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资讯 > 泉州十二时辰:穿越时光,重返古韵刺桐
更新时间:2025-08-13 21:02:03 信息编号:71404

泉州十二时辰:穿越时光,重返古韵刺桐

浏览人气:58

泉州十二时辰:穿越时光,重返古韵刺桐

泉州安溪一处茶馆,主人以“宋代点茶”待客。颜瑛瑛/摄

泉州伯乐剧场上演梨园戏,采用沉浸式演出形式,于现代气息浓郁的文化街区举行,观众可近距离观赏。照片由潘登拍摄。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要地,在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记述中被称作“东方第一大港”。那个时代的泉州别称“刺桐”,城市环境闲适,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工艺精湛,风尚前卫,氛围浪漫。

南方渡江的士人,把中原文化带到这片从前荒凉的土地上,南宋政府设立的南外宗正司,把中国最鼎盛时候的皇家礼仪制度全部汇集到这里,慢慢融入当地风俗,时过境迁,世事变化,中原文化的精巧与庄重,海洋文化的宽广与接纳,早已随着南方的风,吹入古城的每一处细节里,积累上千年的泉州文化,是一份观察宋元中国文明风貌的宝贵资料。

5:30 通淮关帝庙

每天早上,位于泉州鲤城区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会准时对外开放。紧接着,川流不息的参观者与持续不断的香烟,将营造出这条街最喧嚣、最忙碌的场面。

这里是泉州当地规模领先的非官方祭祀点,所在通淮门在古代是泉州的水陆交通要道,外国商人到泉州经商,通淮是必经之地。一年当中,不论刮风下雨,泉州民众都要去关岳庙敬香许愿。

这座古城地域并不宽广,但在交错相连的街巷里,大小寺庙竟有五六百处,这些庙宇的香火从未间断,缭绕的烟雾里透着人间烟火气。自古以来,泉州百姓对神灵的态度十分随和,无论客人是来自邻省还是海外,他们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奉行“越多越好”和“有求必应”的理念。

泉州的民俗信仰不拘泥于死板的修行方式,更侧重于温和的教化和直接的教诲。正像关岳庙入口处那副对联所揭示的,心术不正的人到庙里虔诚祭拜也无济于事,而品行端正的人进入庙宇不跪拜也毫无妨碍。

7:00 承天寺鹦山馆

近期,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关联的五祖拳鹦山馆开始招收学员,作为国家一级五祖拳传承者周焜民,几乎每个清晨都到场监督教学活动。另外,还有六七位师傅现场亲自教授,完全实现了“口传心授”。

泉州历来崇尚文才和武勇,这种习俗由来已久。“饮酒、练拳、听曲”这句谚语,形象地描绘了泉州人日常休闲的三种主要活动。以前,泉州许多小孩很小就要去学习武术,周焜民幼年时身体瘦弱,也是被父亲送去练武的。

周焜民的女儿追忆,她小时候,父亲正值壮年,每天天不亮就开始锻炼拳术。他们家当时没有院子,他就对着墙壁练习直拳,时间长了,墙上的白灰先变成了黑色,接着鼓起,最后剥落下来,成了家里的一道特有景象。很多年轻人仰慕他的武艺,纷纷前来拜师,到了周末的晚上,父亲就到文庙前的石板地上教课。那个时期的文庙,来往的人很少,是个练习武艺的清静场所,四周没有照明,月光之下,只能隐约看见人形轮廓,伴随着沉闷的出力声和微弱的拳风声,五祖拳就是在这样的简陋环境中,通过言传身教,在百姓中间一代代流传至今。

8:30 市井小吃店

每天早上,很多人选择骑公共自行车,或者乘坐古城的“小白”专线车,前往老城区寻找食物。他们会在街边停下,吃一碗面线糊搭配油条,或者买一个烧肉粽,再来两个碗糕,喝一碗水丸汤。慢慢品味着传承了千百年的地道风味,从容不迫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泉州菜系当中,闽菜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既有精致的大菜,也有著名的菜品,不过真正享誉全国的是面线糊、肉粽和牛肉羹这类街头小吃。对于一直努力奋斗的泉州人而言,这些朴实无华的滋味,更能激发他们对人生和日常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泉州地方风味小吃种类繁多,西街的线面糊、安海的土笋冻、东石的海蛎煎、深沪的拳头母、湖头的米粉等,都是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美味。尽管中原人南迁的历史早已模糊不清,但他们留下的传统味道,依然深深影响着泉州人的饮食偏好。居住在气候宜人的温陵故土的老泉州人,至今还能娴熟运用许多古老的中原烹饪方法,坚持着“食物要择精拣细,菜肴要细切慢炖”的贵族饮食观念。

15:30 古厝茶馆

泉州当地,喝茶非常普遍,是日常习惯。不少泉州人每天起床后的首要活动就是烧水泡茶,这种“早茶”不吃,感觉一整天都精神不振。俗话说“冬夜有客来茶作酒”,泉州人待客时客人一进门就泡茶,而且必须马上烧水,重新更换茶叶。

泉州人不仅在家中饮茶,外出时也常常带着茶水。空闲时段,他们会随身携带一些茶叶,抵达休息之处后,铺开一张八仙桌,摆放几条长板凳,整齐排列的茶盅,以及数十个茶杯组成的阵列,一场品茶聚会便这样顺利开展起来。

老泉州都怀念以前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的茶馆,也叫“小茶摊”。“小茶摊”常常是“说书”的地方。一壶茶,慢慢喝,听“说书人”说《三国》说《水浒》。现在街面上“说书”听不到了,但城里茶馆里还能满足这个愿望。

泉州百姓对茶情有独钟,不仅喜欢品饮,还热衷于比试茶质。这种喜好得益于铁观音自身独特的韵味,也离不开闽南地区精湛的制茶手艺。当地茶馆遍布城乡,时常能碰到一条短短几十米的街道,就分布着三四家茶叶铺。因此,较量茶品便成了泉州人寻觅上等茶叶的主要方式。每当新茶面市,各种各样、规模大小不一的比茶活动便会四处兴起。

18:30 泉州府文庙南音戏台

在泉州,人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于文化宫或文庙某个角落,被一群表演者的声响所吸引,怀着好奇的心情步入露天观众区域,寻一个位置坐下,品一杯浓茶,继而欣赏泉州大街小巷都可能传出的南音。

我们很幸运能在泉州见到这种景象,让“御前清曲”变得亲民,增加了大家听赏的机会,也提高了民众的互动性。虽然表演场地不太理想,声音里还有些噪音,舞者妆容过于华丽,台下观众走动频繁,这些都与高雅艺术的形象相距甚远。不过,这些情况恰恰说明南音在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间故事的特点,让喜欢南音的门槛变得极低,南音演绎的故事,每个人都能明白。南音唱腔里的起承转合,琵琶技巧中的“一点”“一挑”,既是表演者与演奏者之间的呼应和交流,也是听众与乐曲里角色产生共鸣的关键点。

南音得以传承不息,经久不衰,且不断有新作问世,这得益于泉州人对这门艺术的坚持与付出。自古以来,海内外都曾邀请泉州的资深表演者前去创办学馆,传授技艺。所以,海外用泉南腔发声的演唱方式一直保持原样,其表演与演奏风格,也始终留存着故乡泉州的特色。南音那饱含深情、历久弥新的曲调,以及带有清商乐特色的“古代文人雅士的遗韵”,最能够触动远离故土者的思乡情怀。

19:15 泉州梨园剧院

东门周边的广阔区域,舞台被各式灯光映照得流光溢彩。入夜时分,众多表演者汇聚于此,至少有一百个表演团体,各团体均设有专属表演区,团体附近聚集着大批观众,他们耐心等候着表演者的唱词和乐队的演奏。1271年,有个意大利犹太商人名叫雅各,他大胆地驶向东方,抵达了刺桐,他在《光明之城》这本书里,描绘了那个充满活力的泉州。

不论雅各讲述的回忆是否属实,南音、梨园、高甲戏等传统艺术,在泉州依然备受青睐,深受喜爱。

南宋末期,朝廷被迫南渡,皇室后裔怀念故土,将中原文化核心带到泉州,横扛装饰华丽的扁担的“七子班”梨园戏,也走出权贵府邸,进入市井街头。这种被誉为“宋元南戏遗存”的梨园戏,从此在泉州民间广泛传播。

夜晚,泉州梨园剧院前广场上,常有若干人聚在一起等待,这些人当中既有年轻人,也有领着孩子的家长。他们是福建省梨园实验剧团的忠实观众,唯恐错过任何一场演出,即便那些剧目他们已经反复观看,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文化的根基深植于人的日常,人的日常又彰显着文化的特质。一座以悠久历史闻名的城市,遍布着众多古迹,并且至今仍保留着生动的民俗风情。他们外出时遵循特定的规矩,归来时参与某些活动,清明时节插上柳枝,端午期间包裹粽子,冬至期间制作汤圆,新年期间购买橘子,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延续不断,古老的历史在这里仿佛触手可及。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1.234.237
三个小贴士:求职如何简单的识别信息的真假[?]
本信息来源于娱乐之家人才站 www.ylzjrcz.com
1、打电话/QQ咨询时,应第一时间询问清楚具体的情况。例如:询问具体的场所名字/具体地址/等等常规的信息问题。
2、询问得到的信息,可发给各大QQ群/朋友进行询问,以及多方面/多网站/多渠道进行参考求证,综合各方面考察清楚。
3、内容只供参考,一切三思而后行。如发现此信息涉及虚假,违规等内容问题,请第一时间向本站进行举报! 本文来自:娱乐之家人才站(夜场首选平台)
友情提醒:友情提醒 :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娱乐之家资讯网www.ylzjrcz.com
特别提示:求职请提高警惕,谨防网络诈骗
娱乐之家资讯网

泉州十二时辰:穿越时光,重返古韵刺桐

发布时间:2025-08-13 21:02:03

泉州十二时辰:穿越时光,重返古韵刺桐

泉州安溪一处茶馆,主人以“宋代点茶”待客。颜瑛瑛/摄

泉州伯乐剧场上演梨园戏,采用沉浸式演出形式,于现代气息浓郁的文化街区举行,观众可近距离观赏。照片由潘登拍摄。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海洋贸易要地,在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记述中被称作“东方第一大港”。那个时代的泉州别称“刺桐”,城市环境闲适,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工艺精湛,风尚前卫,氛围浪漫。

南方渡江的士人,把中原文化带到这片从前荒凉的土地上,南宋政府设立的南外宗正司,把中国最鼎盛时候的皇家礼仪制度全部汇集到这里,慢慢融入当地风俗,时过境迁,世事变化,中原文化的精巧与庄重,海洋文化的宽广与接纳,早已随着南方的风,吹入古城的每一处细节里,积累上千年的泉州文化,是一份观察宋元中国文明风貌的宝贵资料。

5:30 通淮关帝庙

每天早上,位于泉州鲤城区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会准时对外开放。紧接着,川流不息的参观者与持续不断的香烟,将营造出这条街最喧嚣、最忙碌的场面。

这里是泉州当地规模领先的非官方祭祀点,所在通淮门在古代是泉州的水陆交通要道,外国商人到泉州经商,通淮是必经之地。一年当中,不论刮风下雨,泉州民众都要去关岳庙敬香许愿。

这座古城地域并不宽广,但在交错相连的街巷里,大小寺庙竟有五六百处,这些庙宇的香火从未间断,缭绕的烟雾里透着人间烟火气。自古以来,泉州百姓对神灵的态度十分随和,无论客人是来自邻省还是海外,他们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奉行“越多越好”和“有求必应”的理念。

泉州的民俗信仰不拘泥于死板的修行方式,更侧重于温和的教化和直接的教诲。正像关岳庙入口处那副对联所揭示的,心术不正的人到庙里虔诚祭拜也无济于事,而品行端正的人进入庙宇不跪拜也毫无妨碍。

7:00 承天寺鹦山馆

近期,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关联的五祖拳鹦山馆开始招收学员,作为国家一级五祖拳传承者周焜民,几乎每个清晨都到场监督教学活动。另外,还有六七位师傅现场亲自教授,完全实现了“口传心授”。

泉州历来崇尚文才和武勇,这种习俗由来已久。“饮酒、练拳、听曲”这句谚语,形象地描绘了泉州人日常休闲的三种主要活动。以前,泉州许多小孩很小就要去学习武术,周焜民幼年时身体瘦弱,也是被父亲送去练武的。

周焜民的女儿追忆,她小时候,父亲正值壮年,每天天不亮就开始锻炼拳术。他们家当时没有院子,他就对着墙壁练习直拳,时间长了,墙上的白灰先变成了黑色,接着鼓起,最后剥落下来,成了家里的一道特有景象。很多年轻人仰慕他的武艺,纷纷前来拜师,到了周末的晚上,父亲就到文庙前的石板地上教课。那个时期的文庙,来往的人很少,是个练习武艺的清静场所,四周没有照明,月光之下,只能隐约看见人形轮廓,伴随着沉闷的出力声和微弱的拳风声,五祖拳就是在这样的简陋环境中,通过言传身教,在百姓中间一代代流传至今。

8:30 市井小吃店

每天早上,很多人选择骑公共自行车,或者乘坐古城的“小白”专线车,前往老城区寻找食物。他们会在街边停下,吃一碗面线糊搭配油条,或者买一个烧肉粽,再来两个碗糕,喝一碗水丸汤。慢慢品味着传承了千百年的地道风味,从容不迫地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泉州菜系当中,闽菜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既有精致的大菜,也有著名的菜品,不过真正享誉全国的是面线糊、肉粽和牛肉羹这类街头小吃。对于一直努力奋斗的泉州人而言,这些朴实无华的滋味,更能激发他们对人生和日常的珍惜与热爱之情。

泉州地方风味小吃种类繁多,西街的线面糊、安海的土笋冻、东石的海蛎煎、深沪的拳头母、湖头的米粉等,都是当地居民津津乐道的美味。尽管中原人南迁的历史早已模糊不清,但他们留下的传统味道,依然深深影响着泉州人的饮食偏好。居住在气候宜人的温陵故土的老泉州人,至今还能娴熟运用许多古老的中原烹饪方法,坚持着“食物要择精拣细,菜肴要细切慢炖”的贵族饮食观念。

15:30 古厝茶馆

泉州当地,喝茶非常普遍,是日常习惯。不少泉州人每天起床后的首要活动就是烧水泡茶,这种“早茶”不吃,感觉一整天都精神不振。俗话说“冬夜有客来茶作酒”,泉州人待客时客人一进门就泡茶,而且必须马上烧水,重新更换茶叶。

泉州人不仅在家中饮茶,外出时也常常带着茶水。空闲时段,他们会随身携带一些茶叶,抵达休息之处后,铺开一张八仙桌,摆放几条长板凳,整齐排列的茶盅,以及数十个茶杯组成的阵列,一场品茶聚会便这样顺利开展起来。

老泉州都怀念以前大街小巷到处都是的茶馆,也叫“小茶摊”。“小茶摊”常常是“说书”的地方。一壶茶,慢慢喝,听“说书人”说《三国》说《水浒》。现在街面上“说书”听不到了,但城里茶馆里还能满足这个愿望。

泉州百姓对茶情有独钟,不仅喜欢品饮,还热衷于比试茶质。这种喜好得益于铁观音自身独特的韵味,也离不开闽南地区精湛的制茶手艺。当地茶馆遍布城乡,时常能碰到一条短短几十米的街道,就分布着三四家茶叶铺。因此,较量茶品便成了泉州人寻觅上等茶叶的主要方式。每当新茶面市,各种各样、规模大小不一的比茶活动便会四处兴起。

18:30 泉州府文庙南音戏台

在泉州,人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于文化宫或文庙某个角落,被一群表演者的声响所吸引,怀着好奇的心情步入露天观众区域,寻一个位置坐下,品一杯浓茶,继而欣赏泉州大街小巷都可能传出的南音。

我们很幸运能在泉州见到这种景象,让“御前清曲”变得亲民,增加了大家听赏的机会,也提高了民众的互动性。虽然表演场地不太理想,声音里还有些噪音,舞者妆容过于华丽,台下观众走动频繁,这些都与高雅艺术的形象相距甚远。不过,这些情况恰恰说明南音在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

民间故事的特点,让喜欢南音的门槛变得极低,南音演绎的故事,每个人都能明白。南音唱腔里的起承转合,琵琶技巧中的“一点”“一挑”,既是表演者与演奏者之间的呼应和交流,也是听众与乐曲里角色产生共鸣的关键点。

南音得以传承不息,经久不衰,且不断有新作问世,这得益于泉州人对这门艺术的坚持与付出。自古以来,海内外都曾邀请泉州的资深表演者前去创办学馆,传授技艺。所以,海外用泉南腔发声的演唱方式一直保持原样,其表演与演奏风格,也始终留存着故乡泉州的特色。南音那饱含深情、历久弥新的曲调,以及带有清商乐特色的“古代文人雅士的遗韵”,最能够触动远离故土者的思乡情怀。

19:15 泉州梨园剧院

东门周边的广阔区域,舞台被各式灯光映照得流光溢彩。入夜时分,众多表演者汇聚于此,至少有一百个表演团体,各团体均设有专属表演区,团体附近聚集着大批观众,他们耐心等候着表演者的唱词和乐队的演奏。1271年,有个意大利犹太商人名叫雅各,他大胆地驶向东方,抵达了刺桐,他在《光明之城》这本书里,描绘了那个充满活力的泉州。

不论雅各讲述的回忆是否属实,南音、梨园、高甲戏等传统艺术,在泉州依然备受青睐,深受喜爱。

南宋末期,朝廷被迫南渡,皇室后裔怀念故土,将中原文化核心带到泉州,横扛装饰华丽的扁担的“七子班”梨园戏,也走出权贵府邸,进入市井街头。这种被誉为“宋元南戏遗存”的梨园戏,从此在泉州民间广泛传播。

夜晚,泉州梨园剧院前广场上,常有若干人聚在一起等待,这些人当中既有年轻人,也有领着孩子的家长。他们是福建省梨园实验剧团的忠实观众,唯恐错过任何一场演出,即便那些剧目他们已经反复观看,甚至能够倒背如流。

文化的根基深植于人的日常,人的日常又彰显着文化的特质。一座以悠久历史闻名的城市,遍布着众多古迹,并且至今仍保留着生动的民俗风情。他们外出时遵循特定的规矩,归来时参与某些活动,清明时节插上柳枝,端午期间包裹粽子,冬至期间制作汤圆,新年期间购买橘子,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延续不断,古老的历史在这里仿佛触手可及。

同城信息网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推荐阅读

更多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

COPYRIGHT © 2021 娱乐之家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有什么问题加客服微信咨询:zx81024163

浙ICP备2021028673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2020019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