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武汉小吃,藏在街头巷尾的那些人间美味(组图)
更新时间:2025-09-20 06:00:55 信息编号:73954

武汉小吃,藏在街头巷尾的那些人间美味(组图)

浏览人气:5

武汉小吃,藏在街头巷尾的那些人间美味(组图)

从黄鹤楼向远处眺望可见长江,天色略显昏暗,江面上渡船若隐若现。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连接武昌与汉阳,当地人称其为“一桥”。截至目前,武汉横跨长江的桥梁总数达到八个,其中包括正在建设中的桥梁。武汉被汉水与长江环绕,形成了由三镇组成的独特格局,武昌、汉阳和汉口三地的风格各有千秋。武汉地处交通要冲,汇集四方风味,深受水乡市井气息熏陶,街头小吃琳琅满目,夜间餐饮兴旺发达。当地饮食蕴含着居民的性格特点:质朴、喧闹,饱含人间烟火的真切感受。

过早:从一碗热干面开始

乐评人李皖在1989年离开复旦大学,被安排到武汉长江日报工作,指定地点是滨江路。他原本以为从工作场所的窗户就能望见长江,实际抵达后才发现,那个地方距离江岸非常遥远,而且主要是用来装卸货物的码头区域。最初几年,他对这个城市感到不满,觉得它就像一个偏僻的乡村。直到过了十多年,他才逐渐对这个地方的平凡生活和喧嚣景象产生了好感。他如今和武汉所有人一样,把吃热干面当作每日清晨的仪式,是否喜欢这种面食,几乎成了当地人的口味试金石。

武昌火车站附近,一家做热干面和鳝鱼面的早餐店,这种早点铺遍布武汉街头。

我们初次到武汉吃的饭是在街边卖热干面的地方。武汉的街道上有很多面馆,其中经营得不错的,常常要排起很长的队伍。

武汉居民将享用早餐称作“吃早”,当地居民之间常用的问候方式是“您好,吃早了吗?”这种习惯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里已有文字记录,“过”字在此处表示进食的含义。

热干面的制作方法虽然不复杂,但需要非常用心,有很多讲究之处。制作热干面要用水切面,这种面条碱味很浓,颜色呈淡黄色,又细又长。吃之前一天,把面条煮到七八成熟后捞出来,浇上香油搅拌均匀,放在阴凉的地方。第二天早上,把一锅水烧开,用一种专门的竹制漏勺盛上一把面条,在开水里烫一下就熟了。把做好的调料浇在上面,包括麻油、酱油、芝麻酱、胡椒、味精、榨菜碎和辣萝卜碎。讲究一些的,芝麻酱需用香油调和。

评价一碗热干面好不好吃,主要看面条是否爽滑有嚼劲,搅拌之后静置一会儿也不会粘成一团。蔡林记是武汉最负盛名的那家热干面店。据武汉诗人小引回忆,他童年时总跟着父亲去中山大道的蔡林记光顾,那家200多平米的面馆常年座无虚席,转身都找不到空位。不过武汉一位出租车司机却建议我们去试试庞记,那里全天营业,是许多夜归人的美食选择;虽然店面不起眼,却能把武汉热干面的正宗风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蔡林记现在都是游客去吃的。”出租车司机补充说。

卖各类卤菜的商贩

吃热干面必须配上一杯糊米酒,接着再喝一碗面汤。如今武汉的热干面常被装在一次性餐盒里,在街头行走,就算尘土飞扬,也常见时髦的年轻男女边快步边吃热干面。公交车司机在等红灯时大口吃热干面,也是武汉街头常见的景象。热干面已经成为武汉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际上,武汉的早餐非常丰富,包括面窝和豆皮等,在户部巷和首义园这类美食聚集地,有几十种早点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在路边大口吃热干面,确实是体验这座城市的最好途径。

土菜馆:随性自在的草根滋味

武汉汇聚了为数不少的特色餐饮聚集地,其中声名远扬的吉庆街、前卫的武汉新天地以及尚处起步阶段的楚河汉街,大多坐落于汉口区域。从区域功能布局来看,汉口担当着武汉的经济枢纽角色,而武昌则扮演着文化核心的地位。尽管武汉名厨邓景华执掌着众多顶级私人会所,但他强调,唯有深入街边的小型餐馆,才能真正领会武汉的独特韵味。

他领我们到天门墩那家叫麻木烧的食肆。那儿是个临街摊档,夏日黄昏时分,人们总在路边用饭,几十张桌椅铺满了半条街,五点钟刚到就已人满为患。店家厨房也是敞开的,厨师在简陋棚子底下忙活烹调。这里供应各式家常菜,味道浓郁,鳝鱼爆炒牛蛙、爆炒虾球都是武汉最具本土风味的佳肴。

武汉人万刚开设了好几家时髦的餐饮场所,不过他更乐意陪朋友去发掘一些条件简陋且空间狭小的本地小店,这体现了武汉食客的偏好。他领我们穿梭于武汉的每条街巷,向我们诉说那些隐藏在各个角落的佳肴美食:那家三姐烧烤,以正宗的汉味烧烤闻名,每到夜晚就挤满了排队的人;这边有家胖姐臭鳜鱼,烹制臭鳜鱼技艺精湛,每天仅能制作三十份,求购者络绎不绝;还有那家土菜馆,熬制的莲藕汤味道绝佳,虽然店面不大,仅有十张桌子,却总是座无虚席……

汉口天门墩某露天餐厅,一碗待炒的小鱼。

他领我们到青山一家名叫福哇土菜馆的饭馆,那地方位置很偏,只有几张桌子,却挤满了人。万刚讲,不少家底丰厚的人也会专程来这儿用餐。我们品尝了刁子鱼,又吃了炒肥肠,老板是在自家屋子里做饭,显得挺悠闲自在。另一家翠翠家常菜馆位于一处居民楼中,位置十分隐蔽,不易被发现,在武汉的老街区域找到座位,对面是一家花圈铺,旁边是一所小学,老房子的墙基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各种食材陈列在屋内,可以随意挑选,也可以随意享用。

武汉东湖畔分布着众多野生鱼馆,它们多为农家乐经营,供应地道农家菜肴,食客能边赏湖景边品尝佳肴。万刚表示,他游历过国内众多城市,却仍认为武汉最为理想,因为这里可以全天候享受美食,生活方式洒脱不羁,日子过得如同翱翔一般自由。

这个时节正当武汉“虾子季”,是小龙虾最肥美的时候。于是,虾子便成了武汉人夜宵的不二之选。图为汉口天门墩麻木烧小吃坊,几位厨师在露天爆炒虾球。

宵夜:零点之后的小龙虾

武汉眼下正值“虾季”,小龙虾最为丰腴的时节。每逢这个时段,虾子便成了当地居民夜间的首选美味。

万松园是武汉小龙虾最集中的地方,这里分布着上百家小馆子,每家店都卖蒸虾。与北京簋街常见的麻辣小龙虾不同,这里更流行蒸虾,吃的是虾的原味,蘸着酱汁吃。蒸是一种无法掩盖食材缺点的烹饪方式,所以用的虾子必须非常新鲜,肉质要有弹性。

青山区一处夜市,厨师在烧烤架上烤虾球串。

武汉地区的美食爱好者们每年都会对分布各处的蒸虾店进行评比,曾经名列前茅的有靓靓蒸虾、毛毛烤虾,到了2012年,获得头名的蒸虾馆是巴厘蒸虾。这家小店空间狭窄,但凌晨时分依然座无虚席。据武汉居民王凯介绍,该店每天能够售出五万只蒸虾,到了第二天清晨,红色的虾壳便堆满了运输车辆。万松园片区内,路面铺设的黑色材料常常显得油光可鉴,行走其上容易让鞋底沾染污渍,这便是前一天晚上众多食客享用河虾后留下的痕迹。

武汉人享用蒸虾的热闹场面让不熟悉的人感到不安:一盘色泽鲜亮的蒸虾被端到面前,大家纷纷将虾尾剥开,露出雪白紧实的虾身,再蘸些调料送入口中,同时啜饮一杯冰爽的啤酒。如今蒸虾早已不是普通的家常菜,一份就能卖到88元,几人一晚消费上千元购买虾子的情况,在此地十分常见。

万松园巴厘蒸虾馆,蒸虾佐啤酒会友。

武汉诗人小引曾经很钟爱一家胖嫂蒸虾,这家店的蒸虾保留了虾尾,做法是先将虾清洗干净,然后采用冷水蒸制,同时加入几片姜来去除土腥味。他说保留虾尾是关键,因为这样蒸出来的虾肉才会紧实有嚼劲,口感更佳,而如果去掉虾尾,虾肉就会变得软烂,缺乏弹性。

那个时期虾的价格很实惠,街市上更偏好食用烤制的小虾球,小引记得每串小虾球的价格是一块六分钱,人们常常双手配合,吃得脸颊都变得红扑扑的,那时还可以高声喊叫:“店家,请给我们一百串烤制的小虾球!”现在,正值夜幕降临微风轻拂的时刻,我们前往当地知名的毛毛烤虾球店,点了数十串烤虾球,每串四元,每串四个,店家熟练地将龙虾尾放在炭火上进行炙烤,同时撒上孜然和辣椒,原本红色的龙虾在烤制过程中变成了金黄色,诱人的香气飘散很远。店家得知我们来自北京,便热情地与我们交谈,说:“我知道你们北京的小龙虾要卖到六块钱一个,我们这里的价格要便宜很多呢。”

吉庆街是武汉草根美食的聚集地,下午街边已摆满坐椅,等待晚上到来的客人。

美食街

吉庆街“一个可以睁着眼睛做梦的长夜”

武汉人普遍认为吉庆街是本土风味小吃的主要分布区域,二十余年前邓景华在此居住,亲眼目睹了该街道的繁荣景象,他提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店铺包括歪歪、方方和园园,他记忆犹新的是夜幕降临后常能目睹本地居民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源于激烈的情绪,这种文化现象与码头传统息息相关,如今已不复存在。

吉庆街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池莉创作的小说《生活秀》,此后又被改编成了同名影片。在原著中,池莉这样描绘:吉庆街如同一个神秘的存在,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是自由自在的流浪之地;它象征着极致的解放,是五花八门的混合体,是彻底的混乱状态,是一个可以醒着做白日梦的漫漫长夜,也是每个人心知肚明却假装表演的真人秀。夜幕降临,这条短巷便热闹起来,成百上千张临时桌椅铺满路面,鸭脖是招牌,兼有各式冷热菜肴,还有街头艺人献艺,每家店都客似云来。

钱继权目前在北京一家饭庄担任负责人,二十年前,他曾是武汉吉庆街上的表演者,艺名叫做黄毛,那时吉庆街就很有意思,食客们坐在街边用餐,众多街头艺人会在他们中间往来,食客们可以要求艺人演唱指定的歌曲黄毛追忆起,那个时期的吉庆街人才济济,暗藏不少能人异士,街上有位“四大天王”,后来大家又给他们起了外号,分别是“老通城”、“麻雀”、“黄瓜”、“潇洒”;接着又选出了“四小天王”。这些艺人,混杂在各式各样的人群里,穿梭于三教九流之间,个个都有一身精湛的技艺。

2012年3月,经过全面翻新的吉庆街重新对公众开放,其红墙回廊和挑檐窗花展现了鲜明的晚清民国建筑风格,并且在内街特别设置了供表演者登台献艺的场地。改造后的吉庆街,居民抱怨的情况基本消除,安全状况也显著改善。不过,在邓景华眼中,这条街已经不再具备原本那种喧闹而淳朴的风貌。

吉庆街的传统店铺基本都还在,不过现在只允许在特定区域摆设临时摊贩,邻近的新街则完全不见流动售卖的摊子。天色渐晚时,这里依旧人来人往,午夜过后依然喧闹非凡。不过当地餐馆老板们觉得,现在生意差了很多,不少新开的店实在经营不下去,最终都选择歇业了。

记者手记

武汉滋味“不服周”

武汉作家张执浩居住在武昌,从居所的窗户向远处眺望,黄鹤楼清晰可见。谈及武汉的城市特色,张执浩引用了当地的俗语“不服周”。这句俗语源自古老的周楚之争,因为武汉历史上属于楚地,尽管被周朝所统治,但楚人从未臣服于周朝,所以“不服周”这句话得以流传至今。

不认输的含义是内心不甘,言辞间流露出顽强的意志,武汉的饮食传统里也饱含着这种精神。本地风味琳琅满目,但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热干面,而较少提及武昌鱼、洪山红菜苔以及排骨藕汤。这种偏爱源自热干面的独特魅力,每当在街边享用热干面和蛋酒时,都会油然而生一股不甘示弱的豪情。

年轻时候有很多强势的吃法,比如说来一碗鱼糊汤粉,再配上一根油炸面食,这种吃法能尝到鱼的滋味却不直接吃到鱼,听说最出色的一家店位于户部巷的里面,是徐嫂鲜鱼糊汤粉。

品尝了众多武汉当地菜肴,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味道浓烈”,以至于一位北方顾客常常提醒厨师“请少放些盐”。实际上,武汉的浓烈风味不仅体现在咸和辣上,还大量运用胡椒。例如四季美的汤包和严氏重油三鲜烧卖,这两道菜都属于浓烈口味。四季美汤包与苏式汤包类似,同样具备皮薄、汤多、馅嫩、味美的特点,并且能够调制出多种不同的风味。严氏烧卖大量运用猪油,肉丁滋味甘美,散发着猪油的浓郁气息,糯米充分吸收了肉汁的精华,咀嚼起来柔软无比,外皮轻薄而透亮,具备一定的弹性。这种早餐,从清晨持续到正午,一旦售罄便结束营业。

武汉市民向来十分友善,每次前往武汉时给当地友人打电话,对方常说的固定用语是:“抵达武汉,所有安排都交给我。”这表明无论什么事情都会由我负责。武汉人那种无拘无束、自由洒脱、慷慨大度以及讨人喜欢的特质,全都蕴含在这句话之中。

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子云 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194.207
三个小贴士:求职如何简单的识别信息的真假[?]
本信息来源于娱乐之家人才站 www.ylzjrcz.com
1、打电话/QQ咨询时,应第一时间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例如:询问具体的场所名字/具体地址/等等常规的信息问题。
2、询问得到的信息,可发给各大QQ群/朋友进行询问,以及多方面/多网站/多渠道进行参考求证,综合各方面考察清楚。
3、内容只供参考,一切三思而后行。如发现此信息涉及虚假,违规等内容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本站进行举报! 本文来自:娱乐之家人才站(夜场首选平台)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娱乐之家资讯网www.ylzjrcz.com
特别提示:求职请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娱乐之家资讯网

武汉小吃,藏在街头巷尾的那些人间美味(组图)

发布时间:2025-09-20 06:00:55

武汉小吃,藏在街头巷尾的那些人间美味(组图)

从黄鹤楼向远处眺望可见长江,天色略显昏暗,江面上渡船若隐若现。长江大桥于1957年建成,连接武昌与汉阳,当地人称其为“一桥”。截至目前,武汉横跨长江的桥梁总数达到八个,其中包括正在建设中的桥梁。武汉被汉水与长江环绕,形成了由三镇组成的独特格局,武昌、汉阳和汉口三地的风格各有千秋。武汉地处交通要冲,汇集四方风味,深受水乡市井气息熏陶,街头小吃琳琅满目,夜间餐饮兴旺发达。当地饮食蕴含着居民的性格特点:质朴、喧闹,饱含人间烟火的真切感受。

过早:从一碗热干面开始

乐评人李皖在1989年离开复旦大学,被安排到武汉长江日报工作,指定地点是滨江路。他原本以为从工作场所的窗户就能望见长江,实际抵达后才发现,那个地方距离江岸非常遥远,而且主要是用来装卸货物的码头区域。最初几年,他对这个城市感到不满,觉得它就像一个偏僻的乡村。直到过了十多年,他才逐渐对这个地方的平凡生活和喧嚣景象产生了好感。他如今和武汉所有人一样,把吃热干面当作每日清晨的仪式,是否喜欢这种面食,几乎成了当地人的口味试金石。

武昌火车站附近,一家做热干面和鳝鱼面的早餐店,这种早点铺遍布武汉街头。

我们初次到武汉吃的饭是在街边卖热干面的地方。武汉的街道上有很多面馆,其中经营得不错的,常常要排起很长的队伍。

武汉居民将享用早餐称作“吃早”,当地居民之间常用的问候方式是“您好,吃早了吗?”这种习惯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里已有文字记录,“过”字在此处表示进食的含义。

热干面的制作方法虽然不复杂,但需要非常用心,有很多讲究之处。制作热干面要用水切面,这种面条碱味很浓,颜色呈淡黄色,又细又长。吃之前一天,把面条煮到七八成熟后捞出来,浇上香油搅拌均匀,放在阴凉的地方。第二天早上,把一锅水烧开,用一种专门的竹制漏勺盛上一把面条,在开水里烫一下就熟了。把做好的调料浇在上面,包括麻油、酱油、芝麻酱、胡椒、味精、榨菜碎和辣萝卜碎。讲究一些的,芝麻酱需用香油调和。

评价一碗热干面好不好吃,主要看面条是否爽滑有嚼劲,搅拌之后静置一会儿也不会粘成一团。蔡林记是武汉最负盛名的那家热干面店。据武汉诗人小引回忆,他童年时总跟着父亲去中山大道的蔡林记光顾,那家200多平米的面馆常年座无虚席,转身都找不到空位。不过武汉一位出租车司机却建议我们去试试庞记,那里全天营业,是许多夜归人的美食选择;虽然店面不起眼,却能把武汉热干面的正宗风味体现得淋漓尽致。“蔡林记现在都是游客去吃的。”出租车司机补充说。

卖各类卤菜的商贩

吃热干面必须配上一杯糊米酒,接着再喝一碗面汤。如今武汉的热干面常被装在一次性餐盒里,在街头行走,就算尘土飞扬,也常见时髦的年轻男女边快步边吃热干面。公交车司机在等红灯时大口吃热干面,也是武汉街头常见的景象。热干面已经成为武汉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实际上,武汉的早餐非常丰富,包括面窝和豆皮等,在户部巷和首义园这类美食聚集地,有几十种早点的选择,让人眼花缭乱,不过,在路边大口吃热干面,确实是体验这座城市的最好途径。

土菜馆:随性自在的草根滋味

武汉汇聚了为数不少的特色餐饮聚集地,其中声名远扬的吉庆街、前卫的武汉新天地以及尚处起步阶段的楚河汉街,大多坐落于汉口区域。从区域功能布局来看,汉口担当着武汉的经济枢纽角色,而武昌则扮演着文化核心的地位。尽管武汉名厨邓景华执掌着众多顶级私人会所,但他强调,唯有深入街边的小型餐馆,才能真正领会武汉的独特韵味。

他领我们到天门墩那家叫麻木烧的食肆。那儿是个临街摊档,夏日黄昏时分,人们总在路边用饭,几十张桌椅铺满了半条街,五点钟刚到就已人满为患。店家厨房也是敞开的,厨师在简陋棚子底下忙活烹调。这里供应各式家常菜,味道浓郁,鳝鱼爆炒牛蛙、爆炒虾球都是武汉最具本土风味的佳肴。

武汉人万刚开设了好几家时髦的餐饮场所,不过他更乐意陪朋友去发掘一些条件简陋且空间狭小的本地小店,这体现了武汉食客的偏好。他领我们穿梭于武汉的每条街巷,向我们诉说那些隐藏在各个角落的佳肴美食:那家三姐烧烤,以正宗的汉味烧烤闻名,每到夜晚就挤满了排队的人;这边有家胖姐臭鳜鱼,烹制臭鳜鱼技艺精湛,每天仅能制作三十份,求购者络绎不绝;还有那家土菜馆,熬制的莲藕汤味道绝佳,虽然店面不大,仅有十张桌子,却总是座无虚席……

汉口天门墩某露天餐厅,一碗待炒的小鱼。

他领我们到青山一家名叫福哇土菜馆的饭馆,那地方位置很偏,只有几张桌子,却挤满了人。万刚讲,不少家底丰厚的人也会专程来这儿用餐。我们品尝了刁子鱼,又吃了炒肥肠,老板是在自家屋子里做饭,显得挺悠闲自在。另一家翠翠家常菜馆位于一处居民楼中,位置十分隐蔽,不易被发现,在武汉的老街区域找到座位,对面是一家花圈铺,旁边是一所小学,老房子的墙基长满了绿色的苔藓,各种食材陈列在屋内,可以随意挑选,也可以随意享用。

武汉东湖畔分布着众多野生鱼馆,它们多为农家乐经营,供应地道农家菜肴,食客能边赏湖景边品尝佳肴。万刚表示,他游历过国内众多城市,却仍认为武汉最为理想,因为这里可以全天候享受美食,生活方式洒脱不羁,日子过得如同翱翔一般自由。

这个时节正当武汉“虾子季”,是小龙虾最肥美的时候。于是,虾子便成了武汉人夜宵的不二之选。图为汉口天门墩麻木烧小吃坊,几位厨师在露天爆炒虾球。

宵夜:零点之后的小龙虾

武汉眼下正值“虾季”,小龙虾最为丰腴的时节。每逢这个时段,虾子便成了当地居民夜间的首选美味。

万松园是武汉小龙虾最集中的地方,这里分布着上百家小馆子,每家店都卖蒸虾。与北京簋街常见的麻辣小龙虾不同,这里更流行蒸虾,吃的是虾的原味,蘸着酱汁吃。蒸是一种无法掩盖食材缺点的烹饪方式,所以用的虾子必须非常新鲜,肉质要有弹性。

青山区一处夜市,厨师在烧烤架上烤虾球串。

武汉地区的美食爱好者们每年都会对分布各处的蒸虾店进行评比,曾经名列前茅的有靓靓蒸虾、毛毛烤虾,到了2012年,获得头名的蒸虾馆是巴厘蒸虾。这家小店空间狭窄,但凌晨时分依然座无虚席。据武汉居民王凯介绍,该店每天能够售出五万只蒸虾,到了第二天清晨,红色的虾壳便堆满了运输车辆。万松园片区内,路面铺设的黑色材料常常显得油光可鉴,行走其上容易让鞋底沾染污渍,这便是前一天晚上众多食客享用河虾后留下的痕迹。

武汉人享用蒸虾的热闹场面让不熟悉的人感到不安:一盘色泽鲜亮的蒸虾被端到面前,大家纷纷将虾尾剥开,露出雪白紧实的虾身,再蘸些调料送入口中,同时啜饮一杯冰爽的啤酒。如今蒸虾早已不是普通的家常菜,一份就能卖到88元,几人一晚消费上千元购买虾子的情况,在此地十分常见。

万松园巴厘蒸虾馆,蒸虾佐啤酒会友。

武汉诗人小引曾经很钟爱一家胖嫂蒸虾,这家店的蒸虾保留了虾尾,做法是先将虾清洗干净,然后采用冷水蒸制,同时加入几片姜来去除土腥味。他说保留虾尾是关键,因为这样蒸出来的虾肉才会紧实有嚼劲,口感更佳,而如果去掉虾尾,虾肉就会变得软烂,缺乏弹性。

那个时期虾的价格很实惠,街市上更偏好食用烤制的小虾球,小引记得每串小虾球的价格是一块六分钱,人们常常双手配合,吃得脸颊都变得红扑扑的,那时还可以高声喊叫:“店家,请给我们一百串烤制的小虾球!”现在,正值夜幕降临微风轻拂的时刻,我们前往当地知名的毛毛烤虾球店,点了数十串烤虾球,每串四元,每串四个,店家熟练地将龙虾尾放在炭火上进行炙烤,同时撒上孜然和辣椒,原本红色的龙虾在烤制过程中变成了金黄色,诱人的香气飘散很远。店家得知我们来自北京,便热情地与我们交谈,说:“我知道你们北京的小龙虾要卖到六块钱一个,我们这里的价格要便宜很多呢。”

吉庆街是武汉草根美食的聚集地,下午街边已摆满坐椅,等待晚上到来的客人。

美食街

吉庆街“一个可以睁着眼睛做梦的长夜”

武汉人普遍认为吉庆街是本土风味小吃的主要分布区域,二十余年前邓景华在此居住,亲眼目睹了该街道的繁荣景象,他提到当时最负盛名的店铺包括歪歪、方方和园园,他记忆犹新的是夜幕降临后常能目睹本地居民发生冲突,这些冲突往往源于激烈的情绪,这种文化现象与码头传统息息相关,如今已不复存在。

吉庆街声名鹊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池莉创作的小说《生活秀》,此后又被改编成了同名影片。在原著中,池莉这样描绘:吉庆街如同一个神秘的存在,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氛围,是自由自在的流浪之地;它象征着极致的解放,是五花八门的混合体,是彻底的混乱状态,是一个可以醒着做白日梦的漫漫长夜,也是每个人心知肚明却假装表演的真人秀。夜幕降临,这条短巷便热闹起来,成百上千张临时桌椅铺满路面,鸭脖是招牌,兼有各式冷热菜肴,还有街头艺人献艺,每家店都客似云来。

钱继权目前在北京一家饭庄担任负责人,二十年前,他曾是武汉吉庆街上的表演者,艺名叫做黄毛,那时吉庆街就很有意思,食客们坐在街边用餐,众多街头艺人会在他们中间往来,食客们可以要求艺人演唱指定的歌曲黄毛追忆起,那个时期的吉庆街人才济济,暗藏不少能人异士,街上有位“四大天王”,后来大家又给他们起了外号,分别是“老通城”、“麻雀”、“黄瓜”、“潇洒”;接着又选出了“四小天王”。这些艺人,混杂在各式各样的人群里,穿梭于三教九流之间,个个都有一身精湛的技艺。

2012年3月,经过全面翻新的吉庆街重新对公众开放,其红墙回廊和挑檐窗花展现了鲜明的晚清民国建筑风格,并且在内街特别设置了供表演者登台献艺的场地。改造后的吉庆街,居民抱怨的情况基本消除,安全状况也显著改善。不过,在邓景华眼中,这条街已经不再具备原本那种喧闹而淳朴的风貌。

吉庆街的传统店铺基本都还在,不过现在只允许在特定区域摆设临时摊贩,邻近的新街则完全不见流动售卖的摊子。天色渐晚时,这里依旧人来人往,午夜过后依然喧闹非凡。不过当地餐馆老板们觉得,现在生意差了很多,不少新开的店实在经营不下去,最终都选择歇业了。

记者手记

武汉滋味“不服周”

武汉作家张执浩居住在武昌,从居所的窗户向远处眺望,黄鹤楼清晰可见。谈及武汉的城市特色,张执浩引用了当地的俗语“不服周”。这句俗语源自古老的周楚之争,因为武汉历史上属于楚地,尽管被周朝所统治,但楚人从未臣服于周朝,所以“不服周”这句话得以流传至今。

不认输的含义是内心不甘,言辞间流露出顽强的意志,武汉的饮食传统里也饱含着这种精神。本地风味琳琅满目,但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热干面,而较少提及武昌鱼、洪山红菜苔以及排骨藕汤。这种偏爱源自热干面的独特魅力,每当在街边享用热干面和蛋酒时,都会油然而生一股不甘示弱的豪情。

年轻时候有很多强势的吃法,比如说来一碗鱼糊汤粉,再配上一根油炸面食,这种吃法能尝到鱼的滋味却不直接吃到鱼,听说最出色的一家店位于户部巷的里面,是徐嫂鲜鱼糊汤粉。

品尝了众多武汉当地菜肴,最显著的特色便是“味道浓烈”,以至于一位北方顾客常常提醒厨师“请少放些盐”。实际上,武汉的浓烈风味不仅体现在咸和辣上,还大量运用胡椒。例如四季美的汤包和严氏重油三鲜烧卖,这两道菜都属于浓烈口味。四季美汤包与苏式汤包类似,同样具备皮薄、汤多、馅嫩、味美的特点,并且能够调制出多种不同的风味。严氏烧卖大量运用猪油,肉丁滋味甘美,散发着猪油的浓郁气息,糯米充分吸收了肉汁的精华,咀嚼起来柔软无比,外皮轻薄而透亮,具备一定的弹性。这种早餐,从清晨持续到正午,一旦售罄便结束营业。

武汉市民向来十分友善,每次前往武汉时给当地友人打电话,对方常说的固定用语是:“抵达武汉,所有安排都交给我。”这表明无论什么事情都会由我负责。武汉人那种无拘无束、自由洒脱、慷慨大度以及讨人喜欢的特质,全都蕴含在这句话之中。

采写/新京报记者 赵子云 摄影/新京报记者 秦斌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推荐阅读

更多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

COPYRIGHT © 2021 娱乐之家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有什么问题加客服微信咨询:zx81024163

浙ICP备202102867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