柔软且不粘口。当地人在处理年糕时,无论采用炒制、煮制还是甜制方式,都会将年糕切成细薄片状,这一做法与宁波地区的习惯相吻合。

新春佳节之际,家中年糕被层层叠叠地堆放,这种堆叠方式亦是宁波年糕的常见做法。

美味的食物,桂花的芬芳是画龙点睛之妙笔。秋季采摘的桂花,用糖或盐进行腌制,芝麻糖块上放一些,米酒小圆子中放一些,长条糕体上放一些,甜年糕内放一些,糖水粥里也放一些……倘若将糯米填入莲藕孔洞,莲藕表面也要撒一些,这种食物的名字也颇具江南特色,称作桂花糯米藕。

撒着酿桂花的条头糕。供图/图虫·创意

猪排配咖啡,十里洋场的派头

本地人更为看重的美食街是云南路,外地人则普遍知晓城隍庙。这条街上有大壶春的生煎,还有汤圆出自成昌园,如今已并入沈大成。此外,还有特色鸡鸭,小绍兴供应的白斩鸡和小金陵制作的盐水鸭都很有名。小绍兴每天限量提供的鸡粥尤其值得品尝,其用鸡汤熬制,味道鲜美异常。

云南南路那家大壶春,在许多上海老居民心目中,堪比小杨生煎。照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上海知名的老牌西餐厅德大西菜社,也迁到了云南路这个地方。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对外窗口,加之有租界存在,使得众多西式菜肴逐渐融入本地生活,不断进行本土化改造,最终演化出独特的“海派风味”。

油炸的猪肉排特别出名,将经过腌制处理的猪排先后沾上面粉、鸡蛋液和面包糠,然后放入油锅中煎炸,原本是正餐的主菜,如今多数作为点心食用,炸制完成的猪排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咬一口时会发出声响,再搭配上海特有的“辣酱油”——这是一种本土化的英国黑醋,源自印度,味道辛辣,人们非常喜爱。

上海炸猪排的灵魂就在最后一下的辣酱油。图/网络

上海人的说话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吃点心必须搭配汤水,小笼包和生煎要配咖喱牛肉汤、油面筋百页汤,也就是上海人常说的“双档”,炸猪排则要配西式的罗宋汤。罗宋汤其实是一种改良版的汤,但上海的罗宋汤更加经济实惠,用本地的红肠来代替牛肉,这样不仅提升了口感,还降低了成本。上海人原本就有吃“大排”(带骨的猪里脊肉)的习惯,点心摊上出现了红烧排骨年糕,后来又有了炸猪排的变种,把中餐和西餐融合在了一起。

上海罗宋汤,简易版的平民西餐,和炸猪排是绝配。图/网络

排骨年糕,中西合璧。供图/

九十年代中期,中小学外头小摊的炸猪排最为火爆,把萝卜丝饼(油墩子)挤下了风头,那种猪排极薄,几乎全是面粉,西式风味就这样融入孩子们的嬉戏里,消散在喧闹中,过了几年,台湾炸鸡排流行起来,紧接着在上海出现,这事儿挺顺当,上海本地对炸鸡排似乎没多大兴趣,或许跟方言发音不太悦耳有关吧。

小摊上的“油墩子”,真香。供图/图虫·创意

上海点心通常用油较多,不太注重健康,却依然受欢迎。比如西点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蝴蝶酥,它源自法国,最好去国际饭店品尝,因为老牌酒店会舍得使用大量黄油——蝴蝶酥讲究层次分明,黄油不足,里面的几层会变得坚硬,缺少酥脆的口感。

蝴蝶酥,不像蝴蝶嘛,为什么不叫爱心酥?供图/视觉中国

这些海派西点并非全然源自海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海本地西点匠人的改良之作,例如“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凯司令品牌与栗子蛋糕都曾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和《半生缘》中,它们被视为当时上海市民独特生活品味的代表。栗子蛋糕的构造十分精巧,主体主要采用蛋白球、栗子酱和鲜奶油膏三种乳制品,吃起来感觉相当丰腴。上海居民偏爱一种名为“掼奶油”的甜点,它可视为鲜奶油的放大版,也是凯司令的著名产品。当代人对甜食和奶油的依赖程度已不如往昔,最好与黑咖啡搭配享用。

凯司令掼奶油杯,尝一口吗?图/网络

魔都的本相

远方的天际线耸立着众多现代建筑,眼前的区域则聚集着古老的城隍庙,究竟什么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小吃的存在反映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上海的这些食物价格不高,仅比普通的油条大饼等基础食品略高一些,算是日常的满足感来源,容易获得。

周末闲暇,待一屉点心出炉,缓缓放凉,细细吮吸汤汁,尝一口“双档”,慢慢享受,越慢越舒心;点心铺子、汤团摊子稀少了,店内常是特意赶来的客人,人们怀念传统滋味,连不贵的小吃也像招待贵客般排起长队;上海人如今甜食吃得少了,却也会偶尔购些栗子点心、奶油方块,全家围坐共享一个,甜甜蜜蜜构成了日常的小温馨。

排队购买鲜肉月饼的上海市民,在中秋节期间的声势远胜喜茶。照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座城市在摩天大楼中展现着千百种面貌,然而当你品尝着本地的风味小吃,感受着寻常百姓的点滴乐趣与满足时,它的真实面貌便清晰可见了。

为了让外地人或者外国人更容易明白,上海人也开始说“小笼包”了。其实用什么名称并不关键,味道好才是生活的真谛。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3.143.65
三个小贴士:求职如何简单的识别信息的真假[?]
本信息来源于娱乐之家人才站 www.ylzjrcz.com
1、打电话/QQ咨询时,应第一时间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例如:询问具体的场所名字/具体地址/等等常规的信息问题。
2、询问得到的信息,可发给各大QQ群/朋友进行询问,以及多方面/多网站/多渠道进行参考求证,综合各方面考察清楚。
3、内容只供参考,一切三思而后行。如发现此信息涉及虚假,违规等内容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本站进行举报! 本文来自:娱乐之家人才站(夜场首选平台)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娱乐之家资讯网www.ylzjrcz.com
特别提示:求职请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娱乐之家资讯网

上海经典小吃知多少?只逛城隍庙可就落伍啦

发布时间:2025-09-15 18:01:38

上海经典小吃知多少?只逛城隍庙可就落伍啦

-风物君语-

上海小吃

魔都里的人间

吾吃侬!

喜欢就要“吃”出来。供图/

上海话中,“吃”表示喜爱,本地人钟爱的任何事物都能用这个词形容。上海作为移民都市,其本地菜系属于混合类型,地理位置处于长江入海口,兼具中西方饮食文化特色,因此上海居民确实对各类食物都能接受。

上海人的春节晚餐,菜式吸收了苏帮菜、徽菜、无锡菜、杭帮菜等地方风味的特点,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类似点心,也无法断言哪个门类是本地独有。许多年前,本地曲艺表演艺术家王辉荃、谭义存编写的《本地风味》中包含一段念白(与曲艺中的《菜单》相似),提及上百种本地点心。尽管人们常称本地是个不包容的地方,但这里的饮食传统完全能够证明并非如此。

最爱小鲜肉:小笼·生煎·锅贴

滔滔江水向东流去,那些难以随波逐流的各地佳肴在入海口汇聚,孕育出上海点心独有的特色。这种特色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演进,即便是极具上海特色的小笼包、生煎饼,也找不到一个完全标准的参照物。

生煎在上海话里念作“桑季”,不妨观察一下当地人在提及这个词时的神情,那种反应仿佛受到电击一般。照片由某某提供。

上海城隍庙附近的小笼包和南翔古镇制作的有显著差异,六零年代、七零年代人们怀念的生煎和九零年代、零零年代年轻人偏爱的生煎,其制作工艺与风味也各有不同,城隍庙内凡是标注“正宗”字样的食品,往往并非货真价实。

北方地区,带馅的食物称作包子,不含馅的则称为馒头。吴地居民对两者不加区分,通通叫做馒头,例如肉馅的馒头、蔬菜馅的馒头、小笼包、生煎包等等,这种现象源于古代汉语的用法。

新鲜的小笼包一屉屉堆放整齐,满腔欢喜都随着热气升腾。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这种点心其实称作“小笼包”并不恰当,其表皮没有经过发酵处理,必须维持一定的弹性才能承托住内部的汤汁,用筷子夹取一个,汤汁在其中轻轻晃动,宛如斟满酒的杯子般,那层薄薄的皮正处在即将破裂又尚未破裂的边缘,目睹此景,食客们便能够断定:这包馅料值得期待。

上海人拿起一只盛满汤汁的小笼包,青岛人提着装满啤酒的塑料袋,两者心情如出一辙。供图/

市面上有不少店铺挂着“上海小笼包”的招牌,但上海本地并无此称谓,同样“上海青”也并非本地用语。本地人品尝过所谓的“上海小笼包”后,往往感到十分失望,因为实际吃到的只是个头很小、面皮厚重的肉包子,想要锁住汤汁更是无从谈起。相比之下,“上海灌汤包”虽然名字同样并非上海本地叫法,但口感上却稍微贴近一些。

上海的小笼与众多的仿冒品,最显著的差异体现在面皮的制作工艺上,供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有肉不在褶上。供图/

上海地区的小笼包以近郊古镇南翔的最为出名,南翔镇的小笼包又以选用新鲜肉馅的那种最为经典,在点餐时直接报出“小笼”二字即可。倘若服务人员进一步询问具体想要哪种小笼,那么很可能意味着会被加价——诸如蟹肉馅的小笼包等,往往被当作提价的手段。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将南翔小笼加以提升,使其广受欢迎,后来上海人将其改造为地道的“上海小笼”:经常在市区品尝南翔小笼的人,若到南翔品尝,可能会觉得味道不尽如人意。

小笼好不好吃,既看用料,也看师傅的手法。供图/视觉中国

生煎馒头与锅贴的制作方式本质上同属“生煎”,即将生坯置入铁锅中煎制而成。煎制时需加油,并中途注入冷水,遇热油时会发出“飒”的声响,足以吸引等候品尝的人们。

师傅不停地翻动大锅,确保受热均衡,等待的人心急如焚:为何还没轮到?一边看着,一边等待,一边嗅着从盖子缝隙中飘出的诱人香味,宛如达成心愿前的刻苦磨练。最令人煎熬的时刻是,明明看到这锅即将轮到自己,却见前面一位食客突然打包了几乎半锅,只能继续等待!

做好的生煎和锅贴入锅后的步骤相同:先转动,再蹦跳,然后随意翻动,供图/

生煎和锅贴的内部填充料与外皮都不一样,它们的外形轮廓差异也很显著:前者类似烧麦,后者则像水饺。它们是四种迥异的生物,显著差异在于:前者以煎包、煎饺为食,直接抓起便吃,而后者以生煎、锅贴和小笼为食,需郑重其事地用嘴在食物上凿小孔,再吸吮汤汁——这个过程必须格外谨慎,稍有不慎用力过猛,汤汁便可能直接泼洒到邻座,情形颇为狼狈。

汤汁饱满的生煎馒头。供图/图虫·创意

生煎并非每款都带汤汁,上海生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大壶春”流派,不添加肉皮冻,肉馅比较紧实,吃的时候没有汤汁,属于“肉心帮”;二是“萝春阁”流派,面皮较薄且汤汁较多,归为“汤心帮”。两者在形态上也有区别,“肉心帮”采用完全发酵的面团,面皮较厚,煎的时候褶皱朝上,而“汤心帮”用的是半发酵面,面皮容易破裂,所以厚褶朝下。大壶春如今依旧存在,萝春阁却已经停业,不过“汤心帮”几乎掌控了整个上海——小杨生煎和现在上海大部分生煎都属于这个体系。

肉心帮和汤心帮,你会区分了吗?供图/图虫·创意

在上海,生煎和锅贴都拥有各自的爱好者,偶尔还会暗中较量。部分小店试图同时迎合两者,在同一个锅里分别煎制生煎和锅贴,并且一同销售。说来令人费解,凡是采用这种做法,很少能做出美味,明明制作方法看起来相似的两道佳肴,却在细节之处展现了它们各自的独特性。

甜甜黏黏咸咸,糕糕团团圆圆

城隍庙是沪上声名显赫的美食汇聚之所,本地居民对其情愫却颇为复杂,一方面总劝导身旁友人切莫前往那里品尝小吃,另一方面又深深眷恋着那里往昔的沪式风味。往昔,本地居民游览城隍庙多会选择在用餐前不久抵达,如此便可预留胃口,边享边游,东尝西品,绕一圈下来便已腹满。

上海市民对城隍庙的感受颇为复杂,旧日的风貌逐渐消失,新兴的元素不断涌现。照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可以亲手品尝的食品,例如奶油五香豆,主要原料是干蚕豆,添加了桂皮、茴香、糖、盐等传统调味料,还加入了奶油这种体现海派特色的高级配料,口感甜咸交织,味道丰富;还有梨膏糖,原本是用于缓解咳嗽和化痰的药物,因为味道清甜,后来转变为糖果食用,最吸引人的是卖糖人时的吆喝声,他们卖糖的比重只有三成,唱歌的成分占七成,这种热闹非凡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

奶油五香豆,豆体覆盖着一层白霜,这是其显著特征,风味的精妙之处也体现在这层霜上。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城隍庙坐落于上海老城厢的中心地带,那里孕育了最初的海派风情,近代知名的南翔点心铺供应的其实是邻近嘉定地区的特色小吃,而同样声名显赫的宁波汤团铺售卖的则是浙江地区的著名点心,南翔地区后来划归上海管辖,宁波汤团也早已成为本地美食的象征。

城隍庙依旧十分繁忙,众多老铺都坐落中央地带,例如左侧那家宁波汤团铺子。至于非老字号的小吃摊,则需仔细甄别。图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说起上海风味小吃,其根基在于苏式点心,本地常见的青团、酥皮月饼早已深入人心,由于馅料丰富多样,它们堪称当红美食,同时还有许多精美点心源自苏州五芳斋。

较不为外人知的是浙江饮食对上海的影响,比如宁波。

青团和酥皮月饼,是清明与中秋期间备受瞩目的流行食品。它们在节日里大放异彩,成为热门话题。图片提供自图虫·创意。

上海人一提汤团,首先想到的是宁波汤团,这种汤团外皮是用水磨粉做的,非常细腻,口感软糯。它的内馅有两种口味,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甜馅里有芝麻,咸馅里有肉。据说那芝麻馅其实更讲究,是用新磨的黑芝麻粉,加上猪油和白糖混合制成的,人们管它叫“黑洋酥”。上海人从汤团制作中吸收了宁波人的糯米技艺,乔家栅这家知名的糕团店也是以制作汤团开始营业的,近年来各种宁波风格的糕团在本地重新受到追捧,成为了当地最受欢迎的点心种类。

大个的汤团,撒着桂花。供图/图虫·创意

吴语区民众认知中,体积较大的食品称作汤团,而个头较小的则称为圆子。圆子当中,以酒酿圆子最为知名,这种食品通常在家庭自制或餐馆消费,街边小贩处却难得一见。由于食用频率不高,它便成了上海人在宴席场合最盼望的甜品。

没有一个上海人会拒绝一碗酒酿圆子。供图/

酒酿圆子存在一种变体,是用年糕碎粒替换了小圆球。上海地区更常食用宁波产年糕,此物与苏州年糕存在差异,其制作原料采用宁波特有的优质“晚稻米”经过研磨加工,成品质地柔软且不粘口。当地人在处理年糕时,无论采用炒制、煮制还是甜制方式,都会将年糕切成细薄片状,这一做法与宁波地区的习惯相吻合。

新春佳节之际,家中年糕被层层叠叠地堆放,这种堆叠方式亦是宁波年糕的常见做法。

美味的食物,桂花的芬芳是画龙点睛之妙笔。秋季采摘的桂花,用糖或盐进行腌制,芝麻糖块上放一些,米酒小圆子中放一些,长条糕体上放一些,甜年糕内放一些,糖水粥里也放一些……倘若将糯米填入莲藕孔洞,莲藕表面也要撒一些,这种食物的名字也颇具江南特色,称作桂花糯米藕。

撒着酿桂花的条头糕。供图/图虫·创意

猪排配咖啡,十里洋场的派头

本地人更为看重的美食街是云南路,外地人则普遍知晓城隍庙。这条街上有大壶春的生煎,还有汤圆出自成昌园,如今已并入沈大成。此外,还有特色鸡鸭,小绍兴供应的白斩鸡和小金陵制作的盐水鸭都很有名。小绍兴每天限量提供的鸡粥尤其值得品尝,其用鸡汤熬制,味道鲜美异常。

云南南路那家大壶春,在许多上海老居民心目中,堪比小杨生煎。照片由图虫·创意提供。

上海知名的老牌西餐厅德大西菜社,也迁到了云南路这个地方。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对外窗口,加之有租界存在,使得众多西式菜肴逐渐融入本地生活,不断进行本土化改造,最终演化出独特的“海派风味”。

油炸的猪肉排特别出名,将经过腌制处理的猪排先后沾上面粉、鸡蛋液和面包糠,然后放入油锅中煎炸,原本是正餐的主菜,如今多数作为点心食用,炸制完成的猪排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咬一口时会发出声响,再搭配上海特有的“辣酱油”——这是一种本土化的英国黑醋,源自印度,味道辛辣,人们非常喜爱。

上海炸猪排的灵魂就在最后一下的辣酱油。图/网络

上海人的说话方式有一个特点,就是吃点心必须搭配汤水,小笼包和生煎要配咖喱牛肉汤、油面筋百页汤,也就是上海人常说的“双档”,炸猪排则要配西式的罗宋汤。罗宋汤其实是一种改良版的汤,但上海的罗宋汤更加经济实惠,用本地的红肠来代替牛肉,这样不仅提升了口感,还降低了成本。上海人原本就有吃“大排”(带骨的猪里脊肉)的习惯,点心摊上出现了红烧排骨年糕,后来又有了炸猪排的变种,把中餐和西餐融合在了一起。

上海罗宋汤,简易版的平民西餐,和炸猪排是绝配。图/网络

排骨年糕,中西合璧。供图/

九十年代中期,中小学外头小摊的炸猪排最为火爆,把萝卜丝饼(油墩子)挤下了风头,那种猪排极薄,几乎全是面粉,西式风味就这样融入孩子们的嬉戏里,消散在喧闹中,过了几年,台湾炸鸡排流行起来,紧接着在上海出现,这事儿挺顺当,上海本地对炸鸡排似乎没多大兴趣,或许跟方言发音不太悦耳有关吧。

小摊上的“油墩子”,真香。供图/图虫·创意

上海点心通常用油较多,不太注重健康,却依然受欢迎。比如西点中令人印象深刻的蝴蝶酥,它源自法国,最好去国际饭店品尝,因为老牌酒店会舍得使用大量黄油——蝴蝶酥讲究层次分明,黄油不足,里面的几层会变得坚硬,缺少酥脆的口感。

蝴蝶酥,不像蝴蝶嘛,为什么不叫爱心酥?供图/视觉中国

这些海派西点并非全然源自海外,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上海本地西点匠人的改良之作,例如“凯司令”的栗子蛋糕。凯司令品牌与栗子蛋糕都曾出现在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和《半生缘》中,它们被视为当时上海市民独特生活品味的代表。栗子蛋糕的构造十分精巧,主体主要采用蛋白球、栗子酱和鲜奶油膏三种乳制品,吃起来感觉相当丰腴。上海居民偏爱一种名为“掼奶油”的甜点,它可视为鲜奶油的放大版,也是凯司令的著名产品。当代人对甜食和奶油的依赖程度已不如往昔,最好与黑咖啡搭配享用。

凯司令掼奶油杯,尝一口吗?图/网络

魔都的本相

远方的天际线耸立着众多现代建筑,眼前的区域则聚集着古老的城隍庙,究竟什么是这座城市的灵魂?图片来源于图虫·创意

小吃的存在反映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上海的这些食物价格不高,仅比普通的油条大饼等基础食品略高一些,算是日常的满足感来源,容易获得。

周末闲暇,待一屉点心出炉,缓缓放凉,细细吮吸汤汁,尝一口“双档”,慢慢享受,越慢越舒心;点心铺子、汤团摊子稀少了,店内常是特意赶来的客人,人们怀念传统滋味,连不贵的小吃也像招待贵客般排起长队;上海人如今甜食吃得少了,却也会偶尔购些栗子点心、奶油方块,全家围坐共享一个,甜甜蜜蜜构成了日常的小温馨。

排队购买鲜肉月饼的上海市民,在中秋节期间的声势远胜喜茶。照片来源/图虫·创意

这座城市在摩天大楼中展现着千百种面貌,然而当你品尝着本地的风味小吃,感受着寻常百姓的点滴乐趣与满足时,它的真实面貌便清晰可见了。

为了让外地人或者外国人更容易明白,上海人也开始说“小笼包”了。其实用什么名称并不关键,味道好才是生活的真谛。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推荐阅读

更多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

COPYRIGHT © 2021 娱乐之家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有什么问题加客服微信咨询:zx81024163

浙ICP备202102867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