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2 02:00:55 | 信息编号:74071 |
沈水浩荡文韵新!解码古城沈阳文化自信样本
沈阳水势充沛文风焕新,剖析这座古城文化自信的示范作用
新华社记者曹智、徐扬、于也童
沈水之阳,文脉悠长。
辽阔肥沃的黑土地,奔腾不息的辽河,滋养了沈阳这座刚毅雄壮的英雄都会,塑造了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风范。
翻开沈阳的城市历史,三条文化脉络清晰展现——
距今7200年的远古文明,拥有超过2300年的建城传统,堪称发端之地,亦是两代君主治所……其历史积淀极为丰厚
东北共产党领导机构旧址、抗美援朝牺牲者纪念园、处理日本战犯的特别法庭旧址等等,红色基调极为醒目。
杰出的劳动者群星璀璨,令人自豪的国家重器扬威,新中国工业版图上诸多开创性成就……工业发展多么辉煌夺目。
这些经历,都融入沈阳的内在气质里,铸就了与众不同的文明特质和城市精神,持续地培育着一代代本地居民。
2023年6月5日拍摄的沈阳城市夜色。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文脉悠长:孕育城市气质
沈阳城北,新乐遗址博物馆。
早春时节的周末,孩子们来到这个拥有7200多年历史的古人聚落,通过模拟发掘活动探索先民足迹。
这一处五十载前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证实了沈阳地区人类居住时间可追溯至七千二百余年前。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城市建立之后,经历了诸多演变,诸如沈州、盛京、奉天,直至沈阳,这些变化深深烙印在城市的文脉之中。
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是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彰显着沈阳的深厚历史底蕴。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两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其文溯阁曾珍藏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该地一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登上凤凰楼,放眼望去,沈阳全城景色尽收眼帘,“如今若登高楼望,辽河依旧环绕旁”——乾隆皇帝当年登楼时的感受,在此地得到了真切体现。
沈阳故宫的意义早已超越宫殿楼阁,它堪称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明证,承续着历史脉络,蕴含着都市往事,体现着地方文化底蕴,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初国卿这样评价道。
经过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沈阳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其城市品格兼具深沉底蕴、坚定信念、恢弘气度与开拓精神。
近些年,沈阳注重挖掘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精心修复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促进了多种商业形态的发展:拥有将近四百年历史的沈阳中街经过重新打造,古朴的店铺招牌和现代化的全息投影相得益彰,新兴的美食和老字号的美味并存,城市的生机活力日益显现;同样历史悠久的沈阳老北市,传统曲艺表演、西洋镜、手工糖画、大碗茶等民俗活动得以再现,昔日的风貌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
沈阳歌舞团把辽博珍藏名画《簪花仕女图》搬上舞台表演,让画里的仕女仿佛从千年画卷中走出来;分布广泛的城市书房,凭借别具一格的格调,吸引大批年轻读者经常光顾;沈阳故宫附近,清文化特色主题的咖啡馆里,凤凰楼造型的冰淇淋雪糕非常受欢迎,超过一千种融合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被开发出来并加以宣传,成功让历史与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英雄热血:凝成城市品格
苍松翠柏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肃穆庄严。
此地安息着广为人知的邱少云、黄继光等志愿军的英灵。他们的英勇血脉已经和这片土地合而为一,铸就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风貌。
烈士陵园中,时令花卉常开不败。悼念先贤,乃这座都市七十余载恒久的风尚。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管理者吴涛谈道。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
2014年开始,韩国志愿军烈士的遗体逐步送回国内,安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每次烈士归来,都深深触动沈阳市民的情感。从飞机场到陵园,成千上万的沈阳市民自动站在街道两边,迎接烈士的魂魄,寄托哀悼之情,展现崇敬之意。
沈阳,曾是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战场的前线。
那个时期,四万辆车皮装载着士兵和物资,从这里集结、转运,前往前线;七千四百多名本地青年积极报名入伍,渡过江水;众多技术专家冒着敌机扫射,抢修桥梁、维持交通……“沈阳全市上下全力支援抗美援朝、守护家园。”沈阳市档案馆前馆长荆绍福这样讲。
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八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人员骨灰归国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实施。中国新闻社记者 杨青 提供图片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是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里,众多革命先驱在沈阳留下了深远影响,红色基因深植于这座城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刘秀华表示。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点燃沈阳工人运动之火。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全国首个反抗日本侵略的声明——《中共满洲省委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满洲的宣言》面世,这标志着武装抵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生存的行动正式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沈阳地区的爱国者不顾生命危险,搜集并公布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国共产党持续不断地派遣众多优秀成员前往东北,在长白山与黑龙江的广袤土地上,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武装斗争。
沈阳每年举办“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活动,同时寻访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的见证者;沈阳修缮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居,并且修复国难记忆的“北大营”地标;近年来,沈阳积极发掘红色资源,着力保护红色资源,又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传播红色故事,让英雄精神和红色基因焕发新生,与时代紧密相连。
涵养英雄气,薪火传精神。
沈阳是雷锋曾经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他在此停留了三百多个日子,雷锋精神已经融入了沈阳的城市精神。
今年2月28日,辽宁芭蕾舞团排演的雷锋题材芭蕾舞剧《榜样》在辽宁大剧院首演,给众多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他们难忘的“开学第一课”;以“雷锋”命名的沈阳出租车队已经连续十年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无偿帮助;城市中陆续开设了雷锋书店、雷锋公园、雷锋银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场面十分热烈。
在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方面,沈阳获得了强大的前进动力。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振明对此表示。
二零二三年六月六日,一趟高速列车行经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侧畔。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影记录
劳模精神:铸造振兴气魄
沈阳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
三十米高的铸造厂房,庞大的熔炉高悬空中,令人惊叹。光线穿过馆中玻璃窗,映照在交错复杂的铁轨上……
中国工业博物馆如今矗立在原沈阳铸造厂所在的地方,它展现了沈阳长达百年的工业发展轨迹,也承载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工业底蕴。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诞生了首批金属国徽,研制出了第一台通用车床,还打造了首个铸造机械手,以及第一套自主设计的管模,这些成就中,沈阳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孕育了以责任、付出、忠诚为核心的工业精神,中国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这样评价道。
1948年11月2日,沈阳刚刚获得解放,城市满目疮痍。在党的指引下,铁西区的工人们振臂高呼“让机器轰鸣起来”的响亮口号,日夜不停地全力以赴生产,凭借“集腋成裘”的干劲接连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将大量生产出来的工业物资不断送往全国各地、运往前线,为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部《铁西区志》,一阕英雄壮歌——
1956年,全国表彰先进生产者大会于京城召开,沈阳市铁西区有46位人士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殊荣。
1957年,铁西区制造的各类装备产品,包括普通车床、凿岩机、滑翔机、橡胶船、25吨塔吊起重机等,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
赵国拥有赵有、马恒昌、尉凤英等诸多享誉全国的先进工作者,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别具一格的匠人风范和劳模风尚,使这座城市光彩夺目。
这种精神和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2012年11月25日,当沈飞集团公司负责人罗阳见证自己团队研制的歼-15战机首次在“辽宁舰”上顺利降落,这位51岁的航空工业领军人物心脏病发,意外离世,他的生命最终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与天空事业。
从航空母舰舰载机成规模配备开始,到“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再到150万吨级乙烯压气机装置和具备全部自主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量产……从实现一项项零的突破,到达成一项项领先水平,新时代的沈阳,持续不断地提供“首发”成果,谱写非凡篇章。
天体运行,岁月更迭。那些曾为新国家工业提供支持的厂区建筑、设备构件,沈阳市民将其看作城市宝贵的“记忆载体”和“风貌象征”,十分看重。
市民在红梅文创园美术馆参观画展。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沈阳红梅味精厂曾是全国味精制造的领头企业,如今废弃的工厂建筑经过翻新,恢复了原貌,转变成文化园区,吸引了许多年轻创业者前来发展。
那个时候,火车运进的是初级材料,运出的是精制味精产品。现在,废弃的火车被改造成了热门餐厅,过时的工厂区域则变成了感官体验展览馆。沈阳红梅创意园区负责人孙明君这样介绍。
那个年代的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如今是1905文化创意园;昔日的沈阳东贸库,现在变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当年的沈阳砂布厂,现已改成铁锚文创园……沈阳把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工业旧址,转变成了新时代的文化象征,给予了它们全新的意义。
创作一张建筑影像、勾勒都市局部风光、吟唱一方地域故事……近些时日,我们借助“城市影像集、城市画卷集、城市旋律集”作为媒介,为更佳地守护地域文化脉络开拓了全新路径。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王静说明。
沈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负责人岳阳表示,沈阳正在快速推进“文化+”模式,着力提升文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及深度结合。通过引入新的产业形态和创意构思,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人文经济的新探索,为地区的振兴提供强大的内部动力。
文化大河永流淌,沃土含英蕴华章。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194.207 |
沈水浩荡文韵新!解码古城沈阳文化自信样本
沈阳水势充沛文风焕新,剖析这座古城文化自信的示范作用
新华社记者曹智、徐扬、于也童
沈水之阳,文脉悠长。
辽阔肥沃的黑土地,奔腾不息的辽河,滋养了沈阳这座刚毅雄壮的英雄都会,塑造了其别具一格的文化风范。
翻开沈阳的城市历史,三条文化脉络清晰展现——
距今7200年的远古文明,拥有超过2300年的建城传统,堪称发端之地,亦是两代君主治所……其历史积淀极为丰厚
东北共产党领导机构旧址、抗美援朝牺牲者纪念园、处理日本战犯的特别法庭旧址等等,红色基调极为醒目。
杰出的劳动者群星璀璨,令人自豪的国家重器扬威,新中国工业版图上诸多开创性成就……工业发展多么辉煌夺目。
这些经历,都融入沈阳的内在气质里,铸就了与众不同的文明特质和城市精神,持续地培育着一代代本地居民。
2023年6月5日拍摄的沈阳城市夜色。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文脉悠长:孕育城市气质
沈阳城北,新乐遗址博物馆。
早春时节的周末,孩子们来到这个拥有7200多年历史的古人聚落,通过模拟发掘活动探索先民足迹。
这一处五十载前发现的古人类遗址,证实了沈阳地区人类居住时间可追溯至七千二百余年前。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城市建立之后,经历了诸多演变,诸如沈州、盛京、奉天,直至沈阳,这些变化深深烙印在城市的文脉之中。
沈阳故宫、清昭陵、清福陵,是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彰显着沈阳的深厚历史底蕴。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两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其文溯阁曾珍藏一套完整的《四库全书》。该地一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登上凤凰楼,放眼望去,沈阳全城景色尽收眼帘,“如今若登高楼望,辽河依旧环绕旁”——乾隆皇帝当年登楼时的感受,在此地得到了真切体现。
沈阳故宫的意义早已超越宫殿楼阁,它堪称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明证,承续着历史脉络,蕴含着都市往事,体现着地方文化底蕴,沈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初国卿这样评价道。
经过漫长岁月的文化积淀,沈阳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其城市品格兼具深沉底蕴、坚定信念、恢弘气度与开拓精神。
近些年,沈阳注重挖掘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精心修复具有历史价值的街区,促进了多种商业形态的发展:拥有将近四百年历史的沈阳中街经过重新打造,古朴的店铺招牌和现代化的全息投影相得益彰,新兴的美食和老字号的美味并存,城市的生机活力日益显现;同样历史悠久的沈阳老北市,传统曲艺表演、西洋镜、手工糖画、大碗茶等民俗活动得以再现,昔日的风貌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
沈阳歌舞团把辽博珍藏名画《簪花仕女图》搬上舞台表演,让画里的仕女仿佛从千年画卷中走出来;分布广泛的城市书房,凭借别具一格的格调,吸引大批年轻读者经常光顾;沈阳故宫附近,清文化特色主题的咖啡馆里,凤凰楼造型的冰淇淋雪糕非常受欢迎,超过一千种融合沈阳故宫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被开发出来并加以宣传,成功让历史与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英雄热血:凝成城市品格
苍松翠柏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肃穆庄严。
此地安息着广为人知的邱少云、黄继光等志愿军的英灵。他们的英勇血脉已经和这片土地合而为一,铸就了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风貌。
烈士陵园中,时令花卉常开不败。悼念先贤,乃这座都市七十余载恒久的风尚。沈阳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管理者吴涛谈道。
天地英雄气,江河万古流。
2014年开始,韩国志愿军烈士的遗体逐步送回国内,安放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内。每次烈士归来,都深深触动沈阳市民的情感。从飞机场到陵园,成千上万的沈阳市民自动站在街道两边,迎接烈士的魂魄,寄托哀悼之情,展现崇敬之意。
沈阳,曾是抗美援朝的后方、支援战场的前线。
那个时期,四万辆车皮装载着士兵和物资,从这里集结、转运,前往前线;七千四百多名本地青年积极报名入伍,渡过江水;众多技术专家冒着敌机扫射,抢修桥梁、维持交通……“沈阳全市上下全力支援抗美援朝、守护家园。”沈阳市档案馆前馆长荆绍福这样讲。
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八日,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人员骨灰归国仪式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实施。中国新闻社记者 杨青 提供图片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是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里,众多革命先驱在沈阳留下了深远影响,红色基因深植于这座城市,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馆长刘秀华表示。
在这里,中国共产党点燃沈阳工人运动之火。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全国首个反抗日本侵略的声明——《中共满洲省委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满洲的宣言》面世,这标志着武装抵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生存的行动正式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沈阳地区的爱国者不顾生命危险,搜集并公布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国共产党持续不断地派遣众多优秀成员前往东北,在长白山与黑龙江的广袤土地上,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武装斗争。
沈阳每年举办“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活动,同时寻访新中国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的见证者;沈阳修缮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居,并且修复国难记忆的“北大营”地标;近年来,沈阳积极发掘红色资源,着力保护红色资源,又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传播红色故事,让英雄精神和红色基因焕发新生,与时代紧密相连。
涵养英雄气,薪火传精神。
沈阳是雷锋曾经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他在此停留了三百多个日子,雷锋精神已经融入了沈阳的城市精神。
今年2月28日,辽宁芭蕾舞团排演的雷锋题材芭蕾舞剧《榜样》在辽宁大剧院首演,给众多学子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他们难忘的“开学第一课”;以“雷锋”命名的沈阳出租车队已经连续十年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提供无偿帮助;城市中陆续开设了雷锋书店、雷锋公园、雷锋银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精神的活动,场面十分热烈。
在弘扬传承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方面,沈阳获得了强大的前进动力。沈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于振明对此表示。
二零二三年六月六日,一趟高速列车行经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侧畔。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影记录
劳模精神:铸造振兴气魄
沈阳铁西区,中国工业博物馆。
三十米高的铸造厂房,庞大的熔炉高悬空中,令人惊叹。光线穿过馆中玻璃窗,映照在交错复杂的铁轨上……
中国工业博物馆如今矗立在原沈阳铸造厂所在的地方,它展现了沈阳长达百年的工业发展轨迹,也承载了这座城市深厚的工业底蕴。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诞生了首批金属国徽,研制出了第一台通用车床,还打造了首个铸造机械手,以及第一套自主设计的管模,这些成就中,沈阳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孕育了以责任、付出、忠诚为核心的工业精神,中国工业博物馆馆长王荣巍这样评价道。
1948年11月2日,沈阳刚刚获得解放,城市满目疮痍。在党的指引下,铁西区的工人们振臂高呼“让机器轰鸣起来”的响亮口号,日夜不停地全力以赴生产,凭借“集腋成裘”的干劲接连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将大量生产出来的工业物资不断送往全国各地、运往前线,为全国解放和新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部《铁西区志》,一阕英雄壮歌——
1956年,全国表彰先进生产者大会于京城召开,沈阳市铁西区有46位人士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殊荣。
1957年,铁西区制造的各类装备产品,包括普通车床、凿岩机、滑翔机、橡胶船、25吨塔吊起重机等,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
赵国拥有赵有、马恒昌、尉凤英等诸多享誉全国的先进工作者,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别具一格的匠人风范和劳模风尚,使这座城市光彩夺目。
这种精神和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2012年11月25日,当沈飞集团公司负责人罗阳见证自己团队研制的歼-15战机首次在“辽宁舰”上顺利降落,这位51岁的航空工业领军人物心脏病发,意外离世,他的生命最终奉献给了祖国的海洋与天空事业。
从航空母舰舰载机成规模配备开始,到“蛟龙”号潜水器下潜,再到150万吨级乙烯压气机装置和具备全部自主产权的重型燃气轮机量产……从实现一项项零的突破,到达成一项项领先水平,新时代的沈阳,持续不断地提供“首发”成果,谱写非凡篇章。
天体运行,岁月更迭。那些曾为新国家工业提供支持的厂区建筑、设备构件,沈阳市民将其看作城市宝贵的“记忆载体”和“风貌象征”,十分看重。
市民在红梅文创园美术馆参观画展。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沈阳红梅味精厂曾是全国味精制造的领头企业,如今废弃的工厂建筑经过翻新,恢复了原貌,转变成文化园区,吸引了许多年轻创业者前来发展。
那个时候,火车运进的是初级材料,运出的是精制味精产品。现在,废弃的火车被改造成了热门餐厅,过时的工厂区域则变成了感官体验展览馆。沈阳红梅创意园区负责人孙明君这样介绍。
那个年代的沈重集团二金工车间,如今是1905文化创意园;昔日的沈阳东贸库,现在变为时代文仓城市书房;当年的沈阳砂布厂,现已改成铁锚文创园……沈阳把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工业旧址,转变成了新时代的文化象征,给予了它们全新的意义。
创作一张建筑影像、勾勒都市局部风光、吟唱一方地域故事……近些时日,我们借助“城市影像集、城市画卷集、城市旋律集”作为媒介,为更佳地守护地域文化脉络开拓了全新路径。沈阳市文联副主席王静说明。
沈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负责人岳阳表示,沈阳正在快速推进“文化+”模式,着力提升文化对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融合及深度结合。通过引入新的产业形态和创意构思,推动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借助人文经济的新探索,为地区的振兴提供强大的内部动力。
文化大河永流淌,沃土含英蕴华章。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