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5 22:00:52 | 信息编号:73715 |
江南风物:与古今老饕一同领略苏味大赏
人是生来就爱吃的,饮食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江南地区水气重,鱼虾多,各种食物很丰富。从宋朝开始,就有“太湖丰收,全国够吃”的说法。东西多的时候,烹饪就能做得精致了。苏帮菜和江苏的饮食传统非常有名,一直影响着那里的人怎么生活,怎么觉得美,对江南人的性格塑造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众多美食家,都深深迷恋上江南佳肴无法自拔,而且他们还用华丽的文字刻画了苏家菜肴的丰富魅力。
苏食风俗
江南适合采莲,莲叶无边无际,此地的佳肴与水紧密相连,跟北方食材多来自田野不同,吴地美食多取自水中之物,天时地利赋予苏州人丰饶的食材,也让他们能品尝到应季的鲜美,所谓春天尝尝初生的鲜味,夏天吃点清爽的,秋天细细品味,冬天注重滋补,这种吃法代代流传,就形成了“不时不食”的规矩,现在,许多苏州人依然遵守着这种饮食和风俗。
春天,吴地的时令蔬菜、春日盘中的野菜、太湖的鳜鱼、吴地的家养禽类交替上市。其中有一种水生野菜,特别受到古人以及江南地区居民青睐,它就是莼菜。江莼菜在《诗经》中已有记载,“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这里的“茆(máo)”指的就是莼菜。莼菜属于水生睡莲科,它的叶片漂在水上,嫩茎和叶背面带有胶质的透明液体。莼菜的嫩茎和嫩叶可以当作蔬菜来吃。《本草纲目》中提到“莼生长在南方湖泽地带,只有吴越地区的人们喜欢吃”,从明朝万历时期开始,苏州莼菜就作为贡品献给皇宫。
吴地莼菜,吴文化博物馆墙绘
夏季时节,姑苏地区樱桃、枇杷、杨梅、桃子、莲藕、茭白等时令鲜果轮番上市。此外,白鱼、白虾以及银鱼也是苏州太湖夏天的代表性水产,统称为“太湖三白”,这些食材的烹饪手法丰富多样,其中以清蒸最为经典,这种烹饪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天然风味。
明 沈周《采菱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秋天,是收获的时节。苏轼曾写道:“节日紧接梅雨,余生托于叶舟,只用菱角和鸡头。”历史文献表明,苏州地区种植菱角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岁月。词里提到的鸡头,是草本植物“芡实”的另一个名字。这种植物生长在水域的浅水区。它的果实外形酷似鸡头,因此人们俗称它为鸡头。采摘后的种子仁,就是苏州人非常熟悉的“鸡头米”。
苏州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甜品桂花鸡头米,以鸡头肉、桂花糖和绵白糖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味道香甜宜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有描述袭人特意派老宋妈妈为史湘云送来时令水果的情节,袭人拿出两个小瓷盒,先打开其中一个,里面盛放着红菱和鸡头两种新鲜果实。
荷塘小炒的食材包括鸡头米,还有菱角,以及藕带,这些内容选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秋季鲈鱼是江南地区最鲜美的水产品种之一。当地读书人对“鲈鱼生鱼片”这道菜特别喜爱。晚唐诗人皮日休与吴地关系密切,他和好友陆龟蒙一起享用了著名菜肴“金齑玉脍”。有诗句为证:“与你闲来可共庆,又临金齑玉脍节”(《新秋即事三首》中的第一首)。
这道菜的名字叫“金齑玉脍”,听上去非常奢华,实际上跟现在日本朋友爱吃的生鱼片加调料差不多。北魏时期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里,已经记载了类似的菜式。“齑”指的是把姜、蒜、韭菜等弄碎,“金齑”则是用蒜、姜、盐、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饭这七样东西捣碎做成的。
“玉脍”是形容切得很薄的生鱼片,因为颜色像玉而得名。吴地喜欢吃生鱼片,这道“金齑玉脍”应该让诗人印象深刻,所以诗人写了“雨中莼菜划船快,春天鲈鱼钓鱼鲜”的诗句(《西塞山泊渔家》)。喜爱莼菜鲈鱼的诗人们不在少数:唐代诗人元稹曾吟咏“莼菜如银丝般鲜嫩,鲈鱼似雪片般丰腴”,宋代诗人陆游也留下诗句“十年漂泊总思念南方佳肴,初见鲈鱼时眼眸格外清亮”,陆游还毫不掩饰自己对美食的热爱,写道“世间恐怕难有更美之物,怎能换取这玉色鱼片与莼菜丝”。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鲈鱼的肥美特质,单是读来就能令人馋涎欲滴,久久难忘。
(鲈鱼)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当中秋来临之际,江南地区的河鲜产品之中,最为全国所熟知且享有盛誉的当属大闸蟹了,中秋节吃蟹的风俗也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遍及南北的流行活动了。包笑天曾著文《大闸蟹史考》,对“大闸蟹”这个名称的由来进行了说明:捕捉螃蟹的人,在河湾地带,必定会设置一道竹编的屏障,作为捕蟹的设施。夜晚隔着竹编,点起一盏灯光,螃蟹见到光亮就爬上竹编,就在上面逐个捕捉,非常方便,这就是“闸蟹”得名的缘由。竹编其实就是竹簖,在竹簖上捕获的螃蟹被称为闸蟹,个头硕大的就称作大闸蟹。
南宋 佚名《荷蟹图》故宫博物院藏
品尝大闸蟹是一种时令的乐趣,唐代诗人李白曾作诗盛赞:“蟹钳犹如仙露,酒糟胜似瑶池。务必配佳酿,在月下醉高楼”。民间有谚语道:“秋风乍起,蟹爪欲动,九月吃母蟹,十月品公蟹”。农历九月宜享用雌蟹,此时蟹黄丰盈肉质饱满;到了十月则应品尝雄蟹,那个时节公蟹蟹脐为锐角,蟹膏充沛体态结实。阳澄湖大闸蟹声名远扬,被誉为“蟹中魁首”,许多人吃到地道阳澄湖大闸蟹时都喜出望外。
(大闸蟹)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大闸蟹被誉为饮食中的上品,因为它集成了美食所要求的色泽、香气、口感、形态和品质。明代文人张岱就表示吃大闸蟹时“无需蘸料,各种滋味自然融合”。近代国学大家章太炎的伴侣汤国梨也曾作诗称赞大闸蟹:“家乡虽美却不回去,客居此地秋风已染双鬓。若非阳澄湖的螃蟹如此美味,人生何必非要留在苏州”。
一首诗能够充分展现一位美食家的自我认知,苏州这座被称作人间仙境的地方,其实最让诗人怀念的不过是阳澄湖的大闸蟹而已。
明 徐渭《蟹鱼图》天津博物馆藏
冬季,太湖地区出产的羊肉和猪肉变得格外丰腴,各种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也都肉质饱满,成为极佳的待烹食材,供人品尝。每逢此时,苏州人便会选用一道地道的苏州火锅来款待这些美味佳肴,火锅中的肉类食材通常包括咸肉、蛋饺和咸鸡,而蔬菜则以冬笋、菠菜和白菜为主。清代诗人潘际云曾写下《咏暖锅》一诗,诗中描绘道:“动筷汤水翻滚,席间暖意融融”。
苏州的美食家陆文夫在他所写的《姑苏菜艺》中谈到:春季有韭菜、夏季有青蚕豆、初夏有鲜笋、秋季有菜花甲鱼、太湖地区出产的莼菜、马兰头等时令菜肴,一年四季各有特色,如果错过了某种当季的菜,老人便会感到失落,仿佛生活缺少了某种滋味,好像日子过得不够圆满。
(松鼠桂鱼)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苏州百姓心中藏有一份时令菜谱,自然造化似乎早已推算好时辰,每逢特定季节,都大方地赐予当地人当季独有的食材,品尝应季菜肴,已然化作苏州这座古老城市持续流传的饮食风尚。秋风来临,螃蟹便开始活跃;春季时节,鳜鱼最为肥美,今晚的松鼠鳜鱼,看来可以准备;明天的第一颗螺蛳,胜过一只鹅,这样鲜美的螺蛳,没有人会错过品尝......这些谚语之中,体现了苏州人遵循的“不时不食”的饮食观念,某种食材,如果它的时令还未成熟,自然无法品尝到它的真味;如果时令已经结束,那么食材的精华就已经流失。春季食用螃蟹,那蟹体内没有蟹肉和蟹膏,味道寡淡;夏季品尝马头兰,这种蔬菜却因过老而无法食用;秋季制作腌笃鲜,若缺少新采的春笋辅助,怎能熬出一锅鲜美汤汁?冬季烹调响油鳝糊,却不知黄鳝过了小暑,肉质便不再鲜嫩可口......
(响油鳝糊)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苏州人对吃喝十分考究,这既源于当地物产的丰饶,也体现了当地人追求完美不凑合的个性特点。
苏味烟火
苏州生活的精致,并非仅限于一道道制作考究的菜肴,这种精致被细细剖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对于苏州居民来说,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浮生六记》所记载的沈复和芸娘这对夫妻,就展现出普通苏州人家那种玲珑剔透的日常生活韵味。
沈复护送亲眷抵达城郊,转回时天色已至深夜三点。他感到饥肠辘辘,正四处寻找食物,芸娘便轻手轻脚拉起丈夫的袖子,领他到自己的房间,拿出早已备好的温热粥和几样小菜给他享用。芸娘每天用餐时,都习惯用茶水浸湿米饭,她偏爱吃芥末腌制的腐乳,这在吴地方言里称作“臭豆腐”,同时她也十分喜欢吃用虾米调味的瓜类。
这两种食物,是沈复向来最不喜欢的,于是他调侃道,你是犬类呢,还是虫豸呢,居然嗜好腥臭之物。芸解释说,我之所以吃腐乳,是因为它价格不高,既能配粥,又能配饭,小时候吃惯了。腐乳我不强迫你尝,但腌瓜你可以勉强闻一闻,稍微咬一点,就能体会到它的佳味。这好比古代的无盐氏,虽然相貌不佳,品德却十分高尚。
说完,拿起筷子取了一片酱瓜,硬是塞到沈复口中。沈复捂住鼻子慢慢嚼了嚼,感觉还挺爽口。放开鼻子后,又吃了几个,竟觉得十分美味。从那以后也开始喜欢吃虾米拌酱瓜了。芸用香油掺点白糖和了腐乳,味道也很可口。把酱瓜弄碎,和上腐乳,称作双味酱,口感也很独特。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饮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高雅气质,这种气质是天生的。沈复常与几位朋友小酌,芸就为他准备了一个梅花形状的食盒:用二寸白瓷深碟六只,当中放一只,周围放五只,碟子经过灰色油漆处理,排列方式像梅花,碟底和盖子都带有凹槽,盖子上有把手,样子像花心。把那个盒子摆放在桌面上,宛若一株墨梅静卧其上;掀开盖子瞧瞧,仿佛将菜肴盛放在花苞之中:里面装有六种色彩,三两个朋友小聚饮酒之际,能够随时从盘子里挑选品尝,品尝殆尽后再行补充——开销不大,却颇具美感。这般精巧雅致的氛围,确实彰显着水乡的风韵。
清 康熙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些事情都属于日常杂事,然而在每一碗饭每一杯茶每一道菜每一瓶酒中,都能看出苏州人对食物的用心,他们从不随意敷衍,能在简单的饮食里品出生活的万千滋味,所以说人生中最有滋味的,莫过于清简的欢愉。
传统的粗茶淡饭早已不是当代苏州人的日常,狭窄的巷道里,地道的苏帮菜,婉转的吴地方言,还有悠扬的评弹,这些才是品味苏州风情的最佳途径。在茶肆品茗听书,历来是苏州居民生活的重要环节,无需特意寻觅,在午后漫步于古城深处的小巷,常能听见老宅里传出的老人自弹自唱的声音。苏州人把去茶馆称作泡茶馆,如同母禽孵卵般,在座中久久不离开。那家简陋的茶肆真是个热闹的所在,形形色色的食物摊贩都会在入口处稍作停留,有贩卖炸制过的腐竹的,有售卖用禽畜血制作的糊状食物的,有提供甜味粥品的,也有兜售小笼包的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人喜爱甜粥,一首儿歌里提到“敲敲敲,卖糖水,三年核桃四斤壳”。当地还提供多种团类点心,包括双心团、青色团、松花团等,其中以鲜咸口味的苏州爆炒肉馅团最为突出。此外还有苏式月饼,这种月饼外观金黄光亮,口感层次分明,味道甜中带咸,种类丰富。甜馅料包括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赤豆等;咸馅料则含有火腿、虾仁、香葱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应该还是鲜肉月饼。老字号的摊位前,常常排满了等候月饼出炉的人,到了中秋佳节,更是卖得非常抢手。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式老饕
苏州人品尝菜肴注重季节性,力求维持食材本来的鲜味,同时重视烹饪手法的精巧繁复,以及品尝方式的丰富考究。作家陆文夫的代表作《美食家》中的主角,是一位将吃发挥到极致的美食爱好者,他的饮食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苏州人对饮食的重视。
朱自冶是个极度贪吃的男主角,是四十年代苏州的商人,经营生意很外行,对时局政治毫不在意,古董字画也毫无兴趣,别说妓院,就算是仙女路过,他也不会多看一眼,不过这位佛系老朱,也有他绝不妥协的坚持,那就是吃,这位苏州美食家从早上到晚上,每顿饭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极致,能够将对于“吃”的讲究,在一天之内,提炼得近乎过分挑剔的程度。
每天清晨醒来,老朱脑海里就只有一个想法:必须去朱鸿兴面馆品尝头汤面!头汤面指的是当天制作的第一锅面,如果投入的面条数量过多,面条就会煮烂,汤头变得浑浊不清,面条也会失去原本的爽滑口感,更没有那股独特的面香。为了能吃上一碗正宗的头汤面,每天天色刚亮,老朱就急匆匆地赶往面馆,点上一碗头汤面,再配上一份炒蛋,一边享用,一边为自己的美食享受暗自高兴。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虽然位于南方地区,不过当地居民对面食的喜爱程度相当高。制作苏式面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面条、汤底以及配料。制作正宗苏式面时,重点在于汤底和配料的调配。苏式面的汤底并非简单混合调料而成,通常使用清水螺蛳、鳝鱼骨、青鱼头等食材熬制。部分店家会提供两种汤底供顾客选择,一种是红汤,一种是白汤,红汤的味道更为浓郁,白汤则能更好地提升鲜味。
苏式面条可口,不易吃厌,各式浇头,可让面食爱好者持续尝鲜。每次在面店挑选浇头,如同点菜一般。常见的有炸鱼、素菜、炒肉、卤鸭、焖肉、虾仁、黄鳝、雪菜肉末等,还有三虾、秃黄油、菌油这些高级选项。三虾指的是虾仁、虾脑和虾籽,通常只在初夏时节才能吃到,而常见的浇头例如焖肉、虾仁、炒肉等往往更受大家的喜爱。浇头的吃法也有多种方式。面浇是直接覆盖在食物上面,底浇是放在碗的底部,过桥则是单独盛放在小碟子里。选择哪种吃法完全取决于个人口味,比如焖肉可以做成底浇,鳝丝则适合过桥吃法,这些搭配是不会出错的。
品尝一次苏州菜肴对朱自冶而言绝非仅仅是为了果腹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项既要求遵循既定步骤又需要不断展现创造力的活动。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接着是甜点,然后是主菜,随后是小吃,最后以一锅浓汤作结。无论多么饥饿,都必须恪守先后次序。若想吃得尽兴,就必须逐个品尝,不能随意跳过。每当更换碗盘,再端上新的菜肴时,都如同在进行某种郑重的典礼。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老朱正等着上菜,同时和朋友们小酌花雕酒,中午不宜贪杯,只能浅尝花雕,毕竟白酒会让人味觉变得迟钝,这样美味的饭菜就品尝不出应有的滋味了。上半场只用高脚杯小酌葡萄酒,酒液染红杯壁,颇似红宝石般璀璨,为餐桌增添几分亮色,下半场则换紫砂杯品黄酒,此酒温和不刺激,饭局气氛也随之热烈起来,待到下半场佳肴逐一尝过,便再换杯畅饮五粮液,此酒足以点燃众人激情,届时一只“三套鸭”将场面推向高潮!
这种烹饪方式是将一只鸽子放入鸡腹中,然后把鸡再放入鸭体内,烹制完成后呈现为一只完整的鸭子,一只体型宽大的鸭子静卧在木盆之中,木盆周围摆放一圈鹌鹑蛋,仿佛那些蛋是鸽子产下的。苏州地区的人们十分喜爱鸭子,特别是松鹤楼这家苏帮菜名店,早在六十年前就有文献记载,每逢夏季,松鹤楼就会供应卤制鸭子。母游船鸭是苏州宴席中的顶级菜肴。整只鸭子经过油炸处理,然后加入香菇、冬笋、猪肉细条等配料,倒入苏州特有的母油——这种油是用上等酱油经过三伏天暴晒至秋季后,精心挑选出的最上层精华部分——在砂锅中慢慢炖煮而成,保持了食材原本的风味,香气四溢,能够传到很远的地方。苏州地区一道著名菜肴“西瓜鸡”,其烹饪手法与“三套鸭”颇为相似,是将西瓜和母鸡一同蒸制,西瓜的清雅香气能够渗透到鸡肉之中,鸡肉则能保持其原本的鲜嫩口感,一些注重细节的店家还会在西瓜外皮上精心雕刻图案,使得这道菜不仅味道出众,而且颇具艺术观赏价值。
晚饭时,老朱总要品尝那些名声在外的佳肴,比如陆稿荐的酱肉,或是马咏斋的野味,还有五芳斋的小排骨,以及采芝斋的虾籽鲞鱼,甚至玄妙观的油汆臭豆腐干。酒足饭饱之后,他便直接上床睡觉。老朱没有官职,也不必承担家庭责任,更没有远大的抱负,他常说,自己此生唯一的追求,就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活。
一个食客的历程,映照出一座城市的岁月痕迹。美味,不代表无需付出。喜爱美食,并非什么过错。苏州人对饮食的看法,不只是懂得,更是追求完美,这种追求正是苏式佳肴的核心所在。自古以来,多少名士已被苏菜的魅力所吸引,将来又会有多少美食家继续探寻其中的奥妙呢?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3.143.65 |
江南风物:与古今老饕一同领略苏味大赏
人是生来就爱吃的,饮食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江南地区水气重,鱼虾多,各种食物很丰富。从宋朝开始,就有“太湖丰收,全国够吃”的说法。东西多的时候,烹饪就能做得精致了。苏帮菜和江苏的饮食传统非常有名,一直影响着那里的人怎么生活,怎么觉得美,对江南人的性格塑造有很大影响。自古以来众多美食家,都深深迷恋上江南佳肴无法自拔,而且他们还用华丽的文字刻画了苏家菜肴的丰富魅力。
苏食风俗
江南适合采莲,莲叶无边无际,此地的佳肴与水紧密相连,跟北方食材多来自田野不同,吴地美食多取自水中之物,天时地利赋予苏州人丰饶的食材,也让他们能品尝到应季的鲜美,所谓春天尝尝初生的鲜味,夏天吃点清爽的,秋天细细品味,冬天注重滋补,这种吃法代代流传,就形成了“不时不食”的规矩,现在,许多苏州人依然遵守着这种饮食和风俗。
春天,吴地的时令蔬菜、春日盘中的野菜、太湖的鳜鱼、吴地的家养禽类交替上市。其中有一种水生野菜,特别受到古人以及江南地区居民青睐,它就是莼菜。江莼菜在《诗经》中已有记载,“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这里的“茆(máo)”指的就是莼菜。莼菜属于水生睡莲科,它的叶片漂在水上,嫩茎和叶背面带有胶质的透明液体。莼菜的嫩茎和嫩叶可以当作蔬菜来吃。《本草纲目》中提到“莼生长在南方湖泽地带,只有吴越地区的人们喜欢吃”,从明朝万历时期开始,苏州莼菜就作为贡品献给皇宫。
吴地莼菜,吴文化博物馆墙绘
夏季时节,姑苏地区樱桃、枇杷、杨梅、桃子、莲藕、茭白等时令鲜果轮番上市。此外,白鱼、白虾以及银鱼也是苏州太湖夏天的代表性水产,统称为“太湖三白”,这些食材的烹饪手法丰富多样,其中以清蒸最为经典,这种烹饪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保留食材的天然风味。
明 沈周《采菱图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秋天,是收获的时节。苏轼曾写道:“节日紧接梅雨,余生托于叶舟,只用菱角和鸡头。”历史文献表明,苏州地区种植菱角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岁月。词里提到的鸡头,是草本植物“芡实”的另一个名字。这种植物生长在水域的浅水区。它的果实外形酷似鸡头,因此人们俗称它为鸡头。采摘后的种子仁,就是苏州人非常熟悉的“鸡头米”。
苏州地区广受欢迎的传统甜品桂花鸡头米,以鸡头肉、桂花糖和绵白糖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味道香甜宜人,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有描述袭人特意派老宋妈妈为史湘云送来时令水果的情节,袭人拿出两个小瓷盒,先打开其中一个,里面盛放着红菱和鸡头两种新鲜果实。
荷塘小炒的食材包括鸡头米,还有菱角,以及藕带,这些内容选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秋季鲈鱼是江南地区最鲜美的水产品种之一。当地读书人对“鲈鱼生鱼片”这道菜特别喜爱。晚唐诗人皮日休与吴地关系密切,他和好友陆龟蒙一起享用了著名菜肴“金齑玉脍”。有诗句为证:“与你闲来可共庆,又临金齑玉脍节”(《新秋即事三首》中的第一首)。
这道菜的名字叫“金齑玉脍”,听上去非常奢华,实际上跟现在日本朋友爱吃的生鱼片加调料差不多。北魏时期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里,已经记载了类似的菜式。“齑”指的是把姜、蒜、韭菜等弄碎,“金齑”则是用蒜、姜、盐、白梅、桔皮、熟栗子肉和粳米饭这七样东西捣碎做成的。
“玉脍”是形容切得很薄的生鱼片,因为颜色像玉而得名。吴地喜欢吃生鱼片,这道“金齑玉脍”应该让诗人印象深刻,所以诗人写了“雨中莼菜划船快,春天鲈鱼钓鱼鲜”的诗句(《西塞山泊渔家》)。喜爱莼菜鲈鱼的诗人们不在少数:唐代诗人元稹曾吟咏“莼菜如银丝般鲜嫩,鲈鱼似雪片般丰腴”,宋代诗人陆游也留下诗句“十年漂泊总思念南方佳肴,初见鲈鱼时眼眸格外清亮”,陆游还毫不掩饰自己对美食的热爱,写道“世间恐怕难有更美之物,怎能换取这玉色鱼片与莼菜丝”。这些诗句生动描绘了鲈鱼的肥美特质,单是读来就能令人馋涎欲滴,久久难忘。
(鲈鱼)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当中秋来临之际,江南地区的河鲜产品之中,最为全国所熟知且享有盛誉的当属大闸蟹了,中秋节吃蟹的风俗也早已超越了地域界限,成为遍及南北的流行活动了。包笑天曾著文《大闸蟹史考》,对“大闸蟹”这个名称的由来进行了说明:捕捉螃蟹的人,在河湾地带,必定会设置一道竹编的屏障,作为捕蟹的设施。夜晚隔着竹编,点起一盏灯光,螃蟹见到光亮就爬上竹编,就在上面逐个捕捉,非常方便,这就是“闸蟹”得名的缘由。竹编其实就是竹簖,在竹簖上捕获的螃蟹被称为闸蟹,个头硕大的就称作大闸蟹。
南宋 佚名《荷蟹图》故宫博物院藏
品尝大闸蟹是一种时令的乐趣,唐代诗人李白曾作诗盛赞:“蟹钳犹如仙露,酒糟胜似瑶池。务必配佳酿,在月下醉高楼”。民间有谚语道:“秋风乍起,蟹爪欲动,九月吃母蟹,十月品公蟹”。农历九月宜享用雌蟹,此时蟹黄丰盈肉质饱满;到了十月则应品尝雄蟹,那个时节公蟹蟹脐为锐角,蟹膏充沛体态结实。阳澄湖大闸蟹声名远扬,被誉为“蟹中魁首”,许多人吃到地道阳澄湖大闸蟹时都喜出望外。
(大闸蟹)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大闸蟹被誉为饮食中的上品,因为它集成了美食所要求的色泽、香气、口感、形态和品质。明代文人张岱就表示吃大闸蟹时“无需蘸料,各种滋味自然融合”。近代国学大家章太炎的伴侣汤国梨也曾作诗称赞大闸蟹:“家乡虽美却不回去,客居此地秋风已染双鬓。若非阳澄湖的螃蟹如此美味,人生何必非要留在苏州”。
一首诗能够充分展现一位美食家的自我认知,苏州这座被称作人间仙境的地方,其实最让诗人怀念的不过是阳澄湖的大闸蟹而已。
明 徐渭《蟹鱼图》天津博物馆藏
冬季,太湖地区出产的羊肉和猪肉变得格外丰腴,各种鱼类如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也都肉质饱满,成为极佳的待烹食材,供人品尝。每逢此时,苏州人便会选用一道地道的苏州火锅来款待这些美味佳肴,火锅中的肉类食材通常包括咸肉、蛋饺和咸鸡,而蔬菜则以冬笋、菠菜和白菜为主。清代诗人潘际云曾写下《咏暖锅》一诗,诗中描绘道:“动筷汤水翻滚,席间暖意融融”。
苏州的美食家陆文夫在他所写的《姑苏菜艺》中谈到:春季有韭菜、夏季有青蚕豆、初夏有鲜笋、秋季有菜花甲鱼、太湖地区出产的莼菜、马兰头等时令菜肴,一年四季各有特色,如果错过了某种当季的菜,老人便会感到失落,仿佛生活缺少了某种滋味,好像日子过得不够圆满。
(松鼠桂鱼)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苏州百姓心中藏有一份时令菜谱,自然造化似乎早已推算好时辰,每逢特定季节,都大方地赐予当地人当季独有的食材,品尝应季菜肴,已然化作苏州这座古老城市持续流传的饮食风尚。秋风来临,螃蟹便开始活跃;春季时节,鳜鱼最为肥美,今晚的松鼠鳜鱼,看来可以准备;明天的第一颗螺蛳,胜过一只鹅,这样鲜美的螺蛳,没有人会错过品尝......这些谚语之中,体现了苏州人遵循的“不时不食”的饮食观念,某种食材,如果它的时令还未成熟,自然无法品尝到它的真味;如果时令已经结束,那么食材的精华就已经流失。春季食用螃蟹,那蟹体内没有蟹肉和蟹膏,味道寡淡;夏季品尝马头兰,这种蔬菜却因过老而无法食用;秋季制作腌笃鲜,若缺少新采的春笋辅助,怎能熬出一锅鲜美汤汁?冬季烹调响油鳝糊,却不知黄鳝过了小暑,肉质便不再鲜嫩可口......
(响油鳝糊)截自《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
苏州人对吃喝十分考究,这既源于当地物产的丰饶,也体现了当地人追求完美不凑合的个性特点。
苏味烟火
苏州生活的精致,并非仅限于一道道制作考究的菜肴,这种精致被细细剖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对于苏州居民来说,这也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浮生六记》所记载的沈复和芸娘这对夫妻,就展现出普通苏州人家那种玲珑剔透的日常生活韵味。
沈复护送亲眷抵达城郊,转回时天色已至深夜三点。他感到饥肠辘辘,正四处寻找食物,芸娘便轻手轻脚拉起丈夫的袖子,领他到自己的房间,拿出早已备好的温热粥和几样小菜给他享用。芸娘每天用餐时,都习惯用茶水浸湿米饭,她偏爱吃芥末腌制的腐乳,这在吴地方言里称作“臭豆腐”,同时她也十分喜欢吃用虾米调味的瓜类。
这两种食物,是沈复向来最不喜欢的,于是他调侃道,你是犬类呢,还是虫豸呢,居然嗜好腥臭之物。芸解释说,我之所以吃腐乳,是因为它价格不高,既能配粥,又能配饭,小时候吃惯了。腐乳我不强迫你尝,但腌瓜你可以勉强闻一闻,稍微咬一点,就能体会到它的佳味。这好比古代的无盐氏,虽然相貌不佳,品德却十分高尚。
说完,拿起筷子取了一片酱瓜,硬是塞到沈复口中。沈复捂住鼻子慢慢嚼了嚼,感觉还挺爽口。放开鼻子后,又吃了几个,竟觉得十分美味。从那以后也开始喜欢吃虾米拌酱瓜了。芸用香油掺点白糖和了腐乳,味道也很可口。把酱瓜弄碎,和上腐乳,称作双味酱,口感也很独特。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饮食文化的精髓在于其高雅气质,这种气质是天生的。沈复常与几位朋友小酌,芸就为他准备了一个梅花形状的食盒:用二寸白瓷深碟六只,当中放一只,周围放五只,碟子经过灰色油漆处理,排列方式像梅花,碟底和盖子都带有凹槽,盖子上有把手,样子像花心。把那个盒子摆放在桌面上,宛若一株墨梅静卧其上;掀开盖子瞧瞧,仿佛将菜肴盛放在花苞之中:里面装有六种色彩,三两个朋友小聚饮酒之际,能够随时从盘子里挑选品尝,品尝殆尽后再行补充——开销不大,却颇具美感。这般精巧雅致的氛围,确实彰显着水乡的风韵。
清 康熙 《五彩描金花蝶纹攒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这些事情都属于日常杂事,然而在每一碗饭每一杯茶每一道菜每一瓶酒中,都能看出苏州人对食物的用心,他们从不随意敷衍,能在简单的饮食里品出生活的万千滋味,所以说人生中最有滋味的,莫过于清简的欢愉。
传统的粗茶淡饭早已不是当代苏州人的日常,狭窄的巷道里,地道的苏帮菜,婉转的吴地方言,还有悠扬的评弹,这些才是品味苏州风情的最佳途径。在茶肆品茗听书,历来是苏州居民生活的重要环节,无需特意寻觅,在午后漫步于古城深处的小巷,常能听见老宅里传出的老人自弹自唱的声音。苏州人把去茶馆称作泡茶馆,如同母禽孵卵般,在座中久久不离开。那家简陋的茶肆真是个热闹的所在,形形色色的食物摊贩都会在入口处稍作停留,有贩卖炸制过的腐竹的,有售卖用禽畜血制作的糊状食物的,有提供甜味粥品的,也有兜售小笼包的
清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人喜爱甜粥,一首儿歌里提到“敲敲敲,卖糖水,三年核桃四斤壳”。当地还提供多种团类点心,包括双心团、青色团、松花团等,其中以鲜咸口味的苏州爆炒肉馅团最为突出。此外还有苏式月饼,这种月饼外观金黄光亮,口感层次分明,味道甜中带咸,种类丰富。甜馅料包括松子仁、核桃仁、玫瑰花、赤豆等;咸馅料则含有火腿、虾仁、香葱等。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应该还是鲜肉月饼。老字号的摊位前,常常排满了等候月饼出炉的人,到了中秋佳节,更是卖得非常抢手。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式老饕
苏州人品尝菜肴注重季节性,力求维持食材本来的鲜味,同时重视烹饪手法的精巧繁复,以及品尝方式的丰富考究。作家陆文夫的代表作《美食家》中的主角,是一位将吃发挥到极致的美食爱好者,他的饮食习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苏州人对饮食的重视。
朱自冶是个极度贪吃的男主角,是四十年代苏州的商人,经营生意很外行,对时局政治毫不在意,古董字画也毫无兴趣,别说妓院,就算是仙女路过,他也不会多看一眼,不过这位佛系老朱,也有他绝不妥协的坚持,那就是吃,这位苏州美食家从早上到晚上,每顿饭都有周密的安排。这种极致,能够将对于“吃”的讲究,在一天之内,提炼得近乎过分挑剔的程度。
每天清晨醒来,老朱脑海里就只有一个想法:必须去朱鸿兴面馆品尝头汤面!头汤面指的是当天制作的第一锅面,如果投入的面条数量过多,面条就会煮烂,汤头变得浑浊不清,面条也会失去原本的爽滑口感,更没有那股独特的面香。为了能吃上一碗正宗的头汤面,每天天色刚亮,老朱就急匆匆地赶往面馆,点上一碗头汤面,再配上一份炒蛋,一边享用,一边为自己的美食享受暗自高兴。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州虽然位于南方地区,不过当地居民对面食的喜爱程度相当高。制作苏式面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面条、汤底以及配料。制作正宗苏式面时,重点在于汤底和配料的调配。苏式面的汤底并非简单混合调料而成,通常使用清水螺蛳、鳝鱼骨、青鱼头等食材熬制。部分店家会提供两种汤底供顾客选择,一种是红汤,一种是白汤,红汤的味道更为浓郁,白汤则能更好地提升鲜味。
苏式面条可口,不易吃厌,各式浇头,可让面食爱好者持续尝鲜。每次在面店挑选浇头,如同点菜一般。常见的有炸鱼、素菜、炒肉、卤鸭、焖肉、虾仁、黄鳝、雪菜肉末等,还有三虾、秃黄油、菌油这些高级选项。三虾指的是虾仁、虾脑和虾籽,通常只在初夏时节才能吃到,而常见的浇头例如焖肉、虾仁、炒肉等往往更受大家的喜爱。浇头的吃法也有多种方式。面浇是直接覆盖在食物上面,底浇是放在碗的底部,过桥则是单独盛放在小碟子里。选择哪种吃法完全取决于个人口味,比如焖肉可以做成底浇,鳝丝则适合过桥吃法,这些搭配是不会出错的。
品尝一次苏州菜肴对朱自冶而言绝非仅仅是为了果腹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项既要求遵循既定步骤又需要不断展现创造力的活动。先上凉菜,再上热菜,接着是甜点,然后是主菜,随后是小吃,最后以一锅浓汤作结。无论多么饥饿,都必须恪守先后次序。若想吃得尽兴,就必须逐个品尝,不能随意跳过。每当更换碗盘,再端上新的菜肴时,都如同在进行某种郑重的典礼。
清 徐扬《姑苏繁华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老朱正等着上菜,同时和朋友们小酌花雕酒,中午不宜贪杯,只能浅尝花雕,毕竟白酒会让人味觉变得迟钝,这样美味的饭菜就品尝不出应有的滋味了。上半场只用高脚杯小酌葡萄酒,酒液染红杯壁,颇似红宝石般璀璨,为餐桌增添几分亮色,下半场则换紫砂杯品黄酒,此酒温和不刺激,饭局气氛也随之热烈起来,待到下半场佳肴逐一尝过,便再换杯畅饮五粮液,此酒足以点燃众人激情,届时一只“三套鸭”将场面推向高潮!
这种烹饪方式是将一只鸽子放入鸡腹中,然后把鸡再放入鸭体内,烹制完成后呈现为一只完整的鸭子,一只体型宽大的鸭子静卧在木盆之中,木盆周围摆放一圈鹌鹑蛋,仿佛那些蛋是鸽子产下的。苏州地区的人们十分喜爱鸭子,特别是松鹤楼这家苏帮菜名店,早在六十年前就有文献记载,每逢夏季,松鹤楼就会供应卤制鸭子。母游船鸭是苏州宴席中的顶级菜肴。整只鸭子经过油炸处理,然后加入香菇、冬笋、猪肉细条等配料,倒入苏州特有的母油——这种油是用上等酱油经过三伏天暴晒至秋季后,精心挑选出的最上层精华部分——在砂锅中慢慢炖煮而成,保持了食材原本的风味,香气四溢,能够传到很远的地方。苏州地区一道著名菜肴“西瓜鸡”,其烹饪手法与“三套鸭”颇为相似,是将西瓜和母鸡一同蒸制,西瓜的清雅香气能够渗透到鸡肉之中,鸡肉则能保持其原本的鲜嫩口感,一些注重细节的店家还会在西瓜外皮上精心雕刻图案,使得这道菜不仅味道出众,而且颇具艺术观赏价值。
晚饭时,老朱总要品尝那些名声在外的佳肴,比如陆稿荐的酱肉,或是马咏斋的野味,还有五芳斋的小排骨,以及采芝斋的虾籽鲞鱼,甚至玄妙观的油汆臭豆腐干。酒足饭饱之后,他便直接上床睡觉。老朱没有官职,也不必承担家庭责任,更没有远大的抱负,他常说,自己此生唯一的追求,就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活。
一个食客的历程,映照出一座城市的岁月痕迹。美味,不代表无需付出。喜爱美食,并非什么过错。苏州人对饮食的看法,不只是懂得,更是追求完美,这种追求正是苏式佳肴的核心所在。自古以来,多少名士已被苏菜的魅力所吸引,将来又会有多少美食家继续探寻其中的奥妙呢?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