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9 09:07:32 | 信息编号:71195 |
用文字与镜头记录舌尖美味,温州非遗美食有哪些?
温州报道,关于温州有哪些美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然而,有一群年轻的探索者,在闲暇之余,通过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致力于探寻温州那些承载着非遗精神的美食。
昨日,这些年轻人走访了位于市中心的县前汤圆店铺。县前汤圆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的代表。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追寻并了解了包括“九层糕”、“素面”、“人家烧”、“豆腐鲞”在内的13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多项“非遗美食”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期,在淘宝网司法拍卖中成为“网红”的老酒汗备受关注,众多人竞相追捧,这一现象背后的一大因素是老酒汗本身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实际上,众多所谓的“非遗美食”犹如陈年老酒,常常在无形中触动人们的味觉,然而却并未获得广泛的关注。诸如“王大妈麦饼”、“苍南桥墩月饼”以及“大王灯盏糕”等,便是其中的代表。
我市“非遗美食”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据相关行业人士的统计,自十多年前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已有超过80种温州特色美食和技艺被认定为非遗项目。然而,根据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信息,目前只有周雄的“瓯菜烹饪技艺”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而其他众多温州传统美食则仅被列为市级或以下级别的非遗项目。
许多传统美食尚未被广泛认知,它们仿佛被藏于深闺之中,鲜为人知。这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这些美食并未受到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据我所知,我市目前对非遗美食的推广活动,主要集中体现在已成功举办三届的“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上。
朋友圈里“非遗美食”一道亮丽风景线
最近,沈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浏览到了一篇名为《这里的豆腐非同凡“鲞”》的文章,起初她误以为是篇美食推广,点击阅读后,发现文章标题下方标注了“非遗美食”,并详细介绍了泽雅的“豆腐鲞”,图文并茂。
该篇关于泽雅“豆腐鲞”的微信推送,来源于一个叫做“温州美食”的公众号,该公众号已经发布了13篇关于“非遗美食”的内容。这些图文资料的收集工作,是由温州五饼二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批80后和90后年轻人负责完成的。
我自诩为一名“美食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许多温州特色美食鲜为人知其制作方法。我认为,将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将会吸引众多读者关注。因此,该公司负责人欧欧将这一项目交由公司成员郁清言负责,并于2015年上半年开启了温州传统美食的探访之旅。
郁清言在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探寻,发现了超过八十种“非遗美食”及其相关技艺,经过精心挑选,最终确定了四十余种,并打算逐一进行实地考察。
温州特色美食中,首次亮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便是永昌堡的九层糕。制作九层糕的陶成菊阿姨并不擅长普通话,在探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沟通上的障碍。然而,经过反复询问,我们最终还是全面掌握了这一美食的制作工艺。欧欧这样说道。
首篇推文的阅读人数不过7200余次,然而,众多读者在欣赏到九层糕制作过程中的精美图文和视频后,纷纷拨通了推文中留下的陶成菊阿姨的电话。“陶阿姨表示,她的手机几乎被打爆了,许多人都在询问购买九层糕的事宜。”郁清言这样说道。
“非遗美食”的现实与尴尬
众人纷纷喜爱九层糕,这让欧欧他们感受到了“非遗美食”在大众心中的崇高地位。因此,他们决定分批次地组织人员,利用周末时光逐一进行实地考察。
欧欧直言,由于视频拍摄是与另一家专业机构携手进行的,每一期节目制作成本高达数千元,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仅制作三期后便终止了。即便如此,公众对于“非遗美食”的热情并未因视频的缺失而有所减退。
想要为家父选购此酒,能否告知联系方式?网友在“南塘人家烧”的推文下方如此留言。在第二期“非遗美食”特辑中,欧欧吸取了上一期的经验教训,向南塘人家烧技艺的传承者胡晓敏请教,并未在推文中透露其联系方式,导致网友只能通过留言来索要。
郁清言认为,最受追捧的当属“永嘉素面”和“瑞安古法红糖”这两款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有网友不禁好奇:“这些能否在网上购买?”事实上,“永嘉素面”已经在推文中公布了技艺传承人鲍雪兰的联系方式。但由于素面易碎,无法通过快递送达,许多消费者选择直接联系购买。然而,由于鲍雪兰每天制作的素面数量有限,消费者们不得不排队等候。
郁清言提到,“永嘉素面”与“瑞安古法红糖”颇受消费者青睐,这主要得益于两期节目中精美的画面呈现,那些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让人深感震撼。
由于众多“非遗美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加之其他因素,去年对“非遗美食”的寻访活动暂时搁置了一段时间。然而,今年2月份,欧欧通过参加泰顺百家宴,重新启动了“非遗美食”的探寻之旅。在2月26日发布的《这里的豆腐非同凡“鲞”》推文中,大家得以一睹泽雅“豆腐鲞”的制作工艺,随后纷纷通过微信表达出团购的意愿。“每人限购1公斤”的规定下,订购量迅速攀升至100公斤。”郁清言透露。
传统不能断层传承更需接力
欧欧原本打算将部分“非遗美食”上架至公司网络商城,然而实地考察后却发现这一想法难以实现。郁清表示,这些广受欢迎的“非遗美食”目前主要由传承人独立制作,而且许多传承人的家人甚至反对他们继续制作这些美食。例如,鲍雪兰一人制作“像素面”,每天产量仅十多公斤,根本无法满足大量供应的需求。
这些所谓的“非遗美食”大多仍保持着传统手工制作方式,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郁清言透露,在他所探访的十多项非遗美食中,只有“南塘人家烧”、“莘塍五香干”等少数几种美食在制作过程中引入了部分现代技术,例如“莘塍五香干”在最后的包装环节采用了机械设备,这使得其产量相较于其他美食有所提升。
“非遗美食”产量有限,同时技艺传承也遭遇了难以找到后继者的困境。据调查,欧欧等人将要考察的40多种“非遗美食”,其传承者大多在40岁到60岁之间。在与这些传承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子女大多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目前只有鲍雪兰的儿子表示愿意学习并继续传承。对此,郁清言显得有些无奈。
有关专家指出,众多“非遗美食”项目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然而,许多农村青年选择前往城市谋求工作,对于从事“非遗美食”制作所能获得的微薄收入,他们普遍缺乏兴趣。据调查,“永昌堡九层糕”的售价为每公斤12元,“永嘉素面”的售价大约为每公斤13元,再加上手工制作产量受限,这些“非遗美食”的传承者每日的收入极为有限,而且部分传统美食的制作还受到季节性的影响。
将撰书唤醒人们对“非遗美食”的关注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相关人员指出,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对负责传承这些遗产的个人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具体来说,市级财政部门每年会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者提供2000元的资助。
非遗项目的传承者面临的问题,补助资金虽有所助益,却显得微不足道。非遗美食领域的传承危机亟待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若不抓紧时间将这些技艺详细记录,恐怕它们将面临失传的风险。
正因为这个原因,欧欧他们对于探寻“非遗美食”的初衷进行了提升,打算在完成对40余项“非遗美食”项目的探访之后,将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并撰写出一本关于温州“非遗美食”的书籍,旨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相关链接:温州非遗美食地图
温州“非遗”美食
鹿城区
01
温州鱼丸
据传,这种制作工艺已有百年传承。在明清时期,为了抵御倭寇,人们将鱼肉与粮食混合,制作成鱼饼。随后,将鱼饼撕成小片,投入沸水中煮熟,便制成了鱼丸。
时代在进步,民众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攀升,鱼丸这道小吃在制作配料上持续优化,选用新鲜的大鲈鱼肉切成细条,随后加入食盐、生姜、味精、葱、淀粉等调料进行混合,用手指轻轻挑起放入滚烫的水中,待其浮起即表示熟透。在食用时,只需加入少许醋和胡椒粉,便能品尝到更加鲜美可口的汤味。
温州鱼丸在传承了百年的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孕育出了具有温州独特风味的著名小吃。
02
温州鱼饼
温州鱼饼,作为温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美食,不仅口感鲜美,还能让人在品尝鱼肉的同时免去剔骨的繁琐,尤其受到老年人和儿童的喜爱。
该产品以东海地区的米鱼,如鮸鱼、马鲛鱼等新鲜海鱼为主要食材,搭配特制的调味料,依照传统配方和现代工艺精心制作,绝不添加色素和防腐剂。其肉质鲜美、口感纯净、低脂肪,富含营养,包括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钙、维生素A、E、C以及钾、镁、磷、钼、碘、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大量蛋白质。是家庭、酒店、旅游及馈赠亲友的天然鱼肉食品。
03
温州馄饨
馄饨皮的制作,一斤面粉仅能制作出100张,而每一张的尺寸必须统一,同时每张皮的厚度也需保持恒定。
馄饨馅需采用新鲜土猪后腿肉,需用菜刀迅速剁碎,其质地与绞肉机打出的肉末截然不同。此外,配料中的紫菜应挑选洞头的头水紫菜,这种紫菜含有丰富的生命活性成分。此碗馄饨不仅配备了专司剪裁紫菜成小片的师傅,更含有以鸭蛋摊制而成的蛋皮细丝,以及用浓汤烹煮的香菇,另有一锅清澈的清汤专门用于烫煮蔬菜,诸多细节使得这看似普通的馄饨变得格外精致。
龙湾区
04
郑家园麦麦酒
麦麦酒,又称月子酒。在永强农村的往昔,孕妇家中在临盆前会收到“快便肉”,而在产后则会收到“麦麦酒”。郑家园,这个地方是白水郑宅郑姓的始祖郑祥所经营。在元代,白水郑氏的祖先居住在大罗山东麓的岙底肥沃土地上,他们汲取山水的精华,开创了浙南的乌豆月子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麦麦酒)。数百年来,其香气依旧浓郁,品质如一。自90年代初期以来,郑振晓作为第三代传人,特别聘请了专业人才来策划企业的品牌形象CIS战略。他巧妙地将现代科技与古老的酿造技艺融合,成功地研制出了郑家园麦麦酒。此酒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亲友间互赠的优质礼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到了2016年,郑家园麦麦酒的酿造技艺更是荣幸地被收录进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5
糖塑
龙湾糖塑技艺源自民间,其历史悠长,传承久远。其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出的“糖人儿”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这种技艺以麦芽糖为基本材料,经过加热使其软化,再添加红、蓝、黄等色彩,根据制作对象的特点进行塑形和调色。随后,艺人运用剪刀、竹签等工具,通过吹、拉、搓、捏、压、剪等手法,将糖塑作品塑造成型。
2009年,龙湾糖塑列入第三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6
岩衣胶冻
岩衣,亦称“海燕窝”或“金燕藻”,是一种在海岛生长的植物,其外观类似青苔,呈紫棕色,充满生机与生长潜力,是制作胶冻的关键材料。这种岩衣胶冻,既适合老人又适合小孩,作为一种绿色口味的美食,在温州享有盛誉,其营养丰富、口感清新、滑润不腻。与众多民间风味小吃一样,岩衣胶冻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胶冻起初是以珍稀鱼类(例如黄鱼、鲈鱼等)的鱼鳔为原料制作,然而这类鱼类的鱼鳔价格昂贵,成本较高,普及度并不理想。随后,随着人们对海洋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人们开始用岩衣来替代名贵鱼鳔,制作出岩衣胶冻。从此,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得以进一步发展,名声远扬。到了2013年,龙湾的岩衣胶冻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了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海区
07
泽雅乌豆酒
温州民间传统上喜欢用补品泡制酒,其中泽雅乌豆酒在温州地区因其卓越的品质、深邃的色泽、纯正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赢得了广大民众的青睐。因此,“泽雅乌豆酒”逐渐成为了泽雅地区土特产的象征。
泽雅乌豆酒的制作工艺独树一帜,其醇厚的美味不仅富含营养,还能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美容养颜。此外,它还是家庭宴请的优质选择,在当地市场颇受欢迎,并且远销海外。2014年,这项独特的泽雅乌豆酒酿造技艺荣获了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08
永高鱼饼
永高鱼饼的制作技艺起源于民国初期。得益于温州地处东海之滨,渔业资源丰富,当地居民对鱼制食品的需求极高。汪氏家族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鱼饼制作技艺的同时,经过深入研究,精选了鲈鱼、鳗鱼等优质鱼类,精心制作出了口感鲜美、令人陶醉的“永高”鱼饼。永高鱼饼的制造工艺以传统手工为核心,包括挑选鱼类、彻底清洗、采集鱼肉、采用永高家族传承的秘制配方进行配料、充分搅拌、抛揉、捶打、蒸煮等步骤。根据我国食品营养领域的权威机构检测,永高鱼饼的各项营养成分均达到了最优水平。享有盛誉的汪氏“永高鱼饼”不仅是温州人钟爱的特色美食之一,近年来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在海内外市场上备受追捧。2013年,永高鱼饼的制作工艺成功跻身于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
09
豆腐鲞
泽雅地区自古以来便以豆腐鲞闻名,作为一道传统的农家佳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每逢佳节,泽雅山区的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豆腐,用豆制品来款待来宾,故而那时,手工制作豆腐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技能。制作豆腐鲞的过程既复杂又费时,但加工完毕后,只需撒上少量的盐,便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泽雅居民在款待来宾时,已不再仅限于豆制品,于是,那传统的泽雅手工豆腐干制作技艺也逐渐被世人遗忘。近些年,随着泽雅休闲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专程品尝农家菜肴。这导致一些农家特色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豆腐鲞,需求量激增。这一现象让当地农民看到了潜在的商机,不少家庭重新开始制作豆腐。因此,石桥村逐渐转型,成为了一个以生产豆腐鲞为主的专业村落。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泽雅豆腐鲞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温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头区
1 0
墨鱼饼
墨鱼饼,亦称乌贼饼,属于鱼类加工食品,是洞头地区具有浓郁渔乡风味的特色菜肴。其核心原料为墨鱼卵,制作过程中需将墨鱼卵捣成胶糊状,随后煎制成饼。这种饼口感香鲜,入口柔滑,味道美妙;并且,由于选用了墨鱼的精华部位,墨鱼饼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药用价值。
11
海蜇
海蜇,作为一大型可食用水母,自古以来便被誉为“海产八珍”中的佳品。洞头洋地区海蜇的养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很久以前,这里便已形成了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核心,享誉全国的综合性海蜇市场。清代诗人王步霄曾为洞头海蜇写下《海蜇诗》,诗中赞颂道:“美利东南甲玉川,贩夫坐贾各争先。南商云集帆樯满,泊遍秋江海蜇船。”
瑞安市
12
茯苓糕
茯苓糕古称“潮糕”,由瑞安糕点大师高长发在晚清时期首创,至今已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堪称瑞安地区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
皇帝上朝前,朝房中大臣们享用的是糕点,因此“潮糕”享有极高的声誉,其风味尤为出众。瑞安人对其进行了改良,融入了茯苓粉,使得其口感更加美妙,因此命名为“茯苓糕”。茯苓糕香气扑鼻,口感软糯,甜而不腻,入口即溶化,其外观酷似中药茯苓的横截面年轮,馅料中还加入了茯苓汁,是一款具有绿色保健功能的食品。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
莘塍五香干
莘塍五香干起源于清朝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此产品亦被称为“庚春园”五香干。
选用当年新鲜豆子,经过浸泡、研磨、过滤、煮浆、凝固、挤压、切割等步骤,搭配双缸酱油与香料精心制作,再通过通风螺旋晾晒,最终形成了享誉四方的瑞安特色小吃。莘塍五香干以块状呈现,每块约半寸见方,呈酱红色,凭借其鲜美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在各地享有盛誉。精心包装的莘塍五香干已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莘塍五香干更是荣幸地被收录进第五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14
索面
索面,一种通过手工拉伸和晾晒而成的纯素面条,亦被称作“坠面”或“长寿面”。这一名称源于瑞安方言中的“纱面”,寓意面条之细可与棉纱相媲美。其质地细嫩均匀,色泽洁白,性质平和且具有温补功效,口感柔韧,易于消化吸收。作为浙江浙南地区的特色产品,索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城乡各地,每逢老人寿辰,子女和亲戚们都会送上索面以示庆祝,寓意着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家中添了新丁,家主便会邀请亲朋好友以及街坊邻居一同品尝索面,共同庆祝家庭新成员的到来。
永嘉县
15
番薯枣
永嘉地区制作番薯枣的传统由来已久,具体起源时间已无法追溯。在冬日晴空万里且微风拂面的日子里,正是制作番薯枣的黄金时期。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应挑选那些口感松脆、甘甜、含水量高、淀粉含量低的番薯品种。其次,需要将红薯清洗干净并人工剥去外皮。再者,利用锅炉以极快的速度将红薯蒸熟,以确保其色泽和品质,同时使用特制的不锈钢锅收集红薯在高温烹饪过程中流失的糖分。四是经过切割后,将番薯枣置于通风的阳光下晾晒(目前多采用特制烤房,以85°至95°的高温烘烤12小时,以确保其色泽不变)。五是随后,对已干燥的番薯枣进行再次蒸煮,并将初次蒸煮时收集的番薯糖重新加入。通过这种方式,番薯枣不仅口感更加甜美诱人,而且还能保留红薯的营养成分,确保其原有的风味。2014年,永嘉番薯枣的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八批永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
永嘉米糖
米糖亦称作麦芽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村落的街头巷尾常能听闻挑着担子的打糖人高声叫卖:“铜丝圈,布帘钩,猪骨头,破布屑,制作大颗米糖”。在农村,每逢佳节,米糖往往成为赠送亲友的佳品。制作米糖的过程颇为繁琐、耗时且费力,至少需要3至5天的时间。
平阳县
17
怀溪番鸭
怀溪番鸭烧制技艺,作为平阳地区源远流长且广为人知的传统烹饪手法,深受民众喜爱。怀溪番鸭色泽鲜艳,口感鲜美,绝无腥膻,更是一种能够温补肾脏、增强阳气、保护肝脏、启迪心智的滋补佳品。
18
顺溪黄年糕
顺溪黄年糕,又称“顺溪黄稞”,这种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年糕,拥有悠久的历史,自明洪武年间开始流传,至今已在顺溪一代代传承不息。
顺溪黄年糕色泽金黄,其天然色泽源自梗米和植物碱的混合,未添加任何人工色素。选用上乘的本地梗米,以古鳌源头的高山清泉为水源,结合山茶树、山榔仗等植物烧制的草木灰汤,经过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这种黄年糕适合烤、煎、煮、炒等多种烹饪方式。陈明栋一家的黄年糕质地细腻,色泽如同蛋黄,口感柔韧嫩滑,软硬适中,煮食不会糊烂,储存水中也不会变质,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2012年,黄年糕的销量攀升至九十万斤;到了2013年9月,该品牌正式注册,并在平阳县顺溪镇成立了陈氏年糕加工厂。
19
平阳九层糕
九层糕,亦称九重糕,其色泽与口感均十分出色,象征着“长久持续,不断攀升”,是深受平阳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小吃。在每年的农历七夕节前夕,平阳人会有制作九层糕的习俗。这种糕点是由多层米面层叠加而成,其制作方法与米面层相似,即先将一层米面层蒸至熟透,然后不将其从锅底分离,再覆盖上一层蒸熟的米面。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糕点达到所需的厚度。在此过程中,还需持续向锅中加水,以防止糕点在蒸制过程中干燥。接着取出,待其冷却,再用洁净的线将九层糕细致地分割成若干形状规整、切面光滑的菱形小块。按照此法制作一笼九层糕,通常耗时超过十个小时。
昆阳县城及其周边乡镇的街道上,至今仍可见到肩挑担子、叫卖九层糕的商贩,他们颇受民众喜爱。
苍南县
20
宜山蒸糕
蒸糕,作为宜山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美食,在本地人的生日、婚庆、搬家等喜庆时刻,常作为赠予亲友的礼品。它不仅是温州地区特有的风土特产,更是坊间师傅们精心手工制作的糕点。蒸糕分为黄色和白色两种,分别象征着金银,寓意吉祥。此外,蒸糕还被称为“步步高”,寄寓了人们对事业和生活不断进步的美好愿望。蒸糕口感佳,甜而不腻,质地松软,入口不粘,十分可口。待其微凉后食用,口感更佳,且更加香甜。这种糕点老少皆宜,广为人知。温州饮食文化中,蒸糕的制作技艺独树一帜,源自民间,经过数代人的传承,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宜山阿赏的蒸松糕,这家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店铺,在苍平地区独领风骚。作为宜山的传统技艺,它已被成功收录进《苍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
矾山肉燕
矾山肉燕的创始人朱为唐始终专注于地方特色美食的研发。他创立的“为唐公”肉燕,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独立研发出一种独特的肉燕手工制作工艺。这种肉燕堪称地方小吃的典范之作。传承人朱师勤所掌握的“矾山肉燕的制作技艺”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唐公肉燕选用上等原料,配方独特,制作技艺精湛。
22
戚光饼
在苍南地区,戚光饼的称呼各有差异,不过其制作手法大致相同。它主要分为咸味和甜味两种,主要原料是面粉,并辅以盐巴、白糖和芝麻。将这些原料揉合成圆形,大小如碗口,中间留有孔洞,便于串成串。经过炭火烤制的饼胚,表面光亮,内部柔软如棉,风味极佳。
文成县
23
黄坦糖
文成县黄坦镇曾产出一种名为“黄坦糖”的麦芽糖。自明代和清代起,每逢冬季农闲时节,当地村民便利用当地优质的糯米和麦芽作为主要原料,制作麦芽糖,然后外出销售,以此赚取微薄利润以维持生计。黄坦糖口感甘甜且酥脆,兼具调理脾胃、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作用,物超所值,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美食,亦是送礼的上佳选择。其产品远销至瑞安、温州、丽水等地,乃至闽北、江西等更远的地方,享有盛名已逾数百年。制作和销售黄坦糖一直是当地村民重要的家庭副业,同时也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黄坦糖”的制作始终依赖纯手工操作,其过程包括麦芽的发芽、米的浸泡、饭的炊煮、发酵、汁液的榨取以及糖的熬制,每一步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和严格的技术规范。在这些步骤中,对糖煮火候的掌控尤为关键。2008年,黄坦糖的传统制作技艺被正式纳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
畲族饭糍
畲族人民有着制作饭糍的传统习俗。在他们的众多节日庆典中,制作饭糍是不可或缺的活动。首先,将浸泡好的糯米用木甑子蒸煮至熟透,然后将其倒入石槽中,接着用石臼进行反复捶打。
泰顺县
25
炒米
采用高品质的大米为原料制作,不经油炸烘烤。
26
米粉干
泰顺米俗文化中,传统米粉干的制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在泰顺地区已延续近千年之久。自唐末宋初,浙北闽东的大家族迁至泰顺后,众多带有地域特色的生产工艺和饮食习惯也随之在当地生根发芽,米粉干的制作便是其中之一。历经千年,粉干已成为泰顺民众钟爱的美食,通常由家庭工坊负责生产。然而,伴随着社会的演变与历史的演进,如今留存下来的粉干家庭生产作坊寥寥无几,而那些家族世代相承的技艺更是罕见如珍禽异兽,“吴隆盛”粉干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乐清市
27
白象香糕
白象镇的居民将这种香糕称作“板糕”,它由镇上的“公记”和“公久”两家知名南货糕饼店生产,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大陆广泛销售,还远销至港澳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白象香糕精选优质糯米,采用台岛“太古白”白糖(现改用精炼棉白糖)以及五仁、高品质黑芝麻、桔饼、饴糖、桂花、蜂蜜、少许加碘食盐等多种原料(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防腐剂)手工精心制作。每小包包含五块香糕,每块尺寸为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十小包组合成一大盒,净重达到600克。该产品于2008年被收录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8
芙蓉麦饼
芙蓉麦饼是芙蓉地区的特色美食,那里流传着制作麦饼的口诀,内容是:“麦饼美味技艺高,学会三重考验不易:第一重考验是用水调和面粉,第二重考验是调味要恰到好处,第三重考验是烤制时火候要掌握得当,调和面粉时要用鸡蛋代替水,而葱、肉、盐、菜等配料要分别处理。”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2.228.89 |
用文字与镜头记录舌尖美味,温州非遗美食有哪些?
温州报道,关于温州有哪些美食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很多人并不了解。然而,有一群年轻的探索者,在闲暇之余,通过文字和影像的方式,致力于探寻温州那些承载着非遗精神的美食。
昨日,这些年轻人走访了位于市中心的县前汤圆店铺。县前汤圆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的代表。在此之前,他们已经追寻并了解了包括“九层糕”、“素面”、“人家烧”、“豆腐鲞”在内的13项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
多项“非遗美食”养在深闺人未识
近期,在淘宝网司法拍卖中成为“网红”的老酒汗备受关注,众多人竞相追捧,这一现象背后的一大因素是老酒汗本身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
实际上,众多所谓的“非遗美食”犹如陈年老酒,常常在无形中触动人们的味觉,然而却并未获得广泛的关注。诸如“王大妈麦饼”、“苍南桥墩月饼”以及“大王灯盏糕”等,便是其中的代表。
我市“非遗美食”的数量究竟有多少?据相关行业人士的统计,自十多年前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已有超过80种温州特色美食和技艺被认定为非遗项目。然而,根据市非遗保护中心提供的信息,目前只有周雄的“瓯菜烹饪技艺”被评为省级非遗项目,而其他众多温州传统美食则仅被列为市级或以下级别的非遗项目。
许多传统美食尚未被广泛认知,它们仿佛被藏于深闺之中,鲜为人知。这主要是因为在此之前,这些美食并未受到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据我所知,我市目前对非遗美食的推广活动,主要集中体现在已成功举办三届的“年味温州”非遗迎春展上。
朋友圈里“非遗美食”一道亮丽风景线
最近,沈女士在微信朋友圈浏览到了一篇名为《这里的豆腐非同凡“鲞”》的文章,起初她误以为是篇美食推广,点击阅读后,发现文章标题下方标注了“非遗美食”,并详细介绍了泽雅的“豆腐鲞”,图文并茂。
该篇关于泽雅“豆腐鲞”的微信推送,来源于一个叫做“温州美食”的公众号,该公众号已经发布了13篇关于“非遗美食”的内容。这些图文资料的收集工作,是由温州五饼二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一批80后和90后年轻人负责完成的。
我自诩为一名“美食爱好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许多温州特色美食鲜为人知其制作方法。我认为,将这些美食的制作工艺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出来,将会吸引众多读者关注。因此,该公司负责人欧欧将这一项目交由公司成员郁清言负责,并于2015年上半年开启了温州传统美食的探访之旅。
郁清言在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探寻,发现了超过八十种“非遗美食”及其相关技艺,经过精心挑选,最终确定了四十余种,并打算逐一进行实地考察。
温州特色美食中,首次亮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便是永昌堡的九层糕。制作九层糕的陶成菊阿姨并不擅长普通话,在探访过程中,我们遇到了沟通上的障碍。然而,经过反复询问,我们最终还是全面掌握了这一美食的制作工艺。欧欧这样说道。
首篇推文的阅读人数不过7200余次,然而,众多读者在欣赏到九层糕制作过程中的精美图文和视频后,纷纷拨通了推文中留下的陶成菊阿姨的电话。“陶阿姨表示,她的手机几乎被打爆了,许多人都在询问购买九层糕的事宜。”郁清言这样说道。
“非遗美食”的现实与尴尬
众人纷纷喜爱九层糕,这让欧欧他们感受到了“非遗美食”在大众心中的崇高地位。因此,他们决定分批次地组织人员,利用周末时光逐一进行实地考察。
欧欧直言,由于视频拍摄是与另一家专业机构携手进行的,每一期节目制作成本高达数千元,因此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仅制作三期后便终止了。即便如此,公众对于“非遗美食”的热情并未因视频的缺失而有所减退。
想要为家父选购此酒,能否告知联系方式?网友在“南塘人家烧”的推文下方如此留言。在第二期“非遗美食”特辑中,欧欧吸取了上一期的经验教训,向南塘人家烧技艺的传承者胡晓敏请教,并未在推文中透露其联系方式,导致网友只能通过留言来索要。
郁清言认为,最受追捧的当属“永嘉素面”和“瑞安古法红糖”这两款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有网友不禁好奇:“这些能否在网上购买?”事实上,“永嘉素面”已经在推文中公布了技艺传承人鲍雪兰的联系方式。但由于素面易碎,无法通过快递送达,许多消费者选择直接联系购买。然而,由于鲍雪兰每天制作的素面数量有限,消费者们不得不排队等候。
郁清言提到,“永嘉素面”与“瑞安古法红糖”颇受消费者青睐,这主要得益于两期节目中精美的画面呈现,那些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让人深感震撼。
由于众多“非遗美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加之其他因素,去年对“非遗美食”的寻访活动暂时搁置了一段时间。然而,今年2月份,欧欧通过参加泰顺百家宴,重新启动了“非遗美食”的探寻之旅。在2月26日发布的《这里的豆腐非同凡“鲞”》推文中,大家得以一睹泽雅“豆腐鲞”的制作工艺,随后纷纷通过微信表达出团购的意愿。“每人限购1公斤”的规定下,订购量迅速攀升至100公斤。”郁清言透露。
传统不能断层传承更需接力
欧欧原本打算将部分“非遗美食”上架至公司网络商城,然而实地考察后却发现这一想法难以实现。郁清表示,这些广受欢迎的“非遗美食”目前主要由传承人独立制作,而且许多传承人的家人甚至反对他们继续制作这些美食。例如,鲍雪兰一人制作“像素面”,每天产量仅十多公斤,根本无法满足大量供应的需求。
这些所谓的“非遗美食”大多仍保持着传统手工制作方式,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郁清言透露,在他所探访的十多项非遗美食中,只有“南塘人家烧”、“莘塍五香干”等少数几种美食在制作过程中引入了部分现代技术,例如“莘塍五香干”在最后的包装环节采用了机械设备,这使得其产量相较于其他美食有所提升。
“非遗美食”产量有限,同时技艺传承也遭遇了难以找到后继者的困境。据调查,欧欧等人将要考察的40多种“非遗美食”,其传承者大多在40岁到60岁之间。在与这些传承者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的子女大多不愿意继承这门手艺,目前只有鲍雪兰的儿子表示愿意学习并继续传承。对此,郁清言显得有些无奈。
有关专家指出,众多“非遗美食”项目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然而,许多农村青年选择前往城市谋求工作,对于从事“非遗美食”制作所能获得的微薄收入,他们普遍缺乏兴趣。据调查,“永昌堡九层糕”的售价为每公斤12元,“永嘉素面”的售价大约为每公斤13元,再加上手工制作产量受限,这些“非遗美食”的传承者每日的收入极为有限,而且部分传统美食的制作还受到季节性的影响。
将撰书唤醒人们对“非遗美食”的关注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相关人员指出,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对负责传承这些遗产的个人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具体来说,市级财政部门每年会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者提供2000元的资助。
非遗项目的传承者面临的问题,补助资金虽有所助益,却显得微不足道。非遗美食领域的传承危机亟待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若不抓紧时间将这些技艺详细记录,恐怕它们将面临失传的风险。
正因为这个原因,欧欧他们对于探寻“非遗美食”的初衷进行了提升,打算在完成对40余项“非遗美食”项目的探访之后,将收集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进行整理,并撰写出一本关于温州“非遗美食”的书籍,旨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相关链接:温州非遗美食地图
温州“非遗”美食
鹿城区
01
温州鱼丸
据传,这种制作工艺已有百年传承。在明清时期,为了抵御倭寇,人们将鱼肉与粮食混合,制作成鱼饼。随后,将鱼饼撕成小片,投入沸水中煮熟,便制成了鱼丸。
时代在进步,民众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攀升,鱼丸这道小吃在制作配料上持续优化,选用新鲜的大鲈鱼肉切成细条,随后加入食盐、生姜、味精、葱、淀粉等调料进行混合,用手指轻轻挑起放入滚烫的水中,待其浮起即表示熟透。在食用时,只需加入少许醋和胡椒粉,便能品尝到更加鲜美可口的汤味。
温州鱼丸在传承了百年的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孕育出了具有温州独特风味的著名小吃。
02
温州鱼饼
温州鱼饼,作为温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民间美食,不仅口感鲜美,还能让人在品尝鱼肉的同时免去剔骨的繁琐,尤其受到老年人和儿童的喜爱。
该产品以东海地区的米鱼,如鮸鱼、马鲛鱼等新鲜海鱼为主要食材,搭配特制的调味料,依照传统配方和现代工艺精心制作,绝不添加色素和防腐剂。其肉质鲜美、口感纯净、低脂肪,富含营养,包括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钙、维生素A、E、C以及钾、镁、磷、钼、碘、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大量蛋白质。是家庭、酒店、旅游及馈赠亲友的天然鱼肉食品。
03
温州馄饨
馄饨皮的制作,一斤面粉仅能制作出100张,而每一张的尺寸必须统一,同时每张皮的厚度也需保持恒定。
馄饨馅需采用新鲜土猪后腿肉,需用菜刀迅速剁碎,其质地与绞肉机打出的肉末截然不同。此外,配料中的紫菜应挑选洞头的头水紫菜,这种紫菜含有丰富的生命活性成分。此碗馄饨不仅配备了专司剪裁紫菜成小片的师傅,更含有以鸭蛋摊制而成的蛋皮细丝,以及用浓汤烹煮的香菇,另有一锅清澈的清汤专门用于烫煮蔬菜,诸多细节使得这看似普通的馄饨变得格外精致。
龙湾区
04
郑家园麦麦酒
麦麦酒,又称月子酒。在永强农村的往昔,孕妇家中在临盆前会收到“快便肉”,而在产后则会收到“麦麦酒”。郑家园,这个地方是白水郑宅郑姓的始祖郑祥所经营。在元代,白水郑氏的祖先居住在大罗山东麓的岙底肥沃土地上,他们汲取山水的精华,开创了浙南的乌豆月子酒(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麦麦酒)。数百年来,其香气依旧浓郁,品质如一。自90年代初期以来,郑振晓作为第三代传人,特别聘请了专业人才来策划企业的品牌形象CIS战略。他巧妙地将现代科技与古老的酿造技艺融合,成功地研制出了郑家园麦麦酒。此酒多年来一直被视为亲友间互赠的优质礼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到了2016年,郑家园麦麦酒的酿造技艺更是荣幸地被收录进了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5
糖塑
龙湾糖塑技艺源自民间,其历史悠长,传承久远。其独特之处在于制作出的“糖人儿”形象逼真,生动活泼。这种技艺以麦芽糖为基本材料,经过加热使其软化,再添加红、蓝、黄等色彩,根据制作对象的特点进行塑形和调色。随后,艺人运用剪刀、竹签等工具,通过吹、拉、搓、捏、压、剪等手法,将糖塑作品塑造成型。
2009年,龙湾糖塑列入第三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6
岩衣胶冻
岩衣,亦称“海燕窝”或“金燕藻”,是一种在海岛生长的植物,其外观类似青苔,呈紫棕色,充满生机与生长潜力,是制作胶冻的关键材料。这种岩衣胶冻,既适合老人又适合小孩,作为一种绿色口味的美食,在温州享有盛誉,其营养丰富、口感清新、滑润不腻。与众多民间风味小吃一样,岩衣胶冻也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胶冻起初是以珍稀鱼类(例如黄鱼、鲈鱼等)的鱼鳔为原料制作,然而这类鱼类的鱼鳔价格昂贵,成本较高,普及度并不理想。随后,随着人们对海洋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人们开始用岩衣来替代名贵鱼鳔,制作出岩衣胶冻。从此,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得以进一步发展,名声远扬。到了2013年,龙湾的岩衣胶冻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了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海区
07
泽雅乌豆酒
温州民间传统上喜欢用补品泡制酒,其中泽雅乌豆酒在温州地区因其卓越的品质、深邃的色泽、纯正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赢得了广大民众的青睐。因此,“泽雅乌豆酒”逐渐成为了泽雅地区土特产的象征。
泽雅乌豆酒的制作工艺独树一帜,其醇厚的美味不仅富含营养,还能健脾补肾、活血化瘀、美容养颜。此外,它还是家庭宴请的优质选择,在当地市场颇受欢迎,并且远销海外。2014年,这项独特的泽雅乌豆酒酿造技艺荣获了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
08
永高鱼饼
永高鱼饼的制作技艺起源于民国初期。得益于温州地处东海之滨,渔业资源丰富,当地居民对鱼制食品的需求极高。汪氏家族在继承和发扬传统鱼饼制作技艺的同时,经过深入研究,精选了鲈鱼、鳗鱼等优质鱼类,精心制作出了口感鲜美、令人陶醉的“永高”鱼饼。永高鱼饼的制造工艺以传统手工为核心,包括挑选鱼类、彻底清洗、采集鱼肉、采用永高家族传承的秘制配方进行配料、充分搅拌、抛揉、捶打、蒸煮等步骤。根据我国食品营养领域的权威机构检测,永高鱼饼的各项营养成分均达到了最优水平。享有盛誉的汪氏“永高鱼饼”不仅是温州人钟爱的特色美食之一,近年来也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在海内外市场上备受追捧。2013年,永高鱼饼的制作工艺成功跻身于第七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
09
豆腐鲞
泽雅地区自古以来便以豆腐鲞闻名,作为一道传统的农家佳肴。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每逢佳节,泽雅山区的人们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豆腐,用豆制品来款待来宾,故而那时,手工制作豆腐几乎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技能。制作豆腐鲞的过程既复杂又费时,但加工完毕后,只需撒上少量的盐,便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随着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泽雅居民在款待来宾时,已不再仅限于豆制品,于是,那传统的泽雅手工豆腐干制作技艺也逐渐被世人遗忘。近些年,随着泽雅休闲旅游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专程品尝农家菜肴。这导致一些农家特色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豆腐鲞,需求量激增。这一现象让当地农民看到了潜在的商机,不少家庭重新开始制作豆腐。因此,石桥村逐渐转型,成为了一个以生产豆腐鲞为主的专业村落。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泽雅豆腐鲞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温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洞头区
1 0
墨鱼饼
墨鱼饼,亦称乌贼饼,属于鱼类加工食品,是洞头地区具有浓郁渔乡风味的特色菜肴。其核心原料为墨鱼卵,制作过程中需将墨鱼卵捣成胶糊状,随后煎制成饼。这种饼口感香鲜,入口柔滑,味道美妙;并且,由于选用了墨鱼的精华部位,墨鱼饼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药用价值。
11
海蜇
海蜇,作为一大型可食用水母,自古以来便被誉为“海产八珍”中的佳品。洞头洋地区海蜇的养殖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很久以前,这里便已形成了以生产、加工和销售为核心,享誉全国的综合性海蜇市场。清代诗人王步霄曾为洞头海蜇写下《海蜇诗》,诗中赞颂道:“美利东南甲玉川,贩夫坐贾各争先。南商云集帆樯满,泊遍秋江海蜇船。”
瑞安市
12
茯苓糕
茯苓糕古称“潮糕”,由瑞安糕点大师高长发在晚清时期首创,至今已有超过一个世纪的历史,堪称瑞安地区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
皇帝上朝前,朝房中大臣们享用的是糕点,因此“潮糕”享有极高的声誉,其风味尤为出众。瑞安人对其进行了改良,融入了茯苓粉,使得其口感更加美妙,因此命名为“茯苓糕”。茯苓糕香气扑鼻,口感软糯,甜而不腻,入口即溶化,其外观酷似中药茯苓的横截面年轮,馅料中还加入了茯苓汁,是一款具有绿色保健功能的食品。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八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3
莘塍五香干
莘塍五香干起源于清朝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此产品亦被称为“庚春园”五香干。
选用当年新鲜豆子,经过浸泡、研磨、过滤、煮浆、凝固、挤压、切割等步骤,搭配双缸酱油与香料精心制作,再通过通风螺旋晾晒,最终形成了享誉四方的瑞安特色小吃。莘塍五香干以块状呈现,每块约半寸见方,呈酱红色,凭借其鲜美的口感和悠长的回味在各地享有盛誉。精心包装的莘塍五香干已出现在超市的货架上。莘塍五香干更是荣幸地被收录进第五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14
索面
索面,一种通过手工拉伸和晾晒而成的纯素面条,亦被称作“坠面”或“长寿面”。这一名称源于瑞安方言中的“纱面”,寓意面条之细可与棉纱相媲美。其质地细嫩均匀,色泽洁白,性质平和且具有温补功效,口感柔韧,易于消化吸收。作为浙江浙南地区的特色产品,索面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城乡各地,每逢老人寿辰,子女和亲戚们都会送上索面以示庆祝,寓意着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家中添了新丁,家主便会邀请亲朋好友以及街坊邻居一同品尝索面,共同庆祝家庭新成员的到来。
永嘉县
15
番薯枣
永嘉地区制作番薯枣的传统由来已久,具体起源时间已无法追溯。在冬日晴空万里且微风拂面的日子里,正是制作番薯枣的黄金时期。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应挑选那些口感松脆、甘甜、含水量高、淀粉含量低的番薯品种。其次,需要将红薯清洗干净并人工剥去外皮。再者,利用锅炉以极快的速度将红薯蒸熟,以确保其色泽和品质,同时使用特制的不锈钢锅收集红薯在高温烹饪过程中流失的糖分。四是经过切割后,将番薯枣置于通风的阳光下晾晒(目前多采用特制烤房,以85°至95°的高温烘烤12小时,以确保其色泽不变)。五是随后,对已干燥的番薯枣进行再次蒸煮,并将初次蒸煮时收集的番薯糖重新加入。通过这种方式,番薯枣不仅口感更加甜美诱人,而且还能保留红薯的营养成分,确保其原有的风味。2014年,永嘉番薯枣的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八批永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6
永嘉米糖
米糖亦称作麦芽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村落的街头巷尾常能听闻挑着担子的打糖人高声叫卖:“铜丝圈,布帘钩,猪骨头,破布屑,制作大颗米糖”。在农村,每逢佳节,米糖往往成为赠送亲友的佳品。制作米糖的过程颇为繁琐、耗时且费力,至少需要3至5天的时间。
平阳县
17
怀溪番鸭
怀溪番鸭烧制技艺,作为平阳地区源远流长且广为人知的传统烹饪手法,深受民众喜爱。怀溪番鸭色泽鲜艳,口感鲜美,绝无腥膻,更是一种能够温补肾脏、增强阳气、保护肝脏、启迪心智的滋补佳品。
18
顺溪黄年糕
顺溪黄年糕,又称“顺溪黄稞”,这种具有独特风味的传统年糕,拥有悠久的历史,自明洪武年间开始流传,至今已在顺溪一代代传承不息。
顺溪黄年糕色泽金黄,其天然色泽源自梗米和植物碱的混合,未添加任何人工色素。选用上乘的本地梗米,以古鳌源头的高山清泉为水源,结合山茶树、山榔仗等植物烧制的草木灰汤,经过传统工艺精心制作。这种黄年糕适合烤、煎、煮、炒等多种烹饪方式。陈明栋一家的黄年糕质地细腻,色泽如同蛋黄,口感柔韧嫩滑,软硬适中,煮食不会糊烂,储存水中也不会变质,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2012年,黄年糕的销量攀升至九十万斤;到了2013年9月,该品牌正式注册,并在平阳县顺溪镇成立了陈氏年糕加工厂。
19
平阳九层糕
九层糕,亦称九重糕,其色泽与口感均十分出色,象征着“长久持续,不断攀升”,是深受平阳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小吃。在每年的农历七夕节前夕,平阳人会有制作九层糕的习俗。这种糕点是由多层米面层叠加而成,其制作方法与米面层相似,即先将一层米面层蒸至熟透,然后不将其从锅底分离,再覆盖上一层蒸熟的米面。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糕点达到所需的厚度。在此过程中,还需持续向锅中加水,以防止糕点在蒸制过程中干燥。接着取出,待其冷却,再用洁净的线将九层糕细致地分割成若干形状规整、切面光滑的菱形小块。按照此法制作一笼九层糕,通常耗时超过十个小时。
昆阳县城及其周边乡镇的街道上,至今仍可见到肩挑担子、叫卖九层糕的商贩,他们颇受民众喜爱。
苍南县
20
宜山蒸糕
蒸糕,作为宜山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美食,在本地人的生日、婚庆、搬家等喜庆时刻,常作为赠予亲友的礼品。它不仅是温州地区特有的风土特产,更是坊间师傅们精心手工制作的糕点。蒸糕分为黄色和白色两种,分别象征着金银,寓意吉祥。此外,蒸糕还被称为“步步高”,寄寓了人们对事业和生活不断进步的美好愿望。蒸糕口感佳,甜而不腻,质地松软,入口不粘,十分可口。待其微凉后食用,口感更佳,且更加香甜。这种糕点老少皆宜,广为人知。温州饮食文化中,蒸糕的制作技艺独树一帜,源自民间,经过数代人的传承,至今已有数十年历史。宜山阿赏的蒸松糕,这家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店铺,在苍平地区独领风骚。作为宜山的传统技艺,它已被成功收录进《苍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1
矾山肉燕
矾山肉燕的创始人朱为唐始终专注于地方特色美食的研发。他创立的“为唐公”肉燕,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独立研发出一种独特的肉燕手工制作工艺。这种肉燕堪称地方小吃的典范之作。传承人朱师勤所掌握的“矾山肉燕的制作技艺”已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唐公肉燕选用上等原料,配方独特,制作技艺精湛。
22
戚光饼
在苍南地区,戚光饼的称呼各有差异,不过其制作手法大致相同。它主要分为咸味和甜味两种,主要原料是面粉,并辅以盐巴、白糖和芝麻。将这些原料揉合成圆形,大小如碗口,中间留有孔洞,便于串成串。经过炭火烤制的饼胚,表面光亮,内部柔软如棉,风味极佳。
文成县
23
黄坦糖
文成县黄坦镇曾产出一种名为“黄坦糖”的麦芽糖。自明代和清代起,每逢冬季农闲时节,当地村民便利用当地优质的糯米和麦芽作为主要原料,制作麦芽糖,然后外出销售,以此赚取微薄利润以维持生计。黄坦糖口感甘甜且酥脆,兼具调理脾胃、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的作用,物超所值,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美食,亦是送礼的上佳选择。其产品远销至瑞安、温州、丽水等地,乃至闽北、江西等更远的地方,享有盛名已逾数百年。制作和销售黄坦糖一直是当地村民重要的家庭副业,同时也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黄坦糖”的制作始终依赖纯手工操作,其过程包括麦芽的发芽、米的浸泡、饭的炊煮、发酵、汁液的榨取以及糖的熬制,每一步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和严格的技术规范。在这些步骤中,对糖煮火候的掌控尤为关键。2008年,黄坦糖的传统制作技艺被正式纳入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
畲族饭糍
畲族人民有着制作饭糍的传统习俗。在他们的众多节日庆典中,制作饭糍是不可或缺的活动。首先,将浸泡好的糯米用木甑子蒸煮至熟透,然后将其倒入石槽中,接着用石臼进行反复捶打。
泰顺县
25
炒米
采用高品质的大米为原料制作,不经油炸烘烤。
26
米粉干
泰顺米俗文化中,传统米粉干的制作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在泰顺地区已延续近千年之久。自唐末宋初,浙北闽东的大家族迁至泰顺后,众多带有地域特色的生产工艺和饮食习惯也随之在当地生根发芽,米粉干的制作便是其中之一。历经千年,粉干已成为泰顺民众钟爱的美食,通常由家庭工坊负责生产。然而,伴随着社会的演变与历史的演进,如今留存下来的粉干家庭生产作坊寥寥无几,而那些家族世代相承的技艺更是罕见如珍禽异兽,“吴隆盛”粉干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乐清市
27
白象香糕
白象镇的居民将这种香糕称作“板糕”,它由镇上的“公记”和“公久”两家知名南货糕饼店生产,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大陆广泛销售,还远销至港澳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白象香糕精选优质糯米,采用台岛“太古白”白糖(现改用精炼棉白糖)以及五仁、高品质黑芝麻、桔饼、饴糖、桂花、蜂蜜、少许加碘食盐等多种原料(不含任何人工色素和防腐剂)手工精心制作。每小包包含五块香糕,每块尺寸为长5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十小包组合成一大盒,净重达到600克。该产品于2008年被收录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8
芙蓉麦饼
芙蓉麦饼是芙蓉地区的特色美食,那里流传着制作麦饼的口诀,内容是:“麦饼美味技艺高,学会三重考验不易:第一重考验是用水调和面粉,第二重考验是调味要恰到好处,第三重考验是烤制时火候要掌握得当,调和面粉时要用鸡蛋代替水,而葱、肉、盐、菜等配料要分别处理。”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