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4 14:01:43 | 信息编号:69961 |
八闽文脉·品福:年的味道,是那忘不了的乡愁?
年有味道么?当然有。
永安腊鸭飘香(李芳 摄)
在中国这个把食物视为生命之源的国度,春节不仅象征着家人团聚的时刻,还预示着一场美味佳肴的盛宴。
泉州湖洋乡宴(刘剑聪 摄)
我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丰富的、连续不断的亲朋好友聚会以及年节盛宴,以此抚慰过去一年的辛勤付出,并对新年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唯有过年时,我们可以把山吃海喝说得那么理直气壮和理所当然。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饱含年味的这顿大餐往往由妈妈带来。
在丰盛的年夜饭桌上,除了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鸡鸭鱼肉,还有各种珍贵的山珍海味,但其中必定有一道最为重要的主菜,而孩子们必定难以忘怀的,则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
这道佳肴,承载着故乡的情怀,凝结着童年的回忆,是永恒的乡愁。那独特的风味,一生难忘。
闽东
地域:福州、宁德
必吃菜:太平燕、线面、年糕
春节期间,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自腊月初起,他们便开始用手指计算日子,期待着除夕的临近。随着年关的日益接近,美食的种类也日渐丰富。灶糖和灶饼,便是这个季节的特别风味。
祭灶,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老一辈常常提起,灶王爷,这位神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春节将至,灶君将升天述说人间善事,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灶糖和灶饼,以供灶王爷享用。
自然,不清楚灶君是否品尝了那些佳肴,但无疑,那些美味佳肴最终都成为了孩子们腹中的食物。
在福建的闽东地区,尤其是福州,有一种颇具特色的灶糖灶饼,它们通常被用纸包裹,每袋装有24个,种类繁多,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福州人对甜食情有独钟,这种喜好从小就广泛流传。
到了除夕,大餐上桌。
福州流传着一则俗语:“良儿不赚三十夜钱”。这谚语的意思是,在除夕之夜,优秀的男子都不会外出赚钱,而是选择回家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刻。对于年夜饭来说,这无疑是最为关键的。
优质的家族往往能享用到精致的佛跳墙,而普通家庭至少也会备有佛跳墙的简化版——即坛烧八味。
鸡鸭鱼肉、虾蟹蚌蛤等海鲜,种类繁多,极为丰盛;而传统的福州白粿、线面等美食,也必须一一呈现在餐桌上。
而家家户户少不了的,还是一碗太平燕。
太平燕由肉燕与鸭蛋煮成的汤品,而在福州方言里,鸭蛋的发音与“压乱”相近,因此人们取其寓意平安的含义。
此外,年糕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常客,取意年年高。
正月初一,位于福建东南部的宁德地区,居民们通常会准备一碗线面,将其作为新年里的主要食物。
线面用红绳缠绕,又称红头线面。
正月走亲戚的时候,一碗甜糟冲蛋,是满满的温情。
闽南
地域:厦门、漳州、泉州
春节特色菜:血蚶、红蟳、五香卷
闽南地区是闽菜又一重要流派,春节,也是闽南人一大重要节日。
围炉,往往是他们的首选,热闹而又温馨。
一首闽南童谣《围炉歌》是这么唱的:
二十九这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度这个美好的年节,围炉共度新春佳节。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有鸡鸭封肉、红瓜鱼,还有一盘寓意长寿的长年菜和一碗金针煮木耳。红膏鲟、乌鳗鱼,只有品尝了血蚶,才能财运亨通。大人和孩子们都笑得合不拢嘴。祝公妈长寿百二,平安无虞。
春节期间,餐桌上的主角通常是各式海鲜,既要有大鱼大肉的丰盛,虾、蟹、蛤蚶等海味也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五香卷、麻枣等小吃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其中,最有闽南特色的还是血蚶。
蚶属于贝类的一种,在古代时期,人们常常将贝壳视作货币。众多地区出土的储贝器,实际上就是古代人们用来储存钱财的容器。
言归正传,闽南地区大多临海,江海交接处,出产的蚶格外鲜甜。
血蚶美味可口,然而烹饪过程却颇具挑战性。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出锅的时机。若出锅过早,蚶壳紧闭,难以轻易打开,即便勉强打开,腥味依旧;而若出锅过晚,血水流失殆尽,鲜嫩口感不复存在。因此,在血蚶出锅的瞬间,必须分秒必争。
血蚶(李艺爽 摄)
进食时需动作敏捷,亲自操作,毫不犹豫地撕开,沾上少许醋便一吸而尽,那甜美与爽脆让人回味无穷,美味至极,令人垂涎三尺。
往昔,人们将蚶壳存放于床榻之下,寄望于财富的积累。时至今日,这一习俗虽已逐渐式微,然而血蚶依旧在春节期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闽西
地域:龙岩、三明的客家地区
春节必吃菜:米酒、豆腐、烧大块、白斩鸡
自进入农历新年之际,闽西的客家人便陷入了繁忙之中,他们不仅要准备除夕夜的丰盛年夜饭,还要为整个正月期间的饮食应酬而奔波忙碌。
年界这一概念是客家人所独有的,对于他们来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被视作年界日。
入年界了,就要准备过年食品更是重头大事。
香肠早已被灌制完成,腊肉亦已腌制妥当,它们一串串地悬挂在屋檐之下,随风晾晒。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它们那油光可鉴的表面色泽,令人不禁垂涎欲滴,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闽西客家人对豆腐情有独钟,将其视为美食佳品之一。每当新春佳节临近,每家每户都会动手制作豆腐,以备整个春节期间享用。
为了保存,需将豆腐条和豆腐角投入热油中炸至金黄,随后用盐腌制,妥善安置于吊篮之中。客家人的豆腐,是打算在整个正月里享用的。正月有客来访,随手抓取一把,便成了一道佳肴。
经过一年的饲养,这只肥猪在临近春节之际,终于要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了。其中,最上等的猪肉被加工成了“烧大块”——这种肉带有皮,且分为三层,是客家名菜梅菜扣肉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这种肉肥而不腻,大口品尝肉块时,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在除夕之夜,餐桌上以肉类为主,诸如香肠、腊猪舌、猪耳朵等冷盘菜肴颇受欢迎,它们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零食。
客家人偏好大份量的肉类,一旦摆上餐桌,往往以大盆大碗的形式呈现,主要是那些分量十足的“硬菜”。
鸡鸭鱼肉必不可少,其中白斩鸡更是宴席上的主打菜肴。无鸡不成宴,在年夜饭之际,每个孩子都能分得一个硕大的鸡腿,这被称为“驮鸡髀”。每一次承载鸡髀,都象征着又长了一岁。
白斩鸡(李艺爽 摄)
在丰盛的年夜饭中,自家酿造的米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酿,一经加热倒入酒杯,便能在桌上散发出暖意,有效驱散了一整年的严寒。
莆仙
地域:莆田市、仙游县
春节特色菜:妈祖面、卤面、豆腐
莆仙之地的春节需庆祝两回,先是除夕之夜,而后则是初四(在仙游则是初五),此习俗源于当年倭寇的侵扰。
由于往昔的痛苦记忆,莆仙人对于过年时的饮食赋予了许多吉祥的象征意义,并且菜肴种类极为丰富。在这些中,焖豆腐和莆田卤面是不可或缺的。
妈祖面是莆仙人春节期间必吃的一道主食,象征平平安安又一岁。
妈祖面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其中最具特色之处在于,面条中融入了丰富的配料,包括炸得酥脆的花生米、金黄的炸豆腐、香气四溢的黄花菜、鲜美的香菇、嫩滑的肉片、脆嫩的冬笋以及清新的芥蓝菜等。
妈祖面(林春盛 摄)
在莆仙地区,"面"与"命"发音相同,因此"长面"象征着"长命"。因此,妈祖面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民间庆祝节日、庆祝生日以及接待宾客时不可或缺的美食。
在莆仙地区,妈祖面虽是家常便饭,却比山珍海味更为宝贵,其背后蕴含着浓厚的祝福之情。
闽北
地域:南平、三明等地
春节特色菜:黄粿、包糍、挖底
由于气候条件,闽北地区的饮食以油腻、咸味和辣味为主,餐桌上大鱼大肉是不可或缺的,而各类蘑菇和山珍更是美味佳肴中的常客。
特色主食需预先准备。黄粿需提前制作,它由稻米与草木灰混合而成,是一道既柔韧又富有弹性的佳肴,同时散发着草木的清幽香气。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每家每户都会烹饪一盘黄粿。
年夜饭的餐桌上,开席的首道菜通常叫做“挖底”,这道菜以鲜嫩的冬笋为灵魂,融合了红薯粉丝、香菇、瘦肉、芹菜等多种山珍美味。为何取此名?只因它美味得让人忍不住要将锅底都翻过来尝个够。
鸡是必不可少的,鱼,当然也不能缺——年年有余。
闽北位于闽江的上游地区,那里山涧水库中的鱼类资源丰富,既有白刀鱼,也有鲤鱼,肉质鲜美,令人垂涎。
闽北人对于丰盛的鱼肉已经感到厌倦,于是他们转向品尝一道口感清新、令人爽快的小吃——包糍,这道小吃在部分地区被称作鼠曲粿,也有人称其为文子,而无论叫法如何,其主要的原料都是鼠曲草。
想象一下,在饱食肥腻、食欲旺盛之际,一份散发着青草香气的包糍摆上桌来,顿时让人食欲大增。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1.198 |
八闽文脉·品福:年的味道,是那忘不了的乡愁?
年有味道么?当然有。
永安腊鸭飘香(李芳 摄)
在中国这个把食物视为生命之源的国度,春节不仅象征着家人团聚的时刻,还预示着一场美味佳肴的盛宴。
泉州湖洋乡宴(刘剑聪 摄)
我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丰富的、连续不断的亲朋好友聚会以及年节盛宴,以此抚慰过去一年的辛勤付出,并对新年的美好生活充满期待。
唯有过年时,我们可以把山吃海喝说得那么理直气壮和理所当然。
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饱含年味的这顿大餐往往由妈妈带来。
在丰盛的年夜饭桌上,除了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鸡鸭鱼肉,还有各种珍贵的山珍海味,但其中必定有一道最为重要的主菜,而孩子们必定难以忘怀的,则是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
这道佳肴,承载着故乡的情怀,凝结着童年的回忆,是永恒的乡愁。那独特的风味,一生难忘。
闽东
地域:福州、宁德
必吃菜:太平燕、线面、年糕
春节期间,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自腊月初起,他们便开始用手指计算日子,期待着除夕的临近。随着年关的日益接近,美食的种类也日渐丰富。灶糖和灶饼,便是这个季节的特别风味。
祭灶,这一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老一辈常常提起,灶王爷,这位神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春节将至,灶君将升天述说人间善事,于是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灶糖和灶饼,以供灶王爷享用。
自然,不清楚灶君是否品尝了那些佳肴,但无疑,那些美味佳肴最终都成为了孩子们腹中的食物。
在福建的闽东地区,尤其是福州,有一种颇具特色的灶糖灶饼,它们通常被用纸包裹,每袋装有24个,种类繁多,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福州人对甜食情有独钟,这种喜好从小就广泛流传。
到了除夕,大餐上桌。
福州流传着一则俗语:“良儿不赚三十夜钱”。这谚语的意思是,在除夕之夜,优秀的男子都不会外出赚钱,而是选择回家与家人共度团圆时刻。对于年夜饭来说,这无疑是最为关键的。
优质的家族往往能享用到精致的佛跳墙,而普通家庭至少也会备有佛跳墙的简化版——即坛烧八味。
鸡鸭鱼肉、虾蟹蚌蛤等海鲜,种类繁多,极为丰盛;而传统的福州白粿、线面等美食,也必须一一呈现在餐桌上。
而家家户户少不了的,还是一碗太平燕。
太平燕由肉燕与鸭蛋煮成的汤品,而在福州方言里,鸭蛋的发音与“压乱”相近,因此人们取其寓意平安的含义。
此外,年糕也是福州人餐桌上的常客,取意年年高。
正月初一,位于福建东南部的宁德地区,居民们通常会准备一碗线面,将其作为新年里的主要食物。
线面用红绳缠绕,又称红头线面。
正月走亲戚的时候,一碗甜糟冲蛋,是满满的温情。
闽南
地域:厦门、漳州、泉州
春节特色菜:血蚶、红蟳、五香卷
闽南地区是闽菜又一重要流派,春节,也是闽南人一大重要节日。
围炉,往往是他们的首选,热闹而又温馨。
一首闽南童谣《围炉歌》是这么唱的:
二十九这天,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度这个美好的年节,围炉共度新春佳节。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酒菜,有鸡鸭封肉、红瓜鱼,还有一盘寓意长寿的长年菜和一碗金针煮木耳。红膏鲟、乌鳗鱼,只有品尝了血蚶,才能财运亨通。大人和孩子们都笑得合不拢嘴。祝公妈长寿百二,平安无虞。
春节期间,餐桌上的主角通常是各式海鲜,既要有大鱼大肉的丰盛,虾、蟹、蛤蚶等海味也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五香卷、麻枣等小吃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其中,最有闽南特色的还是血蚶。
蚶属于贝类的一种,在古代时期,人们常常将贝壳视作货币。众多地区出土的储贝器,实际上就是古代人们用来储存钱财的容器。
言归正传,闽南地区大多临海,江海交接处,出产的蚶格外鲜甜。
血蚶美味可口,然而烹饪过程却颇具挑战性。这其中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出锅的时机。若出锅过早,蚶壳紧闭,难以轻易打开,即便勉强打开,腥味依旧;而若出锅过晚,血水流失殆尽,鲜嫩口感不复存在。因此,在血蚶出锅的瞬间,必须分秒必争。
血蚶(李艺爽 摄)
进食时需动作敏捷,亲自操作,毫不犹豫地撕开,沾上少许醋便一吸而尽,那甜美与爽脆让人回味无穷,美味至极,令人垂涎三尺。
往昔,人们将蚶壳存放于床榻之下,寄望于财富的积累。时至今日,这一习俗虽已逐渐式微,然而血蚶依旧在春节期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闽西
地域:龙岩、三明的客家地区
春节必吃菜:米酒、豆腐、烧大块、白斩鸡
自进入农历新年之际,闽西的客家人便陷入了繁忙之中,他们不仅要准备除夕夜的丰盛年夜饭,还要为整个正月期间的饮食应酬而奔波忙碌。
年界这一概念是客家人所独有的,对于他们来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被视作年界日。
入年界了,就要准备过年食品更是重头大事。
香肠早已被灌制完成,腊肉亦已腌制妥当,它们一串串地悬挂在屋檐之下,随风晾晒。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它们那油光可鉴的表面色泽,令人不禁垂涎欲滴,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闽西客家人对豆腐情有独钟,将其视为美食佳品之一。每当新春佳节临近,每家每户都会动手制作豆腐,以备整个春节期间享用。
为了保存,需将豆腐条和豆腐角投入热油中炸至金黄,随后用盐腌制,妥善安置于吊篮之中。客家人的豆腐,是打算在整个正月里享用的。正月有客来访,随手抓取一把,便成了一道佳肴。
经过一年的饲养,这只肥猪在临近春节之际,终于要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了。其中,最上等的猪肉被加工成了“烧大块”——这种肉带有皮,且分为三层,是客家名菜梅菜扣肉中最为精华的部分。这种肉肥而不腻,大口品尝肉块时,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在除夕之夜,餐桌上以肉类为主,诸如香肠、腊猪舌、猪耳朵等冷盘菜肴颇受欢迎,它们成为了孩子们的最爱零食。
客家人偏好大份量的肉类,一旦摆上餐桌,往往以大盆大碗的形式呈现,主要是那些分量十足的“硬菜”。
鸡鸭鱼肉必不可少,其中白斩鸡更是宴席上的主打菜肴。无鸡不成宴,在年夜饭之际,每个孩子都能分得一个硕大的鸡腿,这被称为“驮鸡髀”。每一次承载鸡髀,都象征着又长了一岁。
白斩鸡(李艺爽 摄)
在丰盛的年夜饭中,自家酿造的米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酿,一经加热倒入酒杯,便能在桌上散发出暖意,有效驱散了一整年的严寒。
莆仙
地域:莆田市、仙游县
春节特色菜:妈祖面、卤面、豆腐
莆仙之地的春节需庆祝两回,先是除夕之夜,而后则是初四(在仙游则是初五),此习俗源于当年倭寇的侵扰。
由于往昔的痛苦记忆,莆仙人对于过年时的饮食赋予了许多吉祥的象征意义,并且菜肴种类极为丰富。在这些中,焖豆腐和莆田卤面是不可或缺的。
妈祖面是莆仙人春节期间必吃的一道主食,象征平平安安又一岁。
妈祖面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其中最具特色之处在于,面条中融入了丰富的配料,包括炸得酥脆的花生米、金黄的炸豆腐、香气四溢的黄花菜、鲜美的香菇、嫩滑的肉片、脆嫩的冬笋以及清新的芥蓝菜等。
妈祖面(林春盛 摄)
在莆仙地区,"面"与"命"发音相同,因此"长面"象征着"长命"。因此,妈祖面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民间庆祝节日、庆祝生日以及接待宾客时不可或缺的美食。
在莆仙地区,妈祖面虽是家常便饭,却比山珍海味更为宝贵,其背后蕴含着浓厚的祝福之情。
闽北
地域:南平、三明等地
春节特色菜:黄粿、包糍、挖底
由于气候条件,闽北地区的饮食以油腻、咸味和辣味为主,餐桌上大鱼大肉是不可或缺的,而各类蘑菇和山珍更是美味佳肴中的常客。
特色主食需预先准备。黄粿需提前制作,它由稻米与草木灰混合而成,是一道既柔韧又富有弹性的佳肴,同时散发着草木的清幽香气。在年夜饭的餐桌上,每家每户都会烹饪一盘黄粿。
年夜饭的餐桌上,开席的首道菜通常叫做“挖底”,这道菜以鲜嫩的冬笋为灵魂,融合了红薯粉丝、香菇、瘦肉、芹菜等多种山珍美味。为何取此名?只因它美味得让人忍不住要将锅底都翻过来尝个够。
鸡是必不可少的,鱼,当然也不能缺——年年有余。
闽北位于闽江的上游地区,那里山涧水库中的鱼类资源丰富,既有白刀鱼,也有鲤鱼,肉质鲜美,令人垂涎。
闽北人对于丰盛的鱼肉已经感到厌倦,于是他们转向品尝一道口感清新、令人爽快的小吃——包糍,这道小吃在部分地区被称作鼠曲粿,也有人称其为文子,而无论叫法如何,其主要的原料都是鼠曲草。
想象一下,在饱食肥腻、食欲旺盛之际,一份散发着青草香气的包糍摆上桌来,顿时让人食欲大增。
专题策划:“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