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9-15 12:01:53 | 信息编号:73695 |
难忘家乡过年味道?新春特别策划带你找寻
全国各地,节日氛围各异。福建莆田有特色糕点,山东胶州有甜味果品,陕北地区备有传统饭菜,四川会理制作特色主食……这些难以忘怀的家乡风味,蕴含着精湛的技艺,抚慰着远行者的思乡之情,传递着节日的欢乐,成为心中宝贵的味觉印记。
今日本版选取几样传统小食,让我们一起回味舌尖上的乡韵……
——编 者
故乡的红团
朱谷忠
南方乡野的吃食,随季节流转而变化,让像稻米、麦子、地瓜这些常见的食材,也能得到精心的加工和充分的呈现。尤其到了年节,古老的规矩、先辈的巧思,在每家每户中代代相传。人们凭借辛勤的劳作和赤诚的情意制作佳肴,那些带着田野与家庭气息的菜肴,为归来的游子带来实在的补养和难忘的温情。
红团算是一种特色食品。它源自我的家乡福建莆田地方。曾经流传歌谣说:“红团红彤彤,食用后可获安康。”亦有说法称“红团里面夹绿豆,不吃的话会后悔三天”。每逢婚嫁、寿辰、新居落成等场合,红团既是搭配茶水的点心,也是送给亲友的佳礼。尤其在春节祭拜天地、供奉祖先时,实心带馅的红团是不可或缺的祭品。多少年来,圆溜溜的红团,都是父老乡亲眼里一种吉祥的象征。
到了农历十二月,每家每户都进入忙碌状态。大家忙着碾新米、滤细粉、制做红团,妇女们的欢笑声随着蒸屉的热气在村落里弥漫。在莆田地区,红团的传统做法是:先取过筛的米细粉放入陶盆,兑入适量开水和“食用红”,搓揉成团。然后,压出一片片巴掌大的圆形薄饼,夹好馅料,再用木制粿模印上吉祥纹样。最后,放进蒸具,用文火慢慢蒸熟。出笼时的红团,鲜美红艳,质感甜柔,老幼皆宜。
我的母亲擅长制作红团,街坊邻居遇到喜庆之事,都会邀请她过去协助。她制作的红团色泽鲜亮,口感不粘不腻,质地柔软诱人,甜度恰到好处。回想起来,每逢传统节日,母亲总是从容不迫,白天在田间忙碌,晚上便在家中制作红团。据了解,母亲能够制作三种不同风味的红团。用晚粳米磨成细粉,通过细网筛过滤,掺入清水和红曲,然后用手反复揉搓。大概半小时之后,还要在圆润且大的竹编器具里,用力揉捻多次,才能捏出小颗粒状,再压成圆形薄片,仔细包入馅料,随后置入木制模具中压实。另一种方法是取精制面粉充分揉和,确保软硬适度,既不干燥也不过湿,保持软糯粘性。这种红团填的料多数是微咸口感的,核心成分有红菇、虾仁、花生、葱花这些,味道香浓鲜美,是我小时候最钟爱的点心之一。另外也有甜口品种。一种是以绿豆泥打底,掺和了红糖、八角、藕粉少量,一经翻炒就香气扑鼻;另一种是用红薯丝磨碎做内馅,本地白糖是它的绝配。
那会儿家里存有三枚世代相传的木雕印章,一枚是龙眼木做的,一枚是荔枝木的,还有一枚则是黄花梨木制的,每枚印章上都雕刻着花草纹饰,并附有财运、人丁、贵气三个字样。有年月里,每当夜幕降临开始印制红团时,母亲总会招呼我,还有姐姐、哥哥和弟弟,大家手拉手围在当中一个圆形竹筐周围,有的拿起印章,跟着学压印;有的则接住印好的红团,用青翠的芭蕉叶垫着,再小心翼翼放进蒸屉里去蒸。这种配合工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实践中体验些成功的感觉。当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妈妈就会催促我们马上回屋休息。天刚亮,眼睛还没完全看清东西,就闻到年糕被蒸热后飘出的香甜味道。贪嘴的我们纷纷从床上跳下来,蹦到灶房去探个究竟。趴在炉边小睡的妈妈也醒了过来,赶紧站起来,瞧见用来计算蒸制年糕时长的第三根香快烧完了,便熄了灶台的火,双手各拿一块浸湿的抹布,掀开了蒸盒。霎时间,色泽鲜红、温度很高、气味浓郁的面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可就在这个时候,妈妈会催着我们赶紧去刷牙。接着,大家纷纷迫不及待地用筷子从蒸笼里各自取了一个红团子,用嘴一个接一个地吹凉,趁它还温热着就小口地咬着吃,那种软和、油润、甜丝丝、爽溜溜的味道,立刻传遍整个口腔,最后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后来我在省城工作,每年春节才回家,母亲总会先给我泡茶驱散寒意,接着又去厨房准备几个热腾腾的糯米团子,完全不顾我已经不小了,坚持让我坐下看着吃,还笑着说:“这是你最爱的咸味糯米馅,要多吃点,味道还习惯吗?”这些年,我每年才回一次故乡,母亲的笑容在那时终于显得格外明亮、和煦。
故乡的红团,母亲的红团,我永远想念你……
糖石榴红
张金凤
在北方,冬日里人们习惯吃的糖裹山楂,于我而言是个陌生的说法,由于我生长的地方没有这样的称呼。
红色的山楂果串在细竹签上,浸入滚烫糖浆中,你们称之为何?京城里称作冰糖葫芦,有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叫《冰糖葫芦》,歌词唱道:“糖葫芦悦目竹签串,寓意美满与和睦。”某些地区称之为糖球,譬如青岛。传闻天津人叫它糖墩儿,名字颇为讨喜。这些名称都离不开一个“糖”字,我的家乡山东胶州西南地区亦是如此,当地称它为糖石榴。
山楂是制作糖葫芦、糖球、糖墩儿和糖石榴的主要食材。清朝末年的《燕京岁时记》中提到:“冰糖壶卢是用竹签,串上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食材,再裹上冰糖,口感甜脆且清凉。”书中表明竹签上串的物品并非只有一种,不过用山楂果制作的糖葫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家乡人把山楂果叫做“石榴”。山楂属于酸度较高的水果,种类繁多,有的品种酸味较轻、个头较大、外皮呈鲜红色,果肉为白色,售卖时通常掰开几个放在筐子边缘,以便展示其内部品质。这种山楂被称为面石榴,口感柔软,果肉细腻。优质的糖石榴就是用面石榴串制而成的。而铁石榴则是另一种类型,果肉颜色较浅,果皮薄且质地坚硬,味道酸涩,因此不如面石榴受到喜爱。还有另一种个头更小的山楂,名叫山里红,个头仅跟大拇指的顶端差不多大。近些年城市里的零食摊位上,糖炒山里红变得非常流行,那些鲜红的小山楂果,外面覆盖着一层洁白的糖衣,呈现出红白交织的景象,十分迷人,堪称“晶莹剔透的雪中红梅”。
糖石榴是故乡冬日里的一道亮丽景象。以往的乡下冬日,村庄的色调十分单调,灰蒙蒙的屋顶,灰蒙蒙的草堆,灰蒙蒙的树枝,就连飞舞的喜鹊和麻雀也呈现出暗淡的色泽。当一丛火红的糖石榴在素净的乡间穿行,再配上一声“糖石榴到了”的叫卖声,整个村庄立刻变得生机勃勃。一位身穿黑色棉衣的男子,手里举着一根木制长棍,棍头系着用麦秆编织的草捆,草捆上插满了成串的鲜红山楂果。在十二月的集市上,一月份的庙会中,农人看戏的台子下面,只要哪里人多嘈杂,总能见到这种插满红果的麦秆束。
糖石榴是冬季特有的珍贵食物,是孩子们渴望的零食,尝到几颗糖石榴就等于庆祝节日。一颗糖石榴称作一“码”。晴朗的天空中,草捆里插着裹着金色糖壳的山楂,那糖壳晶莹透亮,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让小朋友们心神向往,几乎要流下口水。
新年期间,孩子们收到一些岁末的馈赠,首要的安排就是购买一整串裹着糖的鲜枣,尽情享受美味,他们逐个逐个地慢慢品尝,先小心翼翼地舔掉外面黏附的糖壳,接着将糖裹的鲜枣逐一“剥”开送入口中,细细品味,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在旁的成年人见了也感到高兴。
糖石榴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山楂串起来,另一种是将山楂横向切开,取出里面的果核后再把山楂复原,这种方法被称为“割核”。山楂是一种普遍的水果,获取方便,便于保存,含水量低,具有助消化、消食导滞、行气活血等作用,比其他水果更适合冬日里胃口不佳的人群,男女老少都喜欢。
糖石榴属于冬季时节,裹着糖衣的山楂能增添冬日暖意。每逢年货集市,我总爱在卖糖山楂的摊位旁停留观看。一口平底锅中倒入白糖,用文火慢慢熬制,变成糖液,那冒着气泡的糖液慢慢转为浅黄色。当糖液变成深褐色时,便将穿好的山楂串放入其中,用手转动竹签一圈,山楂上就裹满了糖液。把山楂串放到台面上,糖浆在西北风中迅速凝固,变得光亮耀眼,闪闪发亮。我想,那个正在给石榴裹糖的人,心里也必定感到幸福。
陕北年茶饭
耿永君
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重新投入忙碌,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通过不同途径表达喜悦,迎接节日的到来。
置办节庆物品是必须的,打扫居家环境是必要的,处理粮食食材是关键,子女婚嫁事宜要筹备,各种事务接连不断……不过,在陕北地区,准备过年食品是首要任务。
制作黄米酒、制作油炸糕、制作黄馍馍,向来是陕北过年时的主要食品,制作过程复杂,食材选择注重,味道标准严格,只要这三样食物都有,过年的时候心里就安稳。
这三种年节食品共用一种制作材料,这种材料就是信天游里提到的“前沟里糜子后沟里谷,哪达想起哪达哭”中的“糜子”。
糜子是陕北高原的代表性粮食作物,有软硬两个品种,去壳后都成为黄色的小米。软小米适合酿造米酒和制作油炸糕点,硬小米则用于蒸制黄馍馍。米酒需要经过发酵过程,油炸糕点需要用油煎炸,黄馍馍则要包入馅料。米酒要在地窖里的火炕上,用陶瓷容器存放几天让它发酵。蒸制糕点和馍馍时需要生火,这正好能帮助米酒更好地发酵。因此,这三类菜肴的准备必须同步进行,环节衔接紧密,需要连贯完成,没有三五个日子的功夫是不成的。
头天晚上,家里先后将三种食物的黄米清洗干净并浸泡,随后取出,沥干水分。第二天早饭后,牵来毛驴系在石碾上,把黄米磨成粉,接着用筛子筛成细米面,以便制作“粗筛饼细筛糕”。中午,碾子上的工作完成后,便在窑洞内生火蒸黄米酒。有一个人在瓷盆中向米面掺入温水,用手将其揉搓均匀。另一个人则在灶台前操作风箱,鼓风生火。锅里的水沸腾了,蒸笼的盖子冒起了蒸汽,接着在盖子上铺上一层米粉,等蒸汽再次冒出时再铺上一层。米粉团子蒸熟之后,从蒸锅里取出放进陶瓷盆里,趁它还温热时,用擀面杖朝同一个方向搅拌,同时用手不断地把麦粉撒在米糕表面,最后加入适量的黄酒,盖上盖子再用被子包好,放在温暖的炕上让它发酵。
黄米酒已经发酵完成,取少量倒入锅中,掺入清水并充分混合,便可开始加热熬制黄米酒。锅中的黄米酒翻滚着热气腾腾的气泡,弥漫出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其他地区在款待宾客时通常先端茶再敬酒,而陕北人则以黄米酒、醉枣、瓜子以及时令水果来招待客人。端上一碗温热的黄米酒,它兼具茶的礼节和酒的醇厚。客人品尝一口,能感受到黄米的清甜,麦曲带来的微酸,这两种味道交织融合,瞬间充满口腔,滋味香醇,回味悠长。酒力未必能使人沉醉,黄土地的敦厚纯真,主人的真挚诚恳,让来客深受触动。
油糕的烹制方法和黄米酒相似,糕点蒸熟之后,需趁热在砧板上用手掌反复捻压成细条。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年糕的形状和风味。搓好的糕条移到院落里慢慢降温,再切成薄片放进油锅煎炸。油炸时香气四溢,从门窗缝隙中弥漫到院落,扩散到村落各处。金黄的油糕外层酥脆,内里绵软,咬一口香气四满。还会制作枣糕,做含有红糖、红枣的油炸小点心。吃油炸小点心时,通常搭配烩菜,将土豆、白菜切成细丝,搭配豆腐、粉条烹制而成,油炸小点心与烩菜搭配,吃起来更加美味可口。
黄馍馍的做法,需要将软黄米和硬黄米以特定比例掺和,揉成面团,并让它发酵一整夜。豇豆和红枣要清洗干净,煮熟后作为馅料。制作黄馍馍非常考验技术:既要关注米面的发酵情况,又要调整好纯碱的用量,还要精心调制馅料的味道,同时精准控制蒸制的火候,每一步都必须细致入微,确保到位,这样蒸出的黄馍馍才会色香味俱全。米面散发的清香,红枣带来的甘甜,相互融合,让人陶醉。炸制完成的油糕、蒸熟的黄馍馍要分开置放于老式瓷瓮或大型瓷盆之中,置于闲置的窑洞中冷藏,这样能够保存两三个月的时间。
刚出锅的油炸糕端到面前,温热的米酒递给家人品尝,此刻陕北高原被皑皑白雪覆盖。各家各户炸油糕的香气和蒸制黄馍馍的蒸汽交织融合,在田野间氤氲浮动,回荡在群山之中。新春的喜悦慢慢高涨,小村落里充满了无穷的欢快和动人的意境。
当然,过年的饮食种类相当丰富:腊八时节会吃肉丁丁饭、枣焖饭,腊月二十三要吃长杂面,除夕夜则享用炖肉、烧肉、肉丸子、酥鸡、清蒸羊肉、猪肉翘板粉、羊肚炒细粉等等,这些食物与黄米酒、油糕、黄馍馍共同构成了陕北过年时的特色美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传统,在时光的流转中传承不息。
会理饵块寄乡愁
李美桦
不少朋友来四川会理,都想美美地尝一碗鸡火丝饵块。
同是饵块,会理的做法却另有不同。先从铜锅中取出饵块丝和鲜嫩的白菜,再在上面撒上鸡肉丝、火腿丝,接着淋上两勺温度极高的肉汤,呈现出红绿相间的诱人景象,香气四溢,还未动筷,口中已满是鲜美的滋味。
在乡下老家过年,饵块是家家必备的菜肴。
秋日新谷登场重在初尝,无暇他顾精巧制作。岁末将至,温润的日光,烘托出农夫的愉悦心境。制作糍粑,捣制饵块,揉制汤圆粉,酿造烧锅酒,熬制麦芽糖,凭借先辈流传的技艺,让生活充满风味。
每年制作饵块时,母亲都会仔细进行前期工作,将饱满的稻谷放在一边,挑选出优质的米粒,经过筛子筛选后,倒入大盆中浸水,蒸米的器具放入锅后,母亲便开始生火,用木柴架起灶台,火力逐渐增强,火焰越烧越旺,锅里的水很快沸腾,蒸汽不断冒出,厨房内外弥漫着欢乐气氛,米饭的香气愈发浓郁。母亲讲,制作饵块需要一次性把饭煮熟,否则,制成的饵块会缺少韧性。
天空湛蓝,阳光浓密地倾泻而下。两位力士齐声呐喊,举着蒸腾着热气的蒸笼,急速奔向石臼处。他们挥舞着通红的双手,身体猛地前倾,蒸笼中的米饭便倒入了洁净的臼坑。先前守在臼边的劳动者,立刻踏步出力,高声吆喝着,踩着木制踏板,反复捶打臼坑中的米饭。
哐当,哐当!——
在屋檐底下,陈旧的木质碓槌不停地起落。各种声响交织,包括呼喊声、欢笑声以及捣碓的声响。一些小孩从成年人的腿弯间钻过,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碓坑上,期待着那磨得发亮的碓头将米饭捣碎揉和。
三叔拿出了捣制得类似米糕的饭团,在孩子们的围绕中,他走到开阔的坝地上,三叔呼出热气,双手快速活动,在宽阔的案板上反复地揉搓着,原本捣烂的饭团就变成了一个个饵块,那些白白而圆润的大饵块,整整齐齐地放在大簸箕中,在制作每个饵块之前,三叔会取下一些边角料,通过揉捏,这些边角料变成了形态逼真的小猪、小牛和小羊,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
河岸边,一些长者守在干草堆旁,安闲地沐浴着日光,他们碗中的天然蜜糖,在暖阳映照下闪耀着金黄的色泽,有人端来捣得绵软的米粑,他们用碗里的甜露沾一下,趁热缓缓地吞咽着,老者们眯起双眼,体味着谷物的芬芳,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宁静。
饵块制作完成,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去采来崭新的松针,在地上铺设了宽厚的松针层,然后把洁白的饵块放在上面,再覆盖上茂密的松针,这样能够防止食物变质。等到新年过后,再把饵块浸没在水池中,半年时间也不会发霉变味。
冬天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塘旁,母亲开始切几片饵块,并放在跳动着火星的木炭旁边。饵块逐渐变得松软,中间慢慢鼓起几个小包,等到烤得金黄诱人时,咬上一口,嘴里满是绵软的口感和香酥的味道。
家里来了访客,母亲从储水容器中取出一块米粑,将其精心切成细条,然后倒入热油锅中,加入几片熏肉,并用辣椒和花椒爆炒出香味,接着舀起一勺清水,“呼”的一声,锅中升腾起油花,香气弥漫开来。随后放入米粑条,同时从罐子里取出两把咸菜,再撒上大量葱花、香菜和姜碎,那股独特的浓郁气息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我们俩直勾勾地盯着那锅饵块,母亲先给来客舀了饭,接着分别给我们一人分了一碗,我们吃得汗流浃背,母亲见状,一边笑一边叮嘱我们别着急,慢点吃,以免呛到或噎住。
四月天里,气候干燥,是从事田间劳作的好时候。从田埂上归来,母亲便熬制了红糖汤,将饵块切成细条,又添入几颗小汤圆,还撒了些醪糟,香甜的气息便在四周飘荡。咕噜咕噜喝下一碗软绵的饵块,既解了热气又润了喉咙,那份惬意至今仍记忆犹新。
现在制作饵块多使用机器完成,制作原料不再局限于大米,还加入了玉米、苦荞等天然食材,从而生产出各式各样的饵块,老式的碓逐渐变成了收藏品,仅在乡村少数地区还维持着手工打饵块的传统,尽管生活条件变好,但会理人依然喜爱食用饵块。饵块不论偏咸还是偏甜都很合适,可以采用烤制、烹调、蒸制、爆炒、水焯、油炸、焖煮等多种方式,依据个人喜好变化出各式吃法,由此造就了会理地区的特色美食鸡火丝饵块。
每到除夕,妈妈总要购置若干饵块,方能安心。除夕夜家宴,妈妈便以饵块、火腿、猪肉、白菜,烹制一道光彩照人的饵块菜。正月初一,煮了甜汤圆,妈妈还会熬上一锅糖水饵块。于妈妈而言,饵块不仅承载着往昔的滋味,更是一种抚慰,一份怀想,一锅醇厚的思乡之情。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09日 20 版)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提醒: 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娱乐之家人才站上看到的! | |
发布者所在地区(仅供参考):,IP:10.3.143.65 |
难忘家乡过年味道?新春特别策划带你找寻
全国各地,节日氛围各异。福建莆田有特色糕点,山东胶州有甜味果品,陕北地区备有传统饭菜,四川会理制作特色主食……这些难以忘怀的家乡风味,蕴含着精湛的技艺,抚慰着远行者的思乡之情,传递着节日的欢乐,成为心中宝贵的味觉印记。
今日本版选取几样传统小食,让我们一起回味舌尖上的乡韵……
——编 者
故乡的红团
朱谷忠
南方乡野的吃食,随季节流转而变化,让像稻米、麦子、地瓜这些常见的食材,也能得到精心的加工和充分的呈现。尤其到了年节,古老的规矩、先辈的巧思,在每家每户中代代相传。人们凭借辛勤的劳作和赤诚的情意制作佳肴,那些带着田野与家庭气息的菜肴,为归来的游子带来实在的补养和难忘的温情。
红团算是一种特色食品。它源自我的家乡福建莆田地方。曾经流传歌谣说:“红团红彤彤,食用后可获安康。”亦有说法称“红团里面夹绿豆,不吃的话会后悔三天”。每逢婚嫁、寿辰、新居落成等场合,红团既是搭配茶水的点心,也是送给亲友的佳礼。尤其在春节祭拜天地、供奉祖先时,实心带馅的红团是不可或缺的祭品。多少年来,圆溜溜的红团,都是父老乡亲眼里一种吉祥的象征。
到了农历十二月,每家每户都进入忙碌状态。大家忙着碾新米、滤细粉、制做红团,妇女们的欢笑声随着蒸屉的热气在村落里弥漫。在莆田地区,红团的传统做法是:先取过筛的米细粉放入陶盆,兑入适量开水和“食用红”,搓揉成团。然后,压出一片片巴掌大的圆形薄饼,夹好馅料,再用木制粿模印上吉祥纹样。最后,放进蒸具,用文火慢慢蒸熟。出笼时的红团,鲜美红艳,质感甜柔,老幼皆宜。
我的母亲擅长制作红团,街坊邻居遇到喜庆之事,都会邀请她过去协助。她制作的红团色泽鲜亮,口感不粘不腻,质地柔软诱人,甜度恰到好处。回想起来,每逢传统节日,母亲总是从容不迫,白天在田间忙碌,晚上便在家中制作红团。据了解,母亲能够制作三种不同风味的红团。用晚粳米磨成细粉,通过细网筛过滤,掺入清水和红曲,然后用手反复揉搓。大概半小时之后,还要在圆润且大的竹编器具里,用力揉捻多次,才能捏出小颗粒状,再压成圆形薄片,仔细包入馅料,随后置入木制模具中压实。另一种方法是取精制面粉充分揉和,确保软硬适度,既不干燥也不过湿,保持软糯粘性。这种红团填的料多数是微咸口感的,核心成分有红菇、虾仁、花生、葱花这些,味道香浓鲜美,是我小时候最钟爱的点心之一。另外也有甜口品种。一种是以绿豆泥打底,掺和了红糖、八角、藕粉少量,一经翻炒就香气扑鼻;另一种是用红薯丝磨碎做内馅,本地白糖是它的绝配。
那会儿家里存有三枚世代相传的木雕印章,一枚是龙眼木做的,一枚是荔枝木的,还有一枚则是黄花梨木制的,每枚印章上都雕刻着花草纹饰,并附有财运、人丁、贵气三个字样。有年月里,每当夜幕降临开始印制红团时,母亲总会招呼我,还有姐姐、哥哥和弟弟,大家手拉手围在当中一个圆形竹筐周围,有的拿起印章,跟着学压印;有的则接住印好的红团,用青翠的芭蕉叶垫着,再小心翼翼放进蒸屉里去蒸。这种配合工作,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实践中体验些成功的感觉。当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妈妈就会催促我们马上回屋休息。天刚亮,眼睛还没完全看清东西,就闻到年糕被蒸热后飘出的香甜味道。贪嘴的我们纷纷从床上跳下来,蹦到灶房去探个究竟。趴在炉边小睡的妈妈也醒了过来,赶紧站起来,瞧见用来计算蒸制年糕时长的第三根香快烧完了,便熄了灶台的火,双手各拿一块浸湿的抹布,掀开了蒸盒。霎时间,色泽鲜红、温度很高、气味浓郁的面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可就在这个时候,妈妈会催着我们赶紧去刷牙。接着,大家纷纷迫不及待地用筷子从蒸笼里各自取了一个红团子,用嘴一个接一个地吹凉,趁它还温热着就小口地咬着吃,那种软和、油润、甜丝丝、爽溜溜的味道,立刻传遍整个口腔,最后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后来我在省城工作,每年春节才回家,母亲总会先给我泡茶驱散寒意,接着又去厨房准备几个热腾腾的糯米团子,完全不顾我已经不小了,坚持让我坐下看着吃,还笑着说:“这是你最爱的咸味糯米馅,要多吃点,味道还习惯吗?”这些年,我每年才回一次故乡,母亲的笑容在那时终于显得格外明亮、和煦。
故乡的红团,母亲的红团,我永远想念你……
糖石榴红
张金凤
在北方,冬日里人们习惯吃的糖裹山楂,于我而言是个陌生的说法,由于我生长的地方没有这样的称呼。
红色的山楂果串在细竹签上,浸入滚烫糖浆中,你们称之为何?京城里称作冰糖葫芦,有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叫《冰糖葫芦》,歌词唱道:“糖葫芦悦目竹签串,寓意美满与和睦。”某些地区称之为糖球,譬如青岛。传闻天津人叫它糖墩儿,名字颇为讨喜。这些名称都离不开一个“糖”字,我的家乡山东胶州西南地区亦是如此,当地称它为糖石榴。
山楂是制作糖葫芦、糖球、糖墩儿和糖石榴的主要食材。清朝末年的《燕京岁时记》中提到:“冰糖壶卢是用竹签,串上葡萄、山药豆、海棠果、山里红等食材,再裹上冰糖,口感甜脆且清凉。”书中表明竹签上串的物品并非只有一种,不过用山楂果制作的糖葫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家乡人把山楂果叫做“石榴”。山楂属于酸度较高的水果,种类繁多,有的品种酸味较轻、个头较大、外皮呈鲜红色,果肉为白色,售卖时通常掰开几个放在筐子边缘,以便展示其内部品质。这种山楂被称为面石榴,口感柔软,果肉细腻。优质的糖石榴就是用面石榴串制而成的。而铁石榴则是另一种类型,果肉颜色较浅,果皮薄且质地坚硬,味道酸涩,因此不如面石榴受到喜爱。还有另一种个头更小的山楂,名叫山里红,个头仅跟大拇指的顶端差不多大。近些年城市里的零食摊位上,糖炒山里红变得非常流行,那些鲜红的小山楂果,外面覆盖着一层洁白的糖衣,呈现出红白交织的景象,十分迷人,堪称“晶莹剔透的雪中红梅”。
糖石榴是故乡冬日里的一道亮丽景象。以往的乡下冬日,村庄的色调十分单调,灰蒙蒙的屋顶,灰蒙蒙的草堆,灰蒙蒙的树枝,就连飞舞的喜鹊和麻雀也呈现出暗淡的色泽。当一丛火红的糖石榴在素净的乡间穿行,再配上一声“糖石榴到了”的叫卖声,整个村庄立刻变得生机勃勃。一位身穿黑色棉衣的男子,手里举着一根木制长棍,棍头系着用麦秆编织的草捆,草捆上插满了成串的鲜红山楂果。在十二月的集市上,一月份的庙会中,农人看戏的台子下面,只要哪里人多嘈杂,总能见到这种插满红果的麦秆束。
糖石榴是冬季特有的珍贵食物,是孩子们渴望的零食,尝到几颗糖石榴就等于庆祝节日。一颗糖石榴称作一“码”。晴朗的天空中,草捆里插着裹着金色糖壳的山楂,那糖壳晶莹透亮,折射着太阳的光芒,让小朋友们心神向往,几乎要流下口水。
新年期间,孩子们收到一些岁末的馈赠,首要的安排就是购买一整串裹着糖的鲜枣,尽情享受美味,他们逐个逐个地慢慢品尝,先小心翼翼地舔掉外面黏附的糖壳,接着将糖裹的鲜枣逐一“剥”开送入口中,细细品味,孩子们吃得兴高采烈,在旁的成年人见了也感到高兴。
糖石榴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用山楂串起来,另一种是将山楂横向切开,取出里面的果核后再把山楂复原,这种方法被称为“割核”。山楂是一种普遍的水果,获取方便,便于保存,含水量低,具有助消化、消食导滞、行气活血等作用,比其他水果更适合冬日里胃口不佳的人群,男女老少都喜欢。
糖石榴属于冬季时节,裹着糖衣的山楂能增添冬日暖意。每逢年货集市,我总爱在卖糖山楂的摊位旁停留观看。一口平底锅中倒入白糖,用文火慢慢熬制,变成糖液,那冒着气泡的糖液慢慢转为浅黄色。当糖液变成深褐色时,便将穿好的山楂串放入其中,用手转动竹签一圈,山楂上就裹满了糖液。把山楂串放到台面上,糖浆在西北风中迅速凝固,变得光亮耀眼,闪闪发亮。我想,那个正在给石榴裹糖的人,心里也必定感到幸福。
陕北年茶饭
耿永君
新的一年开始了,大家重新投入忙碌,气氛变得十分活跃,通过不同途径表达喜悦,迎接节日的到来。
置办节庆物品是必须的,打扫居家环境是必要的,处理粮食食材是关键,子女婚嫁事宜要筹备,各种事务接连不断……不过,在陕北地区,准备过年食品是首要任务。
制作黄米酒、制作油炸糕、制作黄馍馍,向来是陕北过年时的主要食品,制作过程复杂,食材选择注重,味道标准严格,只要这三样食物都有,过年的时候心里就安稳。
这三种年节食品共用一种制作材料,这种材料就是信天游里提到的“前沟里糜子后沟里谷,哪达想起哪达哭”中的“糜子”。
糜子是陕北高原的代表性粮食作物,有软硬两个品种,去壳后都成为黄色的小米。软小米适合酿造米酒和制作油炸糕点,硬小米则用于蒸制黄馍馍。米酒需要经过发酵过程,油炸糕点需要用油煎炸,黄馍馍则要包入馅料。米酒要在地窖里的火炕上,用陶瓷容器存放几天让它发酵。蒸制糕点和馍馍时需要生火,这正好能帮助米酒更好地发酵。因此,这三类菜肴的准备必须同步进行,环节衔接紧密,需要连贯完成,没有三五个日子的功夫是不成的。
头天晚上,家里先后将三种食物的黄米清洗干净并浸泡,随后取出,沥干水分。第二天早饭后,牵来毛驴系在石碾上,把黄米磨成粉,接着用筛子筛成细米面,以便制作“粗筛饼细筛糕”。中午,碾子上的工作完成后,便在窑洞内生火蒸黄米酒。有一个人在瓷盆中向米面掺入温水,用手将其揉搓均匀。另一个人则在灶台前操作风箱,鼓风生火。锅里的水沸腾了,蒸笼的盖子冒起了蒸汽,接着在盖子上铺上一层米粉,等蒸汽再次冒出时再铺上一层。米粉团子蒸熟之后,从蒸锅里取出放进陶瓷盆里,趁它还温热时,用擀面杖朝同一个方向搅拌,同时用手不断地把麦粉撒在米糕表面,最后加入适量的黄酒,盖上盖子再用被子包好,放在温暖的炕上让它发酵。
黄米酒已经发酵完成,取少量倒入锅中,掺入清水并充分混合,便可开始加热熬制黄米酒。锅中的黄米酒翻滚着热气腾腾的气泡,弥漫出浓郁的陕北地方特色。其他地区在款待宾客时通常先端茶再敬酒,而陕北人则以黄米酒、醉枣、瓜子以及时令水果来招待客人。端上一碗温热的黄米酒,它兼具茶的礼节和酒的醇厚。客人品尝一口,能感受到黄米的清甜,麦曲带来的微酸,这两种味道交织融合,瞬间充满口腔,滋味香醇,回味悠长。酒力未必能使人沉醉,黄土地的敦厚纯真,主人的真挚诚恳,让来客深受触动。
油糕的烹制方法和黄米酒相似,糕点蒸熟之后,需趁热在砧板上用手掌反复捻压成细条。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它决定了年糕的形状和风味。搓好的糕条移到院落里慢慢降温,再切成薄片放进油锅煎炸。油炸时香气四溢,从门窗缝隙中弥漫到院落,扩散到村落各处。金黄的油糕外层酥脆,内里绵软,咬一口香气四满。还会制作枣糕,做含有红糖、红枣的油炸小点心。吃油炸小点心时,通常搭配烩菜,将土豆、白菜切成细丝,搭配豆腐、粉条烹制而成,油炸小点心与烩菜搭配,吃起来更加美味可口。
黄馍馍的做法,需要将软黄米和硬黄米以特定比例掺和,揉成面团,并让它发酵一整夜。豇豆和红枣要清洗干净,煮熟后作为馅料。制作黄馍馍非常考验技术:既要关注米面的发酵情况,又要调整好纯碱的用量,还要精心调制馅料的味道,同时精准控制蒸制的火候,每一步都必须细致入微,确保到位,这样蒸出的黄馍馍才会色香味俱全。米面散发的清香,红枣带来的甘甜,相互融合,让人陶醉。炸制完成的油糕、蒸熟的黄馍馍要分开置放于老式瓷瓮或大型瓷盆之中,置于闲置的窑洞中冷藏,这样能够保存两三个月的时间。
刚出锅的油炸糕端到面前,温热的米酒递给家人品尝,此刻陕北高原被皑皑白雪覆盖。各家各户炸油糕的香气和蒸制黄馍馍的蒸汽交织融合,在田野间氤氲浮动,回荡在群山之中。新春的喜悦慢慢高涨,小村落里充满了无穷的欢快和动人的意境。
当然,过年的饮食种类相当丰富:腊八时节会吃肉丁丁饭、枣焖饭,腊月二十三要吃长杂面,除夕夜则享用炖肉、烧肉、肉丸子、酥鸡、清蒸羊肉、猪肉翘板粉、羊肚炒细粉等等,这些食物与黄米酒、油糕、黄馍馍共同构成了陕北过年时的特色美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传统,在时光的流转中传承不息。
会理饵块寄乡愁
李美桦
不少朋友来四川会理,都想美美地尝一碗鸡火丝饵块。
同是饵块,会理的做法却另有不同。先从铜锅中取出饵块丝和鲜嫩的白菜,再在上面撒上鸡肉丝、火腿丝,接着淋上两勺温度极高的肉汤,呈现出红绿相间的诱人景象,香气四溢,还未动筷,口中已满是鲜美的滋味。
在乡下老家过年,饵块是家家必备的菜肴。
秋日新谷登场重在初尝,无暇他顾精巧制作。岁末将至,温润的日光,烘托出农夫的愉悦心境。制作糍粑,捣制饵块,揉制汤圆粉,酿造烧锅酒,熬制麦芽糖,凭借先辈流传的技艺,让生活充满风味。
每年制作饵块时,母亲都会仔细进行前期工作,将饱满的稻谷放在一边,挑选出优质的米粒,经过筛子筛选后,倒入大盆中浸水,蒸米的器具放入锅后,母亲便开始生火,用木柴架起灶台,火力逐渐增强,火焰越烧越旺,锅里的水很快沸腾,蒸汽不断冒出,厨房内外弥漫着欢乐气氛,米饭的香气愈发浓郁。母亲讲,制作饵块需要一次性把饭煮熟,否则,制成的饵块会缺少韧性。
天空湛蓝,阳光浓密地倾泻而下。两位力士齐声呐喊,举着蒸腾着热气的蒸笼,急速奔向石臼处。他们挥舞着通红的双手,身体猛地前倾,蒸笼中的米饭便倒入了洁净的臼坑。先前守在臼边的劳动者,立刻踏步出力,高声吆喝着,踩着木制踏板,反复捶打臼坑中的米饭。
哐当,哐当!——
在屋檐底下,陈旧的木质碓槌不停地起落。各种声响交织,包括呼喊声、欢笑声以及捣碓的声响。一些小孩从成年人的腿弯间钻过,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碓坑上,期待着那磨得发亮的碓头将米饭捣碎揉和。
三叔拿出了捣制得类似米糕的饭团,在孩子们的围绕中,他走到开阔的坝地上,三叔呼出热气,双手快速活动,在宽阔的案板上反复地揉搓着,原本捣烂的饭团就变成了一个个饵块,那些白白而圆润的大饵块,整整齐齐地放在大簸箕中,在制作每个饵块之前,三叔会取下一些边角料,通过揉捏,这些边角料变成了形态逼真的小猪、小牛和小羊,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
河岸边,一些长者守在干草堆旁,安闲地沐浴着日光,他们碗中的天然蜜糖,在暖阳映照下闪耀着金黄的色泽,有人端来捣得绵软的米粑,他们用碗里的甜露沾一下,趁热缓缓地吞咽着,老者们眯起双眼,体味着谷物的芬芳,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宁静。
饵块制作完成,母亲领着我和弟弟去采来崭新的松针,在地上铺设了宽厚的松针层,然后把洁白的饵块放在上面,再覆盖上茂密的松针,这样能够防止食物变质。等到新年过后,再把饵块浸没在水池中,半年时间也不会发霉变味。
冬天的夜晚,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塘旁,母亲开始切几片饵块,并放在跳动着火星的木炭旁边。饵块逐渐变得松软,中间慢慢鼓起几个小包,等到烤得金黄诱人时,咬上一口,嘴里满是绵软的口感和香酥的味道。
家里来了访客,母亲从储水容器中取出一块米粑,将其精心切成细条,然后倒入热油锅中,加入几片熏肉,并用辣椒和花椒爆炒出香味,接着舀起一勺清水,“呼”的一声,锅中升腾起油花,香气弥漫开来。随后放入米粑条,同时从罐子里取出两把咸菜,再撒上大量葱花、香菜和姜碎,那股独特的浓郁气息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我们俩直勾勾地盯着那锅饵块,母亲先给来客舀了饭,接着分别给我们一人分了一碗,我们吃得汗流浃背,母亲见状,一边笑一边叮嘱我们别着急,慢点吃,以免呛到或噎住。
四月天里,气候干燥,是从事田间劳作的好时候。从田埂上归来,母亲便熬制了红糖汤,将饵块切成细条,又添入几颗小汤圆,还撒了些醪糟,香甜的气息便在四周飘荡。咕噜咕噜喝下一碗软绵的饵块,既解了热气又润了喉咙,那份惬意至今仍记忆犹新。
现在制作饵块多使用机器完成,制作原料不再局限于大米,还加入了玉米、苦荞等天然食材,从而生产出各式各样的饵块,老式的碓逐渐变成了收藏品,仅在乡村少数地区还维持着手工打饵块的传统,尽管生活条件变好,但会理人依然喜爱食用饵块。饵块不论偏咸还是偏甜都很合适,可以采用烤制、烹调、蒸制、爆炒、水焯、油炸、焖煮等多种方式,依据个人喜好变化出各式吃法,由此造就了会理地区的特色美食鸡火丝饵块。
每到除夕,妈妈总要购置若干饵块,方能安心。除夕夜家宴,妈妈便以饵块、火腿、猪肉、白菜,烹制一道光彩照人的饵块菜。正月初一,煮了甜汤圆,妈妈还会熬上一锅糖水饵块。于妈妈而言,饵块不仅承载着往昔的滋味,更是一种抚慰,一份怀想,一锅醇厚的思乡之情。
版式设计: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2年02月09日 20 版)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发现更多资讯 >>
友情链接:
娱乐之家资讯网