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3 02:00:41 | 信息编号:71372 |
商都文心何处可寻?孝义长河润泽乌伤
开栏的话 |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是八婺发源地,拥有两千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其历史遗迹、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财富数量众多且十分珍贵。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中,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指出:义乌以“义”为核心,坚持“义”与“利”并重,将“义”置于“利”之前,是一座崇尚忠义、推崇节义、体现仁义、弘扬孝义、倡导侠义、讲究信义“六义共存”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温情与道义的城市。
文化基因,塑造了“何为义乌”的特质,文化解码,旨在揭示“这些文化符号为何在义乌聚集,以及义乌如何形成独特性”的过程。
为更有效承担新时代文化责任,我市正集中力量实施“‘怎样是义乌’文化解析项目”,系统化、全方位探寻“义”文化等义乌卓越的传统文明,深入阐释“怎样是义乌”,着力建设中华文化新象征。
因此,《义乌商报》在市委宣传部引领下,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共同创办了“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中的“六义”栏目,旨在探究义乌“六义”文化的源流,发掘城市的根基与精神。
《义乌商报》3月11日3版整版刊发↑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这个地名源于对孝道的推崇,其美德流传至今仍备受赞誉。义乌用“孝乌”作为名称,“孝义”便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历经两千年时光,这种崇尚孝行的风气在义乌不断传承,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根据《义乌县志》文献所载,古代名人辈出,秦朝有颜乌,汉朝有杨乔,三国时期有骆俊和骆统,唐朝有骆宾王,宋朝有徐侨、宗泽、陈熙晋、黄净德、石子定、楼斗南、楼蕴,元朝有朱震亨、黄溍,明朝有王袆以及王绅、王绶父子,陈思任、商节,清朝则有朱之锡、胡之翰、骆宁桢、陈无咎、陈幌、王应麟、金汉鼎、楼景联兄弟、陈世耀等人。有些时候,子女在父母身边奉养,能获得乐趣;有些时候,父母生病,子女会感到忧愁;有些时候,父母去世,子女会表现出深切的哀悼,举行严肃的祭祀;有些时候,为了侍奉父母,子女会专注于实际事务,并因此成就一番大业;有些子女在父母健在时不远游;有些子女能以德报恩;有些子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救助亲人;还有些子女会遵循父母生前的愿望。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生动具体、值得传承和学习的孝行,描绘出一幅幅光彩照人的孝道画卷,成为中国孝道文化中坚实而耀眼的一部分。何恃坚担任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在《孝义文化延千年》这篇文章里有所归纳。
颜乌Q版形象。
“颜乌的传说”漂洋过海
那些光彩照人的孝义图画里,颜乌行孝的事迹一直广为流传,声名远扬。二零二三年一月,关于颜乌的典故,被选入了第六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之中。
王欣登撰写的《孝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一文见于《义乌史志》杂志。该文章具体阐述了“群乌葬颜乌”的神话故事,内容相当丰富。
战国年间,孔门高足颜回的子孙,从鲁地迁往南方蛮荒之地定居。颜凤与妻子以及儿子颜乌,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造居所,开始耕作,开垦农田,种植作物,还养着牲畜,过着非常努力的生活。这个家庭非常勤奋,日子过得十分开心。后来,颜乌的母亲生病去世了,年幼的颜乌只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颜凤按照祖上颜回安于清贫且热爱学习的作风,教导儿子认识文字,学习读书。颜乌很智慧,心地好,也很懂得孝顺父母,注意到父亲年纪越来越大,就总是抢着承担那些辛苦的活儿和脏活,从田里忙完回家,颜乌会做好饭菜,先端给父亲享用,等父亲吃得差不多了,自己才去吃饭,夏天一到,每天晚上颜乌都会为父亲扇风赶走蚊子,冬天的时候,颜乌会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焐热,等父亲睡得安稳了,自己才去休息
某日,颜乌发现一只负伤的乌鸦,停驻地面发出悲鸣。颜乌将其带回居所,悉心照料并供给食物。小乌鸦痊愈之后,颜乌将它送回天空。这只乌鸦铭记救命之恩,时常率领众多同伴,在颜乌住所附近盘旋。颜乌及其子特意投放谷物款待它们,鸟儿们渐渐成为他们的益友。
安稳的时光流逝迅速,颜乌渐渐成熟,然而父亲却愈发苍老。祸患最终到来,颜凤因病离世。极度哀伤的颜乌,屡次痛哭到失去意识。由于周边无居民居住,颜乌只能独自承担安葬父亲的责任。他动用器具开凿墓穴,但土层坚硬,且树根杂草遍布。持续挖掘,工具最终损毁,他不得不改用手部操作。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劳作,他的双手变得伤痕累累。在悲伤、疲惫以及饥饿的折磨下,颜乌再次瘫倒在地。
颜乌跪地徒手掘土葬父,孝行感动上天,鸦群盘旋于左右。
颜乌的孝心深深打动了乌鸦,先前被他救助过的那只乌鸦,率领众多同伴,飞到颜乌身旁。它们协助颜乌搬运泥土修筑坟墓。反复啄食泥土,鸟嘴被磨得破旧,渗出血丝,坟墓上堆满了带血的土块。颜乌父亲的坟墓最终修成了。乌鸦们陆续飞走,但没过多久又回来了。原来,颜乌因极度悲伤和疲惫,竟然死在了父亲的墓旁。乌鸦们再次衔来泥土,将他安葬。
这个关于颜乌的感人 tale 非常出名。有证据显示,日本京都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本叫《孝子传》的古籍,其中也提到了颜乌的事迹;在中国北方某个豪族的墓穴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乌鸦帮忙修坟的图案,这说明颜乌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象征。
乌伤县的名字源自孝子颜乌,这个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义乌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傅健经过仔细研究文献资料,又找到了好几个不同的版本,除了“众乌安葬颜乌”的记载外,像“众乌叼鼓”“众乌协助安葬”的说法也相当普遍。
秦王政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征服江南地区之后,首次设立了乌伤县,在王莽建立新朝的始建国元年,也就是公元9年,这个县的名字曾经被改为乌孝,后来到了光武帝时期,又重新被命名为乌伤,在唐高祖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这个县开始被称为义乌,并且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南宋理宗年间,东阳人乔行简担任宰相,他为了宣扬孝行,上书请求为颜乌建造祠堂以示纪念。理宗对此表示赞同,赐予祠堂名称为“永慕”,民间则称其为“孝子庙”。据说,历任义乌县的主管官员以及县学里的教师,都将颜乌的孝行作为教导百姓的典范。每当新任县令或知县到任,他们首先要前往孝子墓进行祭拜,仪式非常庄重,并且会为孝子墓添土,以此作为教化民众的首要行动。孝子墓越筑越高,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形似一座小丘。那个时代,每年能够砍伐取用五六十束木柴。
义乌孝义名人灿若星辰
颜乌的故事不仅说明了义乌县名的起源,还把孝义发展成一种文化传统,一代接一代,潜移默化,深深扎根于义乌人的思想,融入义乌人的生命。
义乌史志人士施章岳在其作品《义乌孝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古代义乌名士谈起》中,收录了诸多“义乌孝行佳话”。
楼蕴筑起母亲的坟冢。
楼蕴是宋朝一位极其孝顺的人,母亲去世后,他表现出三种守孝行为,具体为:在母亲坟墓旁搭建草屋居住,每天背土堆坟,自己搬运土方达三十趟,并且停止梳洗,连盐和奶酪都不吃。他不吃盐的举动源于古代礼仪中的一种孝道规范,因为单纯吃素食还不足以体现孝心,必须“断绝各种美味”,才能彰显孝行的坚定。这种规矩在宋代已很少有人遵守,但楼蕴依然恪守不渝。楼蕴守丧期间拒绝食用盐和奶酪的行为,被众多史书当作孝顺与道义的典范,选作范例加以传颂。
而古代义乌四大名家中专精医术的那位朱丹溪,之所以能被誉为医术精湛,是因为他在亲人去世后遭遇重重困境,最终得以重生。
朱丹溪深夜照顾生病的母亲。
朱丹溪出身于读书人家族,将“孝道为先”的道德准则奉为圭臬,始终将侍奉双亲视为毕生要务。他本与当时众多士子无异,立志要经由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然而在他三十余岁那年,母亲因日夜操持家务而罹患“脾疼”顽疾,即便辗转各地寻医问药,病情仍毫无起色。他目睹身患重病的母亲却无计可施,于是决心钻研医学,希望治愈母亲以及天下所有母亲。为了寻找良医,他跨越钱塘江,前往吴中地区(即今天的江苏苏州),又辗转来到建业(今天的南京),穿越浙江、江苏、安徽三个省份。后来听说杭州的罗知悌医术精湛,便亲自前往拜师。然而,他十次恳求会面,都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丹溪依然心怀诚意,意志坚定,每天在罗家门前恭敬地站立等候,无论刮风下雨都不间断。罗知悌深受触动,最终将其收为弟子,传授其精湛医道。丹溪由此成为中华医学史上医术与医理都极为出色的医学大家。
朱之锡在清朝时,将母亲灵柩迁回故乡安葬,这一行为体现了对父母同样敬重的精神,被看作是古代以来义乌重视孝道的突出事例,值得后人效仿。
清顺治时期,黄河与淮河爆发严重水灾,漕运因此中断,给朝廷的运作带来重大影响。朝廷深刻意识到,国家的稳定关键在于有效管理水患。在紧急关头,朱之锡被委以重任,担任兵部尚书并兼任河道总督,负责处理黄河和淮河的水灾问题。面对灾害,朱之锡表现勇敢,亲自带头,率先垂范。他往来于南方北方,潜入黄河长江流域,夏季不撑遮阳伞,骑马在烈日下暴晒;冬季不披皮衣,在风雪中奔走。沿着河岸巡视,有时在破庙里露宿,有时在荒野中等待天亮,即使身体劳累成病也不请假治疗。他耗尽心力治理河流,却唯独没有时间照顾身边的老母亲和妻儿。
黄河岸边,朱之锡独坐案前,提笔上疏,恳请归葬母亲。
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初七,朱之锡的母亲去世了。按照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仪,朱之锡在二月十一日第一次呈递《丁艰疏》,希望将灵柩运回义乌安葬他的母亲。然而顺治皇帝却下旨给朱之锡,指出河道管理事务至关重要,朱之锡因才能品德出众被特别选拔,命令他在任上守丧,不必返回家乡。朱之锡面临公私冲突难以兼顾的困境,坚持公共利益优先,放弃了返乡料理母亲后事的打算,尽管心中充满丧母的哀伤,仍旧恪尽职守,参与河道治理工作。河道事务暂时告一段落,他因母亲灵柩暂厝于官署,目睹此景倍感悲伤,又没有亲生子女可以承担送葬事宜,内心难以平静,在母亲去世一个半月后,再次向朝廷呈递《泣陈守制疏》,恳请将灵柩迁回义乌安葬。顺治皇帝又以事关重大,认为卿才能胜任总管职责,先前已有旨意挽留,命令务必遵从,无需再行请示,这种不容商量的圣旨,阻止了朱之锡扶母灵柩回乡安葬。朱之锡只能强抑哀伤,以公为先,等完成重要的治河公务后,出于“人伦之中,君亲同等重要”的道德原则,在母亲去世七个月后,第三次向朝廷呈递《恳请守制奏疏》,请求批准扶柩归葬母亲。然而顺治帝仍以“河道要务,需得妥善处理,你仍应遵循先前的旨意,继续留任,无需再行请求”为由,对他进行劝导,不让他离职回乡服丧。朱之锡考虑到沿河百姓的安危,治理河流的职责重大,只能强忍泪水,压抑下心中的巨大哀伤。到顺治十六年那个深秋,过了服丧期后又一个,朱之锡连续四次呈递《恳请安葬母柩奏折》,以孝道治理国家的顺治皇帝,最终下诏书:允许休假数月,让朱之锡能够将母亲灵柩送回义乌安葬。
朱之锡三次护送母亲灵柩回归家乡的孝行,以及为国家和民众竭尽心力的大节,能够比得上古代大禹“多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的禹德,使朝廷官员和全国民众都赞叹不已。朱之锡因治河事务在任上去世,年纪轻轻就离世了,沿河的百姓把他当作“河神”,尊称为“朱大王”,为他建造庙宇进行供奉。朝廷也给予朱之锡极高的荣誉,追赠他为“助顺永宁侯”。
“孝德感乌”照壁(资料图)
义乌这座古城,自古至今,不乏像楼蕴、朱丹溪、朱之锡那样以孝行传世的贤人,他们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代名士更是以身作则,践行孝道,他们的美德广为流传,成为家族和乡邻的楷模。以孝为基石,推行仁义,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也塑造了当地民众的行为规范。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4.237 |
商都文心何处可寻?孝义长河润泽乌伤
开栏的话 |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是八婺发源地,拥有两千二百余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积淀,其历史遗迹、文献典籍、民俗技艺等文化财富数量众多且十分珍贵。在今年的“新春第一会”中,金华市委常委、义乌市委书记叶帮锐指出:义乌以“义”为核心,坚持“义”与“利”并重,将“义”置于“利”之前,是一座崇尚忠义、推崇节义、体现仁义、弘扬孝义、倡导侠义、讲究信义“六义共存”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温情与道义的城市。
文化基因,塑造了“何为义乌”的特质,文化解码,旨在揭示“这些文化符号为何在义乌聚集,以及义乌如何形成独特性”的过程。
为更有效承担新时代文化责任,我市正集中力量实施“‘怎样是义乌’文化解析项目”,系统化、全方位探寻“义”文化等义乌卓越的传统文明,深入阐释“怎样是义乌”,着力建设中华文化新象征。
因此,《义乌商报》在市委宣传部引领下,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共同创办了“有情有义 世界义乌”中的“六义”栏目,旨在探究义乌“六义”文化的源流,发掘城市的根基与精神。
《义乌商报》3月11日3版整版刊发↑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这个地名源于对孝道的推崇,其美德流传至今仍备受赞誉。义乌用“孝乌”作为名称,“孝义”便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根基。历经两千年时光,这种崇尚孝行的风气在义乌不断传承,已经深深融入了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
根据《义乌县志》文献所载,古代名人辈出,秦朝有颜乌,汉朝有杨乔,三国时期有骆俊和骆统,唐朝有骆宾王,宋朝有徐侨、宗泽、陈熙晋、黄净德、石子定、楼斗南、楼蕴,元朝有朱震亨、黄溍,明朝有王袆以及王绅、王绶父子,陈思任、商节,清朝则有朱之锡、胡之翰、骆宁桢、陈无咎、陈幌、王应麟、金汉鼎、楼景联兄弟、陈世耀等人。有些时候,子女在父母身边奉养,能获得乐趣;有些时候,父母生病,子女会感到忧愁;有些时候,父母去世,子女会表现出深切的哀悼,举行严肃的祭祀;有些时候,为了侍奉父母,子女会专注于实际事务,并因此成就一番大业;有些子女在父母健在时不远游;有些子女能以德报恩;有些子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救助亲人;还有些子女会遵循父母生前的愿望。这些充满真情实感、生动具体、值得传承和学习的孝行,描绘出一幅幅光彩照人的孝道画卷,成为中国孝道文化中坚实而耀眼的一部分。何恃坚担任义乌市作家协会主席,他在《孝义文化延千年》这篇文章里有所归纳。
颜乌Q版形象。
“颜乌的传说”漂洋过海
那些光彩照人的孝义图画里,颜乌行孝的事迹一直广为流传,声名远扬。二零二三年一月,关于颜乌的典故,被选入了第六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之中。
王欣登撰写的《孝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一文见于《义乌史志》杂志。该文章具体阐述了“群乌葬颜乌”的神话故事,内容相当丰富。
战国年间,孔门高足颜回的子孙,从鲁地迁往南方蛮荒之地定居。颜凤与妻子以及儿子颜乌,在一片荒芜的土地上建造居所,开始耕作,开垦农田,种植作物,还养着牲畜,过着非常努力的生活。这个家庭非常勤奋,日子过得十分开心。后来,颜乌的母亲生病去世了,年幼的颜乌只能和父亲生活在一起。颜凤按照祖上颜回安于清贫且热爱学习的作风,教导儿子认识文字,学习读书。颜乌很智慧,心地好,也很懂得孝顺父母,注意到父亲年纪越来越大,就总是抢着承担那些辛苦的活儿和脏活,从田里忙完回家,颜乌会做好饭菜,先端给父亲享用,等父亲吃得差不多了,自己才去吃饭,夏天一到,每天晚上颜乌都会为父亲扇风赶走蚊子,冬天的时候,颜乌会用自己的体温把被窝焐热,等父亲睡得安稳了,自己才去休息
某日,颜乌发现一只负伤的乌鸦,停驻地面发出悲鸣。颜乌将其带回居所,悉心照料并供给食物。小乌鸦痊愈之后,颜乌将它送回天空。这只乌鸦铭记救命之恩,时常率领众多同伴,在颜乌住所附近盘旋。颜乌及其子特意投放谷物款待它们,鸟儿们渐渐成为他们的益友。
安稳的时光流逝迅速,颜乌渐渐成熟,然而父亲却愈发苍老。祸患最终到来,颜凤因病离世。极度哀伤的颜乌,屡次痛哭到失去意识。由于周边无居民居住,颜乌只能独自承担安葬父亲的责任。他动用器具开凿墓穴,但土层坚硬,且树根杂草遍布。持续挖掘,工具最终损毁,他不得不改用手部操作。经过三天三夜的艰苦劳作,他的双手变得伤痕累累。在悲伤、疲惫以及饥饿的折磨下,颜乌再次瘫倒在地。
颜乌跪地徒手掘土葬父,孝行感动上天,鸦群盘旋于左右。
颜乌的孝心深深打动了乌鸦,先前被他救助过的那只乌鸦,率领众多同伴,飞到颜乌身旁。它们协助颜乌搬运泥土修筑坟墓。反复啄食泥土,鸟嘴被磨得破旧,渗出血丝,坟墓上堆满了带血的土块。颜乌父亲的坟墓最终修成了。乌鸦们陆续飞走,但没过多久又回来了。原来,颜乌因极度悲伤和疲惫,竟然死在了父亲的墓旁。乌鸦们再次衔来泥土,将他安葬。
这个关于颜乌的感人 tale 非常出名。有证据显示,日本京都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本叫《孝子传》的古籍,其中也提到了颜乌的事迹;在中国北方某个豪族的墓穴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乌鸦帮忙修坟的图案,这说明颜乌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文化象征。
乌伤县的名字源自孝子颜乌,这个观念早已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义乌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傅健经过仔细研究文献资料,又找到了好几个不同的版本,除了“众乌安葬颜乌”的记载外,像“众乌叼鼓”“众乌协助安葬”的说法也相当普遍。
秦王政二十五年,即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征服江南地区之后,首次设立了乌伤县,在王莽建立新朝的始建国元年,也就是公元9年,这个县的名字曾经被改为乌孝,后来到了光武帝时期,又重新被命名为乌伤,在唐高祖武德七年,也就是公元624年,这个县开始被称为义乌,并且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南宋理宗年间,东阳人乔行简担任宰相,他为了宣扬孝行,上书请求为颜乌建造祠堂以示纪念。理宗对此表示赞同,赐予祠堂名称为“永慕”,民间则称其为“孝子庙”。据说,历任义乌县的主管官员以及县学里的教师,都将颜乌的孝行作为教导百姓的典范。每当新任县令或知县到任,他们首先要前往孝子墓进行祭拜,仪式非常庄重,并且会为孝子墓添土,以此作为教化民众的首要行动。孝子墓越筑越高,到了明清时期,它已经形似一座小丘。那个时代,每年能够砍伐取用五六十束木柴。
义乌孝义名人灿若星辰
颜乌的故事不仅说明了义乌县名的起源,还把孝义发展成一种文化传统,一代接一代,潜移默化,深深扎根于义乌人的思想,融入义乌人的生命。
义乌史志人士施章岳在其作品《义乌孝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古代义乌名士谈起》中,收录了诸多“义乌孝行佳话”。
楼蕴筑起母亲的坟冢。
楼蕴是宋朝一位极其孝顺的人,母亲去世后,他表现出三种守孝行为,具体为:在母亲坟墓旁搭建草屋居住,每天背土堆坟,自己搬运土方达三十趟,并且停止梳洗,连盐和奶酪都不吃。他不吃盐的举动源于古代礼仪中的一种孝道规范,因为单纯吃素食还不足以体现孝心,必须“断绝各种美味”,才能彰显孝行的坚定。这种规矩在宋代已很少有人遵守,但楼蕴依然恪守不渝。楼蕴守丧期间拒绝食用盐和奶酪的行为,被众多史书当作孝顺与道义的典范,选作范例加以传颂。
而古代义乌四大名家中专精医术的那位朱丹溪,之所以能被誉为医术精湛,是因为他在亲人去世后遭遇重重困境,最终得以重生。
朱丹溪深夜照顾生病的母亲。
朱丹溪出身于读书人家族,将“孝道为先”的道德准则奉为圭臬,始终将侍奉双亲视为毕生要务。他本与当时众多士子无异,立志要经由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然而在他三十余岁那年,母亲因日夜操持家务而罹患“脾疼”顽疾,即便辗转各地寻医问药,病情仍毫无起色。他目睹身患重病的母亲却无计可施,于是决心钻研医学,希望治愈母亲以及天下所有母亲。为了寻找良医,他跨越钱塘江,前往吴中地区(即今天的江苏苏州),又辗转来到建业(今天的南京),穿越浙江、江苏、安徽三个省份。后来听说杭州的罗知悌医术精湛,便亲自前往拜师。然而,他十次恳求会面,都遭到了拒绝。尽管如此,丹溪依然心怀诚意,意志坚定,每天在罗家门前恭敬地站立等候,无论刮风下雨都不间断。罗知悌深受触动,最终将其收为弟子,传授其精湛医道。丹溪由此成为中华医学史上医术与医理都极为出色的医学大家。
朱之锡在清朝时,将母亲灵柩迁回故乡安葬,这一行为体现了对父母同样敬重的精神,被看作是古代以来义乌重视孝道的突出事例,值得后人效仿。
清顺治时期,黄河与淮河爆发严重水灾,漕运因此中断,给朝廷的运作带来重大影响。朝廷深刻意识到,国家的稳定关键在于有效管理水患。在紧急关头,朱之锡被委以重任,担任兵部尚书并兼任河道总督,负责处理黄河和淮河的水灾问题。面对灾害,朱之锡表现勇敢,亲自带头,率先垂范。他往来于南方北方,潜入黄河长江流域,夏季不撑遮阳伞,骑马在烈日下暴晒;冬季不披皮衣,在风雪中奔走。沿着河岸巡视,有时在破庙里露宿,有时在荒野中等待天亮,即使身体劳累成病也不请假治疗。他耗尽心力治理河流,却唯独没有时间照顾身边的老母亲和妻儿。
黄河岸边,朱之锡独坐案前,提笔上疏,恳请归葬母亲。
顺治十五年(1658年)二月初七,朱之锡的母亲去世了。按照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仪,朱之锡在二月十一日第一次呈递《丁艰疏》,希望将灵柩运回义乌安葬他的母亲。然而顺治皇帝却下旨给朱之锡,指出河道管理事务至关重要,朱之锡因才能品德出众被特别选拔,命令他在任上守丧,不必返回家乡。朱之锡面临公私冲突难以兼顾的困境,坚持公共利益优先,放弃了返乡料理母亲后事的打算,尽管心中充满丧母的哀伤,仍旧恪尽职守,参与河道治理工作。河道事务暂时告一段落,他因母亲灵柩暂厝于官署,目睹此景倍感悲伤,又没有亲生子女可以承担送葬事宜,内心难以平静,在母亲去世一个半月后,再次向朝廷呈递《泣陈守制疏》,恳请将灵柩迁回义乌安葬。顺治皇帝又以事关重大,认为卿才能胜任总管职责,先前已有旨意挽留,命令务必遵从,无需再行请示,这种不容商量的圣旨,阻止了朱之锡扶母灵柩回乡安葬。朱之锡只能强抑哀伤,以公为先,等完成重要的治河公务后,出于“人伦之中,君亲同等重要”的道德原则,在母亲去世七个月后,第三次向朝廷呈递《恳请守制奏疏》,请求批准扶柩归葬母亲。然而顺治帝仍以“河道要务,需得妥善处理,你仍应遵循先前的旨意,继续留任,无需再行请求”为由,对他进行劝导,不让他离职回乡服丧。朱之锡考虑到沿河百姓的安危,治理河流的职责重大,只能强忍泪水,压抑下心中的巨大哀伤。到顺治十六年那个深秋,过了服丧期后又一个,朱之锡连续四次呈递《恳请安葬母柩奏折》,以孝道治理国家的顺治皇帝,最终下诏书:允许休假数月,让朱之锡能够将母亲灵柩送回义乌安葬。
朱之锡三次护送母亲灵柩回归家乡的孝行,以及为国家和民众竭尽心力的大节,能够比得上古代大禹“多次路过家门都不进去”的禹德,使朝廷官员和全国民众都赞叹不已。朱之锡因治河事务在任上去世,年纪轻轻就离世了,沿河的百姓把他当作“河神”,尊称为“朱大王”,为他建造庙宇进行供奉。朝廷也给予朱之锡极高的荣誉,追赠他为“助顺永宁侯”。
“孝德感乌”照壁(资料图)
义乌这座古城,自古至今,不乏像楼蕴、朱丹溪、朱之锡那样以孝行传世的贤人,他们的事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代名士更是以身作则,践行孝道,他们的美德广为流传,成为家族和乡邻的楷模。以孝为基石,推行仁义,逐渐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也塑造了当地民众的行为规范。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