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2 10:01:44 | 信息编号:69857 |
广西壮族三月三吃啥?10种传统美食与节日特色小吃全知道
广西,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宝地,不仅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还孕育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在“三月三”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不妨跟随小南南的脚步,一起去探寻那些独具特色的美食佳肴。当你踏入这些地方,别忘了大快朵颐一番哦!期待各位小伙伴与小南南一同分享更多民间美食的精彩故事。
据调查,每逢农历“三月三”,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地,无论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是汉族居住的区域,居民们都会家家户户动手制作五彩糯米饭,染制彩色鸡蛋,宰杀鸡鸭,畅饮美酒,欢庆节日,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
三月三的小知识:
三月三的传说历史故事及节日由来 广西壮族4个经典传说
2018广西三月三放假时间安排 今年农历三月初三假期几天
三月三的风俗习俗 广西三月初三有哪些禁忌忌讳讲究
广西壮族三月三吃什么食物10种传统美食介绍
1、鸡屎藤
在农历的三月三,广西北海的居民们会遵循一项古老的习俗——享用鸡屎藤,他们把这种植物的叶子和大米搅拌后磨成粉末,然后制成鸡丝藤面,这种面食制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口感清新鲜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小吃。据传,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正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节日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农历三月初三,江门地区的居民家家户户都有制作和享用“鸡矢藤”饼的传统。他们首先将鸡矢藤的叶子清洗干净,然后与糯米混合研磨成细腻的粉末,接着将融化的糖水拌入其中,揉搓成柔软的面团,再将其压制成饼。有些饼面上还会印有“福”、“禄”、“寿”等寓意吉祥的文字。用鸡矢藤叶制作的饼不仅口感甘甜、清凉,而且风味独特,食用后还有助于清热解毒。
2、荠菜煮鸡蛋
民间有谚语云:“三月三,荠菜胜灵药。”“三月三,荠菜与鸡蛋共煮。”春回大地,正是采摘荠菜的美好时节。品尝荠菜,更是我国民间传承已久的饮食习惯。在这一天,汉族人民有食用荠菜煮鸡蛋的风俗。
由于荠菜与“聚财”谐音,于是民间传说中,人们在三月初三这个祭祖的日子里,便借助祖先的神灵与财运,将洗净的新鲜荠菜捆扎成小束,加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上两三片生姜,煮成一锅汤,全家人共饮一碗。这不仅能带来财运,还能预防头痛和头晕,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食疗传统。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2018三月三活动推荐
2018广西南宁三月三有哪些活动:时间+地点+门票+交通
2018三月三广西各地、南宁节日活动时间地点及精彩看点
3、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这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是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的美食,因其色彩斑斓而得名为“五色糯米饭”,亦称作“乌饭”。在壮族文化中,五色糯米饭被视为吉祥和丰收的象征。
古时,壮家村寨有一位名叫特侬的青年,外出劳作时总携带糯米饭。然而,山中的猴子却屡次将其夺走。某日,特侬不慎用枫叶驱猴,却意外发现手被染成了黑色。他心生一计,将枫叶浸泡于糯米饭中蒸煮,成功制出了黑色糯米饭。猴子见到这团黑漆漆的食物,误以为是有毒之物,因而不敢靠近。特侬品尝了那黑色糯米饭,口感恰到好处,既不干涩也不油腻,反而让人感觉精力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人纷纷效仿特侬的做法,开始制作黑色糯米饭。不久,他们又尝试着用黄栀子、红蓝草等植物,制作出了黄色、红色、紫色的糯米饭。
4、蒿子粑
三月三,人们享用蒿子粑,这一习俗与古老的传统紧密相连。这一天,即三月初三,古时候被称作“上巳节”,在民间亦被称作“鬼节”。据传,在这一天,人的灵魂容易受到四处游荡的鬼魂的诱惑。那些纯朴善良的村民坚信,只有通过食用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将人的灵魂牢牢“粘”住,从而抵御邪恶的侵袭。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保持健康,远离疾病。这份美好的愿望代代相承,使得那千年古风得以延续至今,逐渐演变成了祈求安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
制作蒿子粑所用的蒿子,通常被称为青蒿,亦称作香蒿或花蒿,属于菊科,为一种两年生草本植物,它是一种可供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在春天,和煦的轻风拂过,万物开始复苏。根据医书记载,蒿子具有清热、泻火、利湿、解暑、平肝、安神等多种功效。由此可见,尽管蒿子粑的“粑魂”只是传说,但关于其能够祛病健身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5、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同安人有着吃薄饼的古老习俗。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的儿子郑经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坚持抵抗清朝,频繁率军进攻闽南地区。然而,由于清军的顽强抵抗,导致当地百姓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在郑军的反击下,清军最终投降,郑军得以进入城内。当时,百姓们既热烈欢迎郑军,又忙着制作薄饼来祭奠那些在战乱中牺牲的亲朋好友。自此,人们便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用薄饼来祭拜祖先。
制作薄饼的过程,单是准备馅料就需耗费不少时间,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有坚韧的薄饼皮来作为基础。薄饼皮不仅要足够薄,还需具备一定的韧性,这样才能确保包裹馅料时不会轻易裂开。食用时,将馅料置于薄饼皮之上,卷成筒状,口感十分美味。加之优质的薄饼皮富有弹性,因此也有众多人喜欢单独品尝薄饼皮。
6、春饼
三月初三,上巳节期间,人们还有一项独特的饮食习惯,那就是品尝“春饼”。将面粉擀成薄片,煮熟的鸡蛋去壳捣碎,有些人还会加入蒜泥调味,然后将薄饼卷起享用。而在一些气候较暖和的地区,此时已有新鲜的小葱,人们会用春饼卷着小葱一起食用。
民间有一个关于春饼起源的趣味传说:在宋朝时期,有位名叫陈皓的书生,他的妻子阿玉贤良淑德,两人情深意笃。陈皓沉迷于读书,却常常忽略了一日三餐。这让阿玉十分担忧,她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制作春饼的点子,春饼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菜肴。陈皓在读书的同时享用春饼,每一顿都吃得津津有味,读书的激情也因此更加高涨。陈皓不久后前往京城应试,阿玉则忙着制作春饼,并加以油炸,以此作为丈夫的干粮。最终,陈皓高中状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将妻子精心准备的春饼干粮赠予考官品尝。考官品尝后,赞不绝口,随即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诗,将这春饼美誉为“春卷”。
7、艾叶糍粑
清明时节,艾草生长得旺盛且最为娇嫩,恰逢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相接,艾叶糍粑因而成为了“三月三”节庆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将采摘来的艾叶清洗干净,煮沸后切碎,接着与糯米粉和黄糖搅拌至均匀,揉捏成一个个深绿色的椭圆形糯米团。最终,用芭蕉叶铺底,将其放入蒸笼中蒸至熟透,便制作出了柔软香甜的艾叶糍粑。艾叶糍粑的馅料既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
8、乌米饭
畲族人家户户都制作乌米饭,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美食,并将这份美味赠予亲友,共同欢庆“乌饭节”。相传,在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起义军抵抗官军的围剿,他们以乌稔果为食,军威因此大增。在三月三这一天,他们成功突破重围,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了纪念这一壮举,畲民们每年三月三都会吃乌米饭,并举行集会,对歌欢唱。而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地区也有享用乌米饭的习俗。
乌米饭具有驱邪补正的功效,能够强身健胃,其独特的枫香气息和乌黑油亮的色泽更是令人陶醉。蒸煮时,加入炒香捣碎的花生米和腊肠等食材,美味程度更是上一层楼,因此深受市民喜爱,成为一道备受欢迎的传统佳肴。
9、壮粽
宁明壮粽,由糯米、猪肉等食材精心烹制而成,属于体型较大的粽粑,它是壮族人民在“三月三”节日时特制的传统美食。
宋代时期,壮家粽子名为“风莫”,其体型尤为庞大。在除夕之夜,年轻女子们会将煮熟的“风莫”从铁锅中捞出,以备正月享用。到了正月十五,出嫁的姑娘们需返回娘家共进风莫饭,父母会将“风莫”打开,分给家中的每一位成员。子女们需将“风莫”一食而尽,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并祈愿父母长寿安康。
10、水菊粑
农历三月初三,安庆太湖县和潜山地区的人们有享用水菊粑的传统。这种植物又称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或粑菜,在四五月间会绽放出细小的头状花朵。在我国华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各省的野外、田埂、路边等地均有其生长。春天,人们可采摘其嫩茎叶,清洗干净后与糯米面混合,蒸煮或油炸后食用,西南各省称之为“清明粑”。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特色小吃
五色糯米饭
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分别是黑、红、黄、白、紫,色彩斑斓,令人一见便垂涎欲滴。尽管色彩鲜艳,但它们所采用的却是天然的植物色素,如枫叶、黄姜、紫饭叶、红蓝草等植物的汁液。在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众多民间传统节日里,壮族人家几乎都会制作这种五色糯米饭,既可用来赶歌圩享用,也可用于祭祖祭神,承载着人们对五谷丰收的美好祝愿。五色糯米饭被誉为具有强化筋骨、促进肠胃健康、增强行动力以及补充骨髓的功效。在三月三这一天,南宁的街头早餐店便能一睹其风采。
乌米饭
在广西梧州,每逢“三月三”,人们便沿袭着吃乌米饭的古老风俗。许多人会前往市场挑选枫叶,然后亲自在家中烹制乌米饭。到了三月三这一天,街头巷尾弥漫着乌米饭的香气。乌米饭的口味分为咸甜两种,有人认为这乌黑发亮的乌米饭不仅能驱邪扶正,还有助于强身健胃,而且口感也十分美味。
凭祥竹筒饭
在广西的日常生活中,竹筒饭是常见的一道美食。由于岭南地区竹子资源丰富,凭祥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制作竹筒饭的过程是将大米与水装入竹筒的空隙中,随后将其密封并经过烤制。这样烹饪出的竹筒饭口感松软,米香与竹香交织,既清爽又美味,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八宝鱼生
武鸣两江镇的八宝鱼生享有盛誉,其中融入了花生、木瓜丝、萝卜丝、酸姜丝、香菜、紫苏等丰富配料,再加上自家腌制的柠檬和酸梅,这些食材与鱼生完美融合,口感层次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艾叶糍粑
清明时节,艾草生长得旺盛且最为鲜嫩,恰逢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相近,艾叶糍粑便成为了“三月三”节日的必备佳肴。俗语有云,“艾叶常青,馃子飘香”,在这一天,艾叶糍粑在南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深受众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这种糍粑不仅清凉甜美,口感鲜美,还能消解油腻,激发食欲。
蕉叶糍
壮家传统美食蕉叶糍,在南宁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成为当地居民日常早餐的常见选择。将磨细的米浆与糖混合均匀后,用香蕉叶包裹成条状,放入蒸笼中蒸熟。蒸熟的蕉叶糍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轻轻一咬便能品尝到馅料。常见的馅料有花生和芝麻,同时根据个人口味,还分为咸甜两种风味。
红薯糍粑
扶绥县盛产一种名特产——红薯糍粑,它承载着壮族独特的风味。制作过程中,当地居民首先将挑选的红薯彻底清洗干净,接着将其置于蒸笼中蒸煮至熟,随后剥去红薯皮,并与糯米浆充分混合搅拌,最终制作出散发着天然清香的糍粑皮。
壮粽
壮族将粽子称作“粽粑”,宁明地区的壮粽是由糯米、猪肉等食材烹煮而成的大型粽粑,它是壮族在“三月三”节日里特制的传统食物,同时也是用于祭拜祖先的祭品。这种壮粽相较于我们平时所食用的粽子体积要大得多,通常需要多人共同享用才能将其全部吃完。
龙州金龙镇角粽
形状宛如牛角的粽子,在壮语中被称为“角莫”,这种粽子是用优质的糯米精心制作而成,采用粽叶或是楠竹叶卷制成斗状,并用禾草进行捆绑。金龙镇的居民们视“角莫”为上好的礼物,尤其在寻找亲友或探访朋友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携带几串“角莫”。
鸡屎藤面
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广西北海的居民们会遵循一项古老的习俗——享用鸡屎藤面。这种面食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它是由新鲜采摘的鸡屎藤叶子和米糠混合磨制而成的粉末,随后被制作成细长的鸡丝藤面条。以这种面条烹制的鸡丝藤粿仔汤,口感清新,味道甜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为了他们特色小吃中的佼佼者。除了面条,鸡屎藤糍粑也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把荷鱼丸
荷鱼丸源自崇左市天等县,是该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无论是汤煮、酥炸还是煎蒸,都呈现出其独特的风味。它口感柔韧却不失弹性,富含营养,且无腥臭之味,口感清新,不油腻,独特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因而备受大众喜爱。
发糕
南宁人祭祀祖先时,莲花发糕是不可或缺的当地特色美食。这种发糕呈现出焦黄、泥黄、雪白三种颜色,其中焦黄色发糕是传统且正宗的做法,通常以红糖为原料。然而,如今人们很少在早餐时选择食用发糕,只有在节日时购买量才会相对增加。
菜包
菜包以牛皮菜为外皮,内馅则融合了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咸鱼、虾仁、葱花以及老蒜等多种食材。将馅料包裹在菜叶中,随后与锑锅中的猪筒骨一同焖煮,直至熟透,便是成品。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出产的菜包尤为地道。相传,这种食物起源于六十年代那段物资匮乏的艰难时期,那时人们以野菜为馅,制作出了这种独特的美食。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1.198 |
广西壮族三月三吃啥?10种传统美食与节日特色小吃全知道
广西,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宝地,不仅拥有丰富的民俗风情,还孕育了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在“三月三”这个特别的节日里,不妨跟随小南南的脚步,一起去探寻那些独具特色的美食佳肴。当你踏入这些地方,别忘了大快朵颐一番哦!期待各位小伙伴与小南南一同分享更多民间美食的精彩故事。
据调查,每逢农历“三月三”,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地,无论是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是汉族居住的区域,居民们都会家家户户动手制作五彩糯米饭,染制彩色鸡蛋,宰杀鸡鸭,畅饮美酒,欢庆节日,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了春节。
三月三的小知识:
三月三的传说历史故事及节日由来 广西壮族4个经典传说
2018广西三月三放假时间安排 今年农历三月初三假期几天
三月三的风俗习俗 广西三月初三有哪些禁忌忌讳讲究
广西壮族三月三吃什么食物10种传统美食介绍
1、鸡屎藤
在农历的三月三,广西北海的居民们会遵循一项古老的习俗——享用鸡屎藤,他们把这种植物的叶子和大米搅拌后磨成粉末,然后制成鸡丝藤面,这种面食制成的鸡丝藤粿仔汤,口感清新鲜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为了当地独具特色的小吃。据传,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正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诞辰,北海人以此节日来缅怀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农历三月初三,江门地区的居民家家户户都有制作和享用“鸡矢藤”饼的传统。他们首先将鸡矢藤的叶子清洗干净,然后与糯米混合研磨成细腻的粉末,接着将融化的糖水拌入其中,揉搓成柔软的面团,再将其压制成饼。有些饼面上还会印有“福”、“禄”、“寿”等寓意吉祥的文字。用鸡矢藤叶制作的饼不仅口感甘甜、清凉,而且风味独特,食用后还有助于清热解毒。
2、荠菜煮鸡蛋
民间有谚语云:“三月三,荠菜胜灵药。”“三月三,荠菜与鸡蛋共煮。”春回大地,正是采摘荠菜的美好时节。品尝荠菜,更是我国民间传承已久的饮食习惯。在这一天,汉族人民有食用荠菜煮鸡蛋的风俗。
由于荠菜与“聚财”谐音,于是民间传说中,人们在三月初三这个祭祖的日子里,便借助祖先的神灵与财运,将洗净的新鲜荠菜捆扎成小束,加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上两三片生姜,煮成一锅汤,全家人共饮一碗。这不仅能带来财运,还能预防头痛和头晕,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食疗传统。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2018三月三活动推荐
2018广西南宁三月三有哪些活动:时间+地点+门票+交通
2018三月三广西各地、南宁节日活动时间地点及精彩看点
3、五色糯米饭
黑、红、黄、白、紫——这五种颜色的糯米饭,是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的美食,因其色彩斑斓而得名为“五色糯米饭”,亦称作“乌饭”。在壮族文化中,五色糯米饭被视为吉祥和丰收的象征。
古时,壮家村寨有一位名叫特侬的青年,外出劳作时总携带糯米饭。然而,山中的猴子却屡次将其夺走。某日,特侬不慎用枫叶驱猴,却意外发现手被染成了黑色。他心生一计,将枫叶浸泡于糯米饭中蒸煮,成功制出了黑色糯米饭。猴子见到这团黑漆漆的食物,误以为是有毒之物,因而不敢靠近。特侬品尝了那黑色糯米饭,口感恰到好处,既不干涩也不油腻,反而让人感觉精力充沛。随着时间的推移,壮族人纷纷效仿特侬的做法,开始制作黑色糯米饭。不久,他们又尝试着用黄栀子、红蓝草等植物,制作出了黄色、红色、紫色的糯米饭。
4、蒿子粑
三月三,人们享用蒿子粑,这一习俗与古老的传统紧密相连。这一天,即三月初三,古时候被称作“上巳节”,在民间亦被称作“鬼节”。据传,在这一天,人的灵魂容易受到四处游荡的鬼魂的诱惑。那些纯朴善良的村民坚信,只有通过食用这种带有野味的蒿子粑,才能将人的灵魂牢牢“粘”住,从而抵御邪恶的侵袭。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保持健康,远离疾病。这份美好的愿望代代相承,使得那千年古风得以延续至今,逐渐演变成了祈求安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
制作蒿子粑所用的蒿子,通常被称为青蒿,亦称作香蒿或花蒿,属于菊科,为一种两年生草本植物,它是一种可供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在春天,和煦的轻风拂过,万物开始复苏。根据医书记载,蒿子具有清热、泻火、利湿、解暑、平肝、安神等多种功效。由此可见,尽管蒿子粑的“粑魂”只是传说,但关于其能够祛病健身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5、薄饼
农历三月初三,同安人有着吃薄饼的古老习俗。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他的儿子郑经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坚持抵抗清朝,频繁率军进攻闽南地区。然而,由于清军的顽强抵抗,导致当地百姓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在郑军的反击下,清军最终投降,郑军得以进入城内。当时,百姓们既热烈欢迎郑军,又忙着制作薄饼来祭奠那些在战乱中牺牲的亲朋好友。自此,人们便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用薄饼来祭拜祖先。
制作薄饼的过程,单是准备馅料就需耗费不少时间,而尤为重要的是,必须有坚韧的薄饼皮来作为基础。薄饼皮不仅要足够薄,还需具备一定的韧性,这样才能确保包裹馅料时不会轻易裂开。食用时,将馅料置于薄饼皮之上,卷成筒状,口感十分美味。加之优质的薄饼皮富有弹性,因此也有众多人喜欢单独品尝薄饼皮。
6、春饼
三月初三,上巳节期间,人们还有一项独特的饮食习惯,那就是品尝“春饼”。将面粉擀成薄片,煮熟的鸡蛋去壳捣碎,有些人还会加入蒜泥调味,然后将薄饼卷起享用。而在一些气候较暖和的地区,此时已有新鲜的小葱,人们会用春饼卷着小葱一起食用。
民间有一个关于春饼起源的趣味传说:在宋朝时期,有位名叫陈皓的书生,他的妻子阿玉贤良淑德,两人情深意笃。陈皓沉迷于读书,却常常忽略了一日三餐。这让阿玉十分担忧,她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制作春饼的点子,春饼既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菜肴。陈皓在读书的同时享用春饼,每一顿都吃得津津有味,读书的激情也因此更加高涨。陈皓不久后前往京城应试,阿玉则忙着制作春饼,并加以油炸,以此作为丈夫的干粮。最终,陈皓高中状元,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将妻子精心准备的春饼干粮赠予考官品尝。考官品尝后,赞不绝口,随即挥毫泼墨,创作了一首诗,将这春饼美誉为“春卷”。
7、艾叶糍粑
清明时节,艾草生长得旺盛且最为娇嫩,恰逢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相接,艾叶糍粑因而成为了“三月三”节庆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将采摘来的艾叶清洗干净,煮沸后切碎,接着与糯米粉和黄糖搅拌至均匀,揉捏成一个个深绿色的椭圆形糯米团。最终,用芭蕉叶铺底,将其放入蒸笼中蒸至熟透,便制作出了柔软香甜的艾叶糍粑。艾叶糍粑的馅料既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
8、乌米饭
畲族人家户户都制作乌米饭,全家人围坐一堂共享美食,并将这份美味赠予亲友,共同欢庆“乌饭节”。相传,在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起义军抵抗官军的围剿,他们以乌稔果为食,军威因此大增。在三月三这一天,他们成功突破重围,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为了纪念这一壮举,畲民们每年三月三都会吃乌米饭,并举行集会,对歌欢唱。而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地区也有享用乌米饭的习俗。
乌米饭具有驱邪补正的功效,能够强身健胃,其独特的枫香气息和乌黑油亮的色泽更是令人陶醉。蒸煮时,加入炒香捣碎的花生米和腊肠等食材,美味程度更是上一层楼,因此深受市民喜爱,成为一道备受欢迎的传统佳肴。
9、壮粽
宁明壮粽,由糯米、猪肉等食材精心烹制而成,属于体型较大的粽粑,它是壮族人民在“三月三”节日时特制的传统美食。
宋代时期,壮家粽子名为“风莫”,其体型尤为庞大。在除夕之夜,年轻女子们会将煮熟的“风莫”从铁锅中捞出,以备正月享用。到了正月十五,出嫁的姑娘们需返回娘家共进风莫饭,父母会将“风莫”打开,分给家中的每一位成员。子女们需将“风莫”一食而尽,以此表达对父母的孝顺之情,并祈愿父母长寿安康。
10、水菊粑
农历三月初三,安庆太湖县和潜山地区的人们有享用水菊粑的传统。这种植物又称鼠曲草、清明菜、寒食菜或粑菜,在四五月间会绽放出细小的头状花朵。在我国华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各省的野外、田埂、路边等地均有其生长。春天,人们可采摘其嫩茎叶,清洗干净后与糯米面混合,蒸煮或油炸后食用,西南各省称之为“清明粑”。
广西壮族三月三节日特色小吃
五色糯米饭
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分别是黑、红、黄、白、紫,色彩斑斓,令人一见便垂涎欲滴。尽管色彩鲜艳,但它们所采用的却是天然的植物色素,如枫叶、黄姜、紫饭叶、红蓝草等植物的汁液。在清明节、农历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端午节等众多民间传统节日里,壮族人家几乎都会制作这种五色糯米饭,既可用来赶歌圩享用,也可用于祭祖祭神,承载着人们对五谷丰收的美好祝愿。五色糯米饭被誉为具有强化筋骨、促进肠胃健康、增强行动力以及补充骨髓的功效。在三月三这一天,南宁的街头早餐店便能一睹其风采。
乌米饭
在广西梧州,每逢“三月三”,人们便沿袭着吃乌米饭的古老风俗。许多人会前往市场挑选枫叶,然后亲自在家中烹制乌米饭。到了三月三这一天,街头巷尾弥漫着乌米饭的香气。乌米饭的口味分为咸甜两种,有人认为这乌黑发亮的乌米饭不仅能驱邪扶正,还有助于强身健胃,而且口感也十分美味。
凭祥竹筒饭
在广西的日常生活中,竹筒饭是常见的一道美食。由于岭南地区竹子资源丰富,凭祥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竹子的生长。制作竹筒饭的过程是将大米与水装入竹筒的空隙中,随后将其密封并经过烤制。这样烹饪出的竹筒饭口感松软,米香与竹香交织,既清爽又美味,因此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八宝鱼生
武鸣两江镇的八宝鱼生享有盛誉,其中融入了花生、木瓜丝、萝卜丝、酸姜丝、香菜、紫苏等丰富配料,再加上自家腌制的柠檬和酸梅,这些食材与鱼生完美融合,口感层次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艾叶糍粑
清明时节,艾草生长得旺盛且最为鲜嫩,恰逢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相近,艾叶糍粑便成为了“三月三”节日的必备佳肴。俗语有云,“艾叶常青,馃子飘香”,在这一天,艾叶糍粑在南宁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深受众多人的喜爱和追捧。这种糍粑不仅清凉甜美,口感鲜美,还能消解油腻,激发食欲。
蕉叶糍
壮家传统美食蕉叶糍,在南宁的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成为当地居民日常早餐的常见选择。将磨细的米浆与糖混合均匀后,用香蕉叶包裹成条状,放入蒸笼中蒸熟。蒸熟的蕉叶糍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轻轻一咬便能品尝到馅料。常见的馅料有花生和芝麻,同时根据个人口味,还分为咸甜两种风味。
红薯糍粑
扶绥县盛产一种名特产——红薯糍粑,它承载着壮族独特的风味。制作过程中,当地居民首先将挑选的红薯彻底清洗干净,接着将其置于蒸笼中蒸煮至熟,随后剥去红薯皮,并与糯米浆充分混合搅拌,最终制作出散发着天然清香的糍粑皮。
壮粽
壮族将粽子称作“粽粑”,宁明地区的壮粽是由糯米、猪肉等食材烹煮而成的大型粽粑,它是壮族在“三月三”节日里特制的传统食物,同时也是用于祭拜祖先的祭品。这种壮粽相较于我们平时所食用的粽子体积要大得多,通常需要多人共同享用才能将其全部吃完。
龙州金龙镇角粽
形状宛如牛角的粽子,在壮语中被称为“角莫”,这种粽子是用优质的糯米精心制作而成,采用粽叶或是楠竹叶卷制成斗状,并用禾草进行捆绑。金龙镇的居民们视“角莫”为上好的礼物,尤其在寻找亲友或探访朋友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携带几串“角莫”。
鸡屎藤面
在农历的三月初三,广西北海的居民们会遵循一项古老的习俗——享用鸡屎藤面。这种面食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它是由新鲜采摘的鸡屎藤叶子和米糠混合磨制而成的粉末,随后被制作成细长的鸡丝藤面条。以这种面条烹制的鸡丝藤粿仔汤,口感清新,味道甜美,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成为了他们特色小吃中的佼佼者。除了面条,鸡屎藤糍粑也是不可错过的美味。
把荷鱼丸
荷鱼丸源自崇左市天等县,是该地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无论是汤煮、酥炸还是煎蒸,都呈现出其独特的风味。它口感柔韧却不失弹性,富含营养,且无腥臭之味,口感清新,不油腻,独特的味道让人难以忘怀,因而备受大众喜爱。
发糕
南宁人祭祀祖先时,莲花发糕是不可或缺的当地特色美食。这种发糕呈现出焦黄、泥黄、雪白三种颜色,其中焦黄色发糕是传统且正宗的做法,通常以红糖为原料。然而,如今人们很少在早餐时选择食用发糕,只有在节日时购买量才会相对增加。
菜包
菜包以牛皮菜为外皮,内馅则融合了糯米、五花肉、香信、木耳、咸鱼、虾仁、葱花以及老蒜等多种食材。将馅料包裹在菜叶中,随后与锑锅中的猪筒骨一同焖煮,直至熟透,便是成品。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出产的菜包尤为地道。相传,这种食物起源于六十年代那段物资匮乏的艰难时期,那时人们以野菜为馅,制作出了这种独特的美食。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