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0 21:02:03 | 信息编号:71831 |
探寻梅县百年食事,领略其独特的风华韵味
郭华群
近些年,饮食界兴起一股“老菜谱风潮”,各处都在探寻早已失传的著名菜肴,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吃得美味、吃得有文化底蕴、吃得有历史感”的愿望。文化旅游机构深入钻研本地的饮食资料,借助美食为城市增添文化意义和时代气息。
梅县,曾用名“程乡”,的地方饮食传统历史悠久。1970年代,梅州区域已经编撰了《烹饪教程》《梅州区域饮食行业标准菜单》等学术资料;建国以前则以抗日战争期间文献为主,当时广州、汕头相继失守,餐饮行业人员迁入较为安定的山区梅县,促使当地饮食行业一度繁荣,相关资料多见于历史文献与口头叙述中。
这本食谱堪称一个地方的饮食特色的总览,收录的菜肴都是经过食客品尝和厨师反复改进的杰作,同时也是探究饮食文化的一个关键窗口。《程乡食谱》源自1930年由张氏碧溪书屋刊行的《精订本地风光》一书,由梅县启新书局负责发行。该书署名作者为“群芝”,全文共计七页,详细记载了十四道菜品的制作方法,是客家地区最早以“食谱”为名出版的专业文献之一。它形象地再现了民国梅州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艺,对客家饮食文化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将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探讨,供大家欣赏。
一 八宝饭、镇江圆、珍珠圆
八宝饭
备料:糯米、大红枣、莲肉、龙眼肉、瓜片。
制作方法:糯米需预先泡水,然后倒入锅中,用沸水稍煮,再换冷水冲凉。其他材料也泡软,和猪油糯米混合均匀,放进锅中蒸熟,大约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镇江圆
备料:砧碎瘦猪肉一斤、鲜虾米二两、鸡蛋三只、冬菜少许。
做法:瘦猪肉,虾米,鸡蛋混合均匀,锅清洗干净,倒入半斤猪油,用手指捏成圆形,放入油锅中炸至表面呈红色,倒掉多余的油,把炸好的圆放入砂锅中即可完成。
珍珠圆
备料:七分瘦三分肥之猪肉、鸡蛋、白糯米。
做法:把猪肉剁得非常细,鸡蛋清揉搓均匀,用手捏成圆形。先把白糯米用清水泡透,肉圆捏好之后,就放进糯米里转动,等米粒沾上肉圆,取出来用瓷盘装好。放进锅里盖严实,蒸到米熟就行。接着用布过滤鸡鸭汤,去掉里面的油污,把煮熟的肉圆放进碗里,再把过滤好的汤倒进碗里,就可以吃了。
以“八”字为名的菜品,蕴含着客家人“八方进宝”的美好愿景,也寄托着族群迁徙时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八宝饭以甜为主,除了使用瓜片、红枣、龙眼、莲肉这些食材外,估计还可能包含百合、红豆、花生、枸杞等配料。糯米在客家人的节日期间扮演着关键角色,经常用于制作娘酒、冬至焖饭等传统食品。小时候,叔婆伯母蒸糯米饭酿酒,常常会招呼街坊邻居,分给他们一碗掺着糖的饭,一同品尝那份甘甜和欢乐。如今,八宝饭已经快要绝迹了,现在人们做糯米饭,会放些香菇、鱿鱼和糯米,做成咸味又软和的饭食来吃。
镇江地区的圆梅城居民又被称为非圆,这一信息可参考《梅江老行当》的相关记载,目前仍有老师傅偶尔会制作这种食物,其原料是白萝卜和猪肉各占一半,制作工艺与某种食物相似,经过油炸后再转入煲中烹煮,江北老街售卖的非丸,则将鱼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既非鱼圆也不是猪肉圆,因此得名“非圆”。
镇江圆和淮扬地区的著名菜肴红烧狮子头有相似之处,至于这个名称是否与江苏省镇江市存在关联,或者是否是客家先民迁徙时带来的江淮地方风味,这些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才能确定。
珍珠圆从当代角度分析,本质是包着糯米的大肉丸,蒸制完成时呈现圆滚滚的形状,色泽透明像珍珠,口感软和且十分美味。过去常常搭配鸡汤来增加鲜味,现在多数不再这样做,因此味道略有不足。
二 炒仔鸡法、炒三冬法、炒肉丝法、炒菜手法
炒仔鸡法
准备食材:一只肉鸡,冬菇,冬笋,少量薯粉,麻油,白味调料,白糖,绍酒。
做法:把鸡处理好,剔下骨头留下肉,切成片状,但不要切得太薄。先放一点生粉和香油,把鸡肉抓匀,再用猪油六两,下锅炸一小会儿。用一只手端着锅,把油倒干净,接着放入冬菇、冬笋、葱段,稍微翻炒一下,再加入生粉、香油、白胡椒粉、白糖、绍酒,一起翻炒均匀,然后就可以出锅了。
炒三冬法
备料:冬笋、冬菇、冬菜,麻油、薯粉、鸡松各少许。
做法:先剥去竹笋的外皮,再用细小的刀具将其切成小块,放入热油锅中稍炸一会儿并滤掉多余的油,接着用一碗清水,加入干香菇和腌菜,盖好锅盖焖煮十分钟,打开锅盖后将木薯粉撒入并搅拌均匀,随后滴入少许香油和鸡肉松,立刻出锅完成。
炒肉丝法
准备食材:猪肉四两,萝卜三根,生姜,乌酱瓜,蒜,麻油,糖,薯粉,少量醋。
做法:先把瘦的肉和萝卜切成细条,再用姜、酱瓜、蒜也切成细条,接着把锅烧热,倒入大约四两猪油,等油热了放进肉条。这些肉条,先用生粉抓匀,下锅后马上用筷子轻轻拨散。用手端起锅把油倒掉,放入萝卜条,稍等片刻,再加入姜、蒜等配料,再等片刻,最后淋上香油炒匀出锅。
炒菜手法
凡是要炒的菜肴,不论是什么蔬菜或肉类,放入锅后,不能急急忙忙倒入油,必须等到锅完全烧热,再倒入油。
油温不宜过高,稍微加热后立刻投入食材,这样肉质才会鲜嫩爽滑,这是确保成功的秘诀。
以上四种炒法,凸显客家菜精髓:
1.原汁原味,没有焯水之说,营养风味闭环的理念一脉相承。
2.一锅成菜,一气呵成,省时省力,契合客家人的务实精神。
用猪油烹调菜肴,体现了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和健康秘诀,通过用番薯粉拌制肉料并调制芡汁,造就了口感滑润、质地鲜嫩、兼具肉汁与芡粉风味的特殊效果。
炒菜有个关键技巧,就是锅要烧热,这个方法大家都在传。以前用的那种大铁锅,锅底很厚,升温慢,但保温效果好。客家人不喜欢太热的环境,怕用热锅炒菜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因此他们不太敢把锅烧得太旺,这也是家常菜不如餐馆菜味道好的一个原因。
改革初期厨师培训必学的菜式是炒仔鸡,这道菜的制作融合了精湛的刀法技艺,运用了巧妙掌握的火候,以及精准调配的滋味。三冬指的是冬笋、冬菇和冬菜,将山野的珍品与素菜一同翻炒。炒肉丝呈现出酸甜的口感,能够增进食欲,带有五柳醋熘鱼的风味特点。酱瓜是指经过腌制处理的青瓜,白味是梅县地区对生抽(酱油)的特有叫法,而红味则是用黄糖搭配姜片熬制而成的酱红色甜味酱汁。
三 葱油鸭法、红炖羊法 、清炖肉法
葱油鸭法
备料:肥鸭一只、生葱一把、川椒白味(鱼露)少许。
制作方法:先处理鸭子,去除内脏,保留头颅和脚部,用葱段填塞鸭腹,再用少量花椒和白胡椒,均匀涂抹在鸭子内外,接着放入锅中,加入半斤猪油,炸到鸭身两面呈红色,然后移入砂锅,倒入两大碗清水,炖煮至肉质酥烂即可完成。
红炖羊法
准备食材:羊肉脱去外皮,重量为一斤;生猪皮取一块;红枣二十枚,丁香、沙姜、川椒均取少量;白糖和盐也各取少量;黄酒量为一斤。
做法:羊肉一整斤,每块切成两大块,把酒和少量清水与羊肉一同放进砂锅中,慢炖两个小时,然后把所有食材同时放入,炖熟后取出各块,用猪皮覆盖在羊肉上面,再额外加入两两煎好的猪油即可完成。
清炖肉
备料:三层肉或下囊肉、冬菜少许。
做法:先将肉切成方块状,然后放进砂锅中慢炖,待快熟时,加入少量冬菜和白菜,稍等片刻即可出锅。
葱油鸭的制作流程是先进行油炸再进行慢火煨炖,油炸过程中葱的香气在高温下被充分释放,这道菜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清炖和红炖的主要区别在于汤汁的颜色不同。红炖羊肉如果和现代的菜肴相比较,类似于羊肉配酒,它以娘酒作为主要原料,并搭配红枣、丁香等具有补益作用的食材。或许是为了让菜肴的外形更加美观,颜色更加诱人,并且增加胶原蛋白的含量,还会加入猪皮和猪油。现在清炖的做法在家中比较常见,人们常用清炖的方法来烹制鸡、鸭、猪心等食材。清炖的牛肚,味道很朴实,只是用冬菜来调味,就能吃出食材本身的鲜美,这说明食材的天然味道有多好,也反映出过去物资不够丰富的情况。
四 烧圆蹄、蜂窠肉、油捲法、芝麻肉
烧圆蹄
备料:猪肘一只,白味、薯粉各少许。
做法是先将猪肘放入水中小火煮一会儿,然后捞出用白酱擦拭皮层,在肉里撒些木薯粉,盖上盖子蒸熟取出,接着放进油锅里炸,立刻盖上锅盖直到炸响,然后把锅移走,将圆蹄取出切成块,用少量花椒面和食盐搭配着吃,味道非常好。
蜂窠肉
备料:半肥瘦三层猪肉、大虾米、红味、黄酒。
做法:将肉切成正方形的大块,每块放入一颗虾米,用刀在肉上挖出小孔,把虾米塞进去,然后放进两碗水中,加入少量红和黄酒,炖至熟透即可完成。
肉捲法
备料:瘦猪肉,薯粉、葱、白味、麻油各少许。
做法:先把肉剁细,加一点盐,再掺入少量薯粉和葱花一起揉搓,薯粉的用量要控制,不能放太多,接着把锅清洗干净,倒入半斤猪油,等油热后,放入肉末炸至呈金黄色,然后用手端起锅将油倒掉,最后加入少许白芝麻油混合均匀,这就是肉卷的制作方法。
肝捲法
备料:猪肝一具,白味、川椒各少许。
做法:猪肝可以切开,或者切成方块,用少量白味川椒卷起来,稍作停顿,然后展开网油,把猪肝放在网油上,捆成直径像银圆那么大,长度五寸的形状,倒入六两油,猪肝在油里炸到金黄色,把锅提起来倒掉油,用刀切成块,加入少量川椒碎和白盐,混合均匀。(所有鸡肝猪腰卷的做法都一样)
芝麻肉
备料:皮标肉(肥膘)一斤、面粉二两、鸡蛋二只。
做法:先将肉去掉外皮切成条状,放进锅中蒸熟后取出,接着用面粉和鸡蛋搅拌均匀盛入碗中,给每条肉都涂上猪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用半斤猪油将肉炸至表面呈红色后捞出,切成块状,把花椒碎和少许白糖混合后放入肉碗中,蘸着吃,但最好趁热食用,不宜等到冷却时再吃。
客家宴会上,必备三样菜肴摆满桌面。八九十年代的城乡聚餐,圆蹄扣肉比红焖肉更受欢迎,它象征猪肉上桌,味道绵软,广受众人青睐。圆蹄指猪脚靠前的肘子部分,烧圆蹄和圆蹄扣肉反映时代差异,烧圆蹄食材普通,强调原汁原味,先蒸熟再油炸,切片配川椒白盐蘸食。圆蹄扣肉也称作五香圆蹄,加入香菇、八角、鱿鱼等增香食材,先经过油炸,再进行焖制,最后反扣蒸制,味道芬芳,肉质丰腴却不油腻。
蜂窠肉这个名字取自它的样子给人的感觉。一看菜名,就会想到那种有深浅不一的孔洞的蜂巢的样子。仔细观察它的做法,是先在厚实的猪肉上打洞,然后塞进虾仁,这些洞排列得整整齐齐,构成了蜂巢的形状,颜色鲜亮,味道香浓可口。这道菜可以和莲蓬扣肉相提并论,既美观又好吃。
肉卷的制作需要缠绕的动作,具体包裹方式文章没有说明,是整条还是分段下锅都不清楚。肉卷的内部成分、油炸过程以及最终颜色,都和兴宁当地一道著名菜肴“富卷”完全相同。
肝卷以猪网油包裹成型。潮汕的焖鳝卷、东江的酿蚝豉、烧肝花等菜肴也采用猪网油。这些前辈厨师颇具巧思,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选用网状动物脂肪来包裹松散食材,使其紧实,油炸时不易松散变形,实为绝妙构思。
这道芝麻肉很有特色,感觉既不熟悉又很面熟,确实是油炸酥脆的变形款,回锅油和配料的差异。原本是菜品里有芝麻,现在却是配料含芝麻,而且是麻酱碾碎,有种出其不意的妙趣。做出来之后香甜酥脆,动物油脂的香气很足,滋味层次很多。
小结:
通读整个食谱,参照当前客家料理的方法,总结出那个年代的特色味道:
食材组合方面,梅县厨师精于海产和猪肉的配合,诸如鱿鱼、墨鱼、淡菜、江瑶柱等食材并未采用,鱼露也未见到踪影,而如今厨房中常见的胡椒,彼时却是川椒(花椒)登场,计量单位则按照老秤一斤等于十六两来衡量。
地方特色十分鲜明,透过文字让人体会到梅县的风情,比如红味、白味、皮标(肥膘)、麻帮(麻方)、手揸、砧碎、剜开、逐松、炸赤、糊满、略参等做法,只有梅县厨师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油脂秘辛:通篇着重介绍猪油,花生油、茶油、棕榈油等植物性油脂并未提及。芝麻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常出现在客家食品中,文中所述麻油,系通过压榨芝麻获取,用以装饰菜肴并增强口感。
镇江圆、珍珠圆、炒三冬、烧圆蹄、芝麻肉这类食物偶尔还能在餐桌上见到,制作方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不过有些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了。
(注:作者系兴宁技师学院广东省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教师)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3.215.47 |
探寻梅县百年食事,领略其独特的风华韵味
郭华群
近些年,饮食界兴起一股“老菜谱风潮”,各处都在探寻早已失传的著名菜肴,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吃得美味、吃得有文化底蕴、吃得有历史感”的愿望。文化旅游机构深入钻研本地的饮食资料,借助美食为城市增添文化意义和时代气息。
梅县,曾用名“程乡”,的地方饮食传统历史悠久。1970年代,梅州区域已经编撰了《烹饪教程》《梅州区域饮食行业标准菜单》等学术资料;建国以前则以抗日战争期间文献为主,当时广州、汕头相继失守,餐饮行业人员迁入较为安定的山区梅县,促使当地饮食行业一度繁荣,相关资料多见于历史文献与口头叙述中。
这本食谱堪称一个地方的饮食特色的总览,收录的菜肴都是经过食客品尝和厨师反复改进的杰作,同时也是探究饮食文化的一个关键窗口。《程乡食谱》源自1930年由张氏碧溪书屋刊行的《精订本地风光》一书,由梅县启新书局负责发行。该书署名作者为“群芝”,全文共计七页,详细记载了十四道菜品的制作方法,是客家地区最早以“食谱”为名出版的专业文献之一。它形象地再现了民国梅州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艺,对客家饮食文化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将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探讨,供大家欣赏。
一 八宝饭、镇江圆、珍珠圆
八宝饭
备料:糯米、大红枣、莲肉、龙眼肉、瓜片。
制作方法:糯米需预先泡水,然后倒入锅中,用沸水稍煮,再换冷水冲凉。其他材料也泡软,和猪油糯米混合均匀,放进锅中蒸熟,大约一个小时即可完成。
镇江圆
备料:砧碎瘦猪肉一斤、鲜虾米二两、鸡蛋三只、冬菜少许。
做法:瘦猪肉,虾米,鸡蛋混合均匀,锅清洗干净,倒入半斤猪油,用手指捏成圆形,放入油锅中炸至表面呈红色,倒掉多余的油,把炸好的圆放入砂锅中即可完成。
珍珠圆
备料:七分瘦三分肥之猪肉、鸡蛋、白糯米。
做法:把猪肉剁得非常细,鸡蛋清揉搓均匀,用手捏成圆形。先把白糯米用清水泡透,肉圆捏好之后,就放进糯米里转动,等米粒沾上肉圆,取出来用瓷盘装好。放进锅里盖严实,蒸到米熟就行。接着用布过滤鸡鸭汤,去掉里面的油污,把煮熟的肉圆放进碗里,再把过滤好的汤倒进碗里,就可以吃了。
以“八”字为名的菜品,蕴含着客家人“八方进宝”的美好愿景,也寄托着族群迁徙时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八宝饭以甜为主,除了使用瓜片、红枣、龙眼、莲肉这些食材外,估计还可能包含百合、红豆、花生、枸杞等配料。糯米在客家人的节日期间扮演着关键角色,经常用于制作娘酒、冬至焖饭等传统食品。小时候,叔婆伯母蒸糯米饭酿酒,常常会招呼街坊邻居,分给他们一碗掺着糖的饭,一同品尝那份甘甜和欢乐。如今,八宝饭已经快要绝迹了,现在人们做糯米饭,会放些香菇、鱿鱼和糯米,做成咸味又软和的饭食来吃。
镇江地区的圆梅城居民又被称为非圆,这一信息可参考《梅江老行当》的相关记载,目前仍有老师傅偶尔会制作这种食物,其原料是白萝卜和猪肉各占一半,制作工艺与某种食物相似,经过油炸后再转入煲中烹煮,江北老街售卖的非丸,则将鱼肉和猪肉混合在一起,既非鱼圆也不是猪肉圆,因此得名“非圆”。
镇江圆和淮扬地区的著名菜肴红烧狮子头有相似之处,至于这个名称是否与江苏省镇江市存在关联,或者是否是客家先民迁徙时带来的江淮地方风味,这些问题还需要更深入的调查才能确定。
珍珠圆从当代角度分析,本质是包着糯米的大肉丸,蒸制完成时呈现圆滚滚的形状,色泽透明像珍珠,口感软和且十分美味。过去常常搭配鸡汤来增加鲜味,现在多数不再这样做,因此味道略有不足。
二 炒仔鸡法、炒三冬法、炒肉丝法、炒菜手法
炒仔鸡法
准备食材:一只肉鸡,冬菇,冬笋,少量薯粉,麻油,白味调料,白糖,绍酒。
做法:把鸡处理好,剔下骨头留下肉,切成片状,但不要切得太薄。先放一点生粉和香油,把鸡肉抓匀,再用猪油六两,下锅炸一小会儿。用一只手端着锅,把油倒干净,接着放入冬菇、冬笋、葱段,稍微翻炒一下,再加入生粉、香油、白胡椒粉、白糖、绍酒,一起翻炒均匀,然后就可以出锅了。
炒三冬法
备料:冬笋、冬菇、冬菜,麻油、薯粉、鸡松各少许。
做法:先剥去竹笋的外皮,再用细小的刀具将其切成小块,放入热油锅中稍炸一会儿并滤掉多余的油,接着用一碗清水,加入干香菇和腌菜,盖好锅盖焖煮十分钟,打开锅盖后将木薯粉撒入并搅拌均匀,随后滴入少许香油和鸡肉松,立刻出锅完成。
炒肉丝法
准备食材:猪肉四两,萝卜三根,生姜,乌酱瓜,蒜,麻油,糖,薯粉,少量醋。
做法:先把瘦的肉和萝卜切成细条,再用姜、酱瓜、蒜也切成细条,接着把锅烧热,倒入大约四两猪油,等油热了放进肉条。这些肉条,先用生粉抓匀,下锅后马上用筷子轻轻拨散。用手端起锅把油倒掉,放入萝卜条,稍等片刻,再加入姜、蒜等配料,再等片刻,最后淋上香油炒匀出锅。
炒菜手法
凡是要炒的菜肴,不论是什么蔬菜或肉类,放入锅后,不能急急忙忙倒入油,必须等到锅完全烧热,再倒入油。
油温不宜过高,稍微加热后立刻投入食材,这样肉质才会鲜嫩爽滑,这是确保成功的秘诀。
以上四种炒法,凸显客家菜精髓:
1.原汁原味,没有焯水之说,营养风味闭环的理念一脉相承。
2.一锅成菜,一气呵成,省时省力,契合客家人的务实精神。
用猪油烹调菜肴,体现了客家人的传统习俗和健康秘诀,通过用番薯粉拌制肉料并调制芡汁,造就了口感滑润、质地鲜嫩、兼具肉汁与芡粉风味的特殊效果。
炒菜有个关键技巧,就是锅要烧热,这个方法大家都在传。以前用的那种大铁锅,锅底很厚,升温慢,但保温效果好。客家人不喜欢太热的环境,怕用热锅炒菜容易导致身体不适,因此他们不太敢把锅烧得太旺,这也是家常菜不如餐馆菜味道好的一个原因。
改革初期厨师培训必学的菜式是炒仔鸡,这道菜的制作融合了精湛的刀法技艺,运用了巧妙掌握的火候,以及精准调配的滋味。三冬指的是冬笋、冬菇和冬菜,将山野的珍品与素菜一同翻炒。炒肉丝呈现出酸甜的口感,能够增进食欲,带有五柳醋熘鱼的风味特点。酱瓜是指经过腌制处理的青瓜,白味是梅县地区对生抽(酱油)的特有叫法,而红味则是用黄糖搭配姜片熬制而成的酱红色甜味酱汁。
三 葱油鸭法、红炖羊法 、清炖肉法
葱油鸭法
备料:肥鸭一只、生葱一把、川椒白味(鱼露)少许。
制作方法:先处理鸭子,去除内脏,保留头颅和脚部,用葱段填塞鸭腹,再用少量花椒和白胡椒,均匀涂抹在鸭子内外,接着放入锅中,加入半斤猪油,炸到鸭身两面呈红色,然后移入砂锅,倒入两大碗清水,炖煮至肉质酥烂即可完成。
红炖羊法
准备食材:羊肉脱去外皮,重量为一斤;生猪皮取一块;红枣二十枚,丁香、沙姜、川椒均取少量;白糖和盐也各取少量;黄酒量为一斤。
做法:羊肉一整斤,每块切成两大块,把酒和少量清水与羊肉一同放进砂锅中,慢炖两个小时,然后把所有食材同时放入,炖熟后取出各块,用猪皮覆盖在羊肉上面,再额外加入两两煎好的猪油即可完成。
清炖肉
备料:三层肉或下囊肉、冬菜少许。
做法:先将肉切成方块状,然后放进砂锅中慢炖,待快熟时,加入少量冬菜和白菜,稍等片刻即可出锅。
葱油鸭的制作流程是先进行油炸再进行慢火煨炖,油炸过程中葱的香气在高温下被充分释放,这道菜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清炖和红炖的主要区别在于汤汁的颜色不同。红炖羊肉如果和现代的菜肴相比较,类似于羊肉配酒,它以娘酒作为主要原料,并搭配红枣、丁香等具有补益作用的食材。或许是为了让菜肴的外形更加美观,颜色更加诱人,并且增加胶原蛋白的含量,还会加入猪皮和猪油。现在清炖的做法在家中比较常见,人们常用清炖的方法来烹制鸡、鸭、猪心等食材。清炖的牛肚,味道很朴实,只是用冬菜来调味,就能吃出食材本身的鲜美,这说明食材的天然味道有多好,也反映出过去物资不够丰富的情况。
四 烧圆蹄、蜂窠肉、油捲法、芝麻肉
烧圆蹄
备料:猪肘一只,白味、薯粉各少许。
做法是先将猪肘放入水中小火煮一会儿,然后捞出用白酱擦拭皮层,在肉里撒些木薯粉,盖上盖子蒸熟取出,接着放进油锅里炸,立刻盖上锅盖直到炸响,然后把锅移走,将圆蹄取出切成块,用少量花椒面和食盐搭配着吃,味道非常好。
蜂窠肉
备料:半肥瘦三层猪肉、大虾米、红味、黄酒。
做法:将肉切成正方形的大块,每块放入一颗虾米,用刀在肉上挖出小孔,把虾米塞进去,然后放进两碗水中,加入少量红和黄酒,炖至熟透即可完成。
肉捲法
备料:瘦猪肉,薯粉、葱、白味、麻油各少许。
做法:先把肉剁细,加一点盐,再掺入少量薯粉和葱花一起揉搓,薯粉的用量要控制,不能放太多,接着把锅清洗干净,倒入半斤猪油,等油热后,放入肉末炸至呈金黄色,然后用手端起锅将油倒掉,最后加入少许白芝麻油混合均匀,这就是肉卷的制作方法。
肝捲法
备料:猪肝一具,白味、川椒各少许。
做法:猪肝可以切开,或者切成方块,用少量白味川椒卷起来,稍作停顿,然后展开网油,把猪肝放在网油上,捆成直径像银圆那么大,长度五寸的形状,倒入六两油,猪肝在油里炸到金黄色,把锅提起来倒掉油,用刀切成块,加入少量川椒碎和白盐,混合均匀。(所有鸡肝猪腰卷的做法都一样)
芝麻肉
备料:皮标肉(肥膘)一斤、面粉二两、鸡蛋二只。
做法:先将肉去掉外皮切成条状,放进锅中蒸熟后取出,接着用面粉和鸡蛋搅拌均匀盛入碗中,给每条肉都涂上猪油,然后放入油锅中,用半斤猪油将肉炸至表面呈红色后捞出,切成块状,把花椒碎和少许白糖混合后放入肉碗中,蘸着吃,但最好趁热食用,不宜等到冷却时再吃。
客家宴会上,必备三样菜肴摆满桌面。八九十年代的城乡聚餐,圆蹄扣肉比红焖肉更受欢迎,它象征猪肉上桌,味道绵软,广受众人青睐。圆蹄指猪脚靠前的肘子部分,烧圆蹄和圆蹄扣肉反映时代差异,烧圆蹄食材普通,强调原汁原味,先蒸熟再油炸,切片配川椒白盐蘸食。圆蹄扣肉也称作五香圆蹄,加入香菇、八角、鱿鱼等增香食材,先经过油炸,再进行焖制,最后反扣蒸制,味道芬芳,肉质丰腴却不油腻。
蜂窠肉这个名字取自它的样子给人的感觉。一看菜名,就会想到那种有深浅不一的孔洞的蜂巢的样子。仔细观察它的做法,是先在厚实的猪肉上打洞,然后塞进虾仁,这些洞排列得整整齐齐,构成了蜂巢的形状,颜色鲜亮,味道香浓可口。这道菜可以和莲蓬扣肉相提并论,既美观又好吃。
肉卷的制作需要缠绕的动作,具体包裹方式文章没有说明,是整条还是分段下锅都不清楚。肉卷的内部成分、油炸过程以及最终颜色,都和兴宁当地一道著名菜肴“富卷”完全相同。
肝卷以猪网油包裹成型。潮汕的焖鳝卷、东江的酿蚝豉、烧肝花等菜肴也采用猪网油。这些前辈厨师颇具巧思,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选用网状动物脂肪来包裹松散食材,使其紧实,油炸时不易松散变形,实为绝妙构思。
这道芝麻肉很有特色,感觉既不熟悉又很面熟,确实是油炸酥脆的变形款,回锅油和配料的差异。原本是菜品里有芝麻,现在却是配料含芝麻,而且是麻酱碾碎,有种出其不意的妙趣。做出来之后香甜酥脆,动物油脂的香气很足,滋味层次很多。
小结:
通读整个食谱,参照当前客家料理的方法,总结出那个年代的特色味道:
食材组合方面,梅县厨师精于海产和猪肉的配合,诸如鱿鱼、墨鱼、淡菜、江瑶柱等食材并未采用,鱼露也未见到踪影,而如今厨房中常见的胡椒,彼时却是川椒(花椒)登场,计量单位则按照老秤一斤等于十六两来衡量。
地方特色十分鲜明,透过文字让人体会到梅县的风情,比如红味、白味、皮标(肥膘)、麻帮(麻方)、手揸、砧碎、剜开、逐松、炸赤、糊满、略参等做法,只有梅县厨师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油脂秘辛:通篇着重介绍猪油,花生油、茶油、棕榈油等植物性油脂并未提及。芝麻栽培历史非常悠久,常出现在客家食品中,文中所述麻油,系通过压榨芝麻获取,用以装饰菜肴并增强口感。
镇江圆、珍珠圆、炒三冬、烧圆蹄、芝麻肉这类食物偶尔还能在餐桌上见到,制作方法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不过有些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了。
(注:作者系兴宁技师学院广东省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教师)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