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22 07:00:41 | 信息编号:74081 |
薛理勇:你知道上海人的双档是什么吗?
上海老城厢东门内有一条名为“面筋弄”的巷子。光绪年间的《上海县续志》记载,浙江平望人薛二官在此处经营面筋作坊。该作坊邻近城隍庙,其产品深受上海众多餐馆青睐。随后,周边陆续兴办了多家同类作坊,这条巷子因此得名“面筋弄”。
面筋能够变成各种诱人的食品和风味小吃。城隍庙是上海进行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的场所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小商品交易市场,那里非常繁华,许多人会在此逗留很长时间。城隍庙内有很多售卖小吃的店铺和摊位,提供各式各样的点心和食品,摊贩们依靠这些生意获得收入,而游客们则可以借此解决饥饿问题。
早年间上海街头油豆腐细粉汤摊头
清朝末期,城隍庙周边的饮食摊点,推出了一种改良版的日常食物,是将夹有馅料的油面筋和百叶包裹入汤中烹煮,这便是百姓间广为流传的“油面筋百叶包”这种食品,售价不高但品质上乘,既有汤汁又有水分,既能满足口渴的需求,也能带来味蕾的享受,因此深受民众喜爱,最终演变为上海城隍庙的代表性美食。一般而言,售卖时一个碗里会装一个油面筋和一个百叶包,这两种食物里面都填充了肉馅,当地人称呼这种组合为“鸳鸯”。若要购买这种汤品,只需说“要一碗‘鸳鸯’”。
在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下,表演者被称作戏子,不允许男女一同登台表演。因此,很多戏班只由男性或女性成员组成,戏里出现的异性角色只能由同性别演员反串扮演,这种情况至今仍在中国不少戏曲流派中存在。上海作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的都市,说唱是那个时期最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上海的弹词艺术率先突破了旧有规矩,出现了男性与女性共同表演的情况,当地人把这种男女搭配的演出形式称作“双档”,因此原先的“鸳鸯”(油面筋百叶包)慢慢转型为“双档”,变成上海人喜爱的代表性食品,不仅城隍庙有售,街面上到处都能找到卖“双档”的小摊贩。
《图画日报》上的“踏面筋”绘图
1996年前后,我担任《上海建筑百年》多集电视连续剧的顾问工作,协助摄制组进行拍摄,他们选择在城隍庙的点心店取景,拍摄名为“双档”的场景,当时一位中年经理端来一只蓝边碗,碗里放置着两只油面筋和两只百叶包,我指出,“双档的标准配置应该是一碗配一只油面筋和一只百叶包”,那位经理则解释说,“他进入这个单位已经十几年了,当初他加入时,双档的规格就是两只油面筋和两只百叶包”。
那会儿,碰巧有位从饮食界退下来的老前辈,曾任南市区饮食服务公司主管,他提到:“双档”属于点心类食品,主要功能是满足口腹之欲,不适合作为正餐,因此过去盛放“双档”的小盅里,通常一只油面筋搭配一只百叶包。那些岁月不太平,上海的街边美食也跟着讲求实惠,主张面向普通人。有人觉得原先那种小碗里的“双档”,不过是供有钱人家的少爷小姐尝鲜的点心,根本满足不了工人农民肚子里的需求。因为这个原因,“双档”的规格给调整了,从用小碗盛改成了大碗装,碗里原本一只油面筋和一只百叶包,也变成了每样两只。结果弄得现在上海本地人,好多都分不清“双档”究竟是一碗里放一对油面筋百叶包,还是两对油面筋百叶包了。
确实,一大碗汤里放着两对油面筋百叶包,量实在是太大了。
据消息,有售卖者重新售卖小碗装汤品,汤中放入一对油面筋和百叶包,这种搭配不同于民众惯常食用的“双档”,似乎也不适合称作“双档”,于是独具匠心,将“双”字改为“单”字,命名为“单档”,售卖者也清楚,“单”即是“独杆子”,一碗内含一对油面筋和百叶包,称作“单档”也不恰当,那么,如何是好呢?(薛理勇)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194.207 |
薛理勇:你知道上海人的双档是什么吗?
上海老城厢东门内有一条名为“面筋弄”的巷子。光绪年间的《上海县续志》记载,浙江平望人薛二官在此处经营面筋作坊。该作坊邻近城隍庙,其产品深受上海众多餐馆青睐。随后,周边陆续兴办了多家同类作坊,这条巷子因此得名“面筋弄”。
面筋能够变成各种诱人的食品和风味小吃。城隍庙是上海进行宗教仪式和民俗活动的场所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小商品交易市场,那里非常繁华,许多人会在此逗留很长时间。城隍庙内有很多售卖小吃的店铺和摊位,提供各式各样的点心和食品,摊贩们依靠这些生意获得收入,而游客们则可以借此解决饥饿问题。
早年间上海街头油豆腐细粉汤摊头
清朝末期,城隍庙周边的饮食摊点,推出了一种改良版的日常食物,是将夹有馅料的油面筋和百叶包裹入汤中烹煮,这便是百姓间广为流传的“油面筋百叶包”这种食品,售价不高但品质上乘,既有汤汁又有水分,既能满足口渴的需求,也能带来味蕾的享受,因此深受民众喜爱,最终演变为上海城隍庙的代表性美食。一般而言,售卖时一个碗里会装一个油面筋和一个百叶包,这两种食物里面都填充了肉馅,当地人称呼这种组合为“鸳鸯”。若要购买这种汤品,只需说“要一碗‘鸳鸯’”。
在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下,表演者被称作戏子,不允许男女一同登台表演。因此,很多戏班只由男性或女性成员组成,戏里出现的异性角色只能由同性别演员反串扮演,这种情况至今仍在中国不少戏曲流派中存在。上海作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的都市,说唱是那个时期最广受欢迎的民间艺术形式。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上海的弹词艺术率先突破了旧有规矩,出现了男性与女性共同表演的情况,当地人把这种男女搭配的演出形式称作“双档”,因此原先的“鸳鸯”(油面筋百叶包)慢慢转型为“双档”,变成上海人喜爱的代表性食品,不仅城隍庙有售,街面上到处都能找到卖“双档”的小摊贩。
《图画日报》上的“踏面筋”绘图
1996年前后,我担任《上海建筑百年》多集电视连续剧的顾问工作,协助摄制组进行拍摄,他们选择在城隍庙的点心店取景,拍摄名为“双档”的场景,当时一位中年经理端来一只蓝边碗,碗里放置着两只油面筋和两只百叶包,我指出,“双档的标准配置应该是一碗配一只油面筋和一只百叶包”,那位经理则解释说,“他进入这个单位已经十几年了,当初他加入时,双档的规格就是两只油面筋和两只百叶包”。
那会儿,碰巧有位从饮食界退下来的老前辈,曾任南市区饮食服务公司主管,他提到:“双档”属于点心类食品,主要功能是满足口腹之欲,不适合作为正餐,因此过去盛放“双档”的小盅里,通常一只油面筋搭配一只百叶包。那些岁月不太平,上海的街边美食也跟着讲求实惠,主张面向普通人。有人觉得原先那种小碗里的“双档”,不过是供有钱人家的少爷小姐尝鲜的点心,根本满足不了工人农民肚子里的需求。因为这个原因,“双档”的规格给调整了,从用小碗盛改成了大碗装,碗里原本一只油面筋和一只百叶包,也变成了每样两只。结果弄得现在上海本地人,好多都分不清“双档”究竟是一碗里放一对油面筋百叶包,还是两对油面筋百叶包了。
确实,一大碗汤里放着两对油面筋百叶包,量实在是太大了。
据消息,有售卖者重新售卖小碗装汤品,汤中放入一对油面筋和百叶包,这种搭配不同于民众惯常食用的“双档”,似乎也不适合称作“双档”,于是独具匠心,将“双”字改为“单”字,命名为“单档”,售卖者也清楚,“单”即是“独杆子”,一碗内含一对油面筋和百叶包,称作“单档”也不恰当,那么,如何是好呢?(薛理勇)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